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给加点字注音。
1.闰土和我仿佛(_______)年纪,他的父亲十分疼爱他,所以在神佛(_______)面前许下了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
2.闰土五行(_______)缺土,是捕鸟的行(_______)家里手。
2、补充句子。
(1)_______________,理不辨不明。
(2)意欲捕鸣蝉,_______________。
(3)停车坐爱枫林晚,______________。
(4)二人同心,____________。
3、补充下列四字词语,并解释所填字词的意思。
______人不倦:__________ 应接不______:__________
______荆请罪:__________ 心旷神______:__________
万马齐______:__________ 默而______之:__________
4、找反义词。
美丽—( ) 露出—( ) 陡峭—( )
仔细—( ) 升起—( ) 伸着—( )
前方—( ) 巨大—( ) 外面—( )
5、照样子,写词语
1.一堆书(书堆)
一滴水(______) 一条线(______) (________)(______)
2.(良)师(益)友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3.奇(珍)异(宝)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4.始终 开关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6、课外阅读。
临平泊舟
宋 黄庚
客舟系缆柳阴旁,湖影侵篷夜气凉。
万顷波光摇月碎,一天风露藕花香。
【1】前两句诗中,诗人在一个月光明亮的夜晚在________旁泊舟,只觉得湖光月影映照着________,带给人丝丝的________。( )
A.湖边;船篷;凉意
B.柳阴;船篷;凉意
C.柳阴;船篷;暖意
【2】后面两句说月光________,让人________。( )
A.被摇碎;心酸不已
B.被摇碎;感到惊奇
C.消失;感到失落
【3】于诗人来说,这月光或者代表着他的________,或者________。这让人想到第一句里的“柳”。柳所代表的意象,别离居多,也许诗人正在面对一场别离,这让诗人觉得怅然若失。月亮碎了,只剩下藕花的香味。( )
A.理想、思念
B.美梦、想象
C.错觉、幻影
D.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
【4】诗人_______的是万顷湖面上水波动荡,摇碎了月影,粼粼的波光清寒侵人;_______的是阵阵荷花的香气传来;_______的是微风拂面,夜露湿润。短短两句诗写出了_______种感觉。( )
A.闻到;见到;感到;三
B.见到;闻到;感到;三
C.看到;感受;闻到;三
7、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江上渔者
, 。
, 。
【1】默写古诗。
【2】“江上往来人”中“往来”是因为( )
A.江上风景美 B.江上鲈鱼美 C.江上一叶舟美 D.看渔民打鱼
【3】反映了渔民劳作艰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通过____和________的对比,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
【5】这首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首诗只有短短的四句话,却描写了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分别是什么?反映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这是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写照。
8、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书愤(其一)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书愤:__________________ (2)早岁:__________________
(3)衰鬓:__________________ (4)名世:__________________
【2】“塞上长城”引用了南朝宋时名将______(人名)的典故。皇帝要杀他,他说:“乃坏汝万里长城。”“《出师》一表”引用了三国时______(人名)的典故。
【3】“书愤”之“愤”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抒发了作者内心慷慨激愤、报国之志难酬的____________,并在诗中通过______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
【4】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
B.颔联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和平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C.尾联叙事抒情,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D.本诗围绕“愤”字展开,抒发了诗人无私报国,但抑郁不得志的强烈愤慨。
【5】简要概括诗歌颔联描写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课外阅读。
天安门城楼用白玉石做底,然后用每块重达48斤的大砖砌成十几米高的台座,台座上是巍峨的城楼。黄色的琉璃瓦,朱红的廊柱,加上屋檐下色彩缤纷的彩画,窗门上玲珑多姿的花纹,使整个建筑显得浑厚端庄,华丽和谐。
城楼下有五座城门,中间一座最大。门前一水环绕,这就是有名的金水河,它既增加了城楼的美丽,又可以加强城楼的防御。河上并列着五座金水桥,桥面略呈拱形,桥身曲折多姿,与城楼的垂直端庄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桥的两面有玉石雕砌而成的栏杆。中间一座雕有蟠桃图案,封建时代专供皇帝通行;中间四座雕着荷花,专供大臣通行。桥的东西两边各有一座高耸挺拔的华表。华表使用白玉石雕成,刻有蟠桃花纹,浑圆精致,映衬着背后的城楼,更增加了天安门的雄伟气势。华表顶端雕成一个蹲着的野兽,叫“望君归”。
华表、金水桥、城楼相互衬托、辉映,构成了天安门的完整图案。
【1】这篇文章是按照________的顺序来介绍天安门的。
【2】找出文中写了天安门城楼的哪些地方。这些描写突出了天安门城楼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半截蜡烛》片段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了许多。①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烛台 , 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②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突然,小女儿杰查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么大的小女儿。”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1】“杰查琳镇定地把烛台增起来”中的“镇定”和文中的慢慢、________ 、________ 这几个词表达的意思基本一样。
【2】用简短的话概括这个片段的内容:一家人 ________。
【3】第⑤段中“他知道,厄运即将来了”中的“厄运”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
