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课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诗经》按照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
B.《灯笼》是吴伯箫写的一篇散文,文章回忆早年与“灯笼”相关的生活景象,流露出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结尾处结合了当时的国运时事,表明要做抗日“马前卒”的心愿。
C.《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他是唐代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著有《陶渊明集》。
D.《社戏》记叙了鲁迅和他儿时伙伴阿发、双喜等一起雪地捕鸟、看戏、偷罗汉豆等有趣的故事,表达作者对童年快乐生活的回忆,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对淳朴人们的赞美。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信是坚实的精神堡垒,不论面对何种困境都能让我坚强勇敢,永不退缩。
B.漂流道两边的怪石嶙峋,地势险要,流泉飞瀑比比皆是。
C.家风是一种“软约束”,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对家庭成员行为、作风、操守的有效约束。
D.《见字如面》节目,皆在用书信打开历史节点,寻章摘句展现人间不同故事。
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周亚夫军细柳》出自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史记》,作者是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
B.古代年龄有特殊的称谓,比如“始龀”指七八岁,“而立”指三十岁。
C.《昆虫记》也叫《昆虫物语》,作者是英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
D.孟子名轲,春秋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尊为“亚圣”。
4、下列关于名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创作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品塑造的保尔·柯察金这个青年英雄形象,激励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向善向美。
B.《昆虫记》一书中,法布尔用生动活泼、轻松诙谐的笔调,让笔下的虫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尊重。
C.《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是我们家的保姆。她姓长,又高又瘦,迷信唠叨,令人厌烦,但她为我买来了《山海经》,让我对她产生了新的敬意。
D.《西游记》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富有想象力的作品之一。小说围绕唐僧师徒四人前往西天取经的主线,写了许多降妖除魔的故事。
5、送路六侍御入朝
杜甫
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
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
不分①桃花红似锦,生憎②柳絮白于棉。
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
注:此诗作于杜甫避乱流寓四川梓州时,此时安史之乱告一段落。路六侍御是杜甫儿时旧友。①不分:嫌恶的意思;“分”也作忿;②生憎:最憎恶。
【1】下列对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
A. 前四句诗人由“过去”想到“现在”,再由“现在”想到“未来”,它本身有个时间的层次。
B. 诗的后四句写景,似乎颔联毫无相干。但其实,这景物描写,是从上文的“别筵”生发出来的。
C. “桃红似锦”,“絮白于棉”,这风光是明艳的,而诗偏说是“不分”,“生憎”,是诗人对景伤情的缘故。
D. 尾联中的“剑南春色”,是诗人“别筵”的眼前风光,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情景融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2】这是一首送别诗,但又不单单抒发离别之情。结合诗歌的首联和颔联,分析作者所抒发的丰富情感。
6、默写填空。
(1)夕阳西下,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洪波涌起。
(3)_____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
(4)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影入平羌江水流。
(6)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____ 。
(7)不知何处吹芦管, _________________ 。
7、石景山区正着力打造红色文化名片,请你结合下面材料和《红星照耀中国》的阅读,谈谈你对红色文化的认识。(100字以内)
红色文化是 100 年来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群众创造的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体现为鲜明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舍生忘死的英雄主义精神。红色文化提炼和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的征程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在和平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等。这些精神是红色文化的精髓,是激励人们开拓进取、矢志不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笨拙如你,温暖如你
(狮小主)
①每次过年回家,我去看姥爷,他总会想方设法给我做一些好吃的,打小他就对我疼爱有加,后来母亲去世,他的舐犊之情便愈加深沉。
②姥爷最拿手的一道菜是高汤汆白菜,美味至极,这是我童年最美好的记忆。那时,我碗里必定有最多的丸子和嫩菜叶,其次是姥姥,最后剩下的菜帮永远是姥爷口中的“最爱”。他常说:“小狮,你不知道,菜帮才是最好吃的,又甜又脆,一口咬下去美极了,姥爷做饭最辛苦,当然要吃最好吃的。”我信以为真,以为姥爷自私,居然让我和姥姥吃菜叶,而把又甜又脆的菜帮据为己有。我又好奇又生气,哭着喊着要抢他碗里的“美味”,姥爷终于“割爱”般夹给我一块晶莹剔透的菜帮,我如获至宝,只是刚咬一口,菜帮的泥腥味瞬间就充满了整个口腔,我一口吐出来,姥爷姥姥大笑不已。我撇着嘴说:“好难吃!一点也不甜,又酸又苦!”
③当时,我嘲笑姥爷没有吃过好吃的菜叶和丸子,居然把菜帮当成最好吃的东西,实在是太笨了。
④后来,我慢慢地长大,终于明白姥爷的心意,心里愧疚不已。然而总是拗不过他,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我喜欢吃菜帮,谁也别跟我抢!”有时我也很生气,便吼他:“姥爷,你真倔!”
