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加点字的注音和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吆喝(yāo) 擅长(shàn) 殚精竭虑(dān) 春寒料峭(qiào)
B.喧嚣(xiāo) 濒临(bīn) 络绎不绝(yì) 惟妙惟肖(xiào)
C.斟酌(zhuó) 滞息(zhì) 深恶痛绝(è) 摩肩接踵(zhǒng)
D.篱笆(lí) 粗糙(cāo) 俯仰生姿(fǔ) 丈夫之冠(guàn)
2、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要塞 堵塞 边塞 茅塞顿开
B.打折 折本 折磨 百折不挠
C.扩散 散落 驱散 烟消云散
D.当下 适当 当真 锐不可当
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翘首(qiào) 踱步(duò) 不逊(xùn) 轩邈(miǎo)
B.悄然(qiǎo) 禁锢(gù) 沿溯(shù) 藻荇(xìng)
C.屏息(bǐng) 妯娌(zhóu li) 锃亮(zèng) 缥碧(piǎo)
D.诘责(jié) 炽热(zhì) 吹嘘(xū) 千转(zhuàn)
4、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军霸上(驻军) 彀弓弩(张开)
B.天子且至(将要) 匈奴大入边(侵入)
C.居无何(经过) 开壁门(营垒)
D.将军约(条约) 诏将军(下诏)
5、二月二日①
李商隐 〔唐代〕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花须柳眼各无赖②,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③,三年从事亚夫营④。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注】①本诗是诗人流落蜀中任幕府的第三年时所作。二月二日,蜀地风俗为踏青节。②无赖:无心。③元亮井:这里借指故里。元亮,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字。④亚夫营,用周亚夫屯兵细柳营事,暗指作者任幕府的柳仲郢军幕。
【1】颔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2】赏析颈联中的“万里”“三年”两词。
6、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曲径通幽处,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地一为别,_________________
(3)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名著
(1)请问文中的他是谁?(______)
他行伍出身。六岁那年死了母亲。因可恶的“外国影响”,他的祖母“每逢初一月半、逢年过节或者刮风下雨的日子”就跪下来祷告,祈求天雷打死这个不孝孽子。又因他把烟盘从炉子上踢了下来其祖母就想溺死他,幸亏他的舅舅站了出来救了他。他的谈话举止里有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转弯抹角的作风,动作和说话都很敏捷,喜欢说说笑笑,很有才智,善于驰骋,又能吃苦耐劳,是个很活泼的人。在南昌进过军校,毕业后,他因才能出从,迅获提升,一九二七年年方二十八岁就已任旅长,在湘军中以“自由派”军官着称。积聚了一支约八千个兄弟的“铁军”——红军五军团,把何键的六万军队赶跑。
(2)斯诺惊奇地发现,在贫瘠的中国西北部,竟聚集了中华民族的精华。作为美国的新闻记者,他主要在红区的哪个地方进行采访(______)
A.西安 B.吴起镇 C.瑞金 D.延安
8、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红星照耀中国》(节选)
埃德加·斯诺
我在学校的最后一年,母亲去世了,这样我更不想回家了。那年夏天,我决定到北平去,当时叫北京。当时湖南有许多学生打算用‘勤工俭学’的办法到法国去留学。法国在世界大战中曾经用这种办法招募中国青年为它工作。这些学生打算出国前先去北京学法文。我协助组织了这个运动,在一批批出国的人里面有许多湖南师范学校的学生,其中大多数后来成了著名的激进分子。徐特立也受到这个运动的影响,他放弃了湖南师范学校的教席到法国去,这时他已经四十多岁了。不过他到一九二七年才参加共产党。
我陪同一些湖南学生去北京。虽然我协助组织了这个运动,而且新民学会也支持这个运动,但是我并不想去欧洲。我觉得我对自己的国家还了解得不够,我把时间花在中国会更有益处。那些决定去法国的学生从现在任中法大学校长的李石曾那里学习法文,我却没有这样做。我另有打算。
北京对我来说开销太大。我是向朋友们借了钱来首都的,来了以后,非马上就找工作不可。我从前在师范学校的伦理学教员杨昌济,这时是国立北京大学的教授。我请他帮助我找工作,他把我介绍给北大图书馆主任。他就是A,后来成了中国共产党的一位创始人,被张作霖杀害。A给了我图书馆助理员的工作,工资不低,每月有八块钱。
我的职位低微,大家都不理我。我的工作中有一项是登记来图书馆读报的人的姓名,可是对他们大多数人来说,我这个人是不存在的。在那些来阅览的人当中,我认出了一些有名的新文化运动头面人物的名字,如傅斯年、罗家伦等等,我对他们极有兴趣。我打算去和他们攀谈政治和文化问题,可是他们都是些大忙人,没有时间听一个图书馆助理员说南方话。但是我并不灰心。我参加了哲学会和新闻学会,为的是能够在北大旁听。在新闻学会里,我遇到了别的学生,例如陈公博,他现在在南京当大官了;谭平山,他后来参加了共产党,之后又变成所谓“第三党”的党员;还有邵飘萍。特别是邵飘萍,对我帮助很大。他是新闻学会的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具有热烈理想和优良品质的人。一九二六年他被张作霖杀害了。
我在北大图书馆工作的时候,还遇到了张国焘——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副主席;康白情,他后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加入了三K党。段锡朋,现在在南京当教育部次长。也是在这里,我遇见而且爱上了B。她是我以前的伦理学教员杨昌济的女儿。在我的青年时代对我有很深的影响,后来在北京成了我的一位知心朋友。
我对政治的兴趣继续增长,我的思想越来越激进。我已经把这种情况的背景告诉你了。可是就在这时候,我的思想还是混乱的,用我们的话来说,我正在找寻出路。我读了一些关于无政府主义的小册子,很受影响。我常常和来看我的一个名叫朱谦之的学生讨论无政府主义和它在中国的前景。在那个时候,我赞同许多无政府主义的主张。
【1】下列表述与原著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A.《红星照耀中国》的意义,首先在于它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第一次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
B.《红星照耀中国》的意义,还在于书中不仅记录了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
C.作品是按照“探寻红色中国的”的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的。
D.1936年,英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穿越重重封锁,深入延安,深入根据地,深入西方媒体眼中的“土匪聚集的地方”,切实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活经历和革命精神。
【2】文中的“我”指的是___________,文中的A、B分别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北京,“我赞同许多无政府主义的主张”,后来“我”的世界观为什么发生了改变?
【4】在斯诺眼中,“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具体情节说一说。
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走进自然,心头一亮,发现了自然的美好;亲近他人,心头一亮,欣赏了他人的美德;反思自我,心头一亮,改正缺点提升了自己;遇到挫折,心头一亮,找到办法克服了困难……心头一亮,就是提升,就是成长!
请以《最美心头一亮时》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写成记叙文;②内容具体,有真实情感,不要原文照抄提示语;③标点正确,书写规范整洁,不少于6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