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镌刻(juān) 禁锢(gù) 摆地摊 殚精竭虑(dān)
B.翘首(qiào) 锃亮(zèng) 煞风景(shà) 眼花缭乱
C.遒劲 (jìn) 盎然(àng) 顶粱柱 潜滋暗长(qián)
D.悄然(qiǎo) 锁屑 绊脚石 因地治宜
2、【活动一:读新闻·努力拼搏展最美姿态】
竞技体育,志在争先,参与竞赛,必有输赢,这正是体育赛事的魅力。日复一日的练习,一次次顶着压力站在赛场上,无悔地奋斗,定格成精彩的瞬间。①奥运之美,更在于拼搏不息的过程。在“金牌围城”之外,观众们看到了运动员们坚定的眼神:赛场之外,再无世界。②这是最真挚、最火热的爱,与冠军无关。在最高水平的竞技场上,中国精神在闪光:顽强拼搏,挑战极限,坚持梦想,超越自我,自尊自强,大度从容,坚守道德,公平竞争。
小语同学朗读了上面这则消息(片段)。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加点的词“参与”“魅力”“练习”词性相同。
B.文中画横线的三个短语结构一致。
C.①处画波浪线句子的主干是“奥运在于过程”。
D.朗读②处画波浪线句子时应重读两个“最”字,表现出运动员对体育的热爱。
3、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消息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后两部分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B.传记一般由别人记叙,自述生平的,称为“自传”。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
C.“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句话强调了我国石拱桥分布范围广,去掉“几乎”一词,语义没有什么变化,也与实际符合。
D.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一般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
4、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行(háng)辈 凫(hú)水 撮(cuō)起 水尤清冽(liè)
B.龟(guī)裂 飘渺(miǎo) 棹(zhào)桨 黄发垂髫(tiáo)
C.衍(yǎn)射 冗杂(rǒng) 恬(tián)静 往来翕(hé)忽
D.燎(liáo)原 蓦(mò)然 晦(huì)暗 悄(qiǎo)怆幽邃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友人此行的目的地,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B.颔联诗人借孤蓬来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关心。
C.尾联诗人借马鸣之声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
D.这首诗善于刻画送别环境、渲染气氛,诗中景物相互映衬,色彩璀璨。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东风不与周郎便, 。(杜牧《赤壁》)
(2) _,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
(3)伤心秦汉经行处, 。(张养浩《山坡羊· 潼关怀古》)
(4)______ ____ ,到乡翻似烂柯人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苏轼的《水调歌头》中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美好祝愿的句子是: , 。
7、名著阅读
小巴在读《昆虫记》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难题,请你帮他解决。
(1)《昆虫记》中作者根据大量第一手资料,将昆虫的生活和习性揭示出来,如:______在地下潜伏4年才能钻出地面,在阳光下歌唱5个星期;______善建巢穴,管理家务:_______ 表面是纯真的精灵,却是麻醉大师和绝顶杀手。
(2)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
A.《昆虫记》一书中写到了霸王镰刀手螳螂、聪明的纺织高手蜘蛛和冬日田园中的提琴家蝉。
B.《昆虫记》之所以引人入胜,与作者的独特研究方法有关,他把每个昆虫装在木盒里,浸在酒精里,睁大眼睛观察触角、上鄂等,努力思考这些器官的功能。
C.《昆虫记》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
D.《昆虫记》是一部科普作品,堪称文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处处洋溢着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万物的赞美,无愧于“昆虫的史诗”之美誉。
8、
时间的脚印
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
时间是没有脚的,而人们却想出了许多法子记录下它的踪迹,用钟表、用日历……但是,在地球上还没有出现人的时候,或者在人还不知道记录时间的时候,到哪里去找寻时间的踪迹呢?
