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总干事屈冬玉指出,世界正处于关键时刻,粮农组织的数据表明,全球饥饿人口增至8.11亿。与此同时,全球粮食总产量的14%遭受损失,17%被浪费。这表明当今世界( )
A.多极化趋势使各种冲突事件不断发生
B.恐怖主义是威胁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
C.仍面临着制约人类发展的全球性问题
D.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程度正日益加深
2、材料清单搞不明白、特殊证明在常规窗口没法办理、办业务找不到具体部门---对这种情况。S市在各级政务服务中心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专门为企业,群众解决疑难事项和复杂问题。该市“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的设立,体现政府( )
①规范行政权力,做到执政为民 ②坚持公正司法,推进政务公开
③创新工作方式,增强服务意识 ④关注民生问题,保障人民权益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下面启示我们要厉行法治的名言是( )
①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②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
③法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于人间,合乎人心而已
④君要臣死,臣不死是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则为不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我国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是因为教育( )
①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②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③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④寄托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下列新闻事件与新闻解读不匹配的有( )
序号 | 新闻事件 | 新闻解读 |
① | 北京冬奥会176名中国运动员中,共有藏族、维吾尔族、满族、回族、哈萨克族、等9个少数民族运动员20人,占11.36%。 | 体现了少数民族地区具有高度自治权。 |
② | 2022年7月1日,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一国两制实践在香港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必须长期坚持。 | 说明一国两制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 |
③ | 2022年7月27日,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95周年暨“八一勋章”颁授仪式在北京举行。 | 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人民力量。 |
④ | 2022年10月1日,中国女篮时隔28年再夺世界杯亚军,追平历史最佳成绩。 | 增添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和自豪。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作为其中一员,2023年,15岁的小秦畅想了一下他今后人生奋斗的轨迹。其中可能实现的是( )
A.十八岁当脱贫攻坚志愿者,为解决贫困地区温饱问题贡献力量
B.二十三岁大学毕业后主动援藏,投身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业
C.三十岁成为行业先进个人,助力国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D.四十二岁成为中坚力量,见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全面建成
7、“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之所以强调文化,是因为中华文化
①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
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物质支撑
③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
④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8、2023 年10月的第四届亚残运会赛场上,西湖大学研发的电子导盲犬“小西”让人惊叹不已。它不仅把整个场馆的地图铭记于心,还能“听懂”中英双语,甚至还能规划出最佳线路,满满的高科技。通过绳端传感器调节电子导盲犬的行走速度,为盲人运动员和视障观众提供安全、高效、细致的服务。这表明( )
A.制度创新,推动社会进步,增加社会财富
B.创新,让生活更美好
C.知识创新,提供新的思想和方法
D.技术创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9、2023年5月1日,《广东省关于香港机动车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入出内地的管理办法》对外公布。政策实施后,香港居民驾车往来粤港两地更为方便、更为自主,对促进香港更好入国家发展大局具有积极意义。此举( )
A.有利于深化两地融合发展
B.表明“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
C.能确保香港长期繁菜
D.体现香港居民对和平统一的政治认同
10、某社区健全以党建引领为核心的协商议事机制,完善居委会、业委会、业主、物业服务企业和社会单位共同参与的“五方共治”机制,有效协调社区多元主体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做到各类小问题、小矛盾“不出社区”。在这一探索中( )
①居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参与社区治理 ②各方群策群力,共商共治解决社区难题
③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形式更加多样化 ④社区居委会充分发挥了参政议政的职能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1、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调研时多次围绕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发表重要论述,为科技强国建设指明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科技创新”是因为( )
A.创新是引领发展的唯一动力
B.我国还不是创新型国家,要努力奋斗
C.科技创新能力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D.我国要保持创新强国领头雁的地位
12、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上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这说明( )
①共同富裕的本质是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②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③我国全体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都已实现富裕
④实现共同富裕要根除区域、城乡不平衡问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2023年10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制定爱国主义教育法,以法治方式推动和保障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这是因为该法( )
①有利于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②有利于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
③有利于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法律保障④有利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下侧这段话体现的法治要求是( )
国不可无法,有法而不善与无法等。——清·沈家本 |
A.良法
B.善治
C.司法
D.守法
