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代时,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称为
A.节度使 B.遣唐使 C.差使 D.交流使
2、有学者指出,经济重心的南移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经济地理格局中的一次巨大变迁。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
A. 南北朝时期
B. 隋唐时期
C. 南宋时期
D. 明清时期
3、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是( )
A.秦朝 B.西汉 C.元朝 D.清朝
4、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不少国家向中国伸出援手。其中,日本支援湖北高校的一物资纸箱上印有一句话——“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如下图)。这句话源于日本国长屋王赠送中国唐朝高僧的袈裟上,希望“寄诸佛子,共结来缘”。据考证这与唐朝高僧东渡日本的故事有关。这位高僧应该是
A.鉴真
B.元昊
C.张骞
D.郑和
5、明朝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的重要表现是
A.三省六部制的创立 B.行省制度的建立
C.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 D.科举制度的创立
6、李强准备以隋唐时期的历史内容为素材,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你认为下列切入点可供其选择的一项是( )
A.固步自封
B.社会大变革
C.三国鼎立
D.繁荣与开放
7、毛泽东曾评价一部小说:写的是几个家庭,主要是一个家庭。通过家庭反映社会,家庭是社会的缩影。不看这部书,就不了解中国的封建社会。这部书的作者是
A. 罗贯中
B. 施耐庵
C. 吴承恩
D. 曹雪芹
8、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史景迁说:“如果要交朋友,我会选择康熙皇帝……他有帝国设计,他也是第一个一对一接见西方人的皇帝。”下列各项与康熙帝的“帝国设计”有关的是
A.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巩固西北边疆
B. 打败荷兰侵略者,收复被占领的台湾
C. 签订《尼布楚条约》,解决与沙俄边界问题
D. 重视文化事业,组织编写《本草纲目》
9、图片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图片所蕴含的历史信息最能体现清朝政府对西藏管辖的历史史事有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10、辽朝与北宋、金朝与南宋先后对峙,实际上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南北朝时代,结束这一局面,实现“再次统一”的朝代是
A. 隋朝
B. 元朝
C. 明朝
D. 清朝
11、《汉书食货志》中记载:“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材料中“务本”指
A.废除井田制度
B.重视农业生产
C.抑制商业发展
D.设置县制管理
12、被唐太宗称为一面镜子的大臣是
A. 房玄龄 B. 张玄素 C. 魏征 D. 杜如晦
13、唐朝诗人皮日休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材料反映出皮日休认为隋朝大运河的主要作用是
A.巩固了隋朝的统治
B.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C.方便隋炀帝巡游江南
D.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14、行省制度是13世纪以来中国的主要行政模式,明清两朝得到发展,最终影响了现代中国的行政体制。行省制度设立始于
A. 元朝
B. 北宋
C. 南宋
D. 唐朝
15、下列作物中哪些是明朝时从国外引进的
①玉米
②甘薯
③马铃薯
④花生
⑤向日葵
⑥葡萄
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①②④⑤⑥
C. ①②③④⑤
D. ③⑤⑥
16、“一座喇嘛庙,胜抵十万兵”体现了清朝皇帝远见卓识的民族政策。为加强对西藏的管辖,1727年清政府设置的管理机构是
A.宣政院 B.伊犁将军 C.西域都护 D.驻藏大臣
17、近年大热的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其剧名及主题曲均出自宋代婉约派女词人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该女词人是
A.苏轼 B.辛弃疾 C.白居易 D.李清照
18、下图这项水利工程的作用是
A.发挥防洪、灌溉、排沙等作用
B.沟通湘江和漓江,方便运输
C.形成完整坚固的军事防御体系
D.沟通南北,促进经济交流
19、朗诵李白的名作《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从中可以感受其创作特点是
A.想象丰富,飘逸洒脱 B.淳朴厚重,悲愤凄婉
C.通俗易懂,浅白如话 D.含蓄委婉,描写细腻
20、“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实质上反映了
A.皇帝的辛劳 B.仪式的完善 C.地方的无权 D.君权的强化
21、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是___________。
22、宋代我国海外贸易繁盛,在当时既拥有领先世界的造船业,又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的两座城市分别是_____和_____。
23、南宋时期,我国的制瓷中心在________。
24、我国在隋唐时期发明了_______________,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25、明末,__________成为起义的主力军,他提出了“__________”的口号,得到农民拥护,1644年结束明朝统治。
26、清朝最有影响的剧种是________和________。
27、《金、南宋、西夏形势图(1142年)》中①处是____;《清朝疆域图(1820年)》中②处是____。
28、1565年,______率军荡平东南沿海地区的倭寇;1662年,______收复台湾,给荷兰殖民者以沉重打击。
29、今天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__________等,在宋代都有了。
30、元曲是由杂剧和散曲组成。代表人物是________,代表作是《窦娥冤》。
31、中国古代文化灿烂,科技成就领先世界。请将下列人物与他们的贡献连起来。
毕昇________ ①编写《资治通鉴》
司马光________ ②发明活字印刷术
李时珍________ ③编写《本草纲目》
徐光启________ ④编写《天工开物》
宋应星________ ⑤编写《农政全书》
32、根据线索列举出相应的历史名称
(1)贞观时期因敢于犯颜直谏,被唐太宗喻为“镜子”的大臣是________。
(2)唐朝诗坛气象万千,名家辈出,享有“诗仙”美誉的人物是:________。
(3)“安史之乱”的“安”所指的人物是________。
(4)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开创殿试的人物是________。
(5)“黄袍加身”,“陈桥驿兵变”建立北宋的人物是________。
33、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学者徐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由此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
材料二 1991年1月3日,《人民日报》报道:位于我国河北赵县的这座大型石拱桥,最近被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评定为最悠久的“国际历史上土木工程里程碑”。
材料三这三种东西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在文字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培根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这种制度”是指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反映了这种制度发挥了什么作用?
(2)材料二中的“大型石拱桥“是指哪座桥?它的设计者是?
(3)材料三中的文字上的东西在唐朝指哪种技术?其代表作品是?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