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新冠疫情的精准防控政策,让绝大多数中国人能够在春节合家团圆,享受天伦之乐。
B.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以二十四节气次第到来的形式进行倒计时,别开生面。
C.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文明,中国书法承载着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与担当,任重道远。
D.他恍惚地立在汽车站外面,愕然地看着这个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榫卯,是中式家具的灵魂。工艺之精确,扣合之严密,间不容发,体现了中国木器工艺的独特美感。
B.恰逢建党100周年,我市推出“寻访冀鲁边”红色旅游精品路线,文旅融合相得益彰,催热节日市场。
C.新闻报道一定要客观、公正,切勿断章取义,混淆视听。
D.人应该要学习负责,有时李代桃僵为别人担责,不是帮他,反而是害他。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节目播出了一首小诗,让我们了解了鲜为人知的袁枚诗作——《苔》。
B.我们来到郊外,登上开满杂花的小山坡,看着山下的一片片沧海桑田,真是心旷神怡!
C.我悠闲地在花园里散步,明亮的路灯戛然而止,四周一片漆黑。
D.眼前这绚丽缤纷的美好春景,真使人扑朔迷离,应接不暇。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语文的学习在于读书,读书要注重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B.电视纪录片《蒙山》把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各个景点刻画得形象逼真,看完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C.这个周末,妈妈让我在家做饭,我可是从来没做过饭,赶鸭子上架,做出来的饭菜全家人吃得味同嚼蜡。
D.班会课上,老师要求每个人都谈谈对语文学习的认识,王林却对最近国内外发生的大事小情高谈阔论,引得全班同学对他刮目相看。
5、阅读《唐雎不辱使命》,回答下列小题。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下列句中一词多义现象。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_________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_______
③亦免冠徒跣 _______
④徒以有先生也 _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②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3)找出选文中描写秦王情绪变化的词语,说说体现了秦王怎样的性格特点。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倶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这首词气势恢宏,意境壮美。上阕写的是______,下阕写的是______,再现了一代伟人的豪迈气概。
【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进行赏析。
7、班级举办以“自强不息”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完成下列任务。
【“自强诗词”书法展】
下列书法作品中所写的诗句,没有蕴含自强不息精神的一项是_____(只填序号)
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②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③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④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⑤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8、根据课文内容默写: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岛竦峙。(曹操《龟虽寿》)
②________________,亲射虎,看孙郎。(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
③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________。(《张养浩 潼关怀古》)
④苟全性命于乱世,___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出师表》)
⑤__________________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⑥大而言之,是为学术,____________________。(鲁迅《藤野先生》)
⑦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典故,是拿魏尚自比,希望得到朝廷重用。
9、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榆木拐
①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乡医院,会聘请一些有声望的中医坐诊。那天快下班时,陈令名手端茶杯,在院内活动身子。陈家祖传中医,他是全科,尤擅妇科,是这家医院的一个招牌。
②陈家祖传中医到陈令名已是第六代,一直只看病不卖药。但凡诊治病人,搭脉,诊断,开出药方,然后让人去药店买药。病人不解:“哪有医生不卖药的?有钱不赚吗?” 陈令名指指书橱的上方:“看到没?那根榆木拐棍是太太爷留下的。祖上的规矩,咱家看病不卖药,防止后辈为了挣钱影响治病。违反祖训的,长辈就用这根榆木拐棍揍十下。那可是打脸啊!”
③在当地,陈令名先后将十多个大出血的产妇救了过来,在那个年头,他简直成了神一样的存在,也不免有人担忧:“陈神医要是被大医院要去,咱看病就不方便了”“人往高处走,早晚的事”……还有一些人家早早让女儿出嫁了,为的是女儿生孩子时陈令名还在本地医院。
④果然不久,县医院点名要陈令名。在这节骨眼上出了一件事:当地一干部的儿媳产后出血,送县医院路不好,怕颠。那天陈令名不坐班,有车将县里的医生拉到了乡医院。那边,产妇的娘家人也把在家休息的陈令名请到了乡医院。
⑤县里的医生先用棉球堵血,然后打止血针。陈令名刚巧赶到,一看急了:“这样不行啊!堵不中用,止血针慢,我用中药能快速止血。这是祖传秘方,灵验着呢!” 县医院医生是名牌医校的,哪里会听一个乡医生的话?
