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驼业种树 业:职业
既然已 已:“已”通“矣”,了
B.字而幼孩 字:养育
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爪:用指甲划破
C.故病且怠 病:生病
宗庙之事,如会同 如:或者
D.客逾庖而宴 宴:宴请
何竟日默默在此 竟日:一整日
2、小王同学上课经常迟到和打瞌睡,班主任顾老师找他谈心,以下各句中语气最委婉的一句是( )
A.这是不是应该引起你的反思呢?
B.这难道不应该引起你的反思吗?
C.这无疑是应该引起你的反思的。
D.这恐怕不能不引起你的反思了。
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蹊跷(qī) 饮马(yìn) 惩罚(chéng) 韦编三绝(wěi)
B.拘泥(nì) 挑剔(tī) 痉挛(jìng) 翘首以待(qiáo)
C.应届(yìng) 柏油(bǎi) 晕车(yùn) 如法炮制(páo)
D.着眼(zhuó) 狡黠(xiá) 哨卡(qiǎ) 椎心泣血(zhuī)
4、下列对《再别康桥》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A.全诗四行一节,诗行两两排列错落有致:每句字数基本为六七字,于参差变化中整齐排列,每节押一韵,呈现出明显的旋律感。
B.第二节,写出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的眷恋和感伤。
C.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表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托出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D.诗的第三节写康河中的水草可爱的情态,而“甘心”二字又写出了诗人对康桥的永久恋情;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5、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 绮丽/犄角 拓片/开拓 唆使/日月如梭 纰缪/未雨绸缪
B. 庇佑/毗邻 说服/游说 桎梏/纨绔子弟 蔓草/顺蔓摸瓜
C. 逡巡/峻峭 刨床/刨除 赡养/蟾宫折桂 地壳/金蝉脱壳
D. 糜烂/靡费 囤聚/粮囤 龋齿/踽踽独行 毒蛇/虚与委蛇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瓦下听风
彭家河
瓦是乡村的外衣。
当再次提起瓦的时候,我已远在他乡,多年没有回老家那个小山村。想起故乡,眼前还是当年离开时的景象。绿水青山不见苍老,而我却早生华发。
在延而舒缓的群山中,村落就像灌木丛,一簇一簇地分布其间。远远望去,几面灰白的墙壁和青黑的瓦顶在墨绿的草木间若隐若现,仿佛被弯曲山路串起的萌芦挂在重峦之中。看到了瓦,也就看到了家,心里就踏实了。
早年乡下没有通电,在漆黑的房顶上,只有几片亮瓦可以透些光亮进来,不过瓦上的落叶和瓦下的蛛网已让光线更加昏暗.亮瓦是玻璃制成的,能透光,但看不到瓦外的天空以及树木,要凭借瓦上的声响,才知道房顶上的过客。如果声音是一路“嘀、嘀、跨”地传过来,那一定是一只无聊的猫;如果是急促的沙沙声,肯定是心慌的老鼠在顺着瓦沟跑。更多的时候,只是听听瓦上难以理喻的风,听风在房顶与瓦说些悄悄话。
瓦与风总有说不完的话,人听到的,只是极少极少,瓦与风一般都是轻轻冢语。我想,他们谈论的,无非是坎上庄稼的长势啊、西河里的鱼啊、二帽岭上的花啊,因为每年春节前,我爹都要上房扫瓦,扫下的就是麦子、鱼骨头、小树枝这些。瓦仿佛是从不喜欢外出的主妇,风就是一年四季在外面闯荡的男人,一回来就带些外面的小玩意,讲讲外面的小故事,把瓦哄得服服帖帖。当然,有时候瓦与风也会吵嘴甚至打架,夜里总有些瓦从瓦楞间翻起来,与风纠缠,有的还从房顶上落下,摔得粉身碎骨。听到“啪”的一声刺耳脆响,瓦下的主人都会心头一紧,然后不问青红皂白,对着房顶就大骂风,肯定是风的不对,瓦成天默默不语任劳任怨,风过来一会儿,房顶就不得安宁,瓦还要跳楼寻短,难道不是风的错吗?这些,风能说得清吗?风可能受了委屈,一路呜呜着跑了。落下房顶的瓦摔得四分五裂,拋弃在路边。别的瓦仍然低眉信首,与属于自己的那一绺风继续私语,或许他们对风对瓦的性格早已习惯,总有几片瓦会与风一起私奔,也总有几片瓦会宁如玉碎。乡下的故事,不就是这样的吗?
