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户部”为古官署,掌管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财政事宜。
B.岁星(木星)绕太阳一周大约需要十年,所以古代称十年为“一纪”。
C.“陛辞”是指朝官退休时离开朝廷,上殿辞别皇帝。
D.“谥”即谥号,是古代皇帝、贵族、杰出官员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2、对“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诗人因怜贤才的无所依托,渴望其归己。
B. 诗人以山海作比,引“周公吐哺”的典故作勉励,表明自己求贤不懈的耿耿赤诚。
C. 诗人希望开创一个“天下归心”的大好局面。
D. 诗人求才若渴,以古人自况,表明自己已成为天下人心目中的圣明君主,但却有未显声名之意。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工匠精神”是一个古朴的____________,今年它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令人_________。所谓“工匠精神”,指的是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_________的精神。它的基本___________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部分代表委员认为,中国企业缺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很多人追求的是多、快、好、省,追求的是一夜暴富,而不是脚踏实地和精益求精。在企业家们看来,中国在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道路上,那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是全社会都必须补齐的“短板”。
A.词汇 焕然一新 精益求精 内含
B.词语 耳目一新 精益求精 内涵
C.词汇 耳目一新 千锤百炼 内含
D.词语 焕然一新 千锤百炼 内涵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确的一项是
①唯品会将继续厝火积薪,凝聚互联网的力量,让社会爱心资源在唯品会汇聚,实现弱势群体生活水平提升及相关产业进步的多万共赢。
②针对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现实需求,他汇集多年的研究成果,宵衣旰食,编写了12万字的油务化验培训和创新成果展示教材。
③著名作家王家的最新力作《得民心得天下》,对儒家经典《孟子》进行了睿智深刻的解读,再现了《孟子》的微言大义,尽展大师风采。
④儿童早期阅读是通过视听等方式进行的,而且,儿童对色彩、图形的认知先于文字,于是,图画书就当仁不让地成为早期阅读材料的首选。
⑤看问题必须出表及里,由此及彼、见微知著,通过回归分析来总结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整体把握,揭示规律。
⑥一味喜欢萌萌哒的事物无可厚非,偶尔卖卖萌也无伤大雅,但如果逃遁在萌文化空间里,与世隔绝、拒绝成长,这就是一种“文明病”了。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③⑥ D. ④⑤⑥
5、下面语段中,填入“( )”处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每当灶火燃起,香气弥漫,熟悉的味道植入记忆深处,家,才获得完整的意义。三餐茶饭,四季衣裳,共同造就了一个叫家的地方。人因食物而聚,人不散( )家就在。烟火人间,风味长存。
A.逗号 B.顿号
C.分号 D.句号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西方的芭蕾艺术如何表现中国古典名著﹖舞蹈怎么编,音乐怎么写,人物如何塑造?芭蕾舞剧《红楼梦》最大的挑战是寻找芭蕾语汇、传统文化和名著文学性的契口。通过这个契口,将多种元素自然融合,进而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舞台语言和舞蹈语汇。让芭蕾向上和直立的特色,与中国舞那种一呼一吸之间的美感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既要在芭蕾舞上做文章,也要在中国味道和中国语汇上花工夫,但又不能是“两张皮”,怎么办?主创团队采用了“抽离—进入一再抽离”的叙述方式,避开叙事的束缚和演绎的窠臼,让芭蕾在情感、情绪的无限空间中自由表达,既富有西方芭蕾色彩又兼具中国意韵审美。有着丰富创作经验的叶小纲为芭蕾舞剧《红楼梦》创作了兼具舞蹈韵律与人物塑造的音乐框架,将其定位为“一部具有中国古典式浪漫主义的舞剧音乐”。他表示:“《红楼梦》的音乐要想立得住,首先要和我们民族的审美习惯紧密关联,这部剧具有鲜明的中国旋律,但在配器中并没有加入民族乐器,而是完全用西洋化的乐队来表现中国音乐色彩。”剧中跳跃张扬的“贾宝玉”、外柔内刚的“林黛玉”、亲切包容的“贾母”等,都通过不同音乐主题呈现于舞台之上。
作为研究《红楼梦》的专家,张庆善曾担心芭蕾语汇能不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感情,比如王熙凤在小说中的出场,靠一句话就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和性格,舞剧怎么表现?再比如绛珠仙草和神瑛侍者的这段故事,舞剧怎么讲述?