⑥产妇的娘家人倒是对陈令名信服,但也不敢得罪大医院的医生。他们悄悄把陈令名拉到一边说:“救人要紧,您能不能先熬药?万一那个医生治不了,还得靠您。”
⑦按说这会让陈令名很没有面子,可他眉都没皱,当即点头:“救人要紧,我这边就先准备着。先说好了,我治病不卖药,我用的中药,你们得到医院下账。”
⑧一时间,不大的乡医院里,大医院的专家、当地的名中医同时救一个产后大出血的病人。
⑨专家打完针,又用药棉止血,最终也没见效,产妇的呼吸越来越微。他收起听诊器,两手一摊:“我尽力了。” 家属放声大哭。陈令名用手搭搭产妇的脉,说:“还有脉动,先别哭,我再试试。”
⑩专家本来要走,听陈令名此言,不走了。冷着脸,准备看他的下一出。
陈令名端出已经煎好了的中药,用水拔凉,快速给产妇喂下。约一小时后,病人发出了虚微的呻吟。
陈令名一心救人,得罪了权威,在乡医院一直干到退休。他回家后继续传授中医,还是只开药方不卖药。他的后代和门人,只能靠务农维持生活,个个身强力壮。
一晃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医火了起来。陈令名的一个孙子到县城开诊所,他违背祖训开始卖药材,生意很好。那天,一头白发的陈令名突然出现在县城孙子的中医店里,用榆木拐棍一阵猛砸,把药橱的玻璃都打碎了。孙子急忙低头认错,心里还纳闷:老爷爷都这岁数了,哪儿来这么大的力气?
自此,陈氏一门,还是只看病不卖药。
陈令名活到102岁,无疾而终。当地报纸采访他儿子,这位陈家传人听说很多山区医疗条件很差后,就把陈令名的快速治血崩的药方,还有“独参汤”秘方公之于世。虽是好事,但毕竟违背了祖训,他回家看到老父的遗照,悄悄把那根榆木拐棍藏了起来。
(选文有删改)
【1】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
A.小说写陈令名治病救人的朴素一生,他所遵守祖训的本质仍是治病救人,不为名利。
B.小说第③段写人们的担忧及超常规的做法,一方面从侧面写出陈令名艺术高明,另一方面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制造了波澜,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C.第⑩自然段中“冷着脸,准备看他的下一出。”写出了专家抱着一种幸灾乐祸的心理准备看下一出,把这种无德又自私冷漠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D.小说的结尾写到“悄悄把那根榆木拐棍藏了起来”,由此可见:时代变了,陈家的祖训过时了,陈令名的儿子想改掉祖训。
【2】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补充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
陈令名艺术高明,救人无数,为人称赞;(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陈家世代守祖训,只看病不卖药;(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他收起听诊器,两手一摊:“我尽力了。”(从描写角度)
【4】选文以“榆木拐”为题目,写出你的理解。
10、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仙客来
指尖
①天寒地冻,西风骤紧,小雪频繁。此时,母亲家飘窗上开得最好的花是仙客来,艳红绚丽,粲然如火,又幽雅出尘,雪光莹莹中隐约可见透明的光泽。它周围那些曾被母亲器重的花卉,则已陷入漫长的休眠期,耷拉着叶子,好像一群意气风发、壮志凌云的人,突然疲惫不堪,偃旗息鼓。
②夏秋,当花儿们争奇斗艳时,仙客来是缩在屋角中那盆最孤单的花。人们喧哗,吃饭,洗漱,等到很晚了,才带着燥热回到屋子里来。偶尔,它会被出来进去的人踢上一脚,有时在它边上放置物件,会损坏它的枝条,主妇们好几天才会想起浇一瓢水给它。没有人察觉,一盘被遗弃在屋角的花的孤单。
③秋风肆虐,北雁南归,院里那些大盆小瓮里的花,对自己凋零的花瓣大惊失色。此刻,人们已顾不上那么多。正享受丰收后的饕鬄大餐,煮土豆,煮豆角,用最新的玉米磨面,做大锅的糊糊。吃得汗流浃背,满面红光。好在,不久它们被移回了屋子。载在瓮子里的花无法移动,人们就用草绳将它的根茎缠一圈,再用瓦片盖上。一个小瓮子看起来就像一个小房子。仙客来被端到了飘窗或者炕桌上,在频繁的照料中,它开始享受适暖的日光。突然被重视,当然就有了上进和努力的理由。
④那年冬天从乡下搬到城里,母亲连被褥都没带,只带了一盆仙客来。母亲说,没人住的屋子没火气,仙客来会死的。仙客来到了有暖气的屋子,开得那个凶猛啊,花瓣凸起,层层叠叠,密密匝匝。母亲每日修剪花枝,剪下来的不舍得扔掉,又插到新花盆里。第二年冬天,家里有了大大小小四五盆仙客来。每次冒着严寒到母亲家,一推门就能看到仙客来一朵朵俏丽的花朵,似乎有好几只兔子藏在绿叶中。母亲总问我们要不要端一盆回去,闻闻香味。想想我们日日为生计奔忙,家只是一个休憩的场所,如何能养好它呢,便嗅着仙客来淡淡的花香,笑嘻嘻地说,仙客来这么喜气的花,只有妈妈才配养呢。
⑤是啊,仙客来,仙人来,久别的人来,想念的人来,这寓意多好啊。
