1、下列各个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 )
A. 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
B.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对比)
C.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对偶)
D. 土地是我的母亲……(比喻 )
2、下列对名著《骆驼祥子》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因为父母死得早,祥子忘了生日是在哪一天。自从到城里来,他没过一次生日。好吧,今天买上了新车,就算是生日吧。
B.祥子发现拉到清华能赚二块钱,心里想:“危险?难道就那样巧?况且,前两天还有人说天坛住满了兵;他亲眼看见的,那里连个兵毛儿也没有。”这么一想,他把车拉过去了。
C.刘四爷打外,虎妞打内,父女把人和车厂治理得铁筒一般。人和厂成了洋车界的权威,刘家父女的办法常常在车夫与车主的口上,如读书人的引经据典。
D.自从“骆驼祥子”传开了以后,大家都认为祥子发了邪财,都鄙视他。后来,大伙儿看祥子仍然拉车,并没改了行当,或买了房子置了地,也就对他亲近了一些。
3、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考察表明,塔里木地区有非常长的聚水期。
②早在30万年前,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还是连在一起的大海,后来这里的地壳逐渐抬升。
③这一时期一直持续了数万年,使得塔里木地区集聚了大量地下水。
④但还是个温润地带,降水比较丰富,草原、沼泽密布。
⑤为什么塔里木盆地地下会形成巨大的地下水库呢?
A. ⑤①②③④ B. ⑤①②④③ C. ①⑤②④③ D. ①⑤②③④
4、下面句群排序正确的一组是( )
①我们虽知道之前的不对,也想尽办法去启发儿童的兴趣。
②我们出版这个《儿童世界》的宗旨就在于弥补这个缺憾。
③过去的儿童教育是注入式教育,只要把种种的死知识、死教训装入他头脑中,就以为满足。
④然而小学校里的教育仍旧不能十分吸引儿童的兴趣,而且各种教育,仍旧是被动的,不是自动的。
⑤特别是儿童自由的读物,实在极少。
A.③④②⑤① B.③①④⑤② C.①③④⑤② D.①③⑤④②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侯”古代君王的自称;“大兄”即“长兄”,古代对长辈的尊称。
B.《回忆鲁迅先生》作者萧红,本文作者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感觉,捕捉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琐事,烘托出一个真实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先生。
C.《资治通鉴》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D.陆定一的《老山界》以生动优美、真挚细腻的笔触,叙述了中央红军克服种种困难,翻越“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最近,美国可谓是祸不单行,先前一架飞机在一次飞行表演当中坠毁了,而这次又有一架运输机也坠毀,初步估计己经有多人遇难。
B.他也曾经同样恳切地规劝过大哥不要去佛兰德打仗,但五十多岁的大哥血气方刚,投身战场,结果在战场上丧了命。
C.这句台词单拎出来并没有多好笑,但我一想到演员赵丽蓉装傻充愣把侯耀文弄得晕头转向的情景,总是忍俊不禁。
D.经历了在沙漠里整整四天的苦苦挣扎之后,他终于发现了一片水源,这对于他来说,真可以说是仙露琼浆啊。
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这句话点燃了亿万中国人民创造新时代幸福生活的激情。
B.会不会用心观察,能不能重视积累,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基础。
C.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
D.大家去郊游时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孙权劝学
司马光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
余近日以军务倥偬①,寝食不安。吾家本诗礼门阀②,勤与朴为余处世立身之道,有恒又为勤朴之根源。余虽在军中,尚日日写字一页,看书二十页。看后,用朱笔圈批,日必了此功课为佳。偶遇事冗③,虽明日补书补看亦不欢,故必忙里偷闲而为之。然此策尚下,故必早起数时以为之。决不肯今日耽搁,谓有明日可朴;亦不肯以明日有事,今日预为。如是者数年,未尝间断,亦无所苦。
(节选自《清代四名人家书》)