“后来,主创们运用舞蹈语言、音乐、舞美等手段解答了我的疑惑。”张庆善看完演出后说,“王熙凤出场时的场面、动作、音乐无一不体现了她的身份和性格。在宝黛共读西厢这一情节中,通过近景和远景两个舞台把绛珠仙草与神瑛侍者的故事融合在一起。这些手法非常巧妙,让人不禁惊叹舞台艺术有别于文学的艺术魅力。”
(摘编自郑娜《当芭蕾遇上中国古典名著,足尖红楼浪漫舞动》)
材料二:
在1800年左右,一批不同材质和画法的《红楼梦》绘画漂洋过海,分别被英法美不同博物馆珍藏。一方面,这些《红楼梦》绘画必须具备一定数量,才能抵御历史长河的冲刷留存下来;另一方面,这些《红楼梦》绘画必须具备相当高的质量,才能入得不同国别博物馆的法眼。这批海外《红楼梦》绘画珍藏,不仅具有珍粹的艺术价值,鉴证了早期“中典西传”适应异质文化采用“归化”策略进行文化输出的特点,更展现了中西文明的共通互鉴。
其中,法国《红楼梦》绘画珍藏于法国拉罗谢尔博物馆。这批画作为散页,共11幅,但笔者推测应有240幅。这些绘画表现了后四十回内容,因此所据的应该是程本系统即120回。这11幅中常用两幅来表示同一回内容,例如第3幅和第6幅表现了第62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裀呆香菱情解石榴裙》第8幅和第10幅表现了第87回《感深秋抚琴悲往事坐禅寂走火入邪魔》,所以根据对称性原则,120回篇幅应该是用240幅画作表现。与此类似的收藏于旅顺博物馆的孙温《全本红楼梦图》,也是240幅。
法国拉罗谢尔红楼画艺术水平相当高超。常常结合书中情节和人物的性格、结局绘制陪衬物,表现出对原文精深的理解。比如在黛玉葬花时,身边绘制两株松树,树皮斑驳苍老,松叶茂密青翠,看似无理,细思意味深长。双木寓“林”姓,而挺直苍翠则是黛玉精神风貌的象征。柔弱和风骨是黛玉的一体两面,黛玉虽有寄人篱下常常自伤“风刀霜剑严相逼”弱不胜衣的一面,但同时还有“不教污淖陷渠沟”的抗争一面。法国拉罗谢尔红楼画既表现了她纤细的身形,又通过松树象征她孤标傲世的风骨,使得黛玉柔弱的外表和对理想的坚持合而为一,避免了对黛玉葬花刻画流于哭哭啼啼和顾影自怜的片面性弊端。
法国拉罗谢尔馆藏红楼画暗合西方艺术审美。众多“潇湘调鹦”给画中的黛玉都为“正面”,而法国拉罗谢尔馆藏红楼画中黛玉和紫鹃、雪雁都“背对”观众,或逗弄鹦鹉,或掀起帘子,沉浸在自己的小天地中,并不与观众“交流”。这种构图方式暗合了“第四堵墙”的艺术美学理论。在19世纪民主主义美学思想影响下的西方戏剧理论认为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要求戏剧在舞台上逼真地反映生活,并逐渐形成了要在舞台上创造现实生活幻觉的戏剧观念,“第四堵墙”正是这一戏剧观念在演出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这批诞生于19世纪被法国收藏的罕见红楼画,说明了早期“中典西传”的丰富性,不仅包括文本,还包括画作。由于19世纪中西文明的交流,晚清画师或无意中暗合西方审美,或有意“归化”以实现有效传播。海外馆藏红楼画作为独立于小说之外的艺术珍品,与西方I9世纪“第四堵墙”的艺术理论等形成呼应,折射了清代中西交流的盛况,为早期的“中典西传”提供了例证,构成了与“西典东渐”的双向文化互动。
(摘编自张惠《互通共鉴:法国珍稀馆藏红楼画探胜》)
材料三: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巨著,《红楼梦》被多次改编为不同形式的舞台作品。2月10日至18日,中央芭蕾舞团历时3年筹备的原创舞剧《红楼梦》在天桥剧场上演,在东西方艺术融合中,带观众重温红楼故事。
舞剧《红楼梦》主要围绕原著中宝黛感情与贾府兴衰展开,黛玉进贾府、宝黛初会、宝钗进府、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玉挨打、怡红夜宴、抄家丢玉、调包成亲与黛玉焚稿断痴情等情节幻化成芭蕾舞的意象化舞姿。
为了让观众进入古典意境,主创团队在视觉呈现上下了大功夫。序幕拉开,舞台上白茫茫一片,灯光打亮处,身穿大红色斗篷的贾宝玉跪立在白色之上。《红楼梦》以贾宝玉踏上归隐之路作为开篇,舞台上,一块长12米、宽9米的白色墙面悬置在中央,墙面中央最下端一个圆形孔洞,像是通往另一世界或红尘的入口。跟随着宝玉的回忆,巨大的墙面慢慢翻转,背面竟是金红斑驳的颜色,荣国府簪缨世家的故事徐徐开启。