瓦只要上了房,盖在檩椽上,往往就是一辈子。要么是仰瓦,要么是扣瓦,仰瓦要上大下小,扣瓦要上小下大。有时,房脊梁上还会垒一排立瓦。每一片仰瓦的大头都要压在上一片仰瓦的小头下,每一片扣瓦的小头都要压在上一片扣瓦的大头下,而且所有的扣瓦都要压住仰瓦的边沿,这样严严实实,一丝不苟,才能遮风挡雨,营造一个温暖的家。瓦有瓦的命运,瓦也有瓦的规矩,乡下人肯定早就读懂了这些。
我在乡下教书时,有年在南充人民中路一旧书摊上买回了所有的《十月》等文学期刊。有一天,我合上杂志,听着瓦上风声,
突然明白,每一个人都在羡慕别人的人生,其实每一个人只能经历一种人生,通过小说,可以品味别人的酸甜苦辣,可以经历各种人生。一个人过好自己的人生,此生才有意义,重复或者模仿别人的人生既不可能也毫无意义。从此,无论是出入瓦屋豪庭、身居陋巷还是穿行都市,我都内心恬淡自信,对世间奢华,心如止水。
瓦下的孩子都一辈一辈长大,离开了瓦屋,走出了大山。估计都没有多少闲暇回一次老家,更没有多少机会再在瓦下静坐。我相信,每一片青瓦下,都沉睡着一粒怀乡的种子,总有一天,他们会在风中醒来,听听风中的故事。我相信,每一条都市大街上,都有来自乡下的孩子,总有一天,他们会怀念瓦下听风的日子。
(摘自《人民日报》2018年01月10日24版,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二段写故乡绿水青山不见苍老与自己早生华发对比衬托,抒发了故乡依旧在、年华易消逝的感叹。
B. “看到了瓦,也就看到了家,心里就踏实了”表现了一个长久远居于他乡之人对瓦的亲切感,回到故乡的欣喜。
C. 本文描写具体细致,表明作者对故乡生活十分熟悉,如凭借瓦上的不同声响就知道房顶上的过客是无聊的猫还是心慌的老鼠。
D. 结尾与开头呼应,写一辈一辈的孩子长大后走出大山、没有多少闲暇回老家,表明瓦下的孩子对大山外世界的向往,对山外美好生活的渴望。
【2】文章结尾处“我相信,每一片青瓦下,都沉睡着一粒怀乡的种子,总有一天,他们会在风中醒来,听听风中的故事”,你如何理解?