(注释)①倥偬(kǒng zǒng):事多,繁忙。②门阀:名门贵室。③事冗:事务繁忙复杂。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______)
②余近日以军务倥偬(______)
【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以为/在有所益 B. 肃/遂拜/蒙母
C. 有恒/又为/勤朴之根源 D. 日/必了此/功课为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画线的句子。
如是者数年,未尝间断,亦无所苦。
【4】甲乙两文都讲到了读书的作用。甲文通过写鲁肃“与蒙论议”后,与吕蒙“________”这一举动,侧面表现了吕蒙读书后才略的惊人长进;乙文则指出读书可以传承“诗礼”家风,培养“________”品质。
【5】甲乙两文中多种读书方法值得借鉴,试概括出一种并结合原文说明。
9、诗人常托物言志。如龚自珍以“落红”自比,表达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自己平时的积累,写出几句具有这一特点的诗句。
10、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土地的身影
阎连科
到今年,我父亲已经离开我们二十五年了。二十五个春春秋秋,最使我记忆犹新、不能忘却的,比较起来,还是父亲劳作的模样儿。
很小的时候——我只有几岁,或许是不到读书的年龄吧,便总如尾巴样随在父亲 身后。父亲劳作的时候,我喜欢立在他的身边,一边看他举镐弄锹的样子,一边去踩踏留 在父亲身后或者他身边的影子。
这是多少、多少年前的事情了——虽然还是社会主义的人民公社,土地公辖,但 各家各户都还被允许有那么一分几分的 土地归你所有,任你耕种,任你做作。我家的地在 几里外一面山上的后坡,地面向阳,然土 质不好,全是礓土,俚语说是块料礓地,每一锨、 每一镐插进土里,都要遇到无角无楞、不方不圆、无形无状的料礓石。每年犁地,打破犁 铧是常有的事。为了改造这土地,父亲连续几年冬闲都领着家人,顶着寒风或冒着飞雪到 地里用镢头挖上一尺深浅,把那些礓石从土里翻捡出来,由我和二姐抱到田头,以备回家 时担回家里,堆到房下,积少成多,到有一日翻盖房子时,垒地基或砌山墙所使用。
那时候,我看着父亲把镢头举过头顶,镢刺儿对着天空,晴天时,那刺儿就似乎 差一点钩着了半空中的日头;阴天时,那刺儿就实实在在钩着了半空的游云。因为一面山 上,只有我们一家在翻地劳作,四处静得奇妙,我就听见了父亲的镢头钩断云丝那咯咯叭 叭的白色声响。追着那种声音,就看见镢头在半空凝寂了片刻之后,一瞬间,又暴着力量 往下落去,深深地插在了那坚硬的田地里。我清晰无误地觉察出,初上山时,父亲的腰骨是笔直的,可一镢一镢地刨着,到了午时,那腰杆儿便像一棵笔直的树上挂了一袋沉重的 物件,树干还是立着,却明显有了弯样。待在那山上吃过带去的午饭,那树也就卸了吊着的物件,又重新努力着撑直起来,然而到了日过平南,那棵树也彻底弯下,如挂了两三袋 更为沉重的物体,仿佛再也不会直了一般。然尽管这样,父亲还是一下一下有力地把镢头 举在半空,用力地让镢头暴落在那块料礓地里,直到日头最终沉将下去。
父亲似乎不相信日头会真的落山,他要首先看我一会儿,再把目光盯着西边看上许久,待认定日头确是落了,黄昏确是来了,才最后把镢头狠命地往地上刨一下,像总结 一样,翻起一大块硬土之后,才会最终把镢头丢下。然后,就挑起一担我捡出来的料礓石, 下山回家去了。那料礓石虽然不似鹅卵石那么坚硬沉重,可毕竟也是石头,挑起时父亲是 拄着镢柄才站了起来的。我跟在父亲身后,扛着他用了一天的镢头,觉得沉重得似乎能把 我压趴在地上,很想把那柄镢头扔在脚地,可因为离父亲越来越远,竟还能清楚地听见他 在那一担礓石下整个脊骨都在扭曲变形的咔嘣咔嘣的声响,便只好把镢头从这个肩上换到 那个肩上,迅速地小跑几步,更近地跟在他的身后,以免落在黄昏的深处。
这样过了三年,三年的三个冬天,我们家的那块土地彻底地翻捡完了。家里山墙 下堆的黄色的礓石,足够表砌三间房的两面山墙,而田头沟底倒堆的礓石也足有家里的几 倍之多。你不敢相信一块地里会有这么多的礓石。
总之,那块田地对几岁的你来说,犹如一片广场,平整、松软,散发着深红香甜 的土腥,就是你在田地里翻筋斗、打滚儿,也不会有一点坚硬划破你的一丝皮儿。因此,你似乎懂得了一些劳作和土地的意义,懂得了父亲在这个世上生存的意义。似乎明白,作为农民,人生中的全部苦乐,都在土地之上,都根在土地之中,都与劳作息息相关。或者 说,土地与劳作,是农民人生的一切苦乐之源。
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版《我与父辈》,有删改
【1】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那时候,我看着他把镢头举过头顶,镢刺儿对着天空,晴天时,那刺儿就似乎差一点钩着了半空中的日头……
【2】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难以翻捡的礓石,以及沉重的似乎能把我压趴在地上的镢头,有什么作用?
