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
A.怠慢 潮汐 佁然自乐 历历可数
B.辐射 争讼 海枯石烂 大彻大悟
C.寂寥 抉择 翩然归来 人情事故
D.耳畔 领域 顾名思意 草长莺飞
2、下列加粗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舞松之风把云雾吹得千姿百态,令人眼花缭乱。
B. 为了弘扬雷锋精神,建设和谐中国,郭明义几十年如一日,爱岗敬业,对工作一丝不苟。
C. 中国人每年“舌尖上浪费”锐不可当,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
D. 五十年来,我国取得了一项项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这同几代科学工作者殚精竭虑、忘我工作是分不开的。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临近考试,同学们的学习态度有了明显的提高。
B. 在对传统村落的修缮中,我们要保护文化遗产存在的真实性,禁止随意修建仿古建筑、仿古街区。
C. 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表示,魏秋月目前的伤势达不到上场,甚至在8月的女排世界杯中能否上场也存在着疑问。
D. 近3000名左右全国人大代表肩负人民重托出席盛会,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权。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那些曾经的喜怒哀乐、沉浮得失终将成为美好的记忆镌刻在我们心中。
B. 如果没有平时大量的阅读积累,就不会有作文竞赛考场上的妙手偶得。
C. 随着冬日濒临,校门口的两棵银杏也渐渐掉光了金黄的叶子。
D. 博物馆里那些无锡泥人的表情惟妙惟肖,精巧的工艺实在令人叹服。
5、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描写了______的景象,洞庭湖______和______的特点。
【2】全诗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根据课文内容填写句子。
(1)驴友们途经富春山,目睹山势之高峻,感受丛林之幽寂,体会到了《与朱元思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意境。
(2)《与朱元思书》中以游鱼衬水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吴均曾在《与顾章书》中描写“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在《与朱元思书》中相类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昆虫记》全书充满了对生命的______,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这种______的情怀,给这部科学巨著注入了灵魂和生气。
8、阅读姜重金的《粮食》,完成各题。
粮食
①一九四七年的冬天刚开始,就给穷人来了个下马威,冻得舌头都僵了。这里敌我双方正值“拉锯”状态,土地改革还没开始。老寿仍裹着他那件破棉袄,腰里扎了根绳子,背着个小粪筐,在外转了一天,现在天都黑净了,才跑回家来。一进门就对老伴说:“有吃的吗?给一口,肚里都结冰了。”说着就丢下粪筐,蹲到灶门前,拨着余火,烤着打战的身子。
②老寿的老伴是个苦死累死不讨饶的硬女人,就是爱唠叨几句。照老寿的话说,“是个贤德的人,话多,也多在理上。”
③老伴一看老寿冻成这样,心疼了:“这一整天都没吃?”
④“上哪吃去?”老寿用烤热的手,使劲擦着脸。老伴急忙掀锅盖,一碗现成的红薯叶玉米糊糊坐在热水里,她又特别优待,拿下馍馍筐子,掰了一大块高粱饼子给他。一边给,一边轻轻问道:“有情况啦?”
⑤“还乡团领着一个团的匪兵,还带了两把铡刀,已经到了镇上。”
⑥“那快给县大队报信呀!”
⑦“我又不傻,这不刚从老甘那里来。”老寿耸了耸眉毛,端起了碗。但还没顾上喝,又把碗放在锅台上,从怀里掏出了四条干粮袋,眼瞅着地上说道:“老甘他们决定今晚就窜到敌人后面去,让过这股锋头,再打回来。他们到新区去,吃粮怕有难处……”
⑧老伴一看这情景就明白了,也不等他把话说完,就揭开小木柜,拎出个面口袋,摔到老寿怀里,说道:“就这点高粱面了,这天寒地冻,咱不吃,叫孩子也不吃?你看着办吧!”
⑨“有难处,这不假啊!”老寿仍旧两眼瞅着地上。又说道:“可是我是个在党的人。再说我们冷了,饿了,在家还能烤烤火,摘把野菜。老甘他们走出这么远去,还不知睡哪里,吃什么呢!这不都是为了咱……”
⑩“唉!装吧装吧!啰唆个啥!我才说了两句,你就说了一大套,谁不知道革命就是为了咱穷老百姓呀!”
⑪“对!你是个明白人,都怪我嘴碎。说实在的。这点粮还不够他们吃一顿的,不过是个心,给防个急。回头老甘要从这里过,我让他来拿的。”老寿就这么检讨着,说着,和老伴一起把高粱面装进了干粮袋。最后面袋空了,而四条干粮袋只装了三条。
⑫“该够啊!一条干粮袋装三斤,三四一十二。”老寿捏着那只空的干粮袋,踢踏着脚,转了一个身,又眼望着地,说道:“我咋记得家里还有十五斤高粱面呢!”
⑬“这两天没吃啊?正巧我今天又烙了饼。”
⑭“饼!也行啊!把饼切成小条条,装进去也成啊!”说着也没敢抬头,拿起刀就切老伴优待自己的那半拉饼子。这一次,老伴没吭气,把饼筐子递过来了。老寿把饼切好,装进口袋,然后端起灶台上那碗糊糊,看了看,重又坐到锅里。用手掌抹了抹嘴,说:“留给孩子吧!”
⑮“你喝了它吧!”老伴眼里已转了半晌的泪,到底流了下来。
⑯“别难过,等解放以后,那时候啊!嗨!到共产主义那更美了,吃香的,喝辣的,任挑。”老寿吹灭了灯,又在灶门前蹲了下来。一边想着将来,一边等着老甘那轻轻的叩门声。
⑰村里的狗,叫了几声,老甘来了。老寿在黑地里递上四条干粮袋,最难受的是他不得不说明其中有一袋是饼条子。
⑱“老寿,你放心。哪里有老百姓就饿不着咱们。你们这点心,我带去防个急用。”老甘紧紧捏了捏老寿的手就走了。
⑲老寿看他走远了,回身进屋关门。一摸,门栓上挂着两条干粮袋,老甘只拿了一半上了远路。打仗的人,留下了一半安家的粮。老寿悄悄地用手掌抹去两眼的热泪,把门关上。
(节选自《剪辑错了的故事》,题目为编者所加。作者:茹志鹃)
(1)梳理小说情节,将图表补充完整。
(2)品味下面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的心理。
“有难处,这不假啊!”老寿仍旧两眼瞅着地上。
(3)文中写老寿的老伴是个“硬女人”,你认为她是怎样的人?请结合小说内容阐述。
9、中华传统文化范围广泛,文字、语言、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都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传统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请你以“我与传统文化”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自拟题目;(2)适当运用各种写作手法增强表现力;(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班名和姓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