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2026学年(上)聊城八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4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夏(mèng)   花朵(gū)   细(suì)

    B. 尖(bān)   德(xī)   菜市(guàng)

    C. 唤(yāo)   乒(pāng)   鸡(zōng)

    D. (dié)   柔(hé)   井山(gǎng)

     

  • 2、下列加点字与“悉如外人”的“悉”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此人一一为言所闻

    B.来问讯

    C.怡然自乐

    D.若空游无所依

  • 3、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fěi) (jì) 名(nì)       (xùn)

    B. 责(jié)   见(piē)   (shēng)   (yì)

    C. 黑(yōu) (cāo)   顶(qióng)    亮(zèng)

    D. 雨(zhòu)   息(zhì)   (yū)   (kuò)

  • 4、古诗文默写正确的一项是(     

    A.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B.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啼。(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C.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D.出则无法家拂士,入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5、古诗阅读理解。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下面对《使至塞上》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通过描写出使塞上的所见所闻,表达了诗人的爱国之情。同时,“单车”“征蓬”“归雁"等也传达了内心的忧郁和激愤。

    B.诗的颔联,诗人直接抒发内心的感受,传达出漂泊不定的内心感受,以景自比,即景生情。

    C.颈联描绘了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意境雄浑,壮阔深邃,表现出塞上黄昏之时特有的景色和诗人由此触发的悲壮情怀。

    D.尾联是写诗人想象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在前线遇见都护,表达了作者对将士们戍守边关、奋勇杀敌的敬意。

    2颈联中的“直”“圆”两字用得十分传神,请说说他们的好处。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6、诗文名句默写。(10分)

    (1)五岭逶迤腾细浪,  

    (2)僵卧孤村不自哀,

    (3)感时花溅泪,  

    (4)   ,生于淮北则为枳。

    (5)   ,万水千山只等闲。 

    (6)山河破碎风飘絮,  

    (7)烟笼寒水月笼沙,  

    (8)   ,零丁洋里叹零丁。

    (9)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 ,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  

     

四、名著阅读 (共1题,共 5分)
  • 7、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题目。

    【甲】

    由于不抢就没有吃的,红军就不得不为了几头牛羊打仗。毛泽东告诉我,他们当时流行一句话叫“一条人命买头羊”。他们在藏民地里收割青稞,挖掘甜菜和萝卜等蔬菜,据毛泽东说,萝卜大得可以一个“够15个人吃”。他们就是靠这种微不足道的给养过大草地。毛泽东幽默地对我说:“这是我们唯一的外债,有一天我们必须向藏民偿还我们不得不从他们那里拿走的给养。”

    【乙】

    这是红军长征以来,中央军委的领导们第一次在饭馆聚餐。吃了没多一会儿,毛泽东觉得分成两张桌子不热闹,就喊:“合兵!合兵!”于是大家七手八脚地把两张桌子合起来,然后再次举起了酒碗:“为胜利到达陕北苏区干杯!”不喜喝酒的毛泽东有些醉意了。他把辣子、酱油和醋抹在一块西瓜上,说这是“五味俱全”,然后大口吃起来,还热情地邀请大家也这么吃。毛泽东一再邀请,张闻天尝了一口,连说:“太辣,太辣。”毛泽东说:“吃辣子的人最革命嘛。”

    晚上,领导们都睡在了一大队的驻地。半夜时分,毛泽东走出屋子,仰头看天上的星星。他看见了耿飚之后,说:“有一个大队在这里,敌人不敢来。”耿飚说:“说是一个大队,实际上只有四个连。”毛泽东甩着胳膊画了一个大圆圈,说:“不要嫌少,等咱们站稳了脚,会猛烈地扩大,然后,再打出去!”