首演场饰演林黛玉的是中芭首席演员邱芸庭,主要演员黎文韬、徐琰分饰贾宝玉与薛宝钗。邱芸庭的表演最令人期待,也最让人感到惊喜,很多观众冲着她而来,当她穿起绿色斗篷点起足尖,观众感叹她的形象与书中的林黛玉十分贴合,当她与“贾宝玉”在桃花下共读西厢,一次次托举寓意着二人感情的升温。舞台之上既有水袖翩然,又有足尖飞舞,有芭蕾的优雅身姿,也有中国古典意蕴。
著名作曲家叶小纲为《红楼梦》创作的音乐是明显的中国民族旋律,但他没有运用一件民族乐器,在极高交响性的同时展现出中国色彩。他创作的荣国府主题层次丰富,在一派繁华中烘托多个红楼人物命运,而“宝玉挨打”“贾府抄家”等音乐具有震撼力,和上半场“岁月静好”的音乐形成鲜明对比。
芭蕾舞剧《红楼梦》突出的是物是人非、时空轮转的感受,舞美制作也与剧情紧密结合。舞台最前方有一用红色细线框出的方格,将舞台前后分割成现实与虚幻,已走上归隐之路的宝玉在方格外回望昔日荣国府繁盛景象,头戴簪缨的小宝玉在方格内投身祖母的怀抱,他们各自的舞蹈,形成了有与无、真与假、虚与幻的交织。方格上还以书法字体点缀有“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的红楼诗句,随着场景和灯光的变化,诗句中的部分词句投影到舞台后方的白色墙面上,充满留白意味。
就首演后观众反馈来看,观众对该剧的舞美灯光给出一致好评,开场时梦境和真实红尘之间的切换让很多观众震撼。由于观众对《红楼梦》的故事较为了解,在后续的打磨中,主创团队不妨再“忍痛割爱”删减些情节,强化芭蕾抒情性的特点,在主要人物的呈现上多给予一些独舞舞段,例如黛玉葬花与焚稿的场景,独舞便于塑造她遗世而独立的形象。相对简洁而线条清晰的情节,也有利于未来芭蕾舞剧《红楼梦》走出国门,让不熟悉原著的外国观众“入门”领略中国古典名著的风采。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西方的芭蕾艺术来表现中国的古典名著《红楼梦》,有着巨大的挑战性,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有“两张皮”之嫌。
B.让芭蕾在情感、情绪的无限空间中自由表达,这是让芭蕾的特色与中国舞的美感发生奇妙化学反应的重要手段之一。
C.分别被英法美不同博物馆珍藏的《红楼梦》绘画,是为数众多的不同材质和画法的绘画损毁和散佚后,漂洋过海留下的珍品。
D.法拉罗谢尔馆藏红楼画中黛玉和紫鹃、雪雁都“背对”观众的画法,是晚清画师有意“归化”西方审美理论的创造。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文化艺术间的互通共鉴问题,都能让我们感受到“中典西传”与“西典东渐”的双向文化互动特征。
B.《红楼梦》的音乐在配器中并没有加入民族乐器,这仍然可以表现出我们民族的审美习惯,使这部剧具有鲜明的中国旋律。
C.芭蕾舞剧《红楼梦》运用丰富的芭蕾语汇充分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和感情,体现了舞台艺术有别于文学的艺术魅力。
D.珍藏于法国拉罗谢尔博物馆的《红楼梦》绘画散页11幅,作者根据其绘画的内容并运用类比逻辑,推测应有240幅。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红楼梦》绘画的描述不能表现对原文精深理解的一项是( )
A.宝钗戏蝶中,绘有亭台和垂柳。
B.宝玉的房中绘制佛手。
C.抄捡大观园中,绘有“回避”“肃静”牌。
D.惜春在暖香坞下棋时,她的后方绘有大画屏。
【4】“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结合以上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假如你参加一个以“艺术创新”为主题的论坛,请根据材料,以《红楼梦》为例,谈谈你的看法。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名句表达了友谊不受时空阻隔的哲理。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这样描写宫女们听到宫车经过的情景:“________________”,这是宫车经过;“________________”,遥远得踪迹全无,不知它驶向什么地方。