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飘逸(yì) 哀愁(āi) 疑望
B. 枉然(wǎng) 摇拽(yè) 向晚
C. 谐奏(zòu) 沉醉(zuì) 低首
D. 逝去(shì) 忧戚(qì) 翅翼
2、请欣赏颜真卿的《多宝塔碑》选帖,下面对这幅字帖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形扁方,左波右磔,蚕头雁尾;曲折方圆,点画分明。
B.大小参差,长短相配,错落有致,点画皆映带而生,气脉顺畅。
C.字形偏修长,行笔于险劲之中寻求稳定,疏密聚散对比强烈。
D.结体宽博,端庄平稳,正气饱满,已初显雄浑豪迈的书风。
3、选出下列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
A.老都管又道:“且奈他一奈。”/杨志道:“你等且说那里来的人?”
B.你这厮好大胆,怎敢看俺的行货!/似此行了十四五日。
C.都是一般父母皮肉,我们直恁地苦!/当日直到辰牌时分。
D.这般天气热,兀的不晒杀人。/俺说甚么,兀的不是歹人来了!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恪守(kè ) 娉婷(pīn) 摇曳(yè) 强聒不舍(guō)
B.朴刀(pō) 驳船(bó) 阔绰(chuò) 孜孜不倦(zī)
C.宽宥(yòu) 濡养(rú) 诓骗(kuāng) 矫揉造作(jiāo)
D.豢养(quán) 恣睢(suī) 嗔怒(chēn) 歇斯底里(xiē)
5、【甲】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展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鞍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滕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组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乙】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
(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注释】①理:温习。②坎壈(kǎn lǎn):困顿,坎坷。③袁遗:人名。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媵人持汤沃灌 沃:____(2)可以无大过矣 过: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3】甲、乙两文都讲“求学”的问题。甲文主要写求学的________;乙文主要强调求学要_______ 。
6、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以下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诗人悲愤、失望的情绪。
B.“欲渡”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诗人想有所作为但事与愿违,志向难以实现的矛盾、痛苦的心情。
C.“闲来”两句连用两个历史典故,表现诗人对乘舟垂钓悠闲生活的渴望、向往。
D.末尾两句是全诗的最强音,表现诗人摆脱苦闷,相信理想终会实现的乐观与自信。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中的感情变化是由消沉苦闷转至满怀壮志。
B.李白以“行路难”为题写了三首诗,选文是第一首;三首诗主要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
C.“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
D.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揭示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对所处环境的高度警惕。
7、某班组织“我爱书法”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
【笔墨点睛】请将“重视书法”中的“重”字第七笔的名称,规范地写出来。
【热点追踪】请概括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字。
2019年4月17日,中国教育部在全国人大代表的建议下,经过反复斟酌,从2020年开始,全国各省市中考《考试说明》有局部微调,突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法治的考查,其中最主要的是把书法纳入到语文学科中考查,增加认识篆、隶、草、楷、行五种字体。
了解其大致演变过程的表述,强化对书法常识和书法欣赏的考查,中考这一重要变化将会引起书法教育的诸多变化,随着国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很多推动传统文化教育的措施正在逐步实施,在中考中增加对书法知识的考查是其中一项有效的措施。
【墨缘伴行】学校筹备“我爱书法”活动,请你仿照下表示例,再策划另外一项活动。
| 活动名称 | 活动内容 |
活动一 | 字帖摹写 | 精选碑帖,临摹名家 |
活动二 |
|
|
8、古诗文名句默写。
(1) ,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2)或问:“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 ,以德报德。”(《论语》)
(3)晚泊孤舟古祠下, 。(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
(4)受任于败军之际, 。(诸葛亮《出师表》)
(5)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委婉地表达自己期望得到朝廷重用愿望的句子是:“ , ?”
