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强国,农业生产效率高,成本低,产品市场竞争力强,主要原因是
①耕地广阔,土壤肥沃 ②农业科技发达 ③气候条件优越 ④高度机械化和专业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下列关于印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大量出口 B.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快
C.人口少,增长慢 D.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水旱灾害频繁
3、中东地区位置重要、石油丰富,是列强争夺的焦点,所产石油主要输往( )
A. 南美洲、美国 B. 澳大利亚、中国
C. 西欧、美国、日本 D. 俄罗斯、日本
4、下列对于巴西自然资源利用的说法,合理的是( )
A.在亚马孙平原大肆砍伐热带雨林改种橡胶或农作物
B.将人口从稠密区全部迁移到巴西高原内部的稀疏区
C.由于咖啡价格高,应把甘蔗和香蕉种植区改种咖啡
D.利用丰富的铁矿发展铁矿开采、钢铁、机械等工业
5、暑假里有四位同学分别到亚洲四个不同地点旅行,下列旅行见闻中可信的是( )
①在世界最大的半岛上,我乘着雪橇看风景
②我坐在去蒙古乌拉巴托的火车上见到了一望无际的大草原
③我不会游泳,可以在死海中不带救生圈畅游大半天
④在沙特阿拉伯,看到一些旅店把床铺安放在屋顶上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在亚洲同一天里,有的人因炎热而纳凉,有的人因寒冷而烤火,有的人为雨水过多而发愁,有的人为长期干旱而忙碌…这些都说明亚洲范围大,各地气候差异大,下面关于亚洲气候差异说法正确的是( )
A.亚洲东部和西部都分布有季风气候
B.因亚洲河流呈放射状,所以亚洲降水中部最多
C.季风气候各月降水平均,一般没有旱涝灾害
D.北回归线穿过的地区共有三种气候类型
7、发源于中国,流经巴基斯坦,最终注入印度洋的大河是( )
A.印度河
B.恒河
C.雅鲁藏布江
D.布拉马普特拉河
8、湄公河和其他河流奔流在中南半岛的峡谷中,这体现了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是( )
A.丘陵、平原交错分布 B.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C.高原、丘陵、雪峰连绵 D.平原广布、河水东流
9、世界最高的高原是( )
A. 巴西高原 B. 青藏高原 C. 伊朗高原 D. 阿拉伯高原
10、中东石油集中分布在下列哪些国家 ( )
A.沙特阿拉伯、也门、阿曼、苏丹、约旦
B.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土耳其
C.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D.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也门、亚美尼亚
11、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最根本动力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促进经济结构升级
B.增加就业机会,降低失业率
C.提高经济增长速度与效益
D.增加能源消耗
12、我国先后在南极地区建立了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四个极地科学考察站,建站时间一般选在2月份,其原因是此时南极地区
A. 活动人数最少 B. 是冬季,便于极地考察
C. 降水较多 D. 是暖季,气温较高,白昼时间长
13、某经贸代表团于今年7月份赴东南亚采购货物,并观光考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代表团的随行物品中,最不需要准备的是( )
A.加厚羽绒服
B.雨伞
C.摄像机
D.地图
【2】下列产品最有可能出现在订货合同中的是( )
A.棉花、小麦
B.橡胶、椰子
C.蔬菜、牛奶
D.石油、铁矿
【3】活动期间,可能在东南亚看到的自然或人文现象是( )
①午后电闪雷鸣,大雨倾盆②饭桌上以米饭为主食③著名旅游景点泰姬陵④众多华人和华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4、读巴西略图,选择不正确说法( )
A. 图中A河是世界第四大河—密西西比河
B. 图中B城市位于巴西高原,是巴西的首都所在地
C. 图中C城市濒临大西洋
D. 图中D城市是巴西特大城市之一圣保罗
15、小明从日本旅游回来,下面是他对日本之行的描述,哪一句是假的()
A.享受美味的生鱼片 B.游富士山,泡温泉
C.到热带雨林区探险 D.观赏樱花
16、关于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北极地区以陆地为主 B. 北极地区比南极地区寒冷
C. 南极地区降水比北极地区少 D. 北极地区多风暴
17、下列国家,属于东南亚内陆国的是:
A. 柬埔寨 B. 泰国 C. 越南 D. 老挝
18、俄罗斯的母亲河是
A. 叶尼塞河 B. 伏尔加河 C. 黄河 D. 湄公河
19、印度人没有喝热水的习惯,一般喜欢喝凉水或者饮用红茶,主要原因是
A. 节约资源 B. 河水清澈 C. 发达国家 D. 气候炎热
20、读某区域略图(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1】有关图示甲、乙两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国北部为地中海气候
B.乙国为地处两河流域的伊拉克
C.两国都拥有灿烂的古代文明
D.两国居民大多信奉基督教
【2】有关区域内各国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资源缺乏
