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2026学年(下)攀枝花七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7题,共 35分)
  • 1、下列各项中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这件事情错综复杂,虽经多方核实,仍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使人难明真相。

    B.大家认为他提出的这条建议很有价值,都随声附和表示赞成。

    C.有的国家把安全建立在损害他国的安全之上,这种安全只是海市蜃楼

    D.即使冬天严寒而孤独,我也始终相信,会有不期而遇的温暖和希望。

  •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要想掌握技术,只有勤学苦练,才能熟能生巧

    B.黑夜一个人走在荒凉的原野上,忽而传来什么动物的叫声,令人毛骨悚然

    C.大力士比赛中,几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居然把公车拉动了,在场民众无不鼓掌叫好。

    D.“嫦娥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无疑为我国航天事业建立了一座巍峨的海市蜃楼

  • 3、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尽管山高难攀,海阔难越,但只要锲而不舍,定会登上理想之巅,到达梦想之岸。

    B.元宵节整个城区的夜晚,灯火阑珊,各种造型别致的彩灯争奇斗艳。

    C.雨后的清晨云雾缭绕,仿佛给梯田披上了一件薄衣,扑朔迷离,美不胜收。

    D.实验课中,同学们在老师指导下,用显微镜对微不足道的草履虫进行仔细观察。

  •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动物园猴山上的猴子做着各种滑稽的动作,逗得孩子们忍俊不禁地笑了。

    B.春暖花开,李老师提议到野外看看大自然的美景,同学们都随声附和表示赞成。

    C.相声名家赵佩茹不耻下问向徒弟李伯祥学习《拉洋片》,以谦虚好学的态度对待艺术。

    D.他总是主动帮助邻居老奶奶打扫院子,这种行为实在是可歌可泣

  • 5、下列语句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 多年不见的老乡捎来了家乡的土产,我推辞不了,最后只好笑纳了。

    B. 小明见王大伯家失火,急冲冲跑去告诉王家人:“火!你们家冲天的大火!它吞噬了太阳!它遮住了大地!”

    C. 老村长一进门就说:“张全家的二亩地秋里收了一千五!咱都得科学种田,都弄它一千五。”

    D. 学生会经过调查研究,写出了《我校食堂服务质量调查报告》文中提出了改进意见,并且责成学校领导调查落实。

  • 6、下列句中词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有些人对骑车带人之类的事情是不以为然的,他们认为,这样方便了自己,也没有妨碍别人。

    B. 今年以来,中国股市气冲斗牛,广场舞大妈纷纷转移战场,杀入股市。

    C.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

    D. 李老师作画,看似心不在焉,可不一会儿,一只奔腾的骏马就跃然纸上。

  • 7、下列词语中字形及加点字的释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闲:空闲 人寻味:禁得起 苛杂税:捐献

    B.无:忧虑 锋芒露:完全 垂垂老:(时间)将近,晚

    C.起:交错 尽心血:滴 不而致:约定时日

    D.修:修理,修建 酣然入梦:畅快地 燕然功:刻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古文阅读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

    (1)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之”指代________________

    (2)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之”指代________________

    2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所在位置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 (A.尔辈不能究物理 B.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___________ (A.水不能冲石 B.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C.求之下流,固颠 D.石必倒掷坎穴中)。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门于河(倒塌)   B. 数小舟[划(船)]

    C. 不亦乎(颠倒,即本末倒置)   D. 遂反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 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作分析,认为应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 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的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石兽落水的上游去寻找石兽。

    D. 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5选出下列句子中的倒装句(  )

    A.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B. 求二石兽于水中

    C. 山门圮于河   D.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9、默写。

    (1)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

    (2)__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

    (3)《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4)赵师秀在《约客》中含而不露地表现了自己寂寞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5)爱国情怀是每位中华儿女永恒的主旋律,请写出连续两句爱国的古诗词: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 10分)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这就是母亲

    蒋勋

    (1)1月7日,我从高雄坐高铁到台北。因为是直达台中的快车,上了车我就放斜椅背,准备休息或看书。

    (2)车快要启动时,我忽然听到吵闹的声音从七号车厢的后端入口处传来。许多乘客都被这不寻常的骚动声惊扰,回头张望。

    (3)我坐在最后一排,声音就近在身边,但是看不到人。是粗哑得近于嘶吼的声音,仿佛有人趴在车门边,一声一声地叫着:“你带我去哪里呀——你带我去哪里呀——”

