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白的《行路难》中,有表现自己的坚毅、自信与对理想的执着。
B. 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阐述了敬业乐业的重要性。
C.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通过《岳阳楼记》劝勉友人滕子京。
D. 雨果通过写给拿破仑上校之信,批判了英法联军在中国的所作所为。
2、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的作者是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B.《沁园春·雪》的作者是毛泽东,这是一首词,其中“沁园春·雪”是词牌名,词的上片主要是写景,下片主要是议论抒情。
C.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并远调。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即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知州。
D.“婵娟”指月亮,月亮的别称还有玉兔、嫦娥、广寒宫和玉蟾等。苏轼在《水调歌头》中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自己对亲人的怀念以及美好祝愿。
3、对下列词语或俗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婵娟”古诗文里多用来形容女子、月亮、花,苏轼《水调歌头》“千里共婵娟”中指的是月亮。月亮的别称还有曦、金波、白玉盘。
B.“八百里”指马,《世说新语》载晋王恺有良马,名“八百里驳”。辛弃疾《破阵子》“八百里分麾下炙”的意思是把良马分给部下。
C.“刘姥姥进大观园”语出《红楼梦》,指见过世面的人来到陌生新奇的花花世界。
D.“醉翁之意不在酒”出自宋代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后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有时也比喻别有用心。
4、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洗菜淘米的女人便在云梯上凌空上下,在波光与云影中时隐时现。
②河两岸都是人家,每家都有临河的长窗和石码头。
③那条石一头腾空,一头嵌在石驳岸上,一级一级地扦进河床,像一条条石制的云梯挂在家家户户的后门口。
④然后楼窗便吱呀关上,小船又慢慢地随波漂去。
⑤那码头建造得十分奇妙,简单而又灵巧,是用许多长长的条石排列而成的。
⑥那些单桨的小船,慢悠悠地放舟中流,让流水随便地把它们带走,那船上装着鱼虾、蔬菜、瓜果。
⑦只要临河的窗内有人叫买,那小船便箭也似的射到窗下,交易谈成,楼上便垂下一只篮筐,钱放在篮筐中吊下来,货放在篮筐中吊上去。
A.②⑤③①⑥⑦④
B.⑥⑦④②⑤③①
C.⑦②④⑥⑤①③
D.②⑥③⑤④①⑦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①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②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 《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张嘉贞落魄有大志亦不自异亦不下人①,自平乡尉免归乡里。布衣环堵②之中,萧然自得。时人莫之知也。张循宪以御史出,还次蒲州驿。循宪方复命,有不决者,意颇病之。问驿吏曰:“此有好客乎?”驿吏白以嘉贞,循宪召与相见,咨以其事积时凝滞者③,嘉贞随机应之,莫不豁然。及命表,又出意外。他日,则天以问循宪,具以实对,因请以已官让之。则天曰:“卿能举贤,美矣,朕岂可无一官自进贤耶?”乃召见内殿,隔帘与语,嘉贞仪貌甚伟,神采俊杰,则天甚异之。翌日,拜监察御史。
(节选自《大唐新语·张嘉贞》)
【注】①下人:下于人,在别人之下。②环堵:四围墙,常形容居屋狭小简陋。③积时凝滞者:长期积累下来的难以解决的问题。
【1】下列语句中词的解释正确的是( )
A.主人日再食(食:食物)
B.被绮绣(被:棉被)
C.犹幸预君子之列(预:参与)
D.无冻馁之患矣(馁:贫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烨然若神人/②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B.①则天甚异之/②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C.①当余之从师也/②缀公卿之后
D.①足肤皲裂而不知/②泉香而酒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甲文重点写作者在求学过程中生活的艰苦,运用对比手法写了自己与“同舍生”不同的穿着打扮,在这方面作者的态度是略无慕艳意。
B.乙文中张循宪通过“咨以其事积时凝滞者,嘉贞随机应之,莫不豁然”和“命表,又出意外”两件事,发现张嘉贞才能超群的特点。
C.张嘉贞在潦倒失意时仍胸怀大志,从平乡县尉免官归乡,虽住在四周土墙的屋子里但能怡然自得。
D.武则天隔帘同张嘉贞谈话,张嘉贞坦言己见,武则天看到张嘉贞高大英俊,神采出众,第二天就任命他为监察御史。
【4】翻译下面的句子。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用“/”给下面的语句断句,断两处。
张嘉贞落魄有大志亦不自异亦不下人
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诗中“不应有恨”,“恨”的意思是什么?“恨”的内容可能是什么?