⑥有意思的是,还真应了“仙客来”的寓意,母亲几十年不见的表哥,兜兜转转打听到了她的住址,从太原坐车回来。两个白发苍苍的人相见,脸上的每条褶皱里都是笑意,却泪眼相望,无语凝噎。过了很久,两个人才平静下来,坐在沙发上聊起往事。都是六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时,母亲不过五六岁,表哥大她五六岁,正是英俊少年。两个人同住外婆家,牵手出门,小表哥摘了一支柳叶桃,插在粉妆玉琢的小表妹的鬓边。到了街上,掏出从家里偷出来的铜茶托,换了两个烧饼,两个人蹲在没人处,悄悄吃。
⑦仙客来开得正热闹,喜气洋洋,衬著他们,让他们在过去的时光里快活地走了一遭。
⑧这世间,总有人心有灵犀。临别时,表舅说,我看你这仙客来开得真好,给我一盆吧。母亲的泪又落下来了。她心心念念要将仙客来送亲人一盆,原来,是要送给久别重逢的表哥啊。
【1】依据文章中相应的内容,概括夏秋和冬天的仙客来都具有怎样的特点。
【2】赏析文章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
一推门就能看到仙客来-朵朵俏丽的花朵,似乎有好几只兔子藏在绿叶中。
【3】下面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第①段中的画线句运用比拟的修辞,形象生动的描绘了那些曾经花叶繁茂的花卉冬天里休眠的样子。
B.对比是本文写作的特点之一,如把仙客来和其他花卉的对比,夏秋季仙客来和冬天的仙客来的对比。
C.“母亲说,没人住的屋子没火气,仙客来会死的。”母亲的意思就是说没人住的屋子里,仙客来会被冻死。
D.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通过肖像描写,写出了两位老人久别重连时那种百感交集的复杂情感。。
E.作者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几种表达方式,表达了文章的主题:抒发对仙客来花在严冬努力绽放的赞关之情。
【4】根据对文章的阅读,简要分析第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1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期随着新冠高传染性变异病毒德尔塔毒株在全球加速传播,一些国家报告新冠疫苗接种者“突破感染”病例呈增加趋势。何为“突破感染”?会对疫苗保护效力产生哪些影响?
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徐可介绍,这是因为所有疫苗保护效力都难达到100%,保12A护效力越低,“突破感染”发生率越高。即便是保护效力最好的疫苗,个体差异也会导致在免疫反应较低的个体上发生“突破感染”。
近期,一些疫苗接种率较高的国家报告了多例“突破感染”病例。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7月26日,美国累计报告6587例接种疫苗后住院或病亡的“突破感染”病例,其中74%为65岁及以上患者,共有1263例病亡。“老年人和患有基础疾病者仍然是‘突破感染’后发展为重症乃至死亡的高危群体。”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张军介绍。
徐可指出,很多病毒突变快,对现有疫苗产生逃逸也会造成“突破感染”。在全球疫苗历史上,“突破感染”情况时有发生,比较典型的就是病毒突变造成的流感和乙肝疫苗接种后的“突破感染”事件。
包括德尔塔毒株在内的新冠变异毒株正在挑战疫苗保护效力。张军说,德尔塔毒株导致的“突破感染”更为多见,虽然尚不能确定是由疫苗对该毒株的保护效力较原型株减弱,还是由该毒株本身感染力和传播效率更高所致,但目前已上市的各种疫苗的免疫后血清抗体对某些毒株的中和活性确实有所减弱。以色列卫生部7月2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受德尔塔毒株影响,辉瑞新冠疫苗在以色列预防新冠感染的有效率降至39%。
不过,“突破感染”并不意味着疫苗完全失效张军说,在数据科学性较强的研究报告中,各种疫苗预防死亡和重症的有效率均明显高于预防轻症或感染的有效率,但“突破感染”导致的重症和死亡仍有发生。
面对新冠病毒持续变异、“突破感染”病例增加的趋势,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美国疾控中心建立了疫苗“突破感染”数据库,涵盖病人人口统计学信息、地理位置、接种时间、疫苗种类、感染病毒序列等详细信息。各地方疾控机构可上报、查询数据库中记录的“突破感染”病例信息。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副教授、传染病和生物学专家保罗·格里芬认为,应对“突破感染”,一方面要继续提高接种覆盖率,一方面也应延续保持社交距离、戴口罩、高检测率等措施。还有一些专家还建议,为应对“突破感染”采取加快研发保护力更高的疫苗剂型、适当增加疫苗免疫剂次即注射加强针、采用新的免疫增强技术等方式。张军说,从增加疫苗免疫动员全面性的角度考虑,目前大规模使用的肌肉注射新冠疫苗主要动员全身免疫应答,而没有呼吸道局部免疫动员的效果,因此所以加强具有动员呼吸道免疫疫苗的研究以及与肌肉注射疫苗联合使用的探索。
(摘自新华社,2021年8月3日)
【材料二】
