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2026学年(下)凉山州七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7题,共 35分)
  • 1、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活的文化遗产。西湖十景之一的“平湖秋月”有一副对联,上联是“鱼戏平湖穿远岫”,下列最适合作为它的下联的一项是(     

    A.山容水意自天然

    B.青嶂云横山叠翠

    C.雁鸣秋月写长天

    D.远亭绿水拱青山

  •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使用了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B. 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 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

    D. 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去”,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 3、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句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切记,助人即是自助

    ②因为没有一个人能够幸福到一生不会遇到任何困难

    ③如果大家都漠视别人的困难,那么当自己遇到困难时,又能指望谁来帮助呢

    ④生活中,面对别人的困难,有的人总是一副事不关己的姿态

    ⑤殊不知,自私导致自伤

    A.①②④⑤③

    B.①③②⑤④

    C.④⑤②③①

    D.④③①②⑤

  • 4、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

    A.“铭”是文言文的一种文体,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颂功德的文字。

    B.“箫鼓追随春社近”中的“春社日”指古代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祭土地神,祈求家人团圆。

    C.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

    D.“土地的誓言”“一棵小桃树”是偏正短语;“回忆鲁迅先生”是动宾短语。

  •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自认为文章写得非常好,在大庭广众之中大谈他的创作经验。

    B.她经常自言自语,以此排遣子女不在身边的寂寞。

    C.老师与孩子们在舞台上开心拥抱,共享天伦之乐,庆祝本校合唱团荣获冠军。

    D.小草虽然是微不足道的角色,却以顽强的生命力为世人所钦佩和赞颂。

  •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何陋有 水陆草木

    B.钱不湿 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C.钱覆其口 我酌油知之

    D.反激之力 但知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 7、关于《骆驼祥子》《海底两万里》,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骆驼祥子》中高妈劝祥子把钱存入银行或放债,祥子没有接受建议。虎妞让祥子买车“吃车份”、做小买卖的生意,他不屑一顾。

    B.祥子开始是“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而后来变成了“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这是由封建社会黑暗腐朽的社会制度造成的。

    C.《海底两万里》中人物在印度洋的采珠场和鲨鱼展开过搏斗,捕鲸手康塞尔手刃了一条凶恶的鳄鱼;他们在红海里追捕过一条濒临绝种的虎鲨,它的肉当晚就被端上了餐桌。

    D.《海底两万里》中人物从太平洋出发,途中还经历了搁浅、土著围攻、同鲨鱼搏斗、冰山封路、章鱼袭击等许多险情。最后,当潜艇到达挪威海岸时,三人不辞而别,回到了他的家乡。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纪昀的《河中石兽》,完成小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

    (1)山门于河  圮:

    (2)不能物理  究:

    (3)于沙上   湮:

    (4)沙为坎穴   啮:

    2翻译下面语句。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河中寻找石兽,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正确的?

    4本文细节刻画非常传神,品味讲学家“闻之笑曰”时有何心理?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9、诗文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2)俱怀逸兴壮思飞,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藉以减轻他的悲凉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游山西村》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既表现诗人对古老淳朴的乡土民俗的赞美,也表达了对乡民的喜爱。

    (5)承受了阳光,就有了鲜花硕果;承受了巨浪,____________________。(张新宏《承受是一种力度》)

    (6)一朵孤芳自赏的花只是美丽,____________________。(席慕蓉《再会》)

四、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 10分)
  • 10、阅读《荒漠中的苇》,完成小题。

    (1)汽车穿行于茫茫戈壁已经很久了,除了沙漠还是沙漠,而且沙漠的颜色还不是金黄色的,很多都是粗糙的暗褐色的沙石,在公路的两边铺向无尽的远方。胡杨呢?红柳呢?几乎看不到什么植被,偶尔的几株沙棘,一晃就过去了。有时出现的不高的丘陵,也仅够让视线有个起伏的弧度。沙海茫茫,真正是茫茫了。