    (4)然后,七号车厢的乘务小姐神色仓皇地出现了,引导着两位纠缠拉扯的乘客入座。

    (5)车子缓缓开动了,这两位乘客终于坐定,就在我座位的斜前方。

    (6)其中一位五十岁上下的妇人,身躯很胖,脸有点变形,她继续咆哮着:“你要带我去哪里呀——我不要去——”她像耍赖的孩子,双脚用力跺着车厢地板,用手猛力拍打前座的椅背,吼叫道:“我不要去——”

    (7)许多乘客都露出惊惶的眼神,前座的乘客悄悄移动到了较远处的空位上。

    (8)我在列车上遇到过衰老的人、肢体残障的人、坐在轮椅上的人、手脚抖动的帕金森症患者,但是第一次遇到智障的乘客。

    (9)我没有想过,身体有这么多艰难,智障当然也是一种生命的艰难吧。

    (10)我在斜后方看着这智障的妇人:肥胖得有点失去了轮廓的躯体,浓黑的眉毛,宽而扁平的颧骨,张着的口,粗重的喘息,不断四下张望的仿佛被惊吓到的眼神。

    (11)这样不安、这样躁动、这样仓皇、这样惊恐,仿佛被围猎的野兽,无处可逃。

    (12)我或许也被吓到了吧,一直凝视着这智障的妇人。她忽然回过头,跟旁边一直安抚着她的另一位妇人说:“我要吃——”

    (13)另一位妇人年龄在七十岁到八十岁之间,很苍老,一脸皱纹,黧黑瘦削,但是身体看起来还硬朗。她即刻从一个手提袋里拿出一包鳕鱼香丝,递给智障的妇人说:“吃啊,乖喔——”

    (14)智障妇人迫不及待,一把扯开玻璃纸袋。一条一条像纸屑一样的鱼丝飞散开来,撒落四处。老妇人赶快俯下身去,一一拾捡,放进智障妇人的手中。

    (15)有一些飞散在我身上,我捡起来,交给老妇人,她回头说:“谢谢。”

    (16)我笑一笑,问她:“女儿吗?”

    (17)她点点头。

    (18)她的女儿把鳕鱼香丝塞进口里,大口咀嚼,鱼屑一片一片从嘴角掉落,母亲则不断为她擦拭着。

    (19)女儿好像安静了下来,但会不时突然惊惶地问:“你要带我去哪里?”

    (20)母亲很耐心地说:“出去走走啊,闷在家里怎么行?我们在别处旅行不是也坐火车吗?”

    (21)一位近八十岁的母亲,照顾一个年近五十岁的智障女儿,那是多么漫长的一段岁月啊!作为母亲,她也曾经懊悔过吗?愤恨过吗?厌烦过吗?觉得羞辱过吗?想要逃避过吗?

    (22)我在斜后方,做着我应该做的功课,知道自己没有能力做得比这一位母亲好。

    (23)母亲安抚了躁动惊惶的女儿,女儿仿佛睡着了,母亲为她盖上外套。趁女儿睡着,她从手提袋里拿出像是女性刷睫毛的小圆筒,抽出沾黑膏的小刷子,为女儿刷染头上花白的头发。车窗外夕阳的光,映照着母亲挑起的一缕一缕的发丝,发丝由白变黑。

    (24)我知道自己还有很多生命的功课要做,比艺术更重要的功课,比美更重要的功课。

    1概括文中母亲为她的女儿做的几件事?

    2请简要分析标题“这就是母亲”的内涵。

    3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中的母亲有怎样的特点?

    4本文作者蒋勋是台湾知名画家、作家,代表作有《蒋勋说红楼梦》《汉字书法之美》等。选文结尾处说“自己还有很多生命的功课要做”,你认为蒋勋先生所说的“生命的功课”指什么?