【2】词中划波浪线的句子体现了苏轼哪种可贵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内容具体阐述。
7、综合运用。
学校举办“君子以自强不息”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认识自强不息的内涵)
阅读下面的名言,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寻找自强不息的人物)
小说王国中,有许多自强不息的人物形象,请你从自己阅读过的小说作品中选择一位,结合相关情节做出点评。
(争做自强不息的少年)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希望。”学校组织“自强不息”演讲活动。下面是某同学演讲稿中的一段文字,请根据划线的句子仿写一句,使之构成排比,倾吐出他内心的激情和人生的追求。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经五千年而生生不息,其根源就在于世代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精神。自强不息是志存高远,是杜甫“会当凌绝顶”的壮志;自强不息是百折不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强不息是开拓进取,是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勇气……
8、诗词默写
(1)在《观刈麦》中,侧面表现农民劳动繁忙的诗句是: ,童稚携壶浆。
(2)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抒写人到中年的主人公,壮志未酬的感叹的句子: ,鬓微霜,又何妨!
(3)了却君王天下事,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4)《出师表》中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苟全性命于乱世, 。
(5)在《陈涉世家》中,表明陈胜从小就有远大理想的句子: 。
9、(4分)
自律,闪光的璎珞
①荀子《劝学》有云: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这木,这金,或许原本只是平凡之物,但是在“绳之”“砺之”后,原本的凡木、凡金便能一跃而成为人类的重要器物。也就是说,绝对自由有时候并不一定对人有益;在一定的约束下,反而更能有所成就。
②自律的人可以成就自己。回顾历史,放眼现实,因自律而闻名的人比比皆是。子罕拒绝他人的美玉,不贪宝,这就是自律。他也因此得到他人的尊敬。岳飞曾说过“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惜死,天下太平也”,这也是自律,这也是岳将军受后世敬仰的重要原因。郑振铎在30岁生日时,在日记里激励自己,然后制订出了今后的努力目标,并严格要求自己。材料中的年轻人,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能将尚先生的手机还回来,这也是自律。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自律等于尊敬。
③自律亦可以影响他人。宋元之际,世道纷乱。一天,学者许衡走在路上,口渴难耐之时,忽然发现路旁有一株梨树,许多人正涌向那里摘梨吃,他却不为所动,别人问他为什么不摘一个来解渴?他说:“此非吾梨,岂能乱摘?”别人劝他说:“乱世梨无主。”他则正色道:“梨虽无主,而吾心中有主。”以后每当果树的果实成熟,掉落在地上,乡里小孩从旁边经过时看也不看一眼,乡民都这样教导子弟,不要有贪取的心理,自此乡里求学的风气逐渐盛大,民风日渐淳朴。
④然而,在现实社会,有一些戴着假面具的高官,明一套,暗一套,自以为能瞒天过海,岂知法网恢恢,疏而不漏。陈水扁不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吗?由他引起的“洗钱”事件在台湾甚至世界弄得沸沸扬扬。作为台湾的高干,手中掌握着大权,在金钱的面前,他将一切都忘了,梦想着以后到国外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到头来焦头烂额,遗臭万年。为了一己贪欲而丢弃了自律的人,最终受到了法律的严惩。
⑤俗语有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了能够使自己“成方”“成圆”,我们在自由发挥中,时不时地需要亮出自我约束之绳以自我反省,在重重的诱惑面前,狠狠勒醒自己,警告自己,有所为有所不为。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2分)
【2】第③自然段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2分)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把书读出光芒来
许洪昌
①20多岁的小王是远近闻名的“书虫”。他家我去过,有自己的书房,藏书不下千册。关键是他没有只把这些书当摆设,他把大部分业余时间都用来读书,许多书的章节,特别是一些经典语句,他都能记诵如流。可是我发现,当遇到具体问题时,他却常常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我不禁纳闷:他读了那么多书,都读到哪里去了呢?