    (2)窄窄的戈壁公路上跑着的几乎就是我们这一辆汽车,弱小得如大海波涛中的一叶扁舟。

    (3)中间在什么地方吃了一顿午饭,然后就昏昏沉沉睡着了。醒来已是半下午了,车子还是不急不躁地跑着。我又一次地把头靠在窗户上,无聊地看着已不成风景的风景。就在这时,我竟然看到了一种熟悉的植物,是的,是那种水乡才能看到的植物——苇!起先我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镜,以为是看错了。当这种植物又一次在我的视线中出现的时候,我真正地看清了,是苇。

    (4)在我的感觉里,苇属于弱者,弱者都是以群居的形式出现的,所谓“芸芸众生”。群居才能产生勇气,才能产生平衡,才能产生力量,才会便于生存。苇便是一种群像的结合体,荡漾是她的形容词。我曾在双台河口湿地保护区,在我的家乡渤海湾,在孙犁笔下的白洋淀,都看过面积逾十万亩甚至百万亩的大芦苇荡。那一望无际的芦苇,像纤腰袅娜的女子,一群群相拥相携地在风中悠悠起舞。

    (5)可眼前这些苇却显得这般瘦削,不成气势。就像初生小女的头发,稀稀落落地表明着生命的再生。或像耄耋老者,以几许羊胡迎风,扬头看着不多的时日。我想象不到在这样荒凉(不只是荒凉,简直是恐怖)的地方,怎么会有苇这种植物生长。是鸟的羽翅?是风的神力?她们真的不该诞生在这里。在白洋淀,沙家浜,苇正牵裳起舞,接受着游人的赞叹;在渤海湾,黄海滩,苇也是丰足地吸吮着大地的乳汁,欢快地歌唱。

    (6)这该是植物中的弱女子啊,给她一片(不,哪怕是一点)水,她就敢生根、发芽、开花、摇曳出一片星火,一片阳光。那确实是一小片水,好像是修路开挖出的低洼地,仅仅是存留的一点点雨水,而绝不会是人为的故意,她们就结伴地生长起来。

    (7)那片水已经剩了一点点,我已经看到,离水稍远的几株已经干枯颓折。不过我想,既然作为一种生命,站立于这个世界上,就有她生命的意义和可能。这个生命就会不讲方式,不图后果地向上生长,直至呼出最后一息。

    (8)西部,戈壁,荒漠,苇,我把这样的字眼在寂寞的旅途上相连,竟就连出了一种美妙的景象。

    1本文开头描写的沙漠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同是弱者,水乡里的苇与荒漠中的苇各有什么不同?

    3赏析第⑥段中划线的句子。

    4荒漠中的苇给了作者怎样的启迪?

  • 11、   炊烟是乡村的水墨画

    (刘世河)

    ①描写故乡的文章,出镜率最高的莫过于“魂牵梦绕”这四个字了,而能体现出这四个字的景象,非家乡的炊烟莫属。

    ②“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身居都市已久,我曾一度对陶渊明笔下的“归园田居”十分向往,如今人到中年才如梦初醒,其实我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就是在这样的个如诗如画的地方度过的。

    ③我的老家在鲁北平原,村东-条小河蜿蜒渡过。过河不远便是--个高高隆起的沙土岗子,岗子上的白杨树枝繁叶茂,一到夏天使绿树浓荫,成了我们这帮孩子玩耍的天堂。有时候玩累了,我就坐在岗顶上静静地望着小村,努力在那些模样都差不多的院落中寻找自己的家。

    ④起初总是眼花缭乱,后来望着望着就有了经验——看炊烟,父亲患有胃病,医生叮嘱要三分治七分养,吃饭须有规律,还得是热乎饭。不管多忙,一日三餐母亲都会准时生火做饭,所以村里升起的第一缕炊烟多半就是我们家的。

