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朋友的母亲八十大寿,张三朋友说:“祝令尊大人寿比南山! ”
B.“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凝。”(白居易《池上》)所写的是寒露这一节气,寒露比白露气温更低。
C.杜甫的“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杜牧的“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说的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秋节。民间的习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D.小丽属羊、哥哥比她大三岁,她选择了含有“马到成动”寓意的木雕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哥哥。
2、下列对文章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引出两处古人名室,运用类比法,拿古人名室作比,用意在于说明陋室不陋,还含蓄地以古贤人自比,进一步表达作者的志趣、抱负。
B. 抒情散文《白杨礼赞》选自《见闻杂记》,作者茅盾,作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不平凡”是作者抒发赞美之情的基础,也是作者用来结构文章的感情线索。
C.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作者是竺可桢,我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我国近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属于文艺性说明文。
D. 《河中石兽》的作者是纪昀,字晓岚,明代文学家。他所创作的《阅微草堂笔记》是一部文言短篇志怪小说。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园路夜市熙熙攘攘,一派繁荣的景象,街头作画、架子鼓表演、手工编织……各种摊位摩肩接踵。夜市摆摊重新兴起,给城市带来久违的烟火气息。
B.《命运交响曲》节奏铿锵,气势雄浑,大家不由得被它的旋律所感染,每次听到,它都会给人一种强烈的心灵震撼,使人叹为观止。
C.这对夫妇在客厅里正襟危坐地等待从国外回来的儿子。
D.据调查,在各种不文明行为中,市民对不遵守交通法规乱闯红灯的行为深恶痛疾。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看了小沈阳幽默搞笑的表演,他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
B. 登山节期间,天气晴好,来泰山旅游的中外游人络绎不绝。
C. 老舍先生经常深入到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感受、体验他们的辛酸与快乐,所以才有脍炙人口的作品流传于世。
D.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了。
5、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各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中“压”字形象地写出敌军人马众多,来势汹汹,体现守军将士处境的艰难。
B.诗歌第三句从听觉角度描写了秋天塞外漫天呜呜的号角声,格调悲壮,意境苍凉。
C.诗中“半卷红旗”运用借代写敌军趁夜偷袭守军之状,“霜重”加剧悲凉的氛围。
D.这首诗歌构思大胆,诗人以浓艳斑驳的色彩、奇异的画面描写战争,颇有震撼力。
【2】诗句“报君黄金台上意”中的“黄金台”与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中的“幽州台”同指战国谁所建招贤台?本句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诗人借此表达的情感是怎样的 ?
6、理解古诗词,完善下列横线上知识。
解读 | 诗句 | 作品 |
秋意正浓,落寞渐染。 | 树树皆秋色,______。 | (唐)王绩《野望》 |
大漠落日,豪情万丈。 | 大漠孤烟直,②____。 | (唐)王维《使至塞上》 |
家园荒芜,慷慨激愤。 | 柴门何萧条,③____。 | (三国)曹植《梁甫行》 |
月光皎洁,闲适雅致。 | ④_____ ,⑤______ , 盖竹柏影也。 | (宋)⑥______《记承天寺夜游》 |
荒原大江,豪情万丈。 | ⑦________,江入大荒流。 | (唐)李白《渡荆门送别》 |
天地迷蒙,⑧____ | 面对迷蒙的江景,漂泊在外的游子不禁发出“⑨ ____⑩___”的慨叹。 | (唐)崔颢《黄鹤楼》 |
7、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甲]
蒋介石悬赏八万元要周恩来的首级,可是在周恩来的司令部门前,只有一个哨兵。我到了屋子里以后看到里面很干净,陈设非常简单。土炕上挂的一顶蚊帐,是唯一可以看到的奢侈品。炕头放着两只铁制的文件箱,一张木制的小炕桌当作办公桌。哨兵向他报告我的到来的时候,周恩来正伏案在看电报。
[乙]
因此,周恩来给我的印象是,他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他态度温和地说出来的话,同国民党宣传九年来污蔑共产党人是什么“无知土匪”、“强盗”和其他爱用的骂人的话,形成了奇特的对照。
(1)从[甲]段文字,可以看出周恩来具有怎样的品质?
(2)结合选文,说说作者对国民党持怎样的态度?
8、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①从宣统元年(1909)到现在,我再没有回过一次家,只在民国八年(1919)我曾经把父亲和母亲接出来。但是他俩劳动惯了,离开土地就不舒服,所以还是回了家。父亲就在回家途中死了。母亲回家继续劳动,一直到最后。
②中国革命继续向前发展,我的思想也继续向前发展。当我发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时,我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了,我和家庭完全隔绝了。母亲就靠那三十亩地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抗战以后,我才能和家里通信。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七年中间,我曾寄回几百元钱和几张自己的照片给母亲。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去年收到侄儿的来信说:“祖母今年已有八十五岁,精神不如昨年之健康,饮食起居亦不如前,甚望见你一面,聊叙别后情景。”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
③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虽到老年,仍然热爱生产。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信中说:“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④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⑤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⑥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1)简要概括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
(2)分析画线句的语言特点,体会其蕴含的情感。
(3)作者感谢母亲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4)“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文章的主题有何作用?
9、曹操遇见沧海,杨绛遇见老王,宗璞见紫藤萝,鲁迅遇见藤野先生……
请以“遇见”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