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文言加点词有误的一项是( )
A. 略无阙处(同“缺”) B. 凄神寒骨(凄凉)
C. 虽乘奔御風(即使) D. 故渔者歌曰(因此)
2、下列句子说法中错误的一句是( )
A.狭义的新闻是消息,其最大特点是时效性强和真实客观,新闻结构主要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正文的结构通常是“倒金字塔结构”。
B.藤野先生给鲁迅的信中“谨呈周君”,其中“周”是周树人,“君”是尊称的意思。
C.《与朱元思书》意思是给朱元思的信。其实在古代,书和信是分开使用的,现在的“信”古人叫作书,而当时所称的“信”,却是指传递“书”的人,又称使者。
D.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通常每首八句四联,二三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对仗,全诗押一个平声韵。《渡荆门送别》是七言律诗,押“ou”韵。
3、下列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攀登高峰 金色秋天 获得甜果 健康长寿
解说:四个短语结构各不相同。
B. 风带着雨星,像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
解说: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 哪里是山?哪里是树?哪里是房屋?他终于分辨出来了。
解说:这句话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D. 学习并不是很简单的事情。
解说:其中“学习”属于名词;“简单”属于形容词;“事情”属于名词。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国庆期间,射洪市广兴镇双江村夜晚游人如织,前来看灯会的市民、游客络绎不绝,五彩斑斓的灯影点缀着整个双江村,为游客献上了美轮美奂的山海仙境。江风轻拂,花香氤氲,观赏灯影,品读诗文,感叹能工巧匠因地制宜,创造出这鬼斧神工的杰作,感恩新时代给予我们幸福的享受。
A.络绎不绝
B.美轮美奂
C.因地制宜
D.鬼斧神工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赠从弟(其二)
[东汉]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1】阅读诗歌和下面的链接材料,用诗歌中的词语填空。
【链接材料】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赠从弟》中寒风“______”、冰霜“______”,可看作是对【链接材料】“岁寒”的具体描写。
【2】“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富有气势,请作赏析。
6、默写
跟随语文课本一路走来,收获颇多:春去桃花源,我们看“中无杂树,(1)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桃花林美景;随访小石潭,欣赏“潭中鱼可百许头,(2)_________”的惬意自在;来到洞庭湖,体会八百里洞“(3)气蒸云梦泽,_____________”的阔大景象;移步破山寺,领略“(4)________________,禅房花木深”的幽深意境;秋往杜甫草堂,感慨诗人“安得广厦千万间,(5)______________”的博大胸襟;偶遇卖炭翁,走进他“(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矛盾内心,不由地心生悲悯之情。
7、有人说,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地与痛苦抗争的过程;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和痛苦抗争中寻找人生的价值。
请从《平凡的世界》或《名人传》中任选一个人物,结合相关情节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我选《 》 (填作品名、人物名)
8、年关即将到来,“新年”“年糕”“饺子”等词进入到热搜当中。作者孙宽跟着父亲学做年糕,请阅读他的制作过程,完成相关问题。
父亲教我做年糕
孙宽
①我离开故土二十五年了,眷恋乡土,思念亲人的情感从未淡化,反而越老越浓。特别是农历新年前,身边的年味越来越浓郁时,我就越想念小时候过年的种种滋味。最令我思念的,或最难满足的竟然是这一口——炸年糕,北京人爱吃的那种白年糕坨。
②小时候,我和父母都在北大荒建设兵团,那时生活非常艰苦。我的父母家在北京,过年我们都能收到一些从北京寄来的特产年货,比如白年糕坨。后来,父亲拿换来的白糯米,自己磨成粉,给我们做年糕。父亲擅长做我们回族清真风味的年糕,有盆糕、馅糕、米糕、豆面糕、塔糕、艾窝窝、驴打滚、卷糕、藕丝糕等十多种。可是我最爱吃的,我最思念的年味儿,就是炸白年糕坨,白色的一坨一坨,用白糯米做成的,圆圆的小坨中间都有个红点。
③大年三十晚上包完饺子,父亲就做年糕坨。开始我就依偎在他旁边看着,问这问那。母亲总不愿他做多了,因为炸年糕很费油,他就说:“看,孩子都盼了一年了。”他边给我讲故事,边干活。后来,他就干脆教我做。他先用凉水和一小块糯米粉团,他的拇指好像计量单位的分割器,在小盆边上一挑,就分割出一个小球。最奇妙的是每个小球都一般大,他把小球放在手心上,两只手合上对着一转,一碾,再一按,就成一小坨。我眼看着他一转一转的,就好像变戏法一样,一坨坨年糕就做好了,真是太神奇了。
④他把分割出来的小球递给我一个,让我放在手掌心上,手一边转,一边把它按成坨状。我看着挺容易,但真操作起来,那可是个技术活儿。我的这坨拍来拍去,也拍不圆。母亲就说:“别让孩子玩儿面!浪费一丁点就是好几粒粮食。”父亲看看我,我瞧瞧父亲,我们赶快异口同声地说:“知道了!”