【3】享有“苦难叙事之大成”称谓的阎连科,对现实做了原生态的叙述,你认为“或者说,土地与劳作,是农民人生的一切苦乐之源。”这句话饱含作者哪些思想感情?
【4】有人认为文章的题目可以改为“父亲的身影”,你是否赞同他的观点?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观点。
11、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在路上
⑴下班回家,从海棠新村穿过。前面走着两个女性,一个搀扶着另一个。走近,渐渐听到她们的说话声。
⑵“你怎么搞的,你怎么搞的,口水都流出来了,啊?”
⑶我从她们身边走过,回头看了一眼。从相似的长相里我确定这是一对母女,母亲看上去有七十多岁吧。女儿正用餐巾纸不耐烦地擦着母亲的嘴角。我望向老人时,老人也正微笑地看着我,眼神里透着羞涩,像做错了事的孩子一般。
⑷那个羞涩的微笑让我有点难过。难道有谁会因为一个婴儿流口水弄脏了衣服而嫌弃她吗?可我们为什么要苛责一个走到人生暮年的老人呢?
⑸走出小区,再往前走一段,就到铁路的道口了。初春的铁道旁是二月兰的天下。二月兰花朵不大,紫白相间。在和风的吹拂下,开得淋漓尽致,气势非凡。旁边,衣着时尚、发型前卫的摄影师和他的助理,正在给一对笑意盈盈的新人拍照。
⑹铁轨对面,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正费力地推着一辆装满蔬菜、体积庞大的三轮车爬坡过铁路道口。下坡时,三轮车突然不听使唤了,脱缰的野马一般快速冲下来,撞上了道口上的一根高高的铁墩子。车停了下来,老人的腿就夹在三轮车与铁墩子之间,动弹不得。
⑺我赶紧跑上去,想推动那辆车拉出老人的腿,可车太重了,竟然纹丝不动。这时,我的身旁多了两个小伙子——是我刚才看到的在二月兰那边拍婚纱照的摄影师和他的助理,他们前卫的发型令我印象深刻。“快快,往后推一下!”摄影师指挥着。我们三个人合力推动三轮车,老人的腿终于被解放出来了。
⑻“快看看腿伤得怎么样?”黄发的摄影师说。“哦,流血了!”我这才注意到殷红的血正从老人裤脚里流出来,大腿外侧的裤子已经被血浸透了。
⑼“快,阿婆,马上去医院,我们有车。”摄影师指着停在马路对面的白色面包车说。
⑽“年纪这么大了,怎么还开这种电动三轮车,装这么多东西,以后不要再开了。”摄影师像是在埋怨自己的奶奶似的,一边把老人抱上车送去了医院。我心里唏嘘着刚才惊心的一幕,又为老人遇见这两个小伙子而庆幸。
⑾不由想起去年秋天,母亲早晨在路上散步不小心崴了一下脚,狠狠摔了一跤。她说那时疼得躺在地上动弹不了(后来拍片知道是肩关节脱臼了)。漫长的十几分钟,路过的人没有一个帮她的,直到一个熟人经过。是嫌扶老人这件事太麻烦吗?每每想起她当时的无助,我就觉得心疼。
⑿ “ ” 也许真是有了自己的老人,才更真切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
⒀那个嘴角流着口水而遭嫌弃的老人,那个腿受伤而得到帮助的老人,还有清晨摔倒在地而没人扶起的我的母亲,她们的样子在我脑海里交替出现着。人生路上,每个生命都有老去的一天。老来受关爱,实在应该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啊!
【1】第4段划线句改为“我们不要苛责一个走到人生暮年的老人。”好不好?为什么?
【2】分析第5节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3】第12节划线处填写合适的选项是
A.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B.我们体贴老人,要向对待孩子一样。(歌德)
C.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D.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4】文中老人的女儿、摄影师和路人对待老人的方式各有不同,请结合内容填写“我”当时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心疼
【5】结合全文,请谈谈文章结尾段的作用。
12、作文。
人生有相逢,也有告别。和亲人告别,和朋友告别,和心中的某个偶像告别;和一本书告别,和一座城市告别,和一段经历告别,……总有那么一次告别让人难忘,让人想拿起笔,记录下来,写进时光深处。
请以“记得那一次告别”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书写端正,卷面整洁。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