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说法无误的一项是( )
A. 散文《海燕》,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把海燕放在暴风雨“来临之前”——“逼近之时”——“即将来临”三个场面中进行刻画。
B. 《孔乙己》《范进中举》《变色龙》和《窗》四篇小说都运用对比手法,《范进中举》和《变色龙》侧重于人物的语言,《窗》主要通过心理和动作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C.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从科学角度说明了沙漠里千百年来被视为魔鬼作怪的可怕现象。《统筹方法》的写作目的是告诉我们如何安排烧水泡茶的工序能省时。
D. 《河中石兽》,纪昀,明代,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文言志怪短篇小说集)。结尾议论启示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深入分析事物间的内在联系,认清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主观臆断。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附和(hè) 滑稽(jì) 钦差(qīn) 陛下(bì)
B. 赏赐(sì) 头衔(xián) 爵士(jué) 花纹(wén)
C. 炫耀(yào) 愚蠢(chǔn) 妥当(tuǒ) 呈报(chéng)
D. 系上(jì) 勋章(xūn) 更衣(gēng) 称职(chèng)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邀请 喧嚷 天衣无逢
B.吭奋 磅礴 瞳仁
C.思慕 陨石 海枯石滥
D.怠慢 嘱咐 眼眶
4、下列语法知识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挂红灯,自然同盛伏舍茶、腊八施粥一样,有着行好的意思”一句的主语是“挂红灯”。
B.“良师益友”“风和日丽”“豪言壮语”的短语结构类型相同。
C.“只要你努力学习,就一定会有收获”,这是条件关系复句。
D.“楼上回廊,寄居的游客端着相机在眺望远山”一句的主干是“游客端着相机”。
5、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坐①
文天祥
淡烟枫叶路,细雨蓼花时。宿雁半江画,寒蛩②四壁诗。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
[注]①此诗写于起兵勤王之前。宋恭帝即位后,国家艰危,各地将官大都观望,只有文天祥和张世杰两人,召集兵马,起兵勤王。②蛩,蟋蟀。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从视觉落笔,写眼前所见:淡烟笼罩着枫叶,细雨飘打着蓼花。
B.颔联从听觉落笔,动静结合。成群的大雁寄宿于江边,这是动景的勾勒;秋夜清寒,凄切的蝉鸣回响在四壁,这是静景的描写。
C.颈联化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之句,表达诗人空有雄心,但想要实现理想似乎遥遥无期。
D.尾联运用祖闻鸡起舞这一典故,表达了诗人壮心不已的真实情感。
【2】整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6、古诗文默写。
(1)此中有真意,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
(2)____________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3)我报路长嗟日暮,_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渔家傲》)
(4)自非亭午夜分,__________________。(郦道元《三峡》)
(5)“诗鬼”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从声、色两个角度勾画出激烈战斗的场面,渲染了沉重、紧张氛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按要求完成题目
【致敬经典】
(1)《红星照耀中国》始终是许多国家的畅销书。直到作者去世以后,它仍然是国外研究中国问题的首要的通俗读物,这本书的作者是______,题目的寓意是______。这是一部“______”的杰出作品。阅读纪实作品,我们还要读明白作者想用事实说什么“话”,他们往往会在记录事实的过程中穿插______,直接阐明自己的见解。
【重温经典】
苏区少年先锋队的职责之一是在后方检查路上的旅客,看他们有没有通行证。他们十分坚决地执行这项任务,把没有路条的旅客带到当地苏维埃去盘问。彭德怀告诉我,有一次几个少年先锋队队员叫他停步,要看他的通行证,声言没有通行证就要逮捕他。“我是彭德怀,”他说,“通行证就是我写的。”“即使你是朱德司令,我们也不管,”年轻的怀疑者说,“你总得有一张通行证。”
(2)彭德怀最后是怎么被放行的?这个情节写出了少年先锋队队员怎样的形象特点?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代建筑的抗震智慧
