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整个赛场顿时沸腾起来,加油助威声此起彼伏、络绎不绝。
B.到了吃晚饭的时候,他把这件事大肆渲染,描摹得惟妙惟肖。
C.游客正乘车观看一路风景,忽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游客十分遗憾,个个叹为观止。
D.本次作文大赛,李明的作文选材新颖典型,构思别具匠心,获得了特等奖。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们性格不合,说话总是针锋相对。
B.改革的浪潮席卷全国,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
C.语文老师油嘴滑舌,性格谦和,平易近人,同学们都非常喜欢他。
D.他就义前说:“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行将就木,他们横行霸道的日子不长了。”
3、下列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A.首联不说离别,只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即将赴任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
B.颔联写了两人“离乡背井”和“客居话别”双重别绪,表达无限凄恻之感。
C.颈联是说真挚的友情是不受空间阻隔的,表现了诗人的乐观豁达。
D.尾联描写了友人在岔路口依依不舍挥泪告别,以至于儿女们也跟着抱头哭泣的情景。
4、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酒肆 轩昂 查无消息 眼花缭乱
B.妥帖 妯娌 摧枯拉朽 前仆后继
C.追溯 不辍 和言悦色 正襟危坐
D.决择 畸形 振耳欲聋 诚惶诚恐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自己轻车简从,要到西北边塞慰问将士。
B.颔联中诗人把自己比作“征蓬”“归雁”,充分表达了这次出使边塞时愉悦和舒畅的心情。
C.颈联刻画了雄浑壮美的塞外风光,体现了苏轼对王维作品的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尾联化用典故暗示了前方取得胜利,包含了诗人对将士们戍守边关、奋勇杀敌的爱国精神的敬意与赞扬。
【2】颈联的“直”和“圆”两字用得十分传神,历来为人称道,请说说它们的妙处。
6、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___________,___________。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汉乐府《长歌行》)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王绩《野望》)
(3)___________,波撼岳阳城。(《望洞庭赠张丞相》)
(4)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黄鹤楼》)
(5)《春望》中表达人们在离乱中倍觉家信珍贵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桃花源记)
7、按要求答题
我校“阳光读写推介会”后,学校开展“名著推荐墙”活动,要求同学们将所读名著浓缩为一句话,推荐给其他同学。请你从以下备选名著中选择一部,仿照示例,完成两部推荐。
示例:《水浒》——梁山好汉嫉恶如仇,除暴安良,显英雄本色。
备选名著:《红星照耀中国》《昆虫记》《傅雷家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人传》《平凡的世界》
8、冬藏的日子
李秀萍
①母亲做冬藏的准备从秋天开始。她把土豆蒸熟,切成薄片,在阳光下晾晒。只需晒上一天,土豆片就变成半透明的土豆干,待冬季蔬菜稀少之时,用土豆干炖鸡、炖鸭、炖鹅。在冰天雪地的日子里,这种粗犷的饮食趣味对于在这片土地上生长的人具有持久的吸引力。