⑤他总保持我的“原创”,把我完成的形状怪异、圆不圆方不方的年糕坨,认真地摆在盖帘上,最后,让我用小手沾一点食用红彩,在我的年糕坨中间点一下,好像完成一个杰作。
⑥第二天早上给父母拜了年,父亲就说:“爸爸这就炸年糕了!”我坐在炕桌旁边盼着炸年糕出锅的时间,似乎比三十晚上盼放烟花的时间还漫长。等待的时间越长,哈喇子流得越多。炸时油不能太热,须小火慢慢煎炸,一边炸一边轻轻地用筷子触敲,通常中间部分会鼓起大大小小的泡泡,刚出锅的年糕带着“吱吱”的响声上桌。
⑦吃年糕的时候要用筷子把泡泡捅破,撒上白糖。我通常是急不可待地一口咬下去,外面是焦脆的,里面黏黏的,能粘住筷子,白糖和年糕混合的口感,更增添了咀嚼的乐趣。
⑧“看你做的这个多棒!”父亲说。我一看,年糕颜色金灿灿的,那是父亲煎炸的火候掌握得好,但我做的“怪胎”其实没怎么起泡泡。原来做年糕坨的时候,按、揉、碾、压、拍的方法是很有技巧的。
⑨后来,我年年都跟父亲学着做年糕,直到我也能做得和他的一样好,一炸就能起大大的泡泡。这中间冒起的泡泡非常重要,因为它更预示着我们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发”,一年比一年好。
⑩这些久远了的记忆从未真正离开我,每到年末,就回来温慰着我思乡的心,因为那里才是我的根。
(选自2019年2月14日《文汇报》,有删改)
【1】阅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根据提示补充和“年糕”相关的内容。
思年糕➡______➡炸年糕_______➡_______
【2】有网友发现第③段画线句子写得精妙,请你从用词的角度进行赏析。
他先用凉水和一小块糯米粉团,他的拇指好像计量单位的分割器,在小盆边上一挑,就分割出一个小球。最奇妙的是每个小球都一般大,他把小球放在手心上,两只手合上对着一转,一碾,再一按,就成一小坨。
【3】小文同学对文章结尾第⑩段这句话感触颇深,却又说不出所以然,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网友认为这篇文章和朱自清的《背影》都是表现父爱的回忆性散文,但是两位父亲在爱的表达上又有所不同,请你结合两篇文章内容,参与讨论,谈谈不同之处。
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台湾作家张晓风在她的散文《我喜欢》中如是写:
我喜欢活着,生命是如此充满愉悦。
我喜欢冬天的阳光,在迷茫的晨雾中展开。我喜欢那份宁静淡远,我喜欢那没有喧哗的光和热,而当中午,满操场坐着晒太阳的人,那种原始而纯朴的形象总深深地感动着我的心。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哪些联想与思考?请你以“我喜欢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得抄袭、套作。④文中不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