①与西方砖石结构建筑的“以刚克刚”不同,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在抵抗地震冲击力时,采用的是“以柔克刚”的思维,通过种种巧妙的措施,其目标是以最小的代价,将强大的自然破坏力消弥至最小程度。我国许多古代建筑都成功地经受过大地震的考验,如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西应县木塔等建筑,千百年来均经历过多次地震仍然做然屹立。当代建筑设计以抵御9度地震为目标,而我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基本上能达到这个要求,而且其代价远远小于西方的“刚”。
②中华民族不但自文明伊始就睿智地选择了木材等有机材料作为结构主材,而且发展形成了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持续时间最长、技术成熟度最高的结构体系——柔性的框架体系。作为对比,西方数千年中一直采用承重墙体系,直到工业革命以来、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之后,才意识到框架结构的优越性,遂开始大规模地普及,但这种框架体系仍然是“以刚克刚”。而中国的传统木结构,具有框架结构的种种优越性,如“墙倒屋不塌”的功效,其柔性的连接,又使得它具有相当的弹性和一定程度的自我恢复能力。汶川大地震中,许多文物建筑的墙体均不同程度地受损,但主体结构仍未倒塌,就是这种柔性框架结构抗震能力的表现。
③中国古代建筑一般由台基、梁架、屋顶构成,高等级的建筑在屋顶和梁柱之间还有一个斗栱层。(A)中国古代建筑的台基用现代结构语言描述,堪称“整体浮筏式基础”,好比是一般大船载着建筑漂浮在地震形成的“惊涛骇浪”中,能够有效地避免建筑的基础被剪切破坏,减少地震波对上部建筑的冲击。(B)中国传统建筑的梁架一般采用抬梁式构造,在构架的垂直方向上,形成下大上小的结构形状,实践证明这种构造方式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C)斗栱是中国古代建筑抗震的又一位重要战士,在地震时它像汽车的减震器一样起着变形消能的作用。历史上,很多带斗棋的建筑都能抵御强烈地震,比如山西大同的华严寺,在没有斗栱的低等级附属建筑被破坏殆尽的情况下,带斗棋的主要殿堂仍能幸存。(D)斗栱不但能起到“减震器”的作用,而且被各种水平构件连接起来的斗栱群能够形成一个整体性很强的“刚盘”,把地震力传递给有抗震能力的柱子,大大提高了整个结构的安全性。
④除了这些较显著的手法外,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还使用了大量的其他技术措施,这些措施是古建筑抗震的关键。比如榫卯的使用:这种不用钉子的构件连接方式,使得中国传统的木结构成为超越了当代建筑排架、框架或者刚架的特殊柔性结构体,不但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而且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吸收一定的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又比如柱子的生起、侧脚等技法降低了建筑的重心,并使整体结构重心向内倾斜,增强了结构的稳定性。梁架系统通过阑额、由额、柱头材、蜀柱、攀间、搭牵、梁、檀、橡等诸多构件强化了联系,显著增强了结构的整体性;柱子与柱础的结合方式能显著地减少柱底与柱础顶面之间的摩擦,进而有效地产生隔震作用:在高大的楼阁中,如独乐寺观音阁、应县木塔等,都在暗层中设有斜撑,大大强化了构架对水平冲击波反复作用的抵抗能力;在外檐柱间设置较厚的墙体,起到现代建筑中“剪力墙”的作用。诸如此类,举不胜举,处处都展示出古代工匠们在抗震设计方面的知识和匠心。
【1】对下列说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代建筑设计以抵御9度地震为目标,我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都能达到这个要求。
B. 我国古代建筑选择木材等有机物作为结构主材是为了形成柔性的框架结构,使之具有相当的弹性和一定程度的自我修复能力。
C. 西方意识到框架结构的优越性比我国要早,普及程度也比我国要高。
D. 山西大同的华严寺,没有斗栱的低等级附属建筑被破坏殆尽,而带斗棋的主要殿堂仍能幸存,这一对比是为了说明了华严寺的附属建筑质量低劣。
【2】写文章要注意前呼后应。这两句话是从原文第③段中抽取出来的,放回原文,应该放在( )处。
优雅的大屋顶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最突出的形象特征之一,而且对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也做出过相当的贡献。形成大屋顶(尤其是虎殿顶、歇山顶等)需要复杂结构和大量构件,大大增加了屋顶乃至整个构架的整体性;虎大的屋顶以其自重压在柱网上,也提高了构架的稳定性。
【3】第④段“除了这些较显著的于法外,我国占代传统建筑中还使用了大量的其他技术”,“这些较显著的手法”具体指哪些手法,举出三种。
【4】说说第②段中“以刚克刚”中两个“刚”字在文中的意思。
9、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场社戏,牵出一份纯真的情意;一回重逢,讴歌一座革命的圣城;一次观赏,勃发一轮生命的彻悟;一盏灯笼,萦绕一腔家国的沉郁。不论是有心,还是无意,生命中总有某事、某物给我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而与之有关的情意更是在岁月的积淀中温润着我们的心灵。作为初中生,虽然人生阅历尚浅,但必然也有这样的事或物沉淀在我们的内心,成为自我心灵的瑰宝。
请以“心灵的瑰宝”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地名、校名和人名;③不少于6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