    这两段文字都写到了革命领袖毛泽东,请判断哪一段出自《红星照耀中国》,哪一段出自《长征》,并简述理由。

    出自《红星照耀中国》的是语段①____________       

    出自《长征》的是语段②____________

    判断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少年苏东坡》,完成小题。

    少年苏东坡

    林语堂

    ①苏东坡八岁到十岁之间,他父亲进京赶考,落第之后,到江淮一带游历,母亲在家管教孩子。母亲那时正教孩子《后汉书》。书上记载后汉时朝政不修,政权落入阉宦之手,忠贞廉正之士和太学生不惜冒生命之险,上书弹劾奸党,结果或遭皮肉之苦,或遭迫害折磨,或遭谋杀丧命。

    ②在这群正人学者之中,有一个勇敢无畏的青年,名叫范滂,而苏洵的妻子正教儿子读的就是《范滂传》。范滂为人正直、清高,有气节,抑制豪强,并与太学生结交,反对宦官。汉灵帝诏令紧急逮捕范滂等人。范滂为了避免连累他人,且不让老母亲流离失所,自往投案,死于狱中,年仅三十三岁。小东坡抬头望了望母亲,问道:“我长大之后若做范滂这样的人,您愿不愿意?”母亲回答道:“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③东坡六岁入学,在读书之外,富有多方面的兴趣。下学之后,他就回家往鸟巢里窥探。他母亲已经严格告诫东坡与家中的使女,不得捕捉鸟雀。因此之故,数年之后,鸟雀知道在庭园里不会受害,有的就在庭园的树枝上做巢,低得孩子们都可以望得见。有一只羽毛极其美丽鲜艳的小鸟,一连数日到他家的庭园去,苏东坡对这只小鸟记得特别清楚。

    ④有时,有官员经过眉山镇,到苏家拜访,因为东坡的叔叔已经做了官。家里于是忙乱一阵,使女就光着脚各处跑,到菜园去摘菜、宰鸡,好治筵席待客。这种情形在孩子心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⑤东坡和堂兄妹等常在母亲身边玩耍。他和弟弟辙也常到村中去赶集,或是在菜园中掘土。一天,孩子们掘出来一块美丽的石板,既晶莹光泽,又有精美的绿色条纹。在他们的敲击之下,发出清脆金属之声。他们想用来当砚台,非常合用。

    ⑥据文字记载,苏东坡十岁时,他的老师正在读一篇长诗,诗里描写了当时朝廷上一群著名的学者。苏东坡这个幼小的学童在老师肩膀后面往前窥探了一下,就开始问到与他们有关的问题。正是在这个时候,幼童苏东坡首次听到欧阳修、范仲淹等人的大名,当下深受鼓舞。从这件事里,我们能看到他将来崭露头角的端倪。

    ⑦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为应付考试,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在班上背诵时,学生必须背向老师而立,以免偷看敞开在老师桌子上的文章。肯发愤努力的学生则把书上的文字整篇背过。背书时不仅仅注重文章的内容,连文字措辞也不可忽略,因为作文章用的词汇就是从此学来的。用典故而不明言其来源出处,饱学之士读来,便有高雅不凡之乐。这是一种癖好相投者的共用语言。(甲)读者对作者能写此等文章,心怀敬佩,自己读之而能了解,亦因此沾沾自喜,此种暗示比明白直说更为有力动人,因为一语道破,暗示的魅力便渺不可得矣。

    ⑧这种背诵记忆实在是艰难而费力的苦事。传统的老方法则是要学生背一整本书, 书未加标点,要学生予以标点,用以测验学生是否彻底了解。最努力苦读的学生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苏东坡读书时也是用这种方法。因为将一本书逐字抄写之后,对那本书理解的深刻,决非仅仅阅读多次所能比。这样的用功方法,对苏东坡的将来大有好处,因为每当他向皇帝进谏或替皇帝草拟圣旨之际,或在引用历史往例之时,他决不会茫无头绪,就如同现代律师之引用判例一般。再者,在抄书之时,他正好可以练习书法。

