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票房突破40亿元,使得《长津湖》系列电影总票房达97.79亿元,刷新了中国电影史多项纪录。(删掉“使得”)
B.《藤野先生》是一篇鲁迅的回忆性散文,记述了鲁迅与日本老师藤野先生交往的相关经历。(“鲁迅与日本老师藤野先生交往的”与“相关”语序不当)
C.能否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保障和维护群众健康的重要途径,也是方便群众看病就医的重要举措。(删掉“能否”)
D.最近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我国中学生近视呈高发、低龄化趋势,学生的近视比例已经超过50%以上。(“超过”和“以上”连用导致成分赘余)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柑橘 棱镜 万紫千红 课子植物
B. 花冠 密腺 物种起源 热带雨林
C. 毁灭 淤泥 围湖造田 生态平衡
D. 碱性 灰烬 措综复杂 小题大做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就有礼尚往来的优良传统美德。
B.蜀绣又名“川绣”,具有精美细腻、色彩明快的艺术享受,是观赏价值极高的艺术品。
C.“三月三”,壮族人称“窝埠坡”或“窝坡”,原意为到垌外、田间去唱歌,所以也称“歌圩节”,是壮族的传统。
D.能不能切实提高来宾市民的综合素质,是成功创建文明来宾的关键。
4、下列加点词的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每当夜幕迈着轻盈的脚步姗姗而来,白昼的喧闹和繁华渐渐消声匿迹。
B.雨过天晴时,远处细水长流,仟陌交通;近处世外桃源,黄发垂髫,好似一幅桃源山水图。
C.小时候,只要有人窜掇一起找乐子,就绝对不会错过,孩子们的默契配合简直就是天衣无缝的。
D.站在今天的太和殿前,历史的梦境虽已褪色,但仍然可以感受它昔日垂珠联珑的奢华。
5、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
杜甫〔唐代〕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1】试分析颈联的写作技巧。(注意找出其中的两个关键词)
【2】本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诗人通过这一形象表达的感情是什么?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春冬之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良多趣味。
(2)《三峡》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自然景物和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侧面表现了三峡渔民与船夫的悲惨生活。
(3)《三峡》中交代水流湍急、表现行船速度之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郦道元堪称写水的高手,他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水势浩大,又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江水清澈,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富。
(5)《三峡》中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意境相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正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侧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者的兴趣、思考和关注点,都是选择性阅读的根据。临近期末,小文发现同桌小羽容易焦虑,尤其害怕考试。小文想从以下名著中推荐一封信给小羽以缓解焦虑,你觉得哪一封信合适?请说明理由。
《傅雷家书》 1954年6月24日的信:一切事情都要做得妥帖 1954年10月2日的信:我们只求心理平衡 1955年5月16日的信:越是心平气和,越有成绩 1955年12月11日的信:爸爸不帮助孩子,谁帮助孩子 1964年3月1日的信:一个人的成长往往是不自觉的 |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目录 一、谈读书 二、谈动 三、谈静 五、谈十字街头 九、谈情与理 |
【示例】推荐《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的“谈动”这封信。理由:朱光潜列举了自己和陶侃利用“动”解忧愁的故事,阐述了从“动”中我们可以寻出无限快感的观点。由此告诉小文可以通过运动的形式来缓解自己的焦虑。
8、 红豆树下
陈歆耕
①在绵密的江南细雨中,我伫立在古里红豆山庄的红豆树旁。当年钱谦益柳如是共同生活的红豆山庄,已了无踪迹.只余一片废墟,“硕果”仅存的只有这一棵见证了当年钱柳缠绵情史的红豆树。
②废墟反衬出了红豆树的古老、沧桑、孤傲、孤独……
③我撑着雨伞,夹在数十位观者之中,听不清大家围着红豆树在窃窃私语些什么。有着近五百年历史的红豆树,躯干之粗须数人伸臂合抱;虽已经是初春时节,可是它仍然面容枯槁,似有满腹忧愁;它的枝丫,如利刃般直刺蓝天苍穹……
④唐代王维的咏红豆诗最有名:“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可是,江南春雨,却催不出这古老红豆树的新枝,它已经有80年未开花结果,到哪里去采撷红豆?远近的老百姓把它视作“神树”,逢年过节,有很多善男信女来树下烧香跪拜。这些善男信女在心中祈祷些什么呢?
⑤我收起了雨伞,索性让细雨浙浙沥沥地滴落在自己的面颊上。流连在红豆古树下,我想得最多的.还是写出传世史著杰作《柳如是别传》的国学大儒陈寅恪先生。在史海跋涉20年,用文言文写就80余万字、厚厚三大卷的《柳如是别传》,让很多人不理解:一位史学大儒为何要耗费如许光阴,为柳如是这位曾经沦落风尘的女子作传?其实,只要熟悉柳如是全部人生经历的人就会明白,寅恪先生为柳如是作传,其意旨不在为钱柳姻缘留下详实的历史记载,或传播一段轰动一时又为世俗所诟病的爱情佳话。他是要为一位生于国破家亡的乱世,却表现出超凡民族气节和风骨的奇女子作传,是为一种伟大的人格和魂魄作传。而柳氏这样一种“风骨”,与寅恪先生倡导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血脉、心灵上则是相通的。寅恪先生以此大著“痛哭古人,留赠来者”。我们这些后来者,在面对先生的精神遗产时,是否存有几分愧疚呢?
⑥据记载,在钱牧斋80岁大寿时,柳如是为他做寿.恰逢红豆树二三十年后又一次花开满树,她从阁前的红豆树上觅得仅有的一颗红豆,作为寿礼呈上,使钱谦益大喜过望。红豆有情,可显然不是为钱某人开花结果的——钱氏在明灭后降清失节不说,又不愿过隐居生活,遂不听柳氏的反复劝说,非要到清廷去谋一官半职。柳氏则坚决不肯随同前往,做降臣命妇。没有想到,钱氏到京后不被重用,半年后只好托病回老家。他的仕途失意,成全了柳氏在田园山水间安享夫妻生活的愿望。我坚信,有生命的美丽的红豆之花.肯定是为从内而外皆美洁如玉的柳如是而开的。
⑦世间空余“钱牧斋”,“如是”风骨何处寻?
⑧从柳如是到陈寅恪,昂然挺立、傲视红尘的红豆古树,可以看作是他们人格的象征吗?
⑨我觉得.需要到红豆古树下跪拜的.倒是那些缺钙、患软骨病的人……
⑩可惜的是,此刻,在红豆树的废墟周围,推土机正在发出轰鸣,施工车辆穿梭往来,一厘再造的红豆山压将在这里重现。令我忧虑的是:人工再现的雕梁画栋、小桥流水的红豆山庄,加上熙来攘往的红男绿女,反倒会把孑然孤傲的红豆古树给淹没了——我更欣赏它现在的模样,一副卓尔不群的身姿!
(11)不知道红豆古树何时能再发出新枝,何时能再开花结果。它那古老沧桑的面容,给我带来的是无限惘怅和忧思……
【1】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4分)
【2】文中描写红豆树的同时,多次提到“雨”,有什么作用?(2分)
【3】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⑦段“世间空余‘钱牧斋’,‘ 如是’风骨何处寻?”这句话的含义。(4分)
【4】作者主张红豆山庄的再造吗?为什么?(3分)
9、作文。
把课文《愚公移山》改写成一篇现代文。
要求:①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②文体不限;③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不少于5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