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医中之圣,集中国药学之大成;本草纲目乃一千八百九十二种药物说明,广罗博采,曾费三十年之殚精。造福民生,使多少人延年活命。伟哉夫子,将随民族生命永生。”这幅对联称颂的是
A. 张仲景
B. 华佗
C. 李时珍
D. 屠呦呦
2、近期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水浒传》中有一情节:梁山好汉黑旋风李逵与兄弟逛街,这条街上有人说书、唱曲、卖饮料、相面算卦、杂耍、表演等等。请问他们走到了当时被称为什么的地方( )
A.专门制造房瓦的瓦厂 B.食客盈门的酒楼
C.娱乐兼营商业的瓦子 D.好汉比武的擂台
3、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北宋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重文轻武
B.提高武将地位和待遇
C.大力发展经济
D.鼓励发展科技
4、下列能正确反应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格局的示意图是
A. B.
C. D.
5、2020年1月,“中印文化交流图片展”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展览的历史人物图片中最有可能包括
A.杜甫 B.鉴真 C.张骞 D.玄奘
6、唐朝可以说是中国封建朝代的高峰,开放的气度和胸襟为唐朝的强盛注入了勃勃生机。下列史实最能够折射出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的是
A.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 B.鉴真东渡日本
C.唐代长安聚集着各行各业的外国人 D.玄奘西游天竺
7、唐朝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取得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尊敬,被各族尊为“天可汗”的是( )
A. 唐高祖李渊 B. 唐太宗李世民 C. 女皇帝武则天 D. 唐玄宗李隆基
8、下图中的历史人物年少有大志。“恩大有为于天下”。他一生征战,一统天下,建立了幅员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下列关于他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建立了元朝②创立行省制③灭亡南宋④灭亡金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 D.①③
9、清政府在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为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设置了
A.安西都护府 B.台湾府 C.驻藏大臣 D.伊犁将军
10、朱元璋对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革,最突出的特点是通过裁撤官职和机构、分散机构的权力来强化皇权,其中裁撤的官职和机构是
A.丞相和中书省 B.五军都督府 C.六部和锦衣卫 D.行省和三司
11、下列关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事件,按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汪辜会谈”的举行
②台湾当局“三不”政策的调整
③江泽民“八项主张”的提出
④海基会、海协会的成立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②①④③
D. ②④①③
12、宋词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继唐诗之后的又一座丰碑。宋词中豪放词派的开创者是( )
A.苏轼
B.李煜
C.李清照
D.辛弃疾
13、孟元老的著作《东京梦华录》记录了北宋首都东京(开封)在被洗劫前的市井景象。文中写到:“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书中还提到界身巷的贵重品交易所“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由此可见( )
A.宋朝商业繁荣
B.国际贸易凋零
C.交易金额偏小
D.雇佣关系盛行
14、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著作是
A.《本草纲目》
B.《农政全书》
C.《千金方》
D.《天工开物》
15、5世纪末,北魏孝文帝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上述措施
A. 阻碍了历史发展进程
B. 加快了江南地区开发
C. 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
D. 实现了南北方的统一
16、隋唐文化高度繁荣,群星灿烂,许多名人在历史上都享有相应的美誉,被誉为“诗圣”的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吴道子
17、武则天当政时代,在科举制度上的改革和创新主要体现在( )
A.开始用考试办法选拔官员
B.正式设立进士科
C.创立殿试,亲自面试考生
D.注重考查诗词歌赋
18、宋词《念奴娇·赤壁怀古》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是宋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也是豪放词最杰出的代表。该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是作者贬居黄州时游黄风城外的赤壁矶时所作。这位作者是( )
A.苏轼 B.毕昇 C.宋应星 D.辛弃疾
19、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北宋统治者制定的国策是
A.重农抑商 B.重文轻武 C.休养生息 D.独尊儒术
20、从“苏湖熟,天下足”这一谚语中不能得到的信息是( )
A.苏湖地区成为丰饶的粮仓 B.苏湖地区粮食获得大丰收
C.宋朝水稻产量非常大 D.苏湖地区是我国的经济重心
21、在东南倭寇最猖獗的时候,明王朝派年轻将领________到东南沿海抗击倭寇。1771年,________率领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22、隋唐时期我国科技发达,有许多走在世界的前列,请列举出来。
(1)_____
(2)_____
(3)_____
23、成吉思汗在位期间,蒙古军队相继灭亡西夏和金,对南宋形成包围之势.___________(判断对错)
24、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_______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山西商人组成的晋商,到乾隆时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 _________”,便于货币流通。
25、(1)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且其作品被称为“诗史”的诗人是____。
(2)“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评价的是宋代词人____。
(3)汤显祖是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其代表作品是_____。
(4)关汉卿是元杂剧的杰出作家,他的______是一部到今仍“感天动地”的伟大作品。
(5)清代的小说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的是曹雪芹的_____。
26、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写的编年体通史 。
27、元朝为了有效管辖和统治地方实行________。
28、明朝一度出现强盛局面,在经济和对外关系等方面都有很大发展。请根据所学史实查缺补漏。
明朝丝织业中心是________,全国的制瓷中心是________。明长城东起________,西到________,总长万余里,气势宏伟,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明朝因为经济繁荣,国力________,1405—1433年明成祖派________率领船队________次下“西洋”,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________东海岸和________沿岸。
29、唐朝国势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 。
30、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唐朝时期统治者分别设置了 _____________ 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这一地区。元朝时期设置 ____________ ,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管辖。
31、一些看似矛盾的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学习历史就要在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中寻找历史真相。
材料一 (唐)杜甫《忆昔》
“忆昔开元全盛日(遥想当时开元盛世年间)。
小邑犹藏万家室(小县城里也有万户人家),稻米流脂粟米白(丰收的稻米泛着白玉光),公私仓廪俱丰实(公家私家的粮食存满仓)。”
(唐)杜甫《垂老别》
万国尽征戍(全国男子应征入伍去参战),烽火被冈峦(叛乱的烽火已弥漫了山峦)。
积尸草木腥(尸体堆积如山草木也变腥),流血川原丹(流血把河流平原都染红了)。
(1)材料一中杜甫的两首诗描写了同一位皇帝在位时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情景。这是哪一位皇帝?
