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 )
A.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时,组长建议同学们发言要直截了当,不必转弯抹角。
B. 网传天然气要涨价,争先恐后前往燃气公司营业厅购气的市民济济一堂。
C. 小林学习很虚心,每到课间,他都会捧着书不耻下问地向老师请教。
D. 王大伯惟妙惟肖地讲起了当年打鬼子的故事,我们都听得入迷了。
2、选出加点实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素湍绿潭 以调素琴
B.沿溯阻绝 绝?多生怪柏
C.清流见底 水清树荣
D.负势竞上 横柯上蔽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看到满山遍野的映山红盛开,美不胜收,让人叹为观止。
B.生活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地给你希望,泯灭,再希望。
C.11月份南飞的鸟群,目空一切地从我们的头上高高飞过。
D.他外出打工两年了,一直销声匿迹,家里人很是惦念。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学校的课改成果入木三分,国内外同行大加赞赏,纷纷前来观摩学习。
B.上海迪斯尼公司认为经济放缓不会阻止游客摩肩接踵,因为它注入了鲜明的中国元素。
C.上海一新建的人工湖惊现巨幅“中国地图”,这一巧妙设计可谓别出心裁。
D.英语老师非常幽默,把语法讲得惟妙惟肖,让同学们觉得轻松,记得牢固。
5、诗词赏析
石 壕 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老妇的三个儿子都被迫当兵,说明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环境?
【2】诗中集中而又形象地反映吏与妇的尖锐矛盾的诗句是什么?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攀条折其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庭中有奇树》)
(2)风声一何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赠从弟》其二)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龟虽寿》)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狐兔翔我宇。(《梁甫行》)
(5)《野望》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写景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使至塞上》以传神之笔勾画出一幅塞外奇特雄浑壮美景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莺燕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达自己喜悦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精读《绿色蝈蝈》段落,完成下面小题
现在轮到夜晚的艺术家上场了。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弱肉强食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自语。那像是滑轮的响声,很不引人注意,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窸窣作响。在这喑哑而连续不断的低音中,时不时发出一阵非常尖锐而急促、近乎金属碰撞般的清脆响声,这便是蝈蝈的歌声和乐段,其余的则是伴唱。尽管歌声的低音得到了加强,这个音乐会不管怎么说还是不起眼,十分不起眼的。
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关于食物,我遇到了喂养螽斯时同样的麻烦。我给它们莴苣叶,它们吃了一点儿,但不喜欢。我必须另找食物,它们大概是要鲜肉吧,但究竟是什么呢?
清晨,我在门前散步,突然旁边的梧桐树上落下了什么东西,同时还有刺耳的吱吱声,我跑了过去,那是一只蝈蝈正在啄着处于绝境的蝉的肚子。我明白了,这场战斗发生在树上,发生在一大早蝉还在休息的时候。不幸的蝉被活活咬伤,猛地一跳,进攻者和被进攻者一道从树上掉了下来。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追捕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就像鹰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样。但是这种以劫掠为生的鸟比昆虫低劣,它是进攻比它弱的东西,而蝈蝈则相反,它进攻比自己大得多、强壮有力得多的庞然大物,而这种身材大小悬殊的肉搏,其结果是毫无疑问的。蝈蝈有着有力的大颚、锐利的钳子,不能把它的俘虏开膛破肚的情况极少出现,因为蝉没有武器,只能哀鸣踢蹬。
【1】本文节选自《昆虫记》,作者是____国著名昆虫学家________。
【2】结合选文,概括绿色蝈蝈的叫声哪些特征?
【3】作者介绍了绿色蝈蝈的哪些特性?主要写了哪个方面的习性?
8、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大家现在熟悉的“躺平”一词最早出现在2011年的百度贴吧,2021年此词在年轻人当中流行,引发热议。它所描述的心态折射出当代青年的某种精神镜像。在不断增加的社会压力面前,很多青年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成就感缺乏,感觉不到生命的意义,甚至找不到自己。有些青年试图暂时用躺平这种“防御性悲观”的心态来应对外部压力,他们通过降低期望值、减少欲望来逃避现实。
(根据新浪网等相关新闻材料改编)
【材料二】
A B C D
(来源:网络表情包)
【材料三】
______________
近日,复旦发展研究院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上海信息安全与社会管理创新实验室、哔哩哔哩公共政策研究院联合发布《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查报告(2009-2021)》。
数据显示,高达75.0%的青年表达出积极的奋斗取向,鞭策自己不断努力,反对躺平;只有极少数的青年支持躺平;有21.3%的青年既表达过奋斗意向,也表达过相似频率的“躺平”意向,属于混合态度偏好。
青年网民群体普遍相信“努力有用”(占总数的73.2%),即坚信依靠自身努力能够实现更美好的人生。62.8%的青年网民具有较高的发展效能感,折射出青年网民群体对自身发展的信心与对未来的憧憬。
随着时间推移,青年网民的“奋斗主义”倾向变得更强,“躺平一代”是对当代青年网民群体的一种误解。数据显示,反对“躺平”的比例从2010-2016年间的45.0%上升为2017-2021年间的74.1%,而增幅这部分主要来源于原本对努力无感的那部分青年。
研究发现,“躺平一代”实系误解,“奋斗”依然是当代青年的主旋律,且随着时间推移,青年网民的“奋斗主义”倾向变得越来越强。他们渴望经济独立,并非“啃老族”。
青年网民群体总体上持非常积极的奋斗意愿,对“躺平主义”持明显的摒弃态度,可以说当代青年是呼“躺平”之名,行“奋斗”之实;其拒绝“躺平”、支持奋斗背后的动力在于他们普遍相信“努力有用”,并具备较高的社会流动预期。“躺平”更多的是当代青年的一种情绪表达,而非真正决意躬行的内在信念。
(来源:2022年4月28日光明网)
【1】X班即将召开一次主题班会,请结合三则材料,从下面选项中选择一个最适合的主题。( )
A.走出“躺平”误区
B.奋斗者正青春
C.奋斗的青春不“躺平”
D.你想躺平吗
【2】(1)期末考试临近,请从材料(二)中选一个表情包,结合三则材料的观点,为自己写一句励志名言作为座右铭,友情提示:不得照抄图中的文字。
(2)新闻评论往往反映出作者对新闻事件的评判或者对存在问题的看法。请给材料(三)写一个标题来表明作者的立场。
【3】X班有不少同学爱把“躺平”挂嘴边上,针对同学小鹭的疑惑,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内容来帮助班长完成以下对话。
9、人生就像是一条路,漫长而曲折。走过平坦的大道,能感受到一路顺风的畅快;走过崎岖的小路,能感受到跋山涉水的艰难。虽有苦有甜,但我们毕竟走过。
请以《我毕竟走过》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