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印刷术起源于中国,发源于中国人独有的印章文化,如图显示的印刷技术存在的缺点是
①出现的时代比较晚 ②刻版费工费时
③刻好的版重复利用率低 ④字迹模糊不清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南宋最大的商业都市是( )
A.开封 B.东京 C.广州 D.临安
3、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朝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 )
A.文治局面
B.武治局面
C.文武兼治
D.民主政治臻于极盛
4、《梦溪笔谈》写到:“若止印三两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该材料描述的是
A.火药的应用 B.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C.指南针的应用 D.造纸术的发明
5、浩白的哈达、浓香的青稞酒、雄伟的布达拉宫……这就是美丽的西藏。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行政区域的标志是
A.市舶司的设置 B.中书省的设置 C.宣政院的设置 D.枢密院的设置
6、下图是某历史兴趣小组为开展某主题研究性学习而搜集材料整理制作的图表。
地区 时间 | 北方 | 南方 |
宋初 | 人口多万户 | 人口多方户 |
北宋 | 贡献财政收入20% | 贡献财政收入80% |
南宋 | 谚曰:“天上天堂,地下苏杭。”又曰:“苏湖熟,天下足。” |
读表后,你认为该兴趣小组研究的主题是:
A.经济重心南移
B.宋朝社会生活
C.人口大量南迁
D.苏杭生活富足
7、李世民是中国最杰出的君主之一,他用高度的智慧,殷勤而小心地治理着他的帝国,为中国开创了130年之久的第二个黄金时代。下列哪一对联是描写唐太宗的( )
选项 | 对联 |
A | 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 |
B | 功过论争千秋去,无字碑上遍诗文 |
C | 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酒色误王国 |
D | 陈桥兵变成君主,黄袍加身显威风 |
A.A
B.B
C.C
D.D
8、明清时期,古典小说的创作进入成熟阶段,如图中“揭示清朝封建制度走向衰落,达到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的著作是
A. B.
C. D.
9、宋代金属冶炼业达到世界最高水平,下列哪一金属的产量大致相当于18世纪欧洲各国产量的总和?( )
A.铜
B.铁
C.黄金
D.锡
10、下图所示这一和约
A.鼓舞了宋军士气 B.彻底结束了宋辽之间的战争
C.限制了宋辽贸易 D.使宋辽保持了长时间的和平
11、北宋初年出现了“兵不识将,将不专兵”的局面,军队战斗力大为削弱。造成这一局面的直接原因是统治者( )
A.实行养兵政策
B.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C.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D.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12、以下哪一项对隋朝的评说有误?( )
A.开通大运河 B.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C.统一的王朝,短命的王朝 D.隋文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
13、下列哪一项的横线两端是没有联系的
A. 女真族——完颜阿骨打
B. 郾城大捷——岳飞
C. 靖康之变——辽天祚帝
D. 南宋——赵构
14、当人们去北京旅游时,都会到故宫去看看,故宫在明朝时称作
A.紫禁城
B.皇城
C.内城
D.外城
15、有学者认为,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外开放,让世界进入中国;第二个阶段还是对外开放,但中国开始走向世界;第三个阶段依然是对外开放,中国已经开始改变世界了。“让世界进入中国”开始于( )
A.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B.开放沿海城市
C.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6、有一幅历史名画,描绘的是北宋都城东京汴河一带的景象。这副名画是
A. 《步辇图》 B. 《洛神赋图 》
C. 《清明上河图》 D. 《天王送子图》
17、假如你是北宋与西夏议和的一名使臣,你可以答应的是( )
①宋对夏称臣②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银、绢、茶叶③开放宋夏边境贸易市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18、中国历史上有一位著名的皇帝,他统治期间民族关系和睦,被少数民族首领拥戴为“天可汗”。“他”是( )
A.汉武帝
B.隋文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19、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隋炀帝的“重大工程”是
A.阿房宫 B.长城 C.大运河 D.故宫
20、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的统封建政权。请问元朝统一全国是哪一年
A. 1127年
B. 1279年
C. 1276年
D. 1271年
21、南宋____(人物)继承了苏轼以来的豪放词风和报国情怀,进一步提高了词的社会功能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徽调不断吸取昆曲等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在道光年间逐渐形成为一个新的剧种“皮黄戏”,皮黄戏博采其他剧种的优点,又带有北京的地方特色,以后就被称为“____”。
22、唐太宗在位时期非常重视选拔良吏治理国家,被他比喻为的人左膀右臂是_____和_____.
