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芳对学习过的课文进行归纳总结,下列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学习新闻写作,做新媒体时代的弄潮儿。学了《消息二则》《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等几则新闻,我们知道了消息的最大特点是时效性强和真实客观,消息正文通常按照“倒金字塔”结构写。
B.散文或写人记事,或托物言志,或写景抒情。《藤野先生》一文以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以作者的思想情感变化为暗线;《背影》作者以“背影”为父爱的象征点、父子之情的交汇点、父子关系改善的触发点;《白杨礼赞》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对抗战军民的坚强意志和精神的赞美之情。
C.欲扬先抑,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是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列夫·托尔斯泰》中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刻画主人公丑陋平庸的外貌,再描写其非同寻常的眼睛,先抑后扬,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D.《三峡》选自《水经注》,作者郦道元,北魏人,地理学家、散文家。《水经注》是一部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巨著。本文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山的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不同景象,布局自然,思路清晰。
2、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国内制陶技术在他殚精竭虑的钻研下,终于有了重大突破。
B.常有一些事情让我们情郁于中,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学会舒缓自己的情绪。
C.回到母校,熟悉的环境让她触目伤怀,不觉想起了很多趣事。
D.在秋高气爽的季节里,大雁们成群结队,开始了种族大迁徙。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他青少年时期是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B.通过这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文大赛,使他对写作的信心增强了。
C.我市领导仔细浏览市政府门户网页面,详细了解相关情况,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听取如何利用网络进行反腐工作。
D.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
4、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赠从弟
【东汉】刘祯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首二句继承了孔子“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思想,勉励从弟学习松柏,越是风声凄惨,越是要挺立风中。
B.三、四两句连用两个“一何”,第一个“一何”突出了风之大,第二个“一何”突出了青松的雄健挺拔。
C.五、六两句由风势猛烈发展到冰霜酷寒,由松枝的刚劲拓宽为一年四季常端正,越发显出环境的严酷和青松岁寒不凋的特性。
D.最后两句,在一问一答中,作者直接抒写内心情感,突出了松柏傲雪凌霜的美好品格,借松树的高洁来暗示情怀,以此自勉,也借以勉励从弟。
5、阅读下面古诗,回答相关问题。
南湖早春
白居易(唐)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①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②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白居易遭到贬谪后在江州时所留下的作品。①返照:阳光倒影。②不道:不是说。
(1)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所展现的景象。
(2)同为白居易的早春游湖诗,与《钱塘湖春行》相比,《南湖早春》还表达了怎样不同的情感?
6、古诗文默写。
(1)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_______,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3)采菊东篱下,________。(陶渊明《饮酒》)
(4)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崔颢《黄鹤楼》)
(5)_______,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6)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晏殊《浣溪沙》)
(7)感时花溅泪,____________。(杜甫《春望》)
(8)天接云涛连晓雾,_________。(李清照《渔家傲》)
