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2026学年(上)日喀则八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4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qiào) 然(qiǎo)   刻(juān)   锐不可(dāng)

    B. 名(nì) 河(jiāo)   黑(yǒu) 巧妙绝(lún)

    C. 不逊(xùn) 息(píng)   (zhǔ) 惟妙惟(xiào)

    D. 倔强(jué) 蹒跚(pán) 俯瞰(kàn) 恹恹欲睡(yān)

  • 2、下列有关名著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

    A. 《范爱农》一文写的是范爱农和“我”在日本的留学故事。徐锡麟被害后,范爱农主张“发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可见他愤世俗、倔强正直的特点。

    B. 《骆驼祥子》中,祥子在历经被抢劫、被敲诈、虎妞难产而死、小福子自杀等一系列打击之后,彻底丧失了生活的希望,由原来那个老实、坚韧、善良的人变成了狡猾、麻木、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

    C. 悟空看见观音菩萨手中有一顶嵌金花帽,连忙抢过戴在头上,从此头戴金箍;取经成功后,在悟空要求下,唐僧除去了悟空头上的金箍。

    D. 《海底两万里》的作者儒勒・凡尔纳被誉为“科学幻想小说之父”。小说中的尼摩船长是位生物学家,他和仆人康塞尔向我们详细介绍了海洋生物,给读者许多海洋生物知识

  •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均,南朝梁文学家。他的诗文长于描写山水景物,风格峻拔清新,骈中带散,自成一格,被称为“吴均体”。

    B.《记承天寺夜游》通过描绘承天寺月下的美景,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表达了作者被贬之后的苦闷心情。

    C.《列夫·托尔斯泰》是一篇人物传记,通过对托尔斯泰肖像的描写,给我们展示了托尔斯泰平凡而又独特的外貌特征,尤为特别的是对他眼睛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他深邃的精神世界。

    D.《藤野先生》一文中,因为“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严重挫伤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所以鲁迅先生决定弃医从文。

  • 4、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无论古今,诚信都应该成为个人必有的精神品质。

    ②在现代社会,诚信是公民的第二张身份证。

    ③“信”,即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

    ④因此,我们应该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诚实做人,讲求信用。

    ⑤在古人眼中,“信”是立身之本、交友之道、经商之魂、为政之要。

    A.①⑤②③④ B.③⑤②①④

    C.①③④⑤② D.③①④⑤②

二、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小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下面对词作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精用“接”“连”“转”“舞”四个动词,开篇宏阔大气,画面感强。

    B.“仿佛梦魂归帝所”,是说作者仿佛脱离了尘世,进入了天帝生活的宫殿。

    C.下阙后三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词人对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D.《渔家傲》意境辽阔,富于浪漫主义的色彩,是李清照婉约词的代表之作。

    【2】词中的“谩”有几层含意?请简要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6、古诗文默写

    1茅飞渡江洒江郊,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绿树村边合,   孟浩然《过故人庄》

    3   ,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

    4 ,凄神寒骨,   柳宗元《小石潭记》

    5《记承天寺夜游》中描绘庭院月色的句子是    

    6苏轼的《浣溪沙》中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思想感情的诗句是  

    7   ,黑白分明,

     

四、名著阅读 (共1题,共 5分)
  • 7、名著阅读《红星照耀中国》。

    (1)第一次接触周恩来,斯诺对他的印象是怎样的?

    (2)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是指____

    A 、国民革命军北伐   B 、朱、毛红军会师井冈山

    C 、北方少数民族南迁   D 、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

五、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没有秋裤毛衣,古人如何御寒?

    ①随着气温的降低,秋裤、毛衣、大衣、羽绒服、冲锋抓绒、雪地靴、帽子、耳套都有了用武之地。当我们选购各式保暖衣物的时候,是不是想过,古代的人是穿什么御寒的呢?