23、唐太宗时期,__________远嫁吐蕃,奠定了汉藏两族密切交往的基础。元朝时各族人民长期杂居,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__________。
24、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著名的有_____ 和徽商。
25、依据真实可靠的史实得出历史结论和评判,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
(1)根据表格内容和所学知识完成表格空缺内容。
主题 | 时期 | 史实 | 结论 |
强化中央集权 | 明朝 | 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 | 专制皇权的逐步强化实际上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逐渐走向没落的历史趋势。 |
清朝 | A.____________ | ||
维护国家主权 | 明朝 | B.____________ | 基本解除东南沿海的倭患,是历史上一位伟大的 民族英雄。 |
明末清初 | C.____________ | 打击了荷兰殖民势力,维 护了国家领土主权,不愧 为杰出的民族英雄。 | |
农业的发展进步 | 唐朝 | D.____________ | 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 了耕作的效率与质量。 |
清朝 | E.____________ | “湖广熟,天下足。” |
(2)请依据表格中的示例,结合所学,再归纳个学习主题并举出一例符合这一主题的史实。
26、明长城和北京城
(1)明长城:明朝建立后,为了防御北方____南扰,先后18次修筑长城,形成了东起鸭绿江边、西至_____的明长城。
我们今天看到的长城主要是_____。长城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在它附近的多民族聚集的地区,使长城同时成为____。它已成为中华民族聪明智慧、坚韧刚毅和凝聚力的精神象征。
(2)北京城:明清两朝的都城。明朝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宫城又称_____,现在称为_____,是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27、(1)_________的完成,标志着________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响应党的号召,率领钻井队打出大庆油田第一口油井,成为全国人民楷模的是________。
(3)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脚步首先从________开始,后逐步在________展开。
(4)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________,我国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是________。
(5)________年,我国加入________,这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6)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道路的事件是________。
28、雅克萨之战
(1)雅克萨之战:17世纪中期,____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筑城堡,作为扩大侵略的据点。1685年和1686年,____命令清军两次进攻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
(2)《尼布楚条约》:
①时间:___年
②签订双方:中俄
③地位:第一个___条约
④意义: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____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29、南宋抗金名将____________,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明朝时东南沿海倭寇猖獗,____________临危受命,南下浙江抗倭,在台州九战九捷。
30、安史之乱是_________和________一起发动的战争,是唐朝______________的转折点。
31、将下列作品和作者对应搭配。
32、根据线索列举出相应的历史名称
(1)贞观时期因敢于犯颜直谏,被唐太宗喻为“镜子”的大臣是________。
(2)唐朝诗坛气象万千,名家辈出,享有“诗仙”美誉的人物是:________。
(3)“安史之乱”的“安”所指的人物是________。
(4)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开创殿试的人物是________。
(5)“黄袍加身”,“陈桥驿兵变”建立北宋的人物是________。
3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三省六部是隋唐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三省六部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期,当时称为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期。到了隋朝,三省六部完全形成,主要负责政令的制定、审核以及贯彻执行。唐代初期,三省长官共为宰相,在门下省的政事堂讨论决策军国大事。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
材料二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授的“阵图”行军布阵……
——摘编自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
材料三 元朝疆域图
(1)根据材料一回答,三省六部制在哪个朝代形成?其职能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的是宋朝的什么政策?该政策有何积极作用。
(3)据材料三回答,元朝在地方实行的是什么行政区划制度?请把A处内容补充完整。元朝为管理B处设立了什么机构?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