②当代社会,人们越来越看重读书,多读书当然好,但是不是书读得越多就越有成效呢?从小王的经历看,也不尽然。他虽然没有把书当成炫耀自己的“装饰”,也不是只藏书不看书,却也只是看了而已,没有将之变成自己的能力。清代学者袁枚认为,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痰瘤。若只读书而不注重吸收运用,虽不至于生痰瘤,却也不会长精神。
③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写道:“胸中所读之书。字字皆吐光芒。”但要把书读出光芒来,却也不是易事。首要的是会选择。当今世界,书籍浩瀚如海,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读完所有的书。因此,读书必须有所选择。要选择与工作有关的书,以提高工作能力;选择与修养有关的书,以强化涵养修为;选择与历史有关的书,以继往开来、汲取力量。关键的是要有思考。不要以为只要读的是好书,就会有收获。即使天天登泰山,日日泛东海,若没有思考,也只不过是“泰山上之一樵夫,海船上之一舵工而已矣”。只有思考,才会有鉴别,以存真实弃虚假;只有思考,才会有取舍,以弃糟粕取精华;只有思考,才会有继承,以承古义创新篇。重要的是要善运用。这是读书的目的之所在,经常运用所读之书上的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实践发展前进,更能激发对读书的诉求;经常用实践来检验所学理论的功用,加强理解消化吸收,以调整读书的方向。更好地从书中获取教益。
④若有万卷书而不读,只不过是个书橱而已;若是读而不思,也不过是个书袋罢了;若是读而不用,那读再多的书也只是装点门面。只有读而思、思而用,才能把书读出光芒来,不负阁中的藏书,不负读书的光阴。
(选自《解放军报》2021年12月7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结尾使用问句,引起读者思考,并自然引出本文的话题。
B.第二段举例论证,用袁枚的话论证了不是书读得越多就越有成效。
C.读书的目的在于运用,因此,读书时善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D.文章结尾用排比的句式,再次强调“读而思、思面用”的重要性。
【2】从文章看,作者认为读书应该注重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3】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的什么观点?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闸释和论证的?请简要分析。
11、阅读《亲人》,完成小题。
亲人
侯发山
桂婶把孙子萌萌送到学校,回到家发现丈夫金刚不见了。起初,以为他到村子里转悠了。等到天黑,还不见人影儿。
① 亲
桂婶急了。不只是亲戚朋友,左邻右舍也帮着一起寻找,找了个通宵,又接连找了多天,方圆几十里,包括所有的水库、机井等,凡是容易出现意外的地方,都找遍了,也没有蛛丝马迹,真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直到第七天,桂婶一边揪着花白的头发一边说不找了,不找了。桂婶的话还没说完,眼里的泪就一滴一滴掉下来。一起生活了三十多年,即便是一只猫一只狗也会有感情的,何况是夫妻?虽说金刚是个精神不正常的人。
金刚的精神不正常是从三年前开始的。那年,金刚出了车祸,幸亏没有生命危险,但是被抢救过来后,他变得跟正常人不一样了,不怎么活动,在一个地方一坐就是半天,呆呆的,傻傻的,也不说话,别人问他话,他只会简单地“嗯”“啊”,似乎哪根神经错乱了。他这个样子显然是没法干活了,儿子小桂就让桂婶在家照顾父亲,接送萌萌,自己和媳妇到城里打工。