(6)李白在《月下独酌》中以明月和身影反衬诗人内心孤独的诗句是: , 。
(7)忧患意识承载着深厚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是一个饱经忧患的民族,因此在生存发展进程中,始终强调“ , ”。(用《〈孟子〉两章》中的句子填空)
9、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题跋:绵延千年的点赞艺术
马菁菁
①题跋是写在书籍、字画等前后的文字的总称。写在前面即右侧的文字称“题”,写在后面即左侧的文字称“跋”。这是由卷轴的形式特点决定,符合中国古代从右到左、从上到下的观赏习惯的。内容多为品评、鉴赏、考订、记事等。鉴于字画中的题跋更常见、更典型,因此以字画为例解说题跋更合适些。
②魏晋南北朝是题跋的萌芽期,那时绘画是一种职业,画师无需读书认字,主要任务就是在寺庙里画壁画,或者去宫廷画皇帝、妃子的肖像,当然不会在画上署名,只有极少的王公贵族才会在作品上留下“签名”,顾恺之就是目前所知第一位在画作上留下签名的人。
③宋代是题跋的发展期,皇帝艺术家宋徽宗功不可没,他用瘦金体独创了一种签名——天下一人,这四个字可作花押款,就好像是自己对自己的画进行认证。上行下效,于是更多的画家开始在画上签名。起初他们不敢堂而皇之的“签名”,只能偷偷的把名字写在树干上、山峰上。所以,如果一幅画上有画家自己的签名,那通常是宋代以后的作品
④元代是题跋的兴盛期。到了元代,倪瓒那一批画家就彻底不顾忌“签名”。他们的文人画,讲究“诗书入画”,有诗有序,作品才算完整,于是题跋成了书画的重要组成部分。题跋中除了签名,一般还要交代创作的时间、地点、人物,或者写首诗配合画面,生怕后人感受不到画家的情绪。这样一来,对画家的要求就高了,不仅要会写诗,还要书法好,最重要的是会搭配,整体美观。画画的人变了,画作自然也就不同了,就好比文艺青年喜欢往各种“无聊”的地方增加难度,并且乐此不疲。
⑤除了书画家给自己的作品写题跋,更多的收藏家、鉴赏家也为作品写题跋。比如现存最早的山水面——隋朝画家展子虔的画作“游春图”,本来没有名字,被宋徽宗收藏后,大笔一挥,在右侧写了“展子虔游春图”六个字。以后就叫这个名字了。后世的收藏家、鉴赏家们,不断将自己的品评与鉴赏附于作品之后。这一代代流传下来的题跋,宛若绵延千年的艺术“点赞”,构成了一幅画完整的价值,使书画具有了历久弥新的艺术生命。
⑥题跋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够像破案一样提供这幅画的创作线索,这幅画怎么来的?我的看法是什么……后一个写题跋的人也是根据前一个人提供的线索对这幅画作出自己的判断。所以我们看一幅画的时候千万不能略过题跋,比如《清明上河图》的题跋就足以拍一部穿越古今三生三世的电视连续剧了。金人张著的题跋让后人破解了《清明上河图》的作者之谜,但还有一个谜没有破解。张著在题跋中说,宋徽宗也为《清明上河图》写过题跋,但我们现在看到的画卷中却没有,而且画卷的长度也比明代李东阳题跋中所记录的少了近两米,这消失的部分去了哪儿呢?《清明上河图》又经历了怎样的命运呢?
⑦题跋是不是比原画更有看头?总之,题跋就是一幅存在的证据,是一幅画背后的故事,字里行间,骨肉丰满。所以请好好对待画的题跋吧!
(选自《山山水水聊聊画画》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文章从哪些方面介绍了“题跋”。
【2】第⑥段写《清明上河图》有何作用?