  •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好一朵木槿花

    ①又是一年秋来,洁白的玉春花挟着凉意,先透出冰雪的消息。美人蕉也在这时开放了。红的黄的花,耸立在阔大的绿叶上,一点儿也不在乎秋的肃杀。接下来该是紫薇和木槿。在我家这以草为主的小园中,它们是外来户。偶然得来的枝条,偶然插入土中,它们就偶然地生长起来。紫薇似娇气些,始终未见花。木槿则已两度花发了。

    ②木槿以前给我的印象是平庸。文革中许多花木惨遭摧残,它却得全性命,陪伴着显赫一时的文冠果,免得那钦定植物太孤单。据说原因是它的花可食用,大概总比草根树皮好些吧。学生浴室边的路上,两行树挺立着,花开有紫、红、白等色,我从未仔细看过。

    ③前年秋至,我家刚从死别的悲痛缓过气来不久,又面临了少年人的生之困惑。我们不知道下一分钟会发生什么事,陷入极端的惶恐中。我在坐立不安时,只好到草园踱步。那时园中荒草没膝,除了我们的基本队伍亲爱的玉簪花之外,只有两树忍冬,结了小红果子,玛瑙扣子似的,一簇簇挂着。我没有指望还能看见别的什么颜色。

    ④忽然在绿草间,闪出一点紫色,亮亮的,轻轻的,在眼前转了几转。我忙拔开草丛走过去,见一朵紫色的花缀在不高的绿枝上。

    ⑤这是木槿。木槿开花了,而且是紫色的。

    ⑥木槿花的三种颜色,以紫色最好。那红色极不正,好像颜料没有调好;白色的花,有老伙伴玉簪已经够了。最愿见到的是紫色的,好和早春的二月兰、初夏的藤萝相呼应,让紫色的幻想充满在小园中,让风吹走悲伤,让梦留着。

    ⑦惊喜之余,我小心地除去它周围的杂草,作出一个浅坑,浇上水。水很快渗下去了。一阵风过,草面漾出绿色的波浪,薄如蝉翼的娇嫩的紫色在一片绿波中歪着头,带点调皮,却丝毫不知道自己显得很奇特

    ⑧去年,月圆过四五次后;几经洗劫的小园又一次遭受磨难。园旁小兴土木,盖一座大有用途的小楼。泥土、砖块、钢筋、木条全堆在园里,像是零乱地长出一座座小山,把植物全压在底下。我已习惯了这类景象,知道毁去了以后,总会有新的开始,尽管等的时间会很长。

    ⑨没想到秋来时,一次走在这崎岖的山路上,忽见土山一侧,透过砖块钢筋伸出几条绿枝,绿枝上,一朵紫色的花正在颤颤地开放!

    ⑩我的心也震颤起来,一种悲壮的感觉攫住了我。土埋大半截了,还开花!

    土埋大半截了,还开花!

    我跨过障碍,走近去看这朵从重压下挣扎出来的花。仍是娇嫩的薄如蝉翼的花瓣,略有皱折,似乎在花蒂处有一根带子束住,却又舒展自得,它不觉得环境的艰难,更不觉得自己的奇特。

    忽然觉得这是一朵童话的花,拿着它,任何愿望都会实现,因为持有的,是面对一切困难的勇气。

    紫色的流光抛散开来,笼罩了凌乱的工地。那朵花冉冉升起,倚着明亮的紫霞,微笑地看着我。

    今年果然又有一个开始,小园经过整治后,不再以草为主,所以有了对美人蕉的新认识。那株木槿高了许多,枝繁叶茂,但是重阳已届,仍不见花。

    我常在它身旁徘徊,期待着震撼了我的那朵花再来。

    (作者宗璞,文章有删改)

    【1】阅读全文,填空。

    作者对木槿花态度变化的过程依次是:轻视 →________→ 欣赏 → 赞美 →________

    【2】品味语言,回答问题。

    (1)结合语境,解释第①段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偶然得来的枝条,偶然插入土中,它们就偶然地生长起来。”

    (2)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⑦段画线句子。

    一阵风过,草面漾出绿色的波浪,薄如蝉翼的娇嫩的紫色在一片绿波中歪着头,带点调皮,却丝毫不知道自己显得很奇特。

    【3】文章先说印象中的木槿是平庸的,后说木槿花是“震撼了我的那朵花”,这样安排结构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何妙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本文赞美了木槿花顽强的生命力,阅读全文后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五、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从一年级入学到现在的七年级,我们上过很多有趣的课,把你最难忘的一节课和大家分享一下,行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学校和姓名,不少于500字。题目自拟。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现代文阅读
五、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