【4】“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叙的眠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一句中,“似乎”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画线的两处句子中,作者在表现德军的用词造句上感情色彩特别鲜明,请抓住句中最关键的两三处词语或标点,谈该这样写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
【6】假如你是文中的大儿子,自己用搬柴办法失败后,心里会想 ________ ;妹妹用上楼睡觉转移情报办法成功后,心里会想 ________。
【7】文中有两处问句(第一、二段各一处),这样的句式对于表现人物特点分别起怎样的作用?请任一外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走出圆明园
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选自课文《圆明园的毁灭》)
1.“估”是_____的意思,“不可估量”的意思是_____,两个“不可估量”说明______。
2.这句话与__________相呼应,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的感情。
12、阅读。
好读书
①因为你心灵饥渴,所以要读书。
②读书是为了获取知识,这是最简单不过的道理。前辈们用智慧探寻大自然的奥秘,以文字作了永久的记录,便有了科学书;他们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探求规律,便有了历史书;他们思考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便有了哲学书;他们用生动的形象表达人类的故事,便有了文学书。
③读书,自然不能只局限于课本,走出课本读书,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那才是真正惬意的事情。读书要有选择,只要有阅读兴趣,适合自己的年龄层次和品味的书,我们都可以找出来读。但读书并非一味看热闹,也不能因贪多而走马观花,囫囵吞枣。既然看了,就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一旦真正读懂了一本或几本书,你就能真正体味到读书的欢愉和乐此不疲,你的修养、素质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④试想,在暖春的艳阳下,鸟儿鸣叫,百花飘香,你领略着自然的神奇,体味着人生的哲理,聆听着一位智慧老人的谆谆教导;在凉秋的灯下,万籁俱寂,你坐在桌前读书﹐无数鲜活的形象走到你面前,与你交谈……这是多么惬意的事情。
⑤读书诱发了人的思绪,使想象超越时空;读书丰富了人的思想,如接触大智慧的老人;读书开拓了人的精神世界,使人生更加美丽。
⑥书给予人们的实在太多,谁可不读书?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乐此不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潜移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书给予人们的实在太多,谁可不读书?”不改变句子的意思,给句子换一种说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④段主要设想了在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情境下读书,我们还可以设想在夏季或者冬季阅读的场景,请你任选一个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书的好处有很多,请你模仿画横线的句子再写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读文章要学会抓要点。默读课文,看看作者围绕蝉,介绍了哪些内容?
14、课外阅读。
蜜蜂和蚂蚁
人们都喜爱蜜蜂,赞美蜜蜂的辛勤劳动。画家画了许多采蜜图,诗人写了许多赞蜂诗,甚至连刚会说话的小儿嘴里也会哼唱:“我们的生活比蜜甜……”
蚂蚁很忌妒蜜蜂。他心里一直搁着一个疑团:蜜蜂一早出工,我们也一早出工;蜜蜂晚上回窝,我们也晚上回窝,我们干的活不比蜜蜂少,也不比蜜蜂慢。可人们只夸蜜蜂,不称赞我们,这不是太偏心了吗? 蚂蚁想来想去想不通。
有一天,蚂蚁爬到花枝上觅食,见到一只小蜜蜂“嗡嗡”地飞来采蜜,就抬头气呼呼地说:“ ”
“啥问题?你说吧!”小蜜蜂回答。
“ ”
“你和我们一样,整天忙个不停,当然勤劳啊!”
“那人们为什么只夸奖你们,从来不称赞我们呢?”
小蜜蜂想了一会,笑着说:“这个问题嘛,我觉得不难回答。因为你们的勤劳是为了自己,我的勤劳却是为了人们……”
蚂蚁听了,心服口服,因此再也不嫉妒蜜蜂了。
【1】蚂蚁嫉妒蜜蜂的是___________,蜜蜂的勤劳为的是____________,蚂蚁勤劳为的是____________。
【2】从文中找出三个意思相同的词。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在文中“ ”上补全对话。
【4】看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照样子,不改变句子的意思,把下面的句子换个说法。
例:裁缝说:“我指的是明年冬天。”
裁缝说,他指的是明年冬天。
1.老婆婆说:“唉!管他狼哩,管他虎哩,我什么都不怕,就怕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裁缝说:“我和别的裁缝不一样,我是个性子最慢的裁缝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我们怎么能忘记妈妈的爱呢?
我们不能忘记妈妈的爱。
3.你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这难道不是很有趣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写句子。
(1)鲁智深心想:“这伙人不三不四,又不肯上前来,莫非想捉弄我?”(将带点词换成另外一个词,使意思不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傅不是凡人,是真罗汉,如果没有千万斤的力气,一定拔不起这杨柳。(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读句子,体会人物的内心,再从提供的词语中选择一个,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词语:满怀期待 忐忑不安 垂头丧气)
____________________
18、根据要求写句子。
(1)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翻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八月,天多热。鸡热得耷拉着翅膀,狗热得吐出舌头,蝉热得不知如何是好。(仿照说说“快”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体操运动员的动作真灵巧,她在高低杠上的表演就像猴子在树林间攀援、穿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选择以下一个情景写一写)
游子回到家乡 暴雨突然降临 歌声在空中回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写句子。
用关联词语连接句子。
星期天,我们都在一起复习功课。我去他家。 他来我家。
___________________
20、照样子,转换句子。
例:父亲说:“我的糖葫芦蘸得均匀。”
父亲说,他的糖葫芦蘸得均匀。
1、他经常说:“还不如我闺女呢,太慢了!”
2、吉鸿昌说:“我是中国人!”
21、习作与表达。
同学们,你与你喜爱的动物之间一定也发生过非常有趣的或者令人感动的故事吧!请以“我与__________之间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习作,注意要写出真情实感。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