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关于“靖康之变”的说法中,哪项是不正确的
A.北宋灭亡 B.宋徽宗、宋钦宗被俘虏 C.金军攻进开封 D.岳家军浴血奋战
2、下列最能体现唐太宗开明民族政策的举措是( )
①与吐蕃和亲,送去手工艺品和医药、生产技术等书籍 ②令玄奘西游天竺
③命东突厥首领管理旧部,朝廷里大量任用突厥贵族为官 ④鉴真东渡日本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3、“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阔、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以该僧人取经的故事为素材创作的长篇神话小说是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红楼梦》
4、下图中的帐幕车反映了哪一民族的生活( )
A. 党项族 B. 傣族
C. 蒙古族 D. 藏族
5、北宋时期,东京一位居民热情地接待来东京赶考的朋友,他请朋友来到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游玩,此场所叫作
A.交子 B.瓦子 C.市舶司 D.会子
6、某校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打算举办一期“隋唐书画展”,下列人物作品可以参展的是:
①柳公权
②颜真卿
③欧阳询
④吴道子
⑤阎立本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⑤
C. ②③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7、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安定,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的朝代是( )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8、图中“A”处是由女真族建立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这个政权是( )
A.金 B.辽 C.清 D.隋
9、隋朝开凿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
A.供隋炀帝到江都巡游 B.加强水利灌溉
C.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D.为了对高丽战争
10、民族政权并立是两宋时期的重要特征,决定宋金对峙局面最最终形成的事件是
A. 澶渊之盟
B. 南宋的建立
C. 宋金议和
D. 金把都城迁到北京
11、“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这是杜甫在《垂老别》一诗中描绘的哪一历史事件的后果
A.武则天称帝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藩镇割据
12、李自成统一指挥百万大军,对北京城发起猛烈进攻,不到两天就攻进城内,在绝望中自缢的明朝皇帝是
A. 明神宗
B. 明熹宗
C. 崇祯帝
D. 明成祖
13、“张家港黄泗浦遗址”(2018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发现的唐代寺庙建筑基址,其布局与日本唐招提寺极为相似,这最有可能为下列哪一事件提供佐证
A.遣唐使
B.鉴真东渡
C.玄奘西行
D.郑和下西洋
14、北宋初年,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是( )
A. 废除宰相
B. 分化事权
C. 设置通判
D. 控制禁军
15、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是
A.地动仪、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 B.印刷术、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
C.浑天仪、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 D.地动仪、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
16、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在抨击明朝的一项统治政策时,认为它束缚思想、扼杀创造力,称其危害“等于焚书”。他抨击的是
A.设立特务机构 B.废除丞相 C.八股取士 D.设内阁
17、北宋造成冗兵、冗官、冗费局面,从反面证明了
A.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弊大于利
B. 兵越多战斗力越弱
C. 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D. 政治改革要有经济做保证
18、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这些现象最能反映宋代( )
A.强干弱枝
B.重文轻武
C.用人唯才
D.独尊儒术
19、下图是中国古代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图中的①、②、③代表相关的历史事件, ②处代表的事件是:
A.建立隋朝 B.开凿大运河 C.建立宋朝 D.建立元朝
20、每至清明,陕西黄陵都会隆重举行公祭轩辕黄帝的典礼,海内外炎黄子孙满怀虔诚与崇敬之情拜谒礼祭黄帝,宣读祭文。下列选项不应出现在祭文中的是( )
A.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
B.赫赫始祖,吾华肇造
C.仁为己任,见利思义
D.民族同心同德,华夏声威远扬
21、唐太宗时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后来其弟子根据他的口述记录成书的《____________》是研究中外交流时的珍贵文献。
22、朱元璋设立__________,明成祖成立__________,监视并镇压官民,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23、为了巩固统治,朱元璋在政治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从地方到中央全面改革官制,以强化皇权。在地方,朱元璋取消______,设立“三司”。在中央,废除了______ 和中书省,提升______职权,还分散兵权。
24、人口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有些地方,由于人口密度加大,_____矛盾逐渐突出。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25、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1)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_____》,是一部_____的通史巨著。这部史书记述了从_____到_____共1 300多年的历史。《资治通鉴》这一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
(2)司马光的《_____》与司马迁的《_____》,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他们也被后人称为“史学两司马”。
26、《天工开物》是一部科技巨著,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与经验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它的作者是________。
27、南宋时期,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________,特别是________地区。这表明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28、唐朝的瓷器工艺水平高超,__________ 闻名中外;明朝时景德镇发展为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__________ 畅销海内外。
29、明朝的北京城是在_______的基础上,经过大规模的扩建和改造发展起来的,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宫城即________,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
30、元朝的开国皇帝是________。
31、中国古代文化灿烂,科技成就领先世界。请将下列人物与他们的贡献连起来。
毕昇________ ①编写《资治通鉴》
司马光________ ②发明活字印刷术
李时珍________ ③编写《本草纲目》
徐光启________ ④编写《天工开物》
宋应星________ ⑤编写《农政全书》
32、请根据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历史人物。
(1)他的诗有“诗史”之称——
(2)他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契丹”——
(3)他是党项族人,于11世纪前期称大夏皇帝——
(4)他是女真族完颜部首领,1115年建立金朝——
33、通过各种各样的考试来选拔人才是目前比较通用的一种方式,为了更好地了解考试制度的渊源和发展的大体进程,你所在的班级打算举力一次“科举制度古今谈”的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回答相关问题。
探究一:隋朝篇
(1)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只看重门弟高低,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弟即可进入仕途。谁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通过什么办法选拔人才?
(2)谁在位时创立了进士科标志着什么诞生?
探究二:唐朝篇
(1)唐朝科举制度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唐太宗为了鼓励士人报考,把哪科定为最重要的科目?
(2)谁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不拘常规,破格用人,亲自面试考生,创立了什么制度?
(3)唐玄宗为丰富考试内容,把什么定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探究三:宋朝篇
(1)宋朝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采取了什么政策?
(2)写出宋朝科举制的表现?(一点即可)
探究四:感悟历史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繁荣、科技最发达、文化最昌盛、艺术最高深、人民生活水平最富裕的朝代,请你说出科举制对以后的科技发展有哪些影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