然而,时间仍然被记下来了。在大自然中保存着许多种时间的记录,那躺在山野里的岩石,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每1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
在北京故宫,我们还可以看到一种古老的计时装置:铜壶滴漏——水从一个铜壶缓缓地滴进另一个铜壶,时间过去了,这个壶里的水空了,那个壶里的水却又多了起来。时间是看不见的,但是我们用水滴记下了逝去的时间。
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
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这里在死亡,那里在生长;这里在建设,那里在破坏。就在我们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地球上某些地方的岩石在被破坏,同时它们又被陆续搬运到低洼的地方堆积起来,开始了重新生成岩石的过程。
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到过山里的人都看见过,在那悬崖绝壁下面,往往堆积着一大摊碎石块。碎石是从哪里来的呢?还不是从那些山崖上崩落下来的!再仔细瞧瞧,还会发现有些还没有崩落的山崖也已经有了裂缝。
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
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蚀了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水流和风还不断地冲刷、吹拂着它。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
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
雨水落到河湖里,渗入到地下,都对岩石有破坏作用。即使在海洋中,海水也在不断地冲击着岸上的石壁。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大块的石头破碎成小块的石子,小块的石子再分裂成细微的沙砾、泥土。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它们被风吹向高空,被水带入大海。蒙古高原发生了风暴之后,北京的居民便忙着掸去身上的尘土。黄河中下游河水变得浑浊,谁都知道这是西北黄土高原被破坏的结果。在山麓、沟壑、河谷、湖泊、海洋等比较低洼的地方,有许多泥沙不断地被留下来,它们填充着湖泊,垫高了河床。我国洞庭湖的面积逐渐缩小,黄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还高,就是有许多泥沙沉积下来的结果。
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泥沙越积越厚。堆得厚了,对下层泥沙的压力也逐渐加重,泥沙中的水分被压出了许多,颗粒与颗粒之间压得很紧,甚至可以有分子间的引力。在受到重压的时候,有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里去,就使泥沙胶结得更紧密了。
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根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因为水面是平的,如果湖底也是水平的话,那么从水中分离出来的沉淀物就也是水平地分布着的。
当然,如果海洋或湖泊的底是倾斜的话,那么沉淀物堆积的面也就随着倾斜。在湖边、海边形成的岩石就常常是这样的。
岩石生成以后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样子。由于地壳的运动,原来平卧的岩层变得歪斜甚至直立了,但是层与层之间的顺序还不致打乱,根据这些我们仍然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
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有一种很粗糙的石头,叫做“砾岩”。你可以清楚地看到,砾岩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这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较大的石子不能被搬到海或湖的覆盖着的岩层,它里面的物质颗粒却逐渐变细了,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地壳下沉,使原来靠岸的地方变成了海洋的中心。
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
石头颜色的不同,也常常说明着地球上的变化。红色的岩石意味着当时气候非常炎热,而灰黑色常常是寒冷的表示。如果这里的石头有光滑的擦痕,那很可能从前这里有冰河经过。
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更有着丰富的记录。许多生物的尸体由于和泥沙埋在一起,被泥沙紧紧包裹住,没有毁灭消失,而让别的矿物质填充了它的遗体,保留了它的外形甚至内部的构造。在特殊的情况下,某些生物的尸体竟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如北极冻土带中的长毛象、琥珀中的昆虫。所有这些都叫做“化石”。
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例如,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一种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它告诉我们,在离开现在大约六亿多年前到五亿多年前的那个叫做“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的宽广。许多高大树木的化石告诉我们,有一个时期地球上的气候是温暖而潮湿的,这是叫做“石炭纪”的时代的特征。还有一些“象”和“犀牛”都长上了长长的毛,这准是天气冷了,说明了“第四纪”冰河时期的来临。
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在石头上也留下了痕迹。如雨打沙滩的遗迹,水波使水底泥沙掀起的波痕,古代动物走过的脚印和天旱时候泥土龟裂的形象……
瞧!大自然给我们保留了多好的记录。实际上,地球上的记录比这篇文章所介绍的还要丰富得多,这里不过是拉开了帷幕的一角而已。
当然,读懂这些记录要比认识甲骨文、钟鼎文或者楔形文字更困难些。但是,不管多么困难,我们总有办法来读懂它。而在读懂以后,不仅使我们增加了知识,而且还非常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例如,“寒武纪”以前形成的古老陆块内藏有许多铁矿,“石炭纪”时期又造成了许多煤矿。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
【1】下面对选文写作方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开篇把时间的概念,从人们日常的感觉延伸到自然界中,引出了关于时间的另一种境界。
B. 选文作者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举出大量例子来展示“时间的脚印”,读来却不让人感到纷繁杂乱。
C. 选文语言准确精炼,生动形象,文中有很多耐人寻味的语句,形象、幽默、含蓄是它们的共同特点。
D. 作者注重运用过渡性句子,例如:“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一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岩石的运动规律是:被破坏——重新生成岩石——被堆积、被搬运。
B. “时间的脚印”,其实就是地球变迁留下的印记,是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研究的对象。
C. 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岩石的厚度及生成顺序记下了时间的踪迹;二是岩石保存了许多历史痕迹。
D. 了解“时间的脚印”,不仅增进我们对自然的了解,还有助于我们去寻找地下的宝藏,为人类造福。
【3】文章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后,接着写了一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这样是否偏离了主旨?
9、作文。
小到个人、家庭,大到学校、社会,平凡的生活中总有许多事情,许多困惑,许多障碍,他们可能会让腻味一时难以面对、排解,不必惊慌,不必退缩,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总有峰回路转的时候,让我们重拾希望,拥有光明。
请以:“峰回路转总有时”写一篇记叙文,500字左右。
要求:①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等信息;②要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