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一个人的德,好比一张弓的木心是否在恰当的位置,决定射箭的方向
②每一个渴望成功的人,都要先修炼好两把利器,那就是“德”和“才”
③有德有才的人就像一张完美的弓,既刚劲有力,射得远,又箭无虚发,射得准
④只有德才兼备,相得益彰,才能所向披靡,马到成功
⑤一个人的才好比一张弓是否有力,决定箭射得远近
A.②④③⑤①
B.②④①⑤③
C.③②④①⑤
D.③⑤①②④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浩瀚 奔弛 畸形 俯仰生姿
B.仲裁 蒙昧 颓唐 惨绝人寰
C.云宵 暴晒 田畴 正襟危坐
D.洗涤 遏制 狼籍 连绵不断
3、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注】①九日:指九九重阳节,②章微:此处指山。③酩酊:形容醉得很厉害。④牛山:位于今山东省淄博市。春秋时,齐景公登上牛山,感到终有一死而悲伤流泪,后世遂以“牛山悲”比喻为人生短暂而悲叹。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登高”的背景:正值九九重阳佳节之际,诗人与友人一同带着酒登山游玩。
B.颔联描写“登高”的场面:诗人与友人相聚甚欢,开怀大笑,头上插满菊花尽兴而归。
C.颈联道出“登高”的心境:既然光阴逝去不可挽留,不如想开一些,趁佳节及时行乐。
D.尾联抒发“登高”的感悟:从古至今,无人能摆脱生老病死的宿命,这着实令人伤感。
4、小明从散文中摘抄了一些优美的句子,其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如果美是专指“婆娑(suō)”或“旁逸斜(xié)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B.那是一颗震颤(zhàn)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kàn)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C.密匝匝(zā)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gū)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
D.在春天,我们以同样感动的眼光看着山坡上那些小牛犊(dú),它们跳跳蹦蹦,炫耀它们遍身金黄的茸(róng)毛。
5、阅读下列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甲)秋夜对雨寄石瓮寺二秀才
[唐〕王建
夜山秋雨滴空廊,灯照堂前树叶光。
对坐读书终卷后,自披衣被扫僧房。
(乙)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小文整理王建组诗时,发现这两首同为秋夜寄友的诗,抒发的情感却不同,请结合诗歌三、四两句解析。
6、根据课文默写,并填写相应的作者或篇名。
① ,儿女共沾巾。(王勃《 》)
② ,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③ ,夜泊秦淮近酒家。( 《泊秦淮》)
④ ,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⑤山河破碎风飘絮, 。(文天祥《过零丁洋》)
⑥人生自古谁无死, 。(文天祥《过零丁洋》)
⑦浩荡离愁白日斜, 。(龚自珍《己亥杂诗》)
⑧更喜岷山千里雪, 。(毛泽东《七律 长征》)
7、【专题探究】傅雷在给儿子傅聪的一封信中曾经说过:“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请结合阅读的相关内容,谈谈你对“父子如朋友”的理解。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点点红灯映白雪
华夏
①常常是在雪夜,见干涸多年的河道里有点点红色的灯笼,伴着鼓声,悠悠地晃着,近了。最先看到的总是孩子。于是那孩子就极兴奋地满村街里狂奔,同时扯着嗓子大喊;“玩艺儿来啦!玩高跷的进村啦!”
②正在热炕头上坐着嗑瓜子、剥花生、聊家常、讲笑话的人们赶紧下地,穿鞋,披棉袄,来到学校或场院。那里也早已灯火通明,亮如白昼。新沏的茶水正冒着热气和淡淡的清香,是为玩艺儿的人准备的。这种情景通常出现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的那段日子。
③我们那地方,玩艺儿的种类很多,最主要的是高跷、旱船、秧歌、狮子和龙灯。各有各的玩法儿,各有各的风格、特点、神韵、境界和难以言传的心劲儿。文化人管玩艺儿叫“花会”,我们不这么叫。
④我们村的高跷是远近闻名的,有自己的章法,自己的绝活儿。
⑤我大爷年轻时是个玩高跷的好手。他最擅长玩的是一种叫“高跃”的丑角。我大爷老了,七十多了,拄着拐杖看村里的玩艺儿。他的两眼一刻不离场子里的丑角高跃。他很失望。他说那个玩高跃的小伙子玩得傻,不得要领。
⑥我大爷越看越来气,胡子开始哆嗦。他容不得有人糟踏“艺术”。他对那个玩高跃的小伙子说,你下来,你看看我是咋玩儿的!那人把拐子卸了,把身上的长袍儿脱下,把带红缨的帽子双手捧着,呈给我大爷。
⑦我大爷扔了手中的拐杖,换了衣服,绑了拐子,端正了一下头上的帽子,站起来,试走了两步后,对吹鼓手们喊:起家伙!