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诗人听到琵琶声与琵琶女的身世介绍,与琵琶女产生强烈思想共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诗人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抒胸臆,抒发了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虽死不悔。
(2)杜甫在《登高》冲感慨自己晚年多病、孤苦无依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陆游在《游山西村》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农民热情好客、丰年酿酒的情景。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自己写《史记》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终成就“一家之言”。
(2)杜甫的《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出洞庭湖的壮阔的景象,也表现出诗人广阔的人生视野。
(3)古人常用“沧海”这一意象或展现宽阔胸襟,或寄托忧思情怀,或抒发离情别绪。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蛟龙就会在这里产生;“_________”人的智慧就能自然获得。
(2)《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屈原为了正义,赴死也在所不惜,诗人认为这是先贤所看重的。
(3)《观刈麦》中,白居易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接描写了割麦农民在暴烈的阳光下辛苦劳动的场景。
11、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庄子《逍遥游》想象奇特,富有浪漫气息,用“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的大鹏来寄托高远的人生理想。
②辛弃疾善于借用典故以言明心志,他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廉颇自况,用“凭谁问,______,_____”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慨之情。
③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以“______,_____”表达了古仁人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千百年来激励了无数有志之士。
④一个人做事没有“志”就不能达到目标,正如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所说“________”;如果竭尽全力而没有达到目标也不用感到遗憾,王安石这样说:“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题 卷
(明)唐寅
春林通一径,野色此中分。
鹤迹松阴见,泉声竹里闻。
草青经宿雨,山紫带斜曛。
采药知何处,柴门掩白云。
【1】如果为本诗题名,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溪山叠翠 B.春意寻踪 C.寻隐不遇 D.归隐春山
【2】对本诗语言风格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缠绵委婉 B.清新淡雅 C.绚丽飘逸 D.庄重典雅