【3】本文以“题跋:绵延千年的点赞艺术”为题好不好?请说说你的理由
10、风是父亲的苦难
(文/朱成玉)
起风了。我与风并无恩怨,只是,它的每一次到来,都会吹落我心头的泪水。我的泪水为父亲而流,我一生的泪水中,父亲,是最大的一颗。
风,对着一棵树推来搡去,像推搡一个人的命运。那棵树像父亲,看着瘦削,却苍劲有力,我们是他的儿女,一根根枝条,健康地成长,向着不同的方向。
记忆中,父亲从来都是不惧怕风的,再大的风都没阻挡过他回家。
起风了,炊烟醉了酒一般东倒西歪。邻居家的菜肴香味飘进来,父亲咂咂嘴,似乎就着这香味就可以下饭了。别人家的好味道可以刮进来,别人家的好日子却刮不进来,别人家的好味道只会让父亲碗里的咸菜更咸。
风总是围着父亲打转。忙着在父亲的脸上雕刻沧桑,忙着在父亲的手掌堆积老茧,忙着在父亲的头发里掩埋霜花……父亲无法阻挡那风,我们也没有办法。那么肆无忌惮的风,就像刻意蹂躏父亲的命运,但是父亲始终挺立着,尽管背已微驼。
风像鞭子,抽打着父亲这个陀螺,一生都无法停止劳作。因为决策失误,我和哥哥一起经营的公司倒闭,还欠下很多债务。退休在家的父亲不得不重新披挂上阵,开了一个汽车修理铺,要赚钱替我们还债。我们这些不争气的儿女,不仅没能让父母过上衣食无忧的好日子,还给他们添了沉重的负担。那日回老家,看到父亲顶着花白的头发,在修补一个个轮胎,充斥风中的是父亲的汗味和满身的油渍味道,呛出了我们的泪水。
我们劝父亲不要干了,他挣的钱对于我们的债务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可是父亲执拗得很,他说,欠下的就要还,还一点算一点,你们后背上扛着大山,我没办法替你们搬掉,就替你们卸几块石头吧。
就为了替我们卸几块石头,父亲把本该安享的晚年抛给了风。
后来,我们的公司在朋友的资助下重新运营了起来,所有的债务都还清了。只是,欠父亲的那份债,怕是一生都无法偿还的。
一个叫杨康的大学生诗人写过一首关于父亲的诗《我不喜欢有风的日子》,我很是喜欢:
“……风吹散了父亲刚刚倒出来的水泥,风又把水泥吹到老板身上,吹到父亲眼里。这可恶的风,就这样白白吹走,父亲的半斤汗水……”
这诗句读来让人心酸。因为那诗中的父亲与我的父亲极为相似——为了一家老小,在风中挥汗如雨。
那是个当民工的父亲,在工地上辛苦劳作,吃不饱睡不好,恶劣的环境总是雪上添霜,就像顽皮的老鼠,在冬天的夜里啃碎了穷人唯一的棉衣。做儿子的,唯一的企盼,就是让风吹得轻一点,再轻一点,别让那水泥和白灰迷了父亲的眼;别让风吹凉了他碗里的白菜汤,因为馒头是冷硬的;别让风吹得脚手架晃动不停,因为父亲年龄大了,腿脚不再灵便,也经常会头晕;别让风把雨带来,那样工棚里就到处湿漉漉的,父亲的风湿病就会发作;别让风声大过了他口袋里那个破半导体的声响,因为他时刻关注着自己的儿子所在城市的消息,那里发生的每一次流感都会令他忐忑不安,那里发生的每一起事故都会令他胆战心惊……
这就是父亲,每日里挥洒的汗水不止半斤,我想我和杨康也有不一样的地方,我一方面不希望起风,另一个方面又想让风给父亲擦擦汗。
只是风啊,千万不要来得太急,请你慢点儿来,轻点儿吹,因为父亲越来越瘦弱,靠一柄拐杖活着,任何一场猛烈的风,都有可能让他趔趄,甚至摔倒。
父亲就像那柄拐杖,被我们握得越来越光滑,却令我们站得越来越稳。
父亲曾经不止一次对我们说,起风的时候,就想想家,回来看看吧。
一直不明白父亲为何如此说,现在我明白了,诗人杨康也明白了,他的诗句替我的心做了解答:“我不喜欢有风的日子,风是父亲的苦难。我怕什么时候风一吹,就把我的父亲,从这个世界,吹到另一个世界。”
(选自2013.4.16《生命时报》)
【1】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文章以风为线索,向我们展示了一位在风中忙碌的父亲形象。
B. 作者采用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手法,写出了父亲的伟大。
C. 风造成了父亲的苦难,所以作者是十分痛恨风的。
D. 作者和杨康很相似,他们都能够读懂父亲的心。
E. 文章在风中开始,又在风中结束,结构上首尾呼应,给人一种完整之感。
【2】在内容和结构上分析“风总是围着父亲打转”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3】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父亲就像那柄拐杖,被我们握得越来越光滑,却令我们站得越来越稳”采用的修辞及作用?这句话表现了父亲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4】文章主要写“我”的父亲,但却花了相当多的笔墨写杨康的父亲,你认为这样处理恰当吗?为什么?
【5】文章的结尾写道“一直不明白父亲为何如此说。”可是,后面又写道“现在我明白了。” 请问两者是否矛盾?为什么?文中的父亲究竟具有怎样的形象?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后,完成下列小题
一个走运的人
在我家附近的一个路口,有一株高大茂密的香樟树,粗大苍劲的树干,四面伸长的枝叶,昭示这是一株历经沧桑的百年古树,香樟树的清幽常引人驻足。
香樟树下卧着一个小小的杂货铺。小商铺出售一些糖果、烟草之类的小东西,那些瓶瓶罐罐上没有一点积尘。
女店主是一个端庄美丽的女子,她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真走运啊!”