    ⑨当苏东坡与弟弟苏辙正在熟读大量的文学经典之时,他父亲赶考铩羽而归。苏洵的失败,其弱点十之八九在作诗上。诗的考试,须要有相当的艺术的雅趣,措辞相当地精巧工稳,而苏洵则主要重视思想观念。当时读书人除去教书之外,仕途是唯一的荣耀成功之路,父亲名落孙山,必然是懊恼颓丧的。

    ⑩晚辈高声朗读经典,老辈倚床而听,抑扬顿挫清脆悦耳的声音,老辈认为是人生的一大乐事。这样,父亲可以校正儿子读音的错误,因初学者读经典,自然有好多困难。就好像欧阳修和后来苏东坡都那样倚床听儿子读书,现在苏洵也同样倚床听他两个儿子的悦耳读书声。(乙)他的两眼注视着天花板,其心情大概正如一个猎人射了最后一箭而未能将鹿射中,仿佛搭上新箭,令儿子再射一样。孩子朗朗的读书声使父亲相信他们猎取功名必然成功,父亲因而恢复了希望,受伤的荣誉心便不药而愈。这时兄弟二人,恐怕已经胜过乃父而“雏凤清于老凤声”了。后来,苏东坡的一个学生曾经说,苏洵天赋较高,但是为人子的苏东坡,在学识上却比他父亲更渊博。苏洵对功名并未完全死心,自己虽未能考中,却对儿子高中坚信不疑。因为他以纯粹而雅正的文体教儿子深研史书中的为政之法,乃至国家盛衰隆替之道。

    万幸的是,他父亲一向坚持文章的淳朴风格,力戒当时流行的华美靡丽的习气。所谓华美靡丽的风格,就是堆砌艰深难解的辞藻与晦涩罕见的典故,以求文章之雅。在此等文章里,很难找到一两行质朴自然的句子。(丙)苏东坡称这种炫耀浮华的文章里构句用字各自为政,置全篇效果于不顾,如戏台上,项臂挂满华丽珠宝的老妪一样。后来年轻的学子进京赶考之时,礼部主试欧阳修决心发动一项改革文风的运动,对于只耽溺于雕琢文句卖弄辞藻的学子,不予录取。

    在苏家,和东坡一齐长大一齐读书而将来也与他关系最密切的,就是他弟弟辙,字子由。他们兄弟之间的友爱与以后顺逆荣枯过程中深厚的手足之情,是苏东坡毕生歌咏的题材。兄弟二人忧伤时相慰藉,患难时相扶助,写诗互相寄赠,彼此相会于梦寐之间。苏子由生来的气质是恬静冷淡,稳健而实际,在官场上竟尔比兄长得意,官位更高。虽然二人有关政治的意见相同,宦海浮沉的荣枯相似,子由冷静而机敏,每向兄长忠言规劝,兄长颇为受益。也许子由不像兄长那么倔强任性、才气焕发、名气非凡,因而在 政敌眼里不那么危险可怕。二人在家读书时,东坡与弟弟不但是同学,而且是良师。他写的一首诗里说:“我少知子由,天资和且清。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子由也在兄长的墓志铭上说:“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

    1一个人人格的形成、思想的成熟,往往由其青少年时期打底。读完这篇文章,你觉得苏轼的少年经历为他的人格、思想打下怎样的“底子”。

    2请从(甲)(乙)(丙)三处画线句中任选一句,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其妙处。

    3结合本文内容,联系自己学过的诗文,谈谈对第段所提到的“文章的淳朴风格”的理解。

    4读了本文之后,你从少年苏东坡身上能学到怎样的读书学习方法?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9、作文。

    人的一生,伴随着许很多多的告别,告别童年,告别朋友,告别亲人……和心爱的事物告别,和自身恶习告别……在告别中,我们持续长大,逐步成熟。告别引发了我们美好的祝福,告别也意味着新生……

    请以“告别”为题目,结合个人生活经历,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2)不少于600字。 (3)不得出现或暗示姓名、校名等。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45
题数 9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诗歌鉴赏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名著阅读
五、现代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