    ⑤母亲常说:“这炊烟就是咱庄户人家灶台上开出的花,花一开就有饭香, 日日有饭香就是好日子。”彼时年幼,对母亲的话一知半解,在意的只是制造炊烟的灶台上母亲又做了什么好吃的饭。正所谓饥望炊烟眼欲穿,一心只想肚儿圆。

    ⑥炊烟还是小村的晨钟暮鼓,每天都传递着村人们晨起晚息的信息。

    ⑦早晨的炊烟风轻云淡,就像天边薄薄的晨曦,轻灵疏朗,昭示着庄稼人早饭的简单,熬一锅小米粥或玉米糊糊,几个馒头就着一碟小咸菜就齐活了。吃罢早饭,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下田的下田,农家新一天的生活便拉开了序幕。

    ⑧午间的炊烟是庄稼人匆忙的步履。不同于早饭的是,午饭虽然简单,但是一定要吃得硬实扛饿,因此,午间的炊烟往往急速升起,瞬息消逝,一如庄稼人忙秋忙夏时脚不沾地的身影。

    ⑨傍晚的炊烟是最美的,也最能体现农家生活的细致与温馨。晚饭是全家人的聚餐,也是庄稼人一天当中最悠闲的时候。庄稼人有个小习惯,就是越闲越吃,所以晚饭自然丰盛些。如若恰巧那天家里有喜事,更会杀鸡烧肉以示庆贺。乡下人干活是急性子,但吃饭蛮讲究,尤其懂得“想要肉更香,工夫必须长”的道理,小火慢炖,肉烂汤浓。因此,傍晚的炊烟是细水长流,从黄昏一直摇曳到夜幕降临。

    ⑩炊烟如此缭绕生动,古诗词中自然少不了它的倩影。“乱云剩带炊烟去,野水闲将白影米”是辛弃疾笔下的炊烟;“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则出自柳永笔端。

    ⑪写炊烟最多的当属陆游。“岭谷高低明野火,村墟远近起炊烟”和“遥望炊烟疑可憩,试从行路问村名”都是他的。可见放翁对田园袅袅飘逸的炊烟有多喜爱。后来又读到陆游“雾敛芦村落照红,雨余渔舍炊烟湿”的句子,禁不住疑惑,炊烟怎么会是湿的呢?

    ⑫直到离家多年后,有一回在梦里又见故乡炊烟,醒来后却一枕清泪,才终于有悟。原来炊烟是和思念缠绕在一起的,泪眼看炊烟,又怎么会不是湿的呢!又想起母亲当年对炊烟的比喻,突然觉得母亲就是一个十足的诗人。而在我的眼里,炊烟不但是庄稼人灶台上开出的花,它自由舒展,浓淡随意,更像是一幅黑白交织的水墨画,氤氲在乡村的上空,画中的奇妙意境只有看懂它的人才能体会得到。

    ⑬而且这幅画的色调永远都是暖的,因为它的作者是母亲。

    (摘自《文苑·经典美文》,有删改)

    1请你概括一天中三个不同时段炊烟的特征。

    2赏析下列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原来炊烟是和思念缠绕在一起的,泪眼看炊烟,又怎么会不是湿的呢!

    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炊烟还是小村的晨钟暮鼓,每天都传递着村人们晨起晚息的信息。

    4第⑩⑪段中引用关于“炊烟”的诗句有何作用?

    5最后一段内涵丰富,请联系文中某两个语句加以分析。

五、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大作文

    人生就像是一场旅行,我们既可享受风花雪月,也会经历坎坷泥泞,沿途的风景都别错过。不错过一首歌,一本书,一场细雨,也不错过一声响亮的喝彩,一回忘我的拼搏,一次难得的机会,一场本该属于你的精彩……勇敢地去尝试,每一种经历都充实着我们的生活,成为人生最美的风景。

    请你把下面的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文章。

    题目:不错过

    要求:①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或短语,将题目补充完整;②要求写出真情实感;③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现代文阅读
五、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