科技日报北京8月19日电(记者陆成宽)记者19日从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获悉,来自该所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合作研发出一种能够靶向多种冠状病毒入侵受体ACE2的阻断型单克隆抗体Ah11B11,其能有效预防和治疗新型冠状病毒及其突变株感染宿主细胞及模式动物并在非人灵长类动物中展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同时,作为新冠病毒入侵宿主受体的杭剂,该抗体表现出优越3B的广谱性和中和活性,可应对目前流行的各种变异株。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杂志。
所谓单克隆抗体,是一种免疫球蛋白分子,属于生物药物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靶向病毒表面蛋白的单克隆中和抗体成为潜在的有效治疗新冠肺炎的手段它通过与新冠病毒结合,抑制病毒的活性,保护细胞免受侵害。相比小分子药物,单抗药物机理清晰,对靶点的选择性高、特异性强。好的单抗药物可以高效率击中靶点,减少副作用。
该研究成果对新冠病毒的抗体治疗,尤其针对目前多种变异株具有重大临床应用价值。经过多种冠状病毒的假病毒和真病毒中和评价,该抗体被证实对新冠病毒及其突变株病毒均具很好的抑制活性。
同时,该抗体与微生物研究所早期开发的新冠治疗性抗体CB6联合使用,能协同提高中和活性。CB6治疗性抗体是一款靶向新冠病毒S蛋白RBD的抗体,由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院士团队和严景华研究员团队联合研发,目前已在美国、欧盟、印度等地获得紧急使用授权。
(摘自《科技日报》,2021年8月20日)
【材料三】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和肆虐,让我们重新回到古老而又常新的哲学问题:人与自然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在抗击疫情的同时,我们应当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去深刻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非正常互动是疫情暴发的深层缘由。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亦如此。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染源目前虽然还未真正找到,但是根据病毒溯源的环境样本检测结果,作为病毒的重要载体,能够携带数百种病毒的野生动物不可能主动入侵人类生存空间传播病毒而危害人类生命,病毒的传播和扩散可能要归咎于人类自身对野生动物的捕杀、交易以及食用。部分人或出于猎奇炫耀心理,或为了足口腹之欲,滥杀滥食野生动物,这就有可能导致病毒传播。
(摘自《学习时报》,2020年02月)
【1】下列对“突破感染”的相关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疫苗的保护效力越低,“突破感染”的发生率就会越高。
B.免疫反应较高的接种个体更不容易发生“突破感染”。
C.老年人和患有基础性疾病的人是“突破感染”的高危群体。
D.病毒变化过快,对现有疫苗产生逃逸也会造成“突破感染”。
【2】下列对中科院新研发的单克隆抗体h11B11的优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它能有效预防和治疗新型冠状病毒及其突变株感染宿主细胞及模式动物,并在灵长类动物中展现出良好的安全性。
B.该抗体作为新冠病毒入侵宿主受体的拮抗剂,可应对各种变异株,因为其表现出优越的广谱性和中和活性。
C.它是一种免疫球蛋白分子,属于生物药物,可直接抑制病毒的活性。相较于小分子药物,它机理清晰,对靶点的选择性高、特异性强。
D.该抗体针对目前多种变异株具有重大临床应用价值与微生物研究所早期开发的新冠治疗性抗体CB6联合使用,能协同提高中和活性。
【3】下列对材料三的相关内容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应该提升认知水平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去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B.此次疫情的暴发与野生动物高度相关,其深层原因是人与自然的非正常互动。
C.携带数百种病毒的野生动物不可能入侵人类生存空间传播病毒且危害人类生命。
D.为猎奇炫耀,或为满足口腹之欲而滥杀滥食野生动物是我们应该抵制的行为。
【4】面对新冠病毒持续变异、“突破感染”病例增加的新趋势,请你结合材料提出相关应对建议。
12、微写作
拥有一张“交大V卡”,上传一张“光盘”照片,通过一次AI识别,就能激励师生吃完所购食物、不留剩饭剩菜,还能领红包、换特产,这是上海交通大学今年开学季食堂“光盘行动”的新举措。
活动启动至今,交大已有数万名师生参与,超过8万人次完成“光盘行动”,成为校园里的新“食”尚。
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和生活实际写一则小评论。(120字左右)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