    ②当然,古代的服饰形制并非一成不变,各朝各代都有自己流行或者规定的款式、颜色,周代以后,历代王朝都以“会典”“律例”“典章”或“舆服制”“车服制”等各种条文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各阶层的穿衣戴帽。

    ③先说古代冬装用的衣料。我们如今惯常使用的棉织品,其实在全国范围内流行起来是明朝的事情,在那以前,平民主要使用的衣料是麻布,或者其他植物纤维织成的面料,丝织品是属于上层人士或有钱人家的。中国丝绸博物馆的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在古代,丝织品有绫、纱、罗、绢、缎、锦等不同品类,厚薄也各有不同。在明清时期,缎、锦是大富大贵人家制作秋冬外套外面料的主要衣料,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这种面料很贵,所以战国时期,很多只是用来做衣服边缘的装饰。

    做秋冬天的外套,一般不止一层,一层面子,一层绢做的里子。如果只有这两层,就叫“夹衣”,苏轼在《初秋寄子由》中写道“子起寻夹衣,感叹执我手”,说明在初秋时节,夹衣的外袍就是御寒的一大利器,类似现在的风衣。

    ⑤再冷一些,会在衣服里面絮上絮类。絮棉絮做棉袄是棉花普及以后的事情,以前絮的,叫“丝绵”。沈从文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提到,从江陵马山楚墓一号墓出土的衣服实物中,就有内絮丝绵的绵衣,为冬天御寒所用,而这絮的丝绵,据丝绸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多是缫丝的下脚料,用作充绒,轻薄而保暖。

    ⑥除开絮有丝绵的绵衣,还有毛纺织品类和各类皮料。根据沈从文先生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的说法,毛纺织品用作衣料是东晋以后的事情,随着民族融合,衣物起居服用等等也在相互截长补短,汉魏时期,毛纺织品还是主要用作毡褥,两晋时期已经取代了一部分锦绣的地位,《晋书·五行志》称,两晋时,袴褶服更多用毛织物做成。

    ⑦另一种保暖的材料,则是动物的皮毛了,灰鼠皮、狐狸皮拿来做大氅、披风、帽子,厚实又保暖。

    ⑧在保暖方面,我们都知道,只是衣服穿厚是没有用的,露在外面的手、头如果没做好保暖,也会冷。在马王堆的出土文物中,就有露指短手套,或用信期绣,或用朱纹绫罗,古朴而美貌。至于北朝和明代,也都有手套出土,且为全部包住的样式,刺绣的花纹让人觉得,放到现在用,也很时尚。

    ⑨至于头部保暖,花样更多。民间女性在明代以前多在头上戴帕头保暖,有学者研究,汉代时期,士庶男子在冬天用裁成长条,内絮丝绵的帛巾扎在额间,用作保暖。元代,上层妇女戴抹额,到了明清时期,这种抹额又被称为勒子,成为民间妇女最爱的御寒物品,平民和中上阶层相比,只在材质、珠宝使用上有不同。

    ⑩除开抹额,贵族妇女还有“卧兔儿”或“昭君套”,“卧兔儿”是一种用动物皮毛做成的女式饰品,冬天戴在头上,在头顶像卧着小兔子。

    据《中华文化习俗辞典》介绍,“昭君套”是古代一种无顶的女式皮帽,后来也成为一种富家女在冬天的首饰。

    至于男子,冬天也不是光着头出门的。五代至宋代,骑马出门的男子会头戴风帽,御寒且挡风沙。元代,忽必烈有不少皮暖帽、银鼠暖帽。至于明代,每年冬十一月,“入朝百官赐暖耳”,沈从文在书中介绍,暖耳多用狐皮类制成,和今人所用耳套相似。清代,官员冬季戴暖帽,多为皮制。

    【1】文章第①自然段先举出现代人的各种御寒衣物,然后提出问题,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2】第④自然段划线句子中的“一般”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3】文章第⑥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9、按下面题目和要求作文。

    特别,意思是“与众不同,不普通”。生活中,一丝微笑,一个眼神,一声问候;或者一次旅行,一场球赛,一段情谊;甚至一缕阳光,一抹色彩……都令人回味、感怀。

    请以“特别的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把题目补写完整;(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有真情实感,内容具体;(4)字数不少于600;(5)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45
题数 9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诗歌鉴赏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名著阅读
五、现代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