【3】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瓦”在文中的作用。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比喻句,形象生动地描写歌乐之声的凄冷、幽怨,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伤。
(2)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感召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而英勇献身且点名诗歌主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明作者对陈同甫寄予希望且直接表达他的报国情怀和人生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来说明“古之圣人”在才智上与一般人的差距以及他们对从师的态度。
(2)早在千年之前,屈原就在《离骚》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导我们“道不同,不相为谋”。
(3)《岳阳楼记》中描写描写无风时水中月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以这两例论证这就是活得短的、不长寿的。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助秋月来写演奏结束后的效果。
(3)杜牧《赤壁》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设想了赤壁之战最终可能出现的结局。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写秦统治者生活极尽奢侈,任意挥霍财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周瑜战场上指挥从容,建立赫赫战功,反衬自己的年老无为。
(3)唐宋诗词中常用奔流不息的江水来创造意境,抒发感慨,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出生在自己前面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对出生在自己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自己早,同样应该向他学习。
(2)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一词中,写词人尽舀长江之水酿美酒,用北斗七星作酒器,纵情豪饮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蜀道难》一诗中,李白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出了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
12、阅读下面两首同题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行无题
钱珝
(一)
翳日多乔木,维舟取束薪。
静听江叟语,尽是厌兵人。
(二)
兵火有余烬,贫村才数家。
无人争晓渡,残月下寒沙。
【1】【1】两首诗都写到了 ,表达了作者 的态度。
【2】【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后两句的抒情方式及表达效果。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也。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遨少好学,敏于文辞。唐昭宗时,举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欲携其妻子与俱隐,其妻不从,遨乃入少室山为道士。其妻数以书劝遨还家,辄投之于火,后闻其妻子卒,一恸而止。遨与李振故善,振后事梁贵显,欲以禄遨,遨不顾,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其后,遨闻华山有五粒松,脂沦入地,千岁化为药,能去三尸,因徙居华阴,欲求之。与道士李道殷、罗隐之友善,世目以为三高士。遨种田,隐之卖药以自给,道殷有钓鱼术,钩而不饵,又能化石为金,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唐明宗时以左拾遗、晋高祖时以谏议大夫召之,皆不起,即赐号为逍遥先生。天福四年卒,年七十四。
遨之节高矣,遭乱世不污于荣利,至弃妻子不顾而去,岂非与世自绝而笃爱其身者欤?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人间多写以缣素,相赠遗以为宝,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屋壁,其迹虽远而其名愈彰,与乎石门之徒异矣。
与遨同时张荐明者,燕人也。少以儒学游河朔,后去为道士,通老子、庄周之说。高祖召见问道家可以治国乎对曰道也者妙万物而为言得其极者尸居衽席之间可以治天地也。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荐明闻宫中奉时鼓,曰:陛下闻鼓乎?其声一而已。五音十二律,鼓无一焉,然和之者鼓也。夫一,万事之本也,能守一者可以治天下。高祖善之,赐号通玄先生,后不知其所终。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隐逸传》)
注:三尸,道家称在人体内作祟的三个神,也叫“三尸神”。
【1】下列各句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 字:书法
B. 邀与李振故善 善:善良
C. 与乎石门之徒异矣 徒:徒弟
D. 世目以为三高士 目:看作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遨乃入少室山为道士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 因徙居华阴,欲求之 因击沛公于坐
C. 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 及其所之既倦
D. 鼓无一焉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3】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B. 华阴,华山之南,古代以山之北、水之南为阳,山之南、水之北为阴。
C.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的作品,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D. 五音,又称五声,最古的音阶,仅用五音,即宫、商、角、徵、羽。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处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祖召见/问/道家可以治国乎/对曰/道也者/妙万物而为言/得其极者/尸居衽席之间可以治天地也
B. 高祖召见/问道家/可以治国乎/对曰/道也者/妙万物而为言/得其极者尸居/衽席之间可以治天地也
C. 高祖召见/问道家/可以治国乎/对曰/道也者/妙万物而为/言得其极者/尸居衽席之间可以治天地也
D. 高祖召见/问/道家可以治国乎/对曰/道也者/妙万物而为/言得其极者尸居/衽席之间可以治天地也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郑遨年轻时好学能文,后来考进士却落第了,又恰逢社会动荡,于是隐居山林,当了道士。
B. 郑遨与道友李道殿、罗隐交情深厚,三人虽屡受朝廷征召,但均未出仕,被世人看作是三位高洁之士。
C. 郑遨隐居山林,但经常有诗稿散落民间,人们对这些诗稿珍爱有加,甚至把它们誊写在丝绢上,作为馈赠佳品。
D. 张荐明与郑遨同为当时著名的隐士,他曾喜好儒学,后来则一心崇奉道家学说,他认为道家学说对治国大有裨益。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振得罪南窜,邀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2)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
(3)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写道:“劳动,是人生的第一堂课。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新时代的中小学生正处在成长的黄金期,接受劳动教育,树立劳动观念,深入劳动现场,丰富劳动体验,必会赋予他们更多的成长空间和力量。
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受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能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700 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