⑤是的,姥爷是一个倔强的人。姥爷是远近闻名的笔杆秀才,写得一手好字,从小,我在他的膝下玩耍,耳濡目染,也渐渐地拿起高大的笔杆写毛笔字,每次我煞有介事地写字时候,他总在一旁“啰嗦”。
⑥“四个点每个都是不一样的,一样写,字就显得呆了。”
⑦“起和收的时候,要保持中锋,侧峰多了就圆滑,中锋运笔才是君子。”
⑧“‘欧’字最忌投机取巧,重新写。”
⑨他就这样一遍一遍地说,一遍一遍地纠正我写字的毛病。我18岁那年,村委会主任说:“小狮的毛笔字写得不错,今年就让她给村里写对联吧。”我高兴得立时就想答应,姥爷说:“她还是一个孩子,不经夸,不过磨炼磨炼也好。”于是,我接过姥爷的衣钵,开始给村里写对联。
⑩我记得那年的春节格外冷,漫天的大雪仿佛要把整个人间吞噬。大年初二,我们全家去拜年,刚拐进胡同,就看见姥爷和一群来拜年的长辈站在门口,大家看见我们,纷纷说:“恭喜你们家出了一个书法家!”姥爷就在后面呵呵地笑。大家走进院子后,我和姥爷站在门口,他说:“小狮长大了,成了一个小书法家。”一股幸福感突然就涌进了我的心里,我的眼眶一阵阵发热。我永生难忘当时的情形,我依偎在老人家身边,漫天的大雪静静地落着,大红对联在一片雾霭茫茫的世界中是那么鲜艳夺目。
⑪姥姥去世后的第一个春节,我去看姥爷。那天的阳光特别好,一丝冷风都没有。我进门就大喊“姥爷”,手里拎着给他买的东西,接着便看见他坐在洒满阳光的梧桐树下,一手拿着镜子,一手拿着剪刀在剪胡子。
⑫“女孩不要那么大声说话。”他听到我的声音,笑着慢慢地站起来。我鼻子一酸,说的第一句话是:“我给你买一个电动剃须刀吧。”他笑了笑说:“剪了一辈子,习惯了,还能打发时光。”
⑬中午,只有我和姥爷两个人,其他人都去走亲戚了。除了主菜,那道高汤汆白菜是一定会有的。这次,姥爷依旧将丸子、嫩嫩的菜叶全都给了我,自己仍旧吃着剩下的菜帮。
⑭我不相信姥爷真的喜欢吃又酸又苦、土腥味又大的菜帮。当初,我们的生活条件差,他把好吃的都留给我和姥姥,等生活条件慢慢地好起来,他依旧如此。后来,我才慢慢地明白:谁也不能和他抢那些难吃的菜帮,这就是他表达爱的方式—一种笨拙的、旷日持久的付出。哪怕这道菜被换成了山珍海味,他也仍旧会把最好的一部分留给我。也许只有那些菜帮的味道,才能让他在回忆起当初的漫长岁月,甘之如饴,欣然老去。
⑮那个味道,什么美味佳肴都无法代替。因为那里面,有回忆,也有他难以言及的爱。
(选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的姥爷对“我”疼爱有加,除了每次都给“我”做好吃的,还教“我”写字,教“我”做人要正直、谦虚。
B.18岁那年,姥爷为了磨炼“我”,请求村委会主任让“我”给村里写对联,“我”成了明星,成了大人口中的书法家。
C.第⑫段运用语言、神态和动作描写,突出表现了姥爷看到“我”来时的高兴和“我”看到姥爷时的心酸。
D.哪怕生活条件好了,姥爷也依然坚持吃最难吃的菜帮子,用这种笨拙的,旷日持久的付出方式来表达他对家人的爱意。
【2】请依据文章内容,填写表格。
情节 | “我”的心理变化 |
姥爷把菜帮子留给自己,说菜帮子最好吃。 | ① |
抢姥爷碗里的“美味”吃,“美味”又酸又苦,一点也不好吃。 | 嘲笑姥爷太笨 |
慢慢长大,明白了姥爷的心思 | ② |
③ | 幸福、感动 |
长大后,姥爷仍旧吃着剩下的菜帮 | ④ |
【3】按照要求分别赏析第⑩段中画线的文句。
(1)我记得那年的春节格外冷,漫天的大雪仿佛要把整个人间吞噬。(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2)我永生难忘当时的情形,我依偎在老人家身边,漫天的大雪静静地落着。(赏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4】第⑭段“也许只有那些菜帮的味道,才能让他在回忆起当初的漫长岁月,甘之如饴,欣然老去”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5】文章以“笨拙如你,温暖如你”为标题,有什么妙处?请概括回答。
9、生活中不是缺少真、善、美,只是缺少发现。放眼自然,体察人物,亲近名著……都会给你不一般的感受和思考。请以“读你千遍不厌倦”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②书写规范,卷面整洁;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