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据科学家统计,蜜蜂每酿造一斤蜜,大约需要采集50万朵花左右的花粉。
B. 新建的儿童公园为小朋友提供了观鱼池、转盘、滑梯、迷宫、超市等游乐设施。
C. 战争的历史与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从远古战争中走来的现代人,依然没有走出战争的阴影。
D. 中学生书写水平下降的问题,广泛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2、下列横线上填入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2017年9月,全国新入学的中小学生使用新版“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本次“部编本”教材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古诗文不但走入了小学一年级课本,而且篇目大幅度增加:小学六个年级12册古诗文篇目共有132篇,增幅在80%左右。新版语文教材增加古诗文篇幅是基于 。
①古诗文已成为展现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②古诗文具备诸多现代白话文作品无法比拟的优势。
③古诗文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特作用。
④古诗文教学是全面承袭祖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3、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他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句中加点词语都是动词)
B. 挑拨离间、目眩神迷、有益无损、人情世故。(四个短语的结构类型一样)
C. “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致知。”(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D. 一些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句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是金陵人,客此(客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只,只是)
B. 夕日欲颓(颓唐,萎靡不振) 潭中鱼可百许头(表示估计数目)
C. 如鸣佩环(好像)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共同)
D. 还来就菊花(再) 拄杖无时夜叩门(随时)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浦途中①
杜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
(注)①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1】一、二句中的“萧萧”“淅淅”有何表达效果?
【2】“为问寒沙新到雁”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
6、根据提示,用课文原句填空。
(1)愚公移山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愚公移山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智叟嘲讽愚公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愚公认为山可以移走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愚公移山的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名著
(1)《水浒传》中,一些极富个性的人物绰号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及时雨”和“黑旋风”分别指的是__A_ 和___B___
(2)他虽嫉恶如仇,却从没有武松鸳鸯楼连杀十五人的血腥,也没有李逵两把板斧排头砍倒一片百姓的凶残;他对人间苦难有深切的体悟,如在桃花村痛打小霸王周通后,劝周通放弃亲事,为的是让刘太公能够老有所养,不要“教老人家失所”;梁山上见着林冲便动问“阿嫂信息”……
文中的“他”是 C ,请你简要地写出原著中有关他的另一件事情: D 。
(3)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次大规模的转移是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红军经过的省份有二亿多人民。在战斗的间隙,他们每占一个城镇,就召开大会,举行戏剧演出,重“征”富人,解放许多奴隶,宣传“自由、平等、民主”,没收“卖国贼”的财产,把他们的财物分配给穷人。
上段文字选自《 ① 》 ,它1937年出版的时候曾易名为___② __。上文“这次大规模的转移”是指__③___。
8、离我最近的草
李玉良
①家乡的田野,生长着一种我不喜欢的草叫沙蓬。村里那些乡亲,几乎都不喜欢这种草。冬去春来,有一些草,从地上针尖尖似的冒出来,沙蓬也以绿的姿态出现。只要有土的地方,它都会生长。看样子,沙蓬的生命很顽强,它不但长在远离农田的贫瘠土地上,还和别的一些草长在靠近庄稼的地畔,甚至长在肥沃的地里,与庄稼分享农人撒在地里的汗水和肥料。
②沙蓬露头不久,茎秆就长出绿针。那时候,它是嫩嫩的、绵绵的、软软的,没有锋芒。放学后,奶奶交给我拔猪草的活,我快乐得如鸟儿一样,提着筐子,跟几个伙伴出去了,不用多长时间,一筐子嫩沙蓬提了回来,奶奶把大部分沙蓬留给猪吃,拣出一把,用清水洗了,给我做菜饽饽。现在想起来,奶奶当年做的那些菜饽饽,是难得的绿色美味,只是那时的我,却没有品出其中的滋味。
③过了春天,沙蓬长高了,也长硬了。可以说,它是地上生长的一种异样的草。夏末季节, 这种草蓬炸成箩筐般大,它不再有破土而出时那种娇嫩劲儿,而是浑身长刺,锋芒毕露,不但人不可伸手触摸,连牛驴骡马也敬而远之。
④大自然的草,各有各的形象,有的迎风而立,有的见风就倒,特别是沙蓬,经不住秋风吹打,在白天,也在晚上,以球形的姿态,被风追赶着到处跑。小时候,在乡村的日子里,是沙蓬撵着我长大的。少年时,我在铁路上干活,每天出去,都能见到沙蓬,铁道的路肩上,走多长的路,它们都不会在我眼前消失。起风的时候,它们有时跑在你前面,有时抱成一团,拦住了你的去路,有时在你身后拼命地追赶,火车在铁道上跑,它们在铁道下面跑。那天,我看到了一个独特的景象:一大群沙蓬站在护网处,如天真而又充满幻想的孩子,好奇地看着疾驶的火车。忽而一阵风过,他们便无人管束一般,如撒欢的野马,有的跑到山洼里,有的跑到水沟中,他们在背风的地方躲避着,好像跑得有点累了,歇在了那里。
⑤终于在这一天,我改变了对沙蓬的看法,沙蓬不能迎风而立,是它的天性使然,它只能在风来临时选择逃跑,至于它最终的结局,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重要,它的宿命是一岁一枯荣。
⑥在我看来,百草中数沙蓬最脆弱。我发现,乡村那些老百姓和我们这些外出打工的人,跟沙蓬一样,都是弱势群体,一生就这样奔跑着、忙碌着。我们干活,有时是漆黑的夜晚,有时是天刚破晓的黎明,有时在阳光炎炎的烈日下,有时在飘飘洒洒的雨中,有时在鹅毛飞落的雪天。无论多么辛苦,我们都无怨无悔。
⑦人跟沙蓬走得是那么近,有时候,人的一些作为,都被沙蓬看在眼里。有一群人在挥汗如雨地干活,为什么有一个人站着不干活,还指手画脚地骂他们,不能好好说吗?那天,我也在这群人中干活,看到了这些沙蓬,也听到了他们的话。有一名临时工,听到那个人的辱骂后,平心静气地还了两句,就被开除了,一旁的沙蓬,埋怨他不该像它们一样锋芒太露。
⑧长刺的沙蓬,注定命运好不到哪里,因此我怀疑它们还是当年在铁路边看到的那群沙蓬 吗?还是说,童年的沙蓬一到成年就注定会以另一种姿态呈现?我想到了鲁迅《故乡》里的闰土,
少年时的机灵、自由,与中年后的木讷、顺从,这难道就是造物的杰作吗?但不管怎样,它的确离我很近,近得我能嗅到它的味道,捧着它的灵魂,并期待在这个寒冷的日子,再次与它相逢。
【1】这篇散文以对沙蓬的情感态度的变化为线索,起初我为什么不喜欢沙蓬?
【2】请赏析第④段画线语句。
【3】本文题为“离我最近的草”,为什么这草距离“我”最近?
【4】城市中的农民工就如沙蓬一样,奔波忙碌,勤劳辛苦,为城市的发展添砖加瓦。请根据文中从沙蓬身上获得的启示,写一段赞美农民工的文字。(不少于 80 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
“你不能改变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能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力。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拓展它的宽度。”
这段话对你有什么启发?能引发你怎样的联想?请根据材料的一句或几句话,确定中心,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等。②角度自选,题目自拟,文体自定。③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