②冬藏的不仅有土豆干,还有萝卜干、茄子干、豆角干等。原以为这种把新鲜蔬菜制成“木乃伊”的做法是物质匮乏时代的产物,然而在丰衣足食的时期,有些人还是保持着冬藏的习惯。母亲把大白菜制成酸菜放在一口褐色的小缸里,冬天用酸菜炒粉、炖五花肉、涮火锅。我用现代科学饮食理论劝说母亲少吃这类腌制食品,母亲并不理会,说她吃了一辈子也没啥事,说食物之间是相生相克的,这一种食物的害处可能被另一种食物的好处给化解了。母亲的话也许是有道理的,那些能化解的食物可能是埋在园子里的萝卜,可能是挂在屋檐下的辣椒,可能是伏在仓房墙根下的大葱……母亲一边把自家种的新鲜蔬菜晒得干巴巴的,一边憧憬着那些冬日味道,饱含向往,吃山珍海味都不会有那种神情。
③一个秋日,我在我家的小区里散步,发现花坛的水泥沿上铺展着一片又一片的萝卜条,白色的,绿色的。萝卜条大小均匀,横看成行竖看成列,在阳光下无所顾忌地晒着。我享受着秋意阑珊的静谧、晴空朗日的舒爽,突然看见那片萝卜条,竟觉得亲切可爱,仿佛他乡遇故知。想起大学时代,宿舍里时常会出现腌制的萝卜条,不管是谁的,我们宿舍的女孩都要共享,一人拿着一个白面馒头,围着一罐萝卜条吃得有滋有味。在我们此后的生活中,无论日子过得多么富足,那些吃萝卜条的记忆都是最深刻而独特的。
④年少时不谙世情,脑子里充满着生活在别处的幻想,希望未来的日子鲜花点缀、华美优雅。然而年龄大了,阅历多了,生活态度渐趋于纯朴。该怎样生活就怎样生活,该储备什么就储备什么。每到母亲晒菜的日子,我总要打电话叮嘱,多晒点,多晒点,我也喜欢吃呢。估计母亲听了心里会很高兴,做这些事情会更有劲头。对于母亲来说,住在哪儿不重要,享受什么也不重要,让她感觉自己还有价值是顶重要的,而且,普通老百姓居家过日子的愉快就在于把日常琐事做得干净利落,井井有条,使平平常常的日子产生许多兴味。每年入冬前,母亲做好了冬藏的各种事宜,心就踏实了,只等着安安稳稳地过冬。
⑤后来,我也自觉地重复着母亲的生活方式,冬藏的日子不断出入于早市,寻找当地农民种植的各类蔬菜,腌制一番后装满坛坛罐罐,获得了一种朴素的生活乐趣。这种乐趣是母亲给的。想起小时候,母亲在阳光下切土豆片,把薄厚均匀的土豆片排列在一个个椭圆形的秸秆盖帘上,我小心翼翼地端着摆放在墙头上,晒着好壮观。母亲穿针引线串辣椒,一串串辣椒堆积在她的脚下,我常拎起其中的一串,拖曳着在院子里走来走去。母亲在园子里挖坑埋萝卜,我争着去培土,土是潮湿松软的,气味清冽,和我挖土豆时闻到的气味一样。萝卜掩埋好了,土也抹平了,我在上面插一根小棍表明此地是埋萝卜处,方便我日后偷偷来挖。而母亲在仓房里储藏秋果是真的“藏”,我找起来很费劲,找到了就左兜放几个,右兜放几个,偷偷运出去和小伙伴一起吃。母亲储藏的秋果很难成为冻果,因为还未等到过年便所剩无几。
⑥冬藏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从《诗经》中能看到那时的生活图景和农事活动:“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我有旨蓄,亦以御冬。”先民春耕、秋收、冬藏,遵循着自然之道,到哪个时节就做哪个时节该做的事,也遵循着生活之道,有日常劳作的辛劳,也有齐聚一堂相互邀饮的欢畅。彼时和此时的生活图景是时间轨迹上相距遥远的两个点,但仍有相通之处——人类心中的许多情感是永恒不变的。比如冬藏,都源于艰辛世事激发出的韧性、耐力和热情,是因地制宜的生活智慧。
⑦前些日子蔬菜价格上涨,母亲打来电话说,我储藏的各种蔬菜特别多,吃不完呢。
(《光明日报》2022年1月7日15版)
【1】联系全文,用恰当的词语归纳“我”对冬藏态度的变化过程。
以前(劝阻冬藏,吃了有害)→一个秋日((1) )→后来((2) )
【2】联系上下文,按括号里的要求答题。
(1)萝卜条大小均匀,横看成行竖看成列,在阳光下无所顾忌地晒着。(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句子)
(2)而母亲在仓房里储藏秋果是真的“藏”,我找起来很费劲,找到了就左兜放几个,右兜放几个,偷偷运出去和小伙伴一起吃。(赏析划线字词)
【3】小柴读了选文后,认为文章第⑥段似乎与文章中心无关,可以删去。你是否同意他的看法?请阐明理由。
【4】选文主要回忆母亲,却为什么以《冬藏的日子》为题?请结合选文进行分析。
9、阅读陪伴我们长大。请就你读过的某篇文章或某部名著,亦或是一部电影,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
要求:①书写清晰工整;②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字数不少于600字;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⑥不得抄袭。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