(2)《忆昔》和《垂老别》分别描写了一种怎样的社会情景?
(3)造成《垂老别》中所描述情景的事件是什么?
材料二 (元)刘因《白雁行》
“北风初起易水寒(蒙古势力初次南下占领河北),北风再起吹江干(再次南下占领整个长江以北)。
北风三起白雁来(三次南下席卷整个中华大地),寒气直薄朱崖山(蒙古大军直逼崖山灭掉南宋)。
乾坤噫气三百年(宋朝政权生存了三百年之久),一风扫地无留钱(如风扫落叶般没有一丝残留)。……”
(元)虞集《挽文丞相》
“徒把金戈挽落晖(您想同鲁阳公一样挥动金戈挽回落日,却是徒劳),南冠无奈北风吹(被俘入狱,眼见蒙古势力如北风般劲吹日益横骄)。
子房本为韩仇出(张子房本是为韩国复兴而出,最终没能达到目的),诸葛宁知汉祚移(诸葛亮虽鞠躬尽瘁,但汉家终于灭亡他岂能料到)。……”
(4)材料二刘因诗中“北风三起白雁来,寒气直薄朱崖山”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这一事件有何影响?
(5)材料二虞集《挽文丞相》,文丞相指的是谁?有人说文丞相的活动阻碍了国家的统一,应该否定,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文丞相?
材料三 (清)纪昀《凯歌十六首其六》
“满耳秋风入短箫(秋风中耳畔回响着箫声),黄榆叶落草萧萧(黄榆叶落草原一片萧瑟)。
回部已破无征战(回部已被平定再无战乱),只向高原试射雕(再来高原无非打猎射雕)。”
(6)纪昀的这首诗歌颂了乾隆皇帝的哪一历史功绩?说一说这件事的历史意义。
材料四 “一把心肠论浊清”
——清·胡中藻
“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
——清·沈德潜
“半轮明月西沉夜,应照长安尔我家。”
——清·世臣
“举杯忽见明天子,且把壶儿抛半边。”
——清·徐述夔
“蒹葭欲白露华清,梦里哀鸣听转明。”
——清·方芬
(7)材料四中的这些官员或者诗人因为写了这些诗,全部被乾隆皇帝被下狱或者处死,甚至满门抄斩。这种冤狱被称为什么?造成了怎样的恶果?
32、 请你列举出宋代经济发展的原因。(至少列举出三条)
3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运河的开凿牵引沿线城市和腹地经济。大运河保证南方的赋税和物资能够源源不断地运往京城,沟通国都长安与黄河下游南北、长江三角洲和浙东等富庶经济地区的联系,起到了支撑王朝和推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高长虹《隋唐时期的区域开发与城市发展》
材料二:唐太宗和唐玄宗前期的统治措施
| 唐太宗 | 唐玄宗 |
政治 | 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用人唯贤 | 重用贤能,整顿吏治 |
经济 | 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
文化 | 重视太学;完善科举考试制度 | 注重文教,编修经典 |
——根据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整理
材料三:历史课教学板书(局部)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的发展 ……“苏湖熟,天下足”南方农业发展速度逐渐超过北方 二、手工业的兴盛 ……北宋时,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南宋时,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中心 三、商业贸易繁荣 ……北宋时,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纸币与铜钱并行 |
材料四:明清时期人口数量变化图
(1)根据材料一,为什么说大运河的开通“起到了支撑王朝和推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归纳唐太宗和唐玄宗时期经济措施的共同点。这两位帝王统治时期分别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
(3)根据材料三,指出南宋时经济重心完成南移的表现。
(4)分析材料四中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