说是不找了,其实桂婶一直没有放弃寻找的机会。赶集时,桂婶什么事也不干,瞪大两只眼睛,瞅瞅这里,瞅瞅那里,瞅得两眼酸疼,揉揉眼,继续瞅。她在集市上转来转去,直到天黑看不清人脸,才恋恋不舍地返回家。遇到有外村人来村里,桂婶就上前打听;看电视时,桂婶特别留意上面播的那些寻人启事……
转眼又是六个年头,萌萌上初中了,食宿在学校,不用接送了,桂婶便到城里打工去了。那时,她已经是六十出头的人了,谁要她?她就背个蛇皮袋,在街上捡破烂。一边捡,一边瞅路过的每一个人。有时,走一天只顾瞅人,一个饮料瓶也没捡到。
就这样,桂婶整整捡了八年破烂,仍然没有“捡”到自己的丈夫,她这才死了心,听从儿子的劝告,回了老家。她不回也不行,此时她已是七十岁的人了,身子骨已没有原来硬朗了,走上几十步就要停下来歇一歇。
② 亲
突然,有一天在城里打工的儿子小桂给她带回来一个老头。刹那间,桂婶的眼睛直了:这个老头太像金刚了!
小桂说:“当初见到他时,他正蹲在一个垃圾堆前啃一个烂西瓜。他的头发长长的,又脏又乱,脸上也布满了尘土……知情人说,是外地流浪来的,平时以乞讨为生。”
桂婶走上前去问老人:“大哥,你老家是哪儿的?”
老人憨憨一笑,也不说话,含糊地“啊”了一声。
“你是不是叫金刚?”桂婶又问一句。
老人依旧是憨憨一笑,不说话。
小桂说:“我把老人家领去洗了澡、理了发,越看越像俺爹,这才带了回来。”
桂婶问了半天,一句话也没从老人嘴里问出来。不过,他走路的样子、傻笑的神态,跟丈夫金刚真的太像了。她重重地叹了一口气。这一叹,说明她认了。
亲戚朋友,村里的人闻讯后,先后过来看。都说,太像了,太像了。小桂的堂弟说:“就是金刚叔,就是金刚叔!”说罢,还亲切地叫了一声。
听到这话,不知道为什么,桂婶眼里的泪不由自主地流下来。
“桂婶,人都回来了,您还哭啥呢?”
桂婶这才意识到自己流泪了,忙用袖子去擦,擦了流,流了擦,总也擦不完。
每天,桂婶给老人端吃端喝,伺候得很周到。闲时,桂婶就跟他讲先前的点点滴滴。他依旧是憨憨的样子,任凭桂婶说什么,他都是一个样子,一种神态。桂婶呢,也不管老人的反应,只管顺着自己的话头往下说。
③ 亲
五年以后,积劳成疾的桂婶眼看就要不行了,小桂跪在母亲的床前,说:“娘,我不能再瞒您了,他……他不是俺爹!可他也太像了,我知道您心里一直放不下,所以骗了您。”
桂婶努力笑了一下,微弱地说道:“桂儿,我知道他不是……我若不收留,哪里才是他的家呢?我走后,你也要好好待他,还叫他‘爹’,只有这样,老天才会保佑──你爹有人收留……”
小桂点着头,泪如雨下。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改动)
【1】阅读文章后,请你在①②③处各填加一个字,组成三个小标题。
①______ ②_______ ③_______
【2】小说结尾,桂婶早已知道儿子带回的不是丈夫。说说文中哪些内容为这个情节埋下了伏笔。(至少答出两点)
【3】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请结合下面这则《论语》语录和文中的具体内容,分析小桂和桂婶的形象特点。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观众问驯兽师:“你在狮子面前显得威猛无比,这力量从哪里来?”
驯兽师回答:“我真正的力量不在别的,而是来自于我懂它。”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就是这样,只要懂得了它们,就能从中获得巨大的力量。
请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根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