15、自2018年以来,进博会连续四年成功举办,展会质量持续提高国际影响更加广泛。每届进博会都吸引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家企业参展。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参展回头率超过80%。这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是( )
A.世界多极化
B.文化多样性
C.经济全球化
D.逆全球化
16、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于2023年4月1日起施行。该法是继长江保护法实施后,我国第二部流域法律,为在法治轨道上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这表明( )
①我国在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②我国法制统一的基础得到了进一步筑牢
③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④全国人大常委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有立法权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7、春晚歌曲《我和2035有个约》:“我和2035有个约,约在欢呼雀跃的那一天,我亲爱的祖国更加美丽和谐,昂扬屹立新世界。”2035年我们要实现的目标是( )
A.建设总体小康社会
B.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C.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D.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18、“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富时不俭贫时悔,见时不学用时悔”这些铭刻于心的古老家训( )
①体现了人民民主的真谛
②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③蕴含了中华文化精髓的丰富内涵
④已经融入我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9、“家是一个家,国是大中国。都是一家人,不分你和我……相扶风雨中,危难见真情……”这启示我们要( )
A.消除各民族之间的差异,构成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B.巩固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C.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维护民族团结
D.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齐心奋斗,追求共同发展
20、两千多年前,西汉张骞从陕西西安出发,出使西域,带回葡萄、苜蓿等物种。两千多年后,被誉为“新钢铁驼队”的“长安号”中欧班列从哈萨克斯坦满载回程......中国同中亚国家建交以来,双方相互尊重、睦邻友好、同舟共济、互利共赢,中国始终是促进中亚繁荣稳定的坚定力量。这说明中国( )
①坚持合作共赢,建设共同繁荣的世界②坚持交流互鉴,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
③坚持命运与共,主导中亚安全与发展④坚持担当作为,做中亚关系的领导者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1、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发达的文化传播手段,尽力在我国移植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平安夜、圣诞节等带有浓郁宗教色彩的西方节日,越来越受到中国一些年轻人的追捧,甚至走入校园,商家也借机造势,营造气氛,吸引消费者。节日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每个民族都有其传统的节日,这是民族凝聚力的维系。为了更好的保护优秀传统文化,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文件要求,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对此,同学们议论纷纷。
甲:中华节日多灿烂,“洋节”岂能入校园。
乙:慎重对待需理智,文化自信少年始。
22、【增强法治意识建设法治中国】
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九年级一班的小杰与小彤为此展开了讨论。
法治为人们的美好生活提供保障,涵养全民法治信仰至关重要。
只要我们都是守法公民,就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治理国家只需要法律就足够了。
运用所学知识,请选择其中一位同学的观点进行评析。
23、有了法律制度就有了法治。
判断:(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材料一:2015年10月29日,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
材料二:2015年10月28日上午,郴州撤地建市20周年纪念大会在市委人民会堂举行,市委书记易鹏飞作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发挥生态文明新优势,加快建设美丽宜居的“生态郴州”。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构建生态文明新格局。
(1)上述材料体现了我国坚持什么基本国策?实施什么战略?
(2)党和政府为什么要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3)作为中学生,我们能够为推进“中国美丽”、建设“生态郴州”做些什么?
25、材料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举国上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跨入新世纪,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继续解放思想,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材料二:2014年11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设定国家宪法日是为了增强全社会的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加强宪法实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1)材料一中“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一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2)改革开放的意义是什么?
(3)宪法为什么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4)材料二中依法治国的要求是什么?
26、【科技感悟】
材料一:我国的嫦娥五号将在2017年左右被发射,实现月球采样返回。作为嫦娥三号的后续力量嫦娥四号将实现月球背面着陆的伟大使命,一旦取得成功将是世界上的首例。而作为倍受关注的两个嫦娥号,我们的嫦娥四号和嫦娥五号都会采用全新的技术。
材料二: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说“2020年,我们将要首次探测火星。所以我们现在正在加倍的努力,使我们的共和国,能够真正地进入到科技创新型国家的行列。”
(1)材料一中,嫦娥四号要实现伟大使命、嫦娥五号成功发射,关键是什么?为什么?
(2)嫦娥工程取得成就的根本保证和根本原因各是什么?
(3)材料二中,要实现欧阳自远院士所言的目标,对我们青少年提出怎样的要求?
27、材料 2021年1月2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出席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并发表题为《让多边主义的火炬照亮人类前行之路》的特别致辞。习近平强调,解决好这个时代面临的课题,出路是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为什么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8、守正创新,就是固本革新。守正就是坚守内心、保持初心、不忘本心;创新就是革故鼎新、革除故障、科技创新。中国共产党自建立以来,就坚守自己的本心,不忘自己的初心,同时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创新革命、建设等方式,推进国家稳步前行,朝着民族伟大复兴方向迈进。我们坚信:共产党人守正创新,一定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1)_______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_______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2)怎样建设创新型国家?
(3)新时期青少年应该怎样在科技创新中有所作为?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