【3】本作品作为题画诗,哪一联最能突破画面的视觉限制,将无尽的诗意传达出来。请选择一联加以赏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翱,字九皋,盐山人。永乐十三年,初会试贡士于行在,翱两试皆上第。帝大喜,特召赐食,改庶吉士。宣德元年,以杨士奇荐,擢御史。五年,巡按四川。松潘乱,都督陈怀驻成都,相去八百余里,不能制。翱上便宜五事:请移怀松潘;而松茂军粮于农隙齐力起运,护以官军,毋专累百姓,致被劫掠;吏不给由为民蠹,令自首毋隐;州县土司遍设社学;会川银场岁运米八千余石给军,往返劳费,请令有罪者纳粟自赎。诏所司议详运粮事,而迁蠹吏北京,余悉允行。英宗即位,擢翱右佥都御史,偕都督武兴镇江西,惩贪抑奸,吏民畏爱。正统六年,代陈镒镇陕西,军民之借粮不能偿者,核免之。七年冬,提督辽东军务。以边塞孤远,军饷匮,缘俗立法,令有罪得收赎。十余年间,得谷及牛羊数十万,边用以饶。十二年,与总兵曹义等出塞,击兀良哈,擒斩百余人,获畜产四千六百,进右都御史。十四年,诸将破敌广平山,进左都御史。脱脱不花大举犯广宁,翱方阅兵,寇猝至,众溃。或谓城不可守,翱手剑曰:“敢言弃城者斩。”寇竟退。景泰三年,浔、梧瑶乱,总兵董兴、武毅推委不任事,于谦请以翁信、陈旺易之,而特遣一大臣督军务,乃以命翱。两广有总督自翱始。翱至镇,将吏詟服,推诚抚谕,瑶人向化,部内无事。明年,召入为吏部尚书。石亨欲去翱翱乞休已得请李贤力争乃留及贤为亨所逐亦以翱言留两人相得欢甚帝每用人必咨贤贤以推翱以是翱得行其志帝眷翱厚,时召对便殿,称先生不名。成化三年,疾甚,乃许致仕。未出都卒,年八十有四。赠太保,谥忠肃。
(节选自《明史·王翱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石亨欲去翱/翱乞休/已得请李贤/力争乃留/及贤为亨所逐/亦以翱言留/两人相得欢甚/帝每用人必咨贤/贤以推翱/以是翱得/行其志/
B.石亨欲去翱/翱乞休/已得请/李贤力争乃留/及贤为亨所逐/亦以翱言留/两人相得欢甚/帝每用人必咨贤/贤以推翱/以是翱得行其志/
C.石亨欲去翱/翱乞休/已得请/李贤力争乃留/及贤为亨所逐/亦以翱言/留两人相得欢甚/帝每用人必咨贤/贤以推翱/以是翱得/行其志/
D.石亨欲去翱/翱乞休/已得请李贤/力争乃留/及贤为亨所逐/亦以翱言/留两人相得欢甚/帝每用人必咨贤/贤以推翱/以是翱得行其志/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在,是“行在所”的省称,指皇帝所在的地方,后来专指皇帝行幸所至之地。
B.便宜,指利于治国、合乎时宜的办法或建议,与现在“方便合适”的意思不同。
C.社学,一种官立的用于启蒙的教育组织形式,有义学的性质,多设于当地文庙。
D.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同“下车”、“乞骸骨”,古代官吏可告老或告病回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翱富有才学,获得帝王厚待。他在两试中都名列前茅,皇帝召见他并赐予食物;他年老时,皇帝召他到便殿对话,称他为先生。
B.王翱灵活变通,边费得以富足。他统领辽东军务时,发现军饷匮乏,就据习俗立法,让有罪的人用钱粮赎罪,使边塞费用得以富足。
C.王翱颇有战绩,果敢面对危局。他与曹义等击败兀良哈,斩获颇丰;面对敌人突犯,有人说城无法守住,他拿剑呵斥,最后敌人退兵。
D.王翱治理有方,维护辖区稳定。他任两广总督时,既以诚意待人,安抚晓谕;又惩治贪官,压制奸人,使得官民对他既畏惧,又敬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正统六年,代陈镒镇陕西,军民之借粮不能偿者,核免之。
⑵于谦请以翁信、陈旺易之,而特遣一大臣督军务,乃以命翱。
【5】松潘动乱时,王翱所提的建议中哪些得以施行?请简要说明。
14、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融合是促进事物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情感可以融合,文化可以融合,经济可以融合,相关领域可以融合……正是有各种各样的融合,社会更加和谐,科技文化发展更快,经济发展更好,世界人民更有信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