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关于文学名著的表述有误一项()
A.“那妖不是凡间的邪祟,也不是山间的怪兽。他本是天蓬元帅临凡,只因错投了胎,嘴脸像一个野猪模样,其实性灵尚存。他说以相为姓,唤名猪刚鬣。”这是《西游记》中对猪八戒的介绍。
B.“它的翅竖了起来,并且直立得就好像船帆一样。翅膀竖在它的后背上,身体的上端弯曲起来样子很像一根弯曲着手柄的拐杖,并且不时地上下起落着。”这是《昆虫记》中螳螂御敌的动作。
C.“对于西安演出的这场惊险好戏的动机或政治背景,我们怎么说都行,但是有一点必须承认,它所选择的时机和执行的经过,可谓高明之极。”这是《红星照耀中国》对于“七七事变”的评价。
D.“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象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这是《朝花夕拾》中鲁迅与范爱农聚会相见的场景。
2、下面对句子的主干压缩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解放军执行命令)
B.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我去)
C.白杨不是平凡的树。(白杨不是树)
D.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我不能忘记背影)
3、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翩然(piān) 缄默(jiān) 砾石(lì) 纷至沓来(tà)
B. 驰骋(chěnɡ) 矗立(chù) 虔诚(qián) 接踵而至(zhǒnɡ)
C. 旋涡(wō) 龟裂(ɡuī) 蛮横(hénɡ) 悄怆幽邃(qiǎo)
D. 寒噤(jìn) 怅惘(wǎnɡ) 狩猎(shòu) 怒不可遏(è)
4、选出填在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 )
青春期的叛逆_______我们将中规中矩视为愚蠢,把_______当作是成熟的 。于是暴力、烟草、酒精,关系复杂的“恋爱”,让_______的小孩子产生“不明觉厉”的错觉。
A.致使 狂放不羁 标致 天真无邪
B.致使 离经叛道 标志 天真无邪
C.导致 离经叛道 标志 不谙世事
D.导致 狂放不羁 标致 不谙世事
5、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诗中首联写送别之景,其中“_____”和“_____”二字静动结合,准确而传神,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2】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中的“浮云”“落日”的意象写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6、请将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一诗补充完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班级举办“走进经典名著,探索父亲形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在辩论环节,大家总结出了“父亲是灯塔,能给孩子的人生道路以指引,但也有人认为父亲并不都是引导,也会有”请你从下列所给三个专题中任选一个,从父子(女)相处角度,探究其中父亲的人物形象。字数200左右。
专题一:傅雷与傅聪(《傅雷家书》)
专题二:鲁迅与父亲(《朝花夕拾》)
专题三:虎妞与刘四爷(《骆驼祥子》)
8、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紫禁城也有“报警神器”
①我们去故宫参观时,少不了看到许多监控探头,当然,这属于现代高科技警报系统,那么,紫禁城从前有没有安全警报系统呢?
②作为我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位于北京中轴线中心的紫禁城,安全保障是极其重要的。紫禁城有腰牌与合符,上面刻有允许进入紫禁城的人员的身份信息。紫禁城四个大门的守护人员会及时检查出入紫禁城人员身上携带的上述身份信息,不符合者一律缉拿处理。当有外敌入侵时,更需要有措施能及时发出战斗警报。白塔信炮就是一种有效的警报措施。信炮修建在紫禁城西北侧的白塔山上,与紫禁城近在咫尺,只要接到紫禁城内出现危险的放炮令牌,炮手便会立即冲着天空开炮。驻扎在京城的卫士们听到炮响声后,就会迅速集合,以及时抵御入侵的敌人。此外,如果有外敌从午门入侵,午门守卫会敲响阙亭里面的警钟,钟声会传至太和门广场。
③除了常规的“安保手段”,其实,紫禁城内还有一种特殊的警报装置——石别拉。石别拉又名石海哨,是利用故宫常见的栏板的望柱头改造而成的。望柱也称栏杆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桥梁栏板和栏板之间的短柱。原本望柱头只是一块瓷实的石头,石别拉就要给望柱头打孔,把里面给挖空,就如同一个空心葫芦。
④据史料记载,顺治帝就命侍卫府在外朝、内廷安了不少“石别拉”,每当遇到外敌入侵、战事警报或是火灾时,守兵便用大约三寸长的小铜角(一种牛角状的喇叭)插入石别拉上的小孔,使劲吹响。铜角发出的声音会通过石别拉放大,发出“呜、呜”的警报声,浑厚嘹亮的声音就会传遍整个紫禁城。
⑤于是,这样一些并不起眼的、跟故宫室外的普通陈设很接近的石头,就构成了故宫紫禁城的警报网络。
⑥清嘉庆时期,发生天理教入侵紫禁城事件时,石别拉就派上过用场。嘉庆十八年(1813年)九月十五日,正当嘉庆皇帝颙琰在热河秋弥之际,天理教安排两路教徒分别从东华门、西华门攻打紫禁城。此时,守卫在协和门区域的士兵即吹响石别拉,紫禁城立刻启动报警。此后,宫里的火器营兵近千人赶来,与教徒们展开了激战,并成功把天理教人马剿灭。
⑦紫禁城是我国古代宫廷建筑的精华,从建筑学角度看,紫禁城里的石别拉也有一定的特色。它巧妙地利用了紫禁城各个庭院内的栏板望柱头作为警报装置,兼有欣赏和实用的双重功能。一方面,这些望柱头形状和纹饰未受到改变,在紫禁城内起到了很好的装饰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对部分望柱头开孔,使之成为警报器,这些望柱头又起到实用性功能。它的应用,可以说是紫禁城建筑艺术与建筑智慧结合的一个典范。遗憾的是,尽管现在人们能够通过文献的考证了解它的工作原理,但现在已没人能够把它吹响了。
(1)古代紫禁城的安全警报系统由哪些构成?
(2)分析第⑥段运用的说明方法和作用。
(3)第④段中“大约”一词不能删除,为什么?
(4)为什么第⑦段中说“它的应用,可以说是紫禁城建筑艺术与建筑智慧结合的一个典范”?
9、岁月静好,芬芳满园,八年级,正是一个承上启下,雷雨交加的夏季。日益繁重的学业,也许让我们烦恼沮丧,但也激发了我们的斗志,磨砺了意志,让我更乐观、更坚强;日趋激烈的竞争,也许让我备感压力,但师长的关爱,朋友的鼓励,让我们更懂得了珍惜,懂得了付出;学习之余,各项艺术活动或兴趣爱好,不仅调节了我们的身心,也让我们的青春岁月更丰富,更充实。加油吧,我的未来不是梦。
请以“初二,一个 的我”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补充完整题目,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卷面整洁,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⑤不得抄袭套写。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