(9)日本某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 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的那句话(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7、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仿佛进入一个探索昆虫奥秘的神奇之旅。请你为下面的昆虫和相应外号连线。
昆虫:灰蝗虫 杨柳天牛 雌性蜣螂 切叶蜂
外号:建筑师 女面包师 树叶的剪裁工 吝啬鬼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韭菜盒子里的春之味
近云
①韭菜的吃法,就像随意一洼地就能生长的韭菜本身,亲近而家常。不过,如若追溯到古时,韭菜是让人心生敬意的祭祀佳肴。《诗经 豳风·七月》里道:“四之日其蚤(通“早”),献羔祭韭”,韭与羊并为祭祀案头的供品。而在《礼记》中:“庶人春荐韭,配以卵”,卵即为蛋,如此说来,韭菜炒鸡蛋,也算是源远流长。难怪大江南北的餐桌上都有这道国民菜。
②我也爱吃韭菜炒鸡蛋,不过做为北方人,我更爱春韭与面食的结合,在我的的心里,开春儿的头茬韭菜,就没有不做韭菜盒子的道理。
③小时候,每当户外冰雪消融,远山渐绿,我就会格外留意后院的菜地。万物复苏是个奇妙的场景,春光所到之处,田间日渐葱郁。但我绝非只为试探春意而来,除了弄春之趣,我的小心思更在于搜寻那些能装进肚子里的春日之味。眼见我日日去田园里踩得一脚泥泞却毫无所获,妈妈索性指点一二,韭菜长高了就烙韭菜盒子吃吧。呃,这下好了,心里的馋虫一下就被勾起,每日的菜园巡视径直变成了探望那一洼杂草间的春韭。
④春日里韭菜的生命力绝不输给杂草,用不了几天,春韭已有了一青二白的架势。终于有一天,妈妈下田里割回一把韭菜,个头不大,却鲜嫩欲滴,香味扑鼻。妈妈准备做韭菜盒子,而我,开始围着妈妈转。妈妈摘韭菜一把一把地摘,又快又干净,我要一根一根慢慢地摘,边摘边嗅,沾在我手上独特的香气,有点嫌弃,却又充满期待。
⑤北方人做面食驾轻就熟,响边的水烫面,和好就等擀皮,制作面皮在妈妈的手里再简单不过。三两个鸡蛋,打散入锅炒成黄灿灿的蛋碎,慢慢摊凉。清洗干净的韭菜,一刀下去,满屋都是韭菜味儿,有点冲鼻,却也是让人难以抵挡的诱惑。切细的韭菜和蛋碎,黄绿相间,煞是好看,淋上油调下味,已经开始让人垂涎欲滴。
⑥包馅、捏边、热油、下锅,妈妈做韭菜盒子总是一气呵成。刚出锅的韭菜盒子最香,虽然从厨房到餐桌只有几步距离,但在我心里等多一秒鲜度都会有所折损。所以每次妈妈烙韭菜盒子,我最要紧的事当然是等在灶台边蹲守。锅里的韭菜盒子被煎得两面焦香金黄,香气弥漫满屋的时候,我手里早已抓紧了盘子,准备大快朵颐一番。
⑦刚烙出来的韭菜盒子,上面细细的油泡还在滋滋啦啦,热腾腾的面皮映着黄绿相间的韭菜鸡蛋,让人忍不住想大吃一口。可千万别急,心急吃不了韭菜盒子。先咬一小口,放一放韭菜盒子里的热气,再趁热吃,才是不二法门。只不过,道理我都懂,可在韭菜盒子面前,谁还有空想这些呢。于是,一边真香,一边真烫,吃得跳脚,鲜到忘乎所以。妈妈的韭菜盒子,好像永远都凑不到整盘,剩下的端上桌时,我的肚皮早已撑得滚圆,再也吃不下了。
⑧也不知道是韭菜盒子太香,还是儿时对于吃韭菜盒子的记忆太过美好,年复一年,无论身在何处,吃顿韭菜盒子成了我迎接春天的仪式感。岁月新更又一春,从前是我在厨房围着妈妈转,如今我的儿子也开始时不时地来厨房打探,饶有兴致地询问“今天吃什么?”我抬头看看窗外明朗的春光,妈妈的韭菜盒子跳入脑海。
⑨几个韭菜盒子下肚,抚慰了味蕾,也唤醒了思绪。择时而食,是个平凡而又自然的选择,又因有关美食记忆的微妙作用,开启了一段浓浓的思念和美好的传承。
(选自《三联生活周刊》,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描写了“我”记忆中的春之味——韭菜盒子,以及长大后对这一美味的怀念。
B.第③段中每日探望韭菜这一细节,为下文写“我”期待韭菜盒子这一美味做了铺垫。
C.第⑥段开头一系列的动词,生动地刻画出母亲做韭菜盒子娴熟的动作,极具画面感。
D.作者以激情澎湃的文字,抒发了对国民菜的崇高敬意,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2】第一段中的划线句子能否删去?为什么?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3】联系上下文,按照要求赏析。
(1)所以每次妈妈烙韭菜盒子,我最要紧的事当然是等在灶台边蹲守。(赏析加点词语)
(2)于是,一边真香,一边真烫,吃得跳脚,鲜到忘乎所以。(赏析句子)
【4】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第⑧段“吃顿韭菜盒子成了我迎接春天的仪式感”一句的理解。
【5】结合文章最后一段和链接材料,谈谈你对“择时而食”的理解。
链接材料:
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节选自鲁迅《社戏》)
9、按要求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题一)请以“善”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作文。
提示:“人之初,性本善”,善是一种传统美德;“勿以善小而不为”,善是一种社会正能量。善行者受人尊重和爱戴,不善者令人唾弃和厌恶。你的成长过程里,一定耳闻目睹过许多善人善举,你的生活经历中,也一定做过不少善事。
(题二)请以“你真的很重要”为题作文。
提示:“你”可以是人,可以是事,也可以是物……请联系现实社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成长体验,认真审题,准确立意,精心选材。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