女店主总是端坐在那里,含笑着招呼客人。闲下来时,她就低下头用丝线编织些小饰物,诸如手链啦、发带啦,随后就挂在店里,有谁喜欢就买走。
最初,我到她的店里,就被她编的一个精巧的笔袋所吸引,淡绿色的,像很娇嫩的草。“这笔袋就像春的颜色。”我说,“特别美。”
“我真走运,”她的眼里漾起了春光,“遇到了一个知道我心思的人。”
她见我喜欢,随即从桌子下面拿出她编的各种小饰物,我惊讶地发现,整个世界都在她的手上呢:天空的云朵,海上的浪花,草原的骏马,还有那永远开不败的四季花。
我买下了笔袋,也牢牢地记住了这位制作者,也许是受到了她友好的对待,也许是她单纯的眼神,也许是她那句“真走运啊”。
我常会顺道去看看那家杂货店,有时买些东西,有时只是看看。因为在我的生活圈里很少有人认为自己很幸福。有些人在外人看来已经过得相当不错了,但他们本人总觉得还缺点什么,远远谈不上“走运”。
可这店主,多么平凡。她终日坐着,等待人们的光顾,还得一张一张抚平那些乱糟糟的零钱。但就是这个人,每天穿着得体的衣裳,还把头发梳得漂漂亮亮。
有一天中午,我路过后门口,她正在吃午饭,就着开水吃一只大大的糯米团。看见我她笑笑,又说自己真走运,吃到了香甜的团子。
“你该到对面的店里吃一碗热面。”我说,“那才舒服。”可她说,那团子可不是普通的东西,是她的一位老顾客亲手蒸的。那老太太已经八十多岁了,非常健康,还能爬山呢。
“我有这样的朋友,”店主说,“真走运。”
还有一次,我到店里买了她编的发卡,绾头发用的,我说去爬黄山时,用它来盘头发。
她让我归来时替她带一张黄山的风景照。她又说:“真走运啊!”像是恭喜我,又像是在说她分享了这个“走运”。
归来后,我如约前去把我拍摄的最好的一张照片带给她。我还怂恿她,哪天请人照看一下杂货铺,亲自爬上黄山。“有缆车吗?”她问,“真的有?和我想的一样,真幸运啊,要有一天我也能去看看就好了!”
“不必坐缆车,慢慢往上攀,爬上天都峰!”我说。
“是啊!是啊!”她微笑着,沉醉着,“我梦到过。”
后来我搬了住处,好久没有去店里。有一天,我忽然想念起她来,便匆匆赶去。
可到了那,香樟树依旧挺立,却不见了小商铺,也不见了女店主,只有石凳上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太太!我惊诧极了,连忙上前打听,老太太说:“搬迁了。”
“那您知道女店主去哪儿了吗?”“不知道。”老太太浑浊的眼里一片黯淡。
“不容易呀,一个下肢瘫痪的女子!”
“谁?”“女店主啊,你不知道?”我瞪大眼睛,张着嘴却说不上话。原来她是个不能行走的女子!她是坐在特制的轮椅上看管小店的!而我,由于她阳光一样的笑容,却从没在意她缺少什么,还怂恿她去登黄山……
一瞬间,歉疚与失落漫上心头。或许今生再难相见了!
夕阳中,历尽沧桑的香樟树依旧高峻挺拔,依旧香远益清,淡淡的幽香沁入心脾。抬头间,那灿烂的笑容似在眼前……
【1】小说围绕我与女店主的交往,写了哪四件事,情概况。
【2】结合语境,品析下列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我瞪大眼睛,张着嘴却说不上话。原来她是个不能行走的女子!她是坐在特制的轮椅上看管小店的!
②夕阳中,历尽沧桑的香樟树依旧高峻挺拔,依旧香远益清,淡淡的幽香沁入心脾。抬头间,那灿烂的笑容似在眼前……
【3】小说中的女店主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4】“香樟树下”也可作为这篇小说的标题,你喜欢哪个标题?请说明理由。
12、题目:老师的微笑让我温暖
提示:这是比较熟悉的话题,写作时可在切入角度、表现形式上多作些思考,力求让文章有新意。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书写工整,卷面整洁;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班级、学校。④不能抄袭本试卷中的阅读材料。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