⑧锣鼓锁呐声齐鸣!我大爷走起来,跳起来,扭动起来了。只见他挤眉弄眼,上窜下跳,脖子像蛇一样扭动,头顶的那缕红缨宛若一小朵火苗儿忽闪忽闪的。那个神,那个味,那个韵,那个逗乐劲儿,立刻博得了热烈的欢呼和掌声。
⑨我们村的大人孩子都会踩高跷。但是小孩子要想加入村里的高跷队是很不容易的。因为我们村的高跷在正月要到附近的几十个村子里去“拜年”,这就需要功夫最好的人参加,怕孩子掺和进去给村里丢人现眼。
⑩两个高跷队相遇在一个村子里那可就有好戏看了。非得比出个高低不行。这样的事情我们遇到过多次,但每次我们都能够很轻松地胜出。赢在功夫上。因为我们村玩高跷的历史很悠久,早些年曾进京城给皇帝玩过。这是村人们很荣耀的一件事。
⑪可有一次我们遇到了强劲的对手。首先是他们的阵容庞大。我们的村小,会玩高跷的总共三四十人,经过挑选,最后高跷队里只有不到三十人。而对方的人数却是我们的两倍还多,有七八十人。那要是走起来,舞起来,扭起来,真让人眼花缭乱。其次是他们的功夫也不软,会很多高难动作,并且都是血气方刚的小伙子和如花似玉的大姑娘。我们这边儿的年龄则参差不齐,老者占多数,这在气势上就不行。但我们不服,要和他们比,比功夫!
⑫我们要亮绝活儿了!第一个绝活儿是踩扁担。领头儿的把扁担递给两个踩高跷的中年汉子。两个人各扛着扁担的一头,又选中了一个最漂亮的踩高跷的大姑娘,几个人把她举起来站在了扁担上。
⑬拐子高一米一十,两个中年汉子每个人都在一米七十以上,这样扛在两个汉子肩上的扁担离地就是两米七十以上。那个大姑娘站在离地二米七十多的扁担上,挥舞着右手的扇子和左手的花手绢儿,动作优美,轻松自如,宛若下凡的仙女。
⑭扁担下面的舞扇儿们,高跃们,老座子们……和扁担上的仙女逗起来,扭起来,呼应起来。观众们扭回头,眼睛直了,表情僵了,一动也不动了。片刻方醒,却不敢鼓掌、人人手心里都捏着一把汗。等扁担上的姑娘安全落地,他们才敢欢呼鼓掌。连我们的对手都傻了,连说“佩服”并表示甘拜下风。
⑮接着,我们又亮出了第二个绝活儿。这个绝活儿叫骑象。五个踩高跷的汉子立成五根柱子,然后上去三个人,把小腿和两只手臂支撑在前后两个人的肩上,弓起身子趴着,再去两个人,也是这种姿势,再上去一个人,姿势同,再上去一个最漂亮的媳妇,坐在这个躬身趴着的男人的腰上。这样,上下共五层。高度可想而知。
⑯这就叫骑象。这只“大象”开始走动了。从那个村子的西头,一直走到东头,全村人都走出家门,把街道灌得满满的,像一条混浊的河流。人们一直把我们送出村口,当我们坐上大马车,准备回家时,他们才想起来鼓掌。
(选自《文摘报》2022年03月05日 07版,有删减)
【1】作者从色、声、香、味、场面等多方面展现了从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的民俗。请结合具体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方面 | 具体内容 | 村民的反应 |
声色动人 | ① | 孩子满村街里狂奔,人们赶紧来到学校或场院 |
“香”“味”诱人 | 新沏的茶水散发出清香,大家嗑瓜子、剥花生 | 村民安闲自在,热热闹闹 |
技艺精湛 | ② | 村民热烈欢呼、鼓掌 |
踩扁担 | ③ | |
④ | 全村人都走出家门。把我们送出村口后才想起鼓掌。 |
【2】品味下面的句子,说说修辞手法的使用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只见他挤眉弄眼,上窜下跳,脖子像蛇一样扭动,头顶的那缕红缨宛若一小朵火苗儿忽闪忽闪的。
【3】作者的情感蕴含在叙述和细致的描写中。请以本文所写的某件事为例,谈谈自己的理解。
9、按要求作文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人生,总是充满了再次相见的机缘。儿时的那个玩伴,再见时已成翩翩少年;昔日的那条小径,再见时却已鲜花盛开。还有,曾经读过的书、登过的山、老屋顶上升起的那缕炊烟……”
以“我与 再见时”为题作文。
要求:首先将题目填写完整,然后作文;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④凡发现有原文抄袭者,作文评分为10分以下。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