B.热带草原面积广大
C.乳畜业发达
D.大量出口热带经济作物
21、西半球人口最多的国家是_______。
22、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的召开,通过了以 发展为核心的< >。
23、美国农业生产的各个过程和环节都实现了 化和 化,效率高,产量大。
24、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指世界上最大的沙漠_______沙漠以南的非洲部分。
25、法国的工业很发达,重要工业资源________ 、________ 等矿产比较丰富。以________ 、________ 为主体的工业在世界上占有突出的地位。
26、科特迪瓦原有热带经济作物的品种是________,目前又大力发展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农产品,使品种多样化。
27、美国国土濒临三个大洋,北临________洋,东临_________洋,西临_______洋。
28、世界上最大的大洲是_______。
29、巴西的世界之最:最大的平原 平原;最大的高原是 高原;世界最大的河流河,其上覆盖着地球面积最大的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是巴西和巴拉圭合建的 水电站;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热带经济作物 、 、 。
30、世界上最大的半岛是______________。
31、读亚洲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A是________山脉,它是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B是____________山脉,它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
(2)受地形的影响,亚洲大河多发源于中部的________、________,呈________状流向周边的海洋,源远流长。
(3)C位于世界最大的_____________群岛,D是世界最大半岛的____________,E是世界最大的胡泊_____________。
(4)亚洲河流众多,亚洲第一长河F是________;东南亚境内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G____________,它注入________洋;亚洲注入北冰洋的河流是________(例举一条)。
32、读我国某工业基地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的是我国四大工业基地中的____工业基地,其它三个工业基地分别是_______工业基地、_____工业基地、_______工业基地。
(2)由图可知,该工业基地通过____与外地联系。
(3)我国铁矿资源_____(丰富、匮乏),但贫矿____、富矿_______。
33、读俄罗斯、日本及铁路海运比较图,完成下列要求。
(1)________是俄罗斯的“母亲河”,注入_____海。
(2)俄罗斯的交通运输方式以________运输为主,俄罗斯有“天然气王国”之誉,通过_____(运输方式)把石油、天然气出口到中国。俄罗斯海岸线漫长,但海运量小,主要自然原因是________。
(3)日本海运发达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多选)
①岛国②多优良港湾
③工业原料从外国进口④工业产品依靠国际市场
(4)日本工业带主要集中分布在________洋及濑户内海沿岸地带。
(5)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________
(6)每年日本不同地区樱花开放日期各不相同。从3月到5月樱花依次盛开的地区是________
A.本州、九州、北海道B.北海道、本州、九州
C.九州、本州、北海道D.北海道、九州、本州
34、读非洲河流和气候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A河流是______________;B河流是_____________。
(2)A河主要流经_________气候区,降水丰富,所处的地形区为________,流域面积广,支流多,所以河流水量_____。
(3)B河流容易定期泛滥,与该河流上游主要流经_____________气候区有关。
(4)从图中可以看出,非洲气候类型分布的突出特点是 _______。
(5)B河下游没有支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读沙漠蝗虫迁徙示意图和非洲气候带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今年上半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向全球发出预警,自去年年中以来,有数千亿蝗虫席卷东非,近日更是在巴基斯坦和印度肆虐,距离中国已经是咫尺之遥。蝗灾与旱涝的关系,干旱少雨年份,河湖水位降低,退水区域适合雌蝗产卵;后期多雨又有利于蝗虫幼虫成长。
材料二:
(1)A地为世界上最大的沙漠________,其气候类型主要为________。
(2)C为亚非分界线________。
(3)读非洲气候带分布图可知非洲的气候分布特征为________。
(4)B国埃及盛产优质的纤维作物________其优势的气候条件是?________。
(5)南亚主要以________(气候类型)为主,受沙漠蝗虫影响南亚主要减产的粮食作物是________,蝗灾与旱涝灾害关系密切,结合材料试分析南亚为沙漠蝗虫潜在入侵区域的原因是?________。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