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享受平凡,并不意味着放弃奋斗。①我们依旧对生活抱有热情和憧憬,不过我们对幸福人生的理解更加深刻通透了。②我们虽然懂得了如何取舍,而且懂得了生命哪些东西是最重要的。为了心中的目标,我们依旧在努力。
A.“享受”是动词,“对”是副词,“通透”是形容词。
B.“放弃奋斗”“热情和憧憬”“幸福人生”分别是主谓短语、并列短语和偏正短语。
C.①句中划线语句中“理解”充当该句子的主语成分。
D.②句中有语病,修改方法是把“虽然”改成“即使”。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三峡》选自《水经注校证》。作者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
B.《与朱元思书》选自《吴均集校注》。作者吴均,南朝梁文学家,本文是吴均写给友人的信的一部分。
C.《使至塞上》作者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D.《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他与韩愈、柳宗元、孟浩然、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气氛 幼稚 抚摸 小心翼翼
B. 姿势 练制 冻僵 筋疲力尽
C. 酸渍 沉淀 扰乱 专心至志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看到电视中“天琴一号”技术试验卫星成功飞向太空,每一个中国人都不禁触目伤怀。
B.湖南卫视大型竞技节目《舞蹈风暴》播出后广受关注,演员们精湛的舞技让观众张目结舌。
C.各地的设计师们在“湖南设计之夜”以自出心裁的作品,传达了“设计智引未来”的理念。
D.金莲花广场上,参加澳门特别行政区举办的回归祖国20周年纪念活动的人们摩肩接踵。
5、古诗阅读
鹧鸪天·寒日萧萧上锁窗①
〔宋〕李清照
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②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注释〗①这首词是词人南渡后所写。②仲宣:王粲,字仲宣,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其《登楼赋》抒写去国怀乡之思,驰名文坛。
【1】这首词中,“萧萧”渲染了_____氛围,“仲宣怀远”借王粲之名,含蓄地表达了作者________之情。
【2】赏析“梧桐应恨夜来霜”一句。
6、填空。
①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以“ , ”表达对受害朋友的悼念和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②古诗词中,戍边作战是一道悲壮的风景线。我们可以感受到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的豪情壮志,我们可以体会到范仲淹《渔家傲》“ , ”的思乡之情和为国建功之志。
③杜牧《赤壁》中的诗句“ , ”表达了诗人对战争成败独特的见解,并曲折地抒发自己才不为用的感慨与不平之气。
④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运用比喻,表达自己虽已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诗句是“ , ”。
⑤夹岸高山, , , , , 。
7、阅读名著文字后答题。
1956年2月29日夜
亲爱的孩子:
昨天整理你的信,又有些感想。
关于莫扎特的话,例如说他天真、可爱、清新等等,似乎很多人懂得;但弹起来还是没有那天真、可爱、清新的味儿。这道理,我觉得是“理性认识”与“感情深入”的分别。感性认识固然是初步印象,是大概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深入一步,了解到本质。但是艺术的领会,还不能以此为限。必须再深入进去,把理性所认识的,用心灵去体会……
比如你自己,过去你未尝不知道莫扎特的特色,但你对他并没发生真正的共鸣……
这一回可不然,你的确和莫扎特起了共鸣,你的脉搏跟他的脉搏一致了……
(《傅雷家书》节选)
(1)《傅雷家书》中饱含了作者对儿子______和傅敏在为人处世上的指导和期望。
(2)在这封家书中,傅雷为什么多次提到莫扎特?
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大地的馨香
朱宜尧
①我仿佛看到了那片绿海,微风拂过,摇曳着沙沙声响,阳光温暖,伴着书香。
②父亲说,读书和种地是一码事儿。那时,我的脑袋摇成了拨浪鼓。
③春寒料峭的二月,春风犹如一把剪刀,一夜间裁剪出了千树万树繁花开的气势,藏在树干里的嫩芽,偷偷地窥视着即将郁郁葱葱的春天。温柔的阳光夹杂在春风里,走到哪里,哪里一片勃勃生机。
④春天是播种的季节。空旷的田野,劳作的人们撒粪、育肥、播种,趁着春天的到来,把希望悄悄地植入大地。
⑤早晨,刚刚起床,昨夜还睡在身旁的父亲没了踪影。父亲年事已高,已经过了退休的年龄,还是一刻也不闲地从事着农事,近乎于乐此不疲。每天看着红彤彤的太阳从东方升起,又眼望日头在晚霞中隐没,父亲特喜爱这种“春风花草香”的农田生活。身子虽有劳累,却神采奕奕。我知道,父亲有自己的规划,劳作等同于健身,既不能太累,又得出点小汗,身子微微受热,即可。所以我不担心父亲。
⑥中午父亲回来,肩膀上搭着一块泛黄的毛巾,看上去气色红润,好像刚刚晨练结束。我早已备好了父亲最爱的龙井茶。父亲坐在我身旁,望着长势大好的玉米,脸上挂着粲然的微笑,喝一小口龙井,动作不急不缓地擦拭着额上细密的汗珠。
⑦父亲七十有三了,寸发雪白,好像一根也不缺,板板正正齐刷刷的样子,那古铜色的皮肤,经过阳光的沐浴,显得十分的硬朗与矍铄。
⑧我在初中读书时,不论学习有多紧张,父亲总是“不管不顾”,甚至“不近人情”地叫我一同下地。即便是我手掌扎满了黄豆荚的刺儿,痒胀得钻心,也得照样劳作。春寒料峭也罢,烈日炎炎也好,我成了父亲的小跟班。那时的我,睡不醒,又极不情愿。
⑨劳作中,我经常回想,读书和种地怎么会是一码事呢?
⑩如今,我却能体谅到父亲的良苦用心,也会有一些好的事物与父亲分享了,父亲却一改他年轻时的做法,他起早做农事,从来不叫我,这倒让我有些愧疚。
⑪过了不惑之年,明晓了父亲所言。一年之际在于春,谚语说谷雨种大田,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万物皆如此。要抓住播种的最好时机,才更有利于一年的好收成;青春是用来读书的大好时光,要不辞辛苦读万卷书,要不负青春不负我,要有“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之恒心。一旦错过了,就不再来过。
⑫我和父亲一同劳作,让年少并无多少体力的我去体会劳作的艰辛与不易,感悟生命的本真,让我更加珍惜青春读书的好时光,这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感恩父亲,他不仅以种地的方式养育了我,还让我在最平常的劳作中,体会到了生命的美好。
⑬父亲就是养育我的“大地”,那里有“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喜乐福景;又有“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的诗情画意;更有“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的殷切希望、谆谆教诲和良苦用心。
⑭春天来了,阳光明媚而温暖,微风拂过的绿海,摇曳着沙沙声响,我似乎嗅到了大地的馨香,仿佛看到了寸发雪白的老父亲。
(选自《新青年》,有删减)
【1】通读全文,说说标题“大地的馨香”有何含义?
【2】请从修辞的角度品味第③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3】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父亲说,读书和种地是一码事儿。”对此,你的观点是什么?请联系学习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9、作文
生活中,人人需要掌声,掌声给人以鼓励、尊重、褒奖、信心、勇气、动力……我们要学会为别人鼓掌、为自己鼓掌、为人生鼓掌。
请以“掌声”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1.字数不少于600字。2.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3.不得抄袭。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