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的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禁锢 随声附和 以身殉职 大相径庭
B.狭隘 神采弈弈 拈轻怕重 蹑手蹑脚
C.庇护 迫不及待 开天辟地 遥不可即
D.头衔 见义思迁 忙忙碌碌 麻木不仁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中印边境戍边英雄们用青春、鲜血乃至生命,为新中国历史谱写出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B.当代“愚公”毛相林,带领乡亲们靠着埋头苦干锲而不舍的精神,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一条脱贫致富路。
C.6月23日,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像一支离弦之箭,气冲斗牛,直上云天,顺利抵达预定轨道。
D.钟南山院士不顾高龄,心存大爱,逆行而上,勇挑重担,成为家喻户晓的抗疫英雄。
3、下列表达方式依次判断全对的一项是( )
(1)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
(2)闻先生的书桌,凌乱不堪,众物腾怨,闻先生心不在焉,抱歉地道一声:“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之内。”
(3)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4)1971年,我第一次访问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见到阔别22年的稼先。
A.记叙 描写 议论 说明 B.议论 记叙 抒情 描写
C.议论 描写 抒情 记叙 D.抒情 描写 议论 记叙
4、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陋室铭》的“铭”和《爱莲说》的“说”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B.敬称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如卿、大兄、愚、鄙人等。
C.《阿长与<山海经>》和《藤野先生》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D.《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自由颂》都是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的作品。
5、下列句子组成语段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对英雄尊重与否,体现一个民族认知水平、理性能力的高低。
②英雄者,国之干;庶民者,国之本。
③更是凝聚起群众向心力的关键所在。
④有英雄而不敬重,无疑是自毁精神长城,是民族风骨的自我矮化。
⑤英雄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
⑥捍卫英雄是当代人义不容辞的使命,每一个青少年都责无旁贷。我们要让雷锋精神在祖国大地上蔚然成风。
A. ②⑤③①④⑥ B. ⑥①⑤③④② C. ②①⑤③④⑥ D. ⑥②⑤③④⑥
6、下列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小明买了一束玫瑰花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小丽,但被她毫不客气地退了回来,他真是自作自受。
B. 季羡林先生获得了“印度荣誉公民奖”,他是著名的印度学大师,得此殊荣,当之无愧。
C. 中考在即,九年级的同学们全力备考,甚至到了目不窥园、废寝忘食的地步,他们不放过一分一秒的时间,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奋力拼搏。
D. 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
7、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背判 浩瀚无垠
B.仓皇 媲美
C.难以置信 到听途说
D.猖獗 谗涎欲滴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按原文在横线上填写句子。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孔子云:“何陋之有?”
【3】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9、诗文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2)俱怀逸兴壮思飞,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藉以减轻他的悲凉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游山西村》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既表现诗人对古老淳朴的乡土民俗的赞美,也表达了对乡民的喜爱。
(5)承受了阳光,就有了鲜花硕果;承受了巨浪,____________________。(张新宏《承受是一种力度》)
(6)一朵孤芳自赏的花只是美丽,____________________。(席慕蓉《再会》)
10、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默读父亲
邓皓
①我是父亲最小的儿子。“爹疼满崽”这句话便成了父亲爱的天平向我倾斜时搪塞哥哥姐姐们的托词了。在我10岁那年头上吧,我生病躺在了县医院的病床上,我突发奇想让父亲给我买冰棍吃。父亲拗不过我,便只好去了。那时候冬天吃冰棍的人极少,大街上已找不见卖冰棍的人。整个县城只有一家冰厂还卖冰棍,冰厂离医院足足有一华里地,父亲找不到单车,便步行着去。一时半晌,A.父亲气喘吁吁满头大汗跑回来,一进屋,便忙不迭解开衣襟,从怀里掏出一根融化了一大半的冰棍,塞给我。嘴里却喃喃说道:“怎么会化了呢?见人家卖冰棍的都用棉被裹着呢!”
②初二那年,我的作文得了全省中学生作文竞赛一等奖。这在小镇上可是开天辟地头一遭的事儿。学校为此专门召开颁奖会,还特地通知父母届时一起荣光荣光。等到去学校参加颁奖会的那天,父亲一大早便张罗开了,还特地找出不常穿的一件中山装给穿上。但当父亲已跨出家门临上路时,任性而虚荣的我却大大地扫了父亲的兴:“爸,有妈跟我去就成了,你就别去了。”B.父亲充满喜悦的脸一下子凝固了。那表情就像小孩子欢欢喜喜跟着大人去看电影却被拦在了门外一般张皇而又绝望。迎着爸妈投放给我的疑惑的眼神,我好一阵不说话,只是任性地呆在家里不出门。父亲犹疑思忖了半刻,用极其坦然却终究掩饰不住的有些颤抖的声音说:“爸这就不去了。”父亲已经破译出了我心底的秘密:我是嫌看似木讷、敦厚且瘦黑而显苍老的父亲丢我的人啊!看着父亲颓然地回到屋里,我这才放心和妈妈兴高采烈地去了学校。可是,颁奖大会完毕后,却有一个同学告诉我:你和你妈妈风风光光坐在讲台上接受校领导授奖和全校师生钦羡的眼光时,你爸却躲在学校操场一隅的一棵大树下,自始至终注视这一切呢!顿时,我木然。心里漫上一阵痛楚……
③父亲最让我感动的是我17岁初入大学的那年。我刚入大学的时候,寝室里住了四个同学,每个人都有一只袖珍收录机,听听节目学学英语,很让人眼馋。后来,与其说是出于对别人的羡慕,还不如说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我走了60里地回到家,眼泪汪汪地跟父母说:我要一只收录机。父亲听了,一个劲儿地叹气。母亲则别过头去抹泪。我心一软,两手空空连夜赶回学校。过了一段时间,父亲到学校找到我,将我叫到一小树林里,说:“孩子,你不要和人家攀比,一个人活的是志气。记住,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我正掂量着父亲这句话,父亲已从怀里掏出一样东西放在我手上。伸开手来,正是一只我心仪已久的袖珍收录机。事后才知道是他进城抽了500cc血给换来的。“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就是父亲这句话,让我在以后的日子里一次又一次地找到了做人的自尊,也让我得以活出了一个男人的伟岸。
④父亲没能活到60岁便病逝了。记得父亲临终的时候,他将枯槁的手伸向了我。我将手放在父亲的手心里,父亲极力想握紧我的手,但父亲已无能为力了。是的,父亲虽然没能扶携和目送着我走更长更远的路,但是,父亲一生积攒的种种力量已渗透到我生命中来——我的生命只不过是父亲生命的另一种延续。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写的几件事。
【2】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划线句A、B分别表现了父亲当时怎样的心理?
【3】怎样理解第③段中,父亲说的“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这句话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联系上下文,为第②段结尾部分的省略号,补写出“我”当时的心理活动。
【5】父亲为了满足儿子的要求,用卖血的钱买来收录机。你如何看待父亲的这种做法?
11、 ①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简洁应该是写话之内的一项要求,这里提出来单独说说,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常常提到,有针对性。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关于繁简,关于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叶圣陶先生只说字,我的体会,一是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绝不该繁。可是现实呢,常常是应简而偏偏要繁。举最微末的两个字为例。一个是“了”,如“我见到老师”,“他坐在前排”,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我见到了老师”,“他坐在了前排”,成为既累赘又别扭。另一个是“太”,如“吸烟不好”,“那个人我不认识”,也是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吸烟不太好”,“那个人我不太认识”,变得不只累赘,而且违理。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沓无理为简洁合理,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叶圣陶先生感慨系之了。
②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上面说的是总的用语方面。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还记得五十年代早期,他发现课本用字,“做”和“作”分工不明,用哪一个,随写者的自由,于是出现这一处是“叫做”,那一处是“叫作”的现象。这不是对错问题,是体例不统一的问题。叶圣陶先生认为这也不应该,必须定个标准,要求全社出版物统一。商讨的结果,定为“行动”义用“做”,“充当”义用“作”,只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如作文、自作自受之类仍依旧贯。决定之后,叶圣陶先生监督执行,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
【1】第一段主要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段主要叙述了叶圣陶先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事情,突出表现了他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的特点。
【2】这两段文字,都突出表现了记叙文哪种典型的写作方法?像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也是如此,却描述出一个真实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你还能从所学课文中举出一个这样的例子吗?
12、根据要求写作。
邓稼先那个始终站在研究第一线,昼夜计算筹划的身影,令人一震;阿长那个虽然不识字却拿着《山海经》给鲁迅的身影,令人一震;老王那个重病缠身,临死前给杨绛送香油和鸡蛋的身影,令人一震;父亲那个用大半辈子,一块砖一片瓦修建新台阶的身影,令人一震……在你的生活中,相信也有令你震动的身影,请选择一个跟大家分享吧。
请以“那一刻,那身影”为题写一篇文章。
作文要求:
①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结合你最熟悉的生活,抒发你最真挚的情感;
②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
③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
④不少于6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