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2026学年(上)安庆八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4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人关键性的发明

    B. 中国学生大部分都偏向于理论而歧视实验。

    C. 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D. 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适应于现在的世界的。

  • 2、下列句子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朦胧的月光笼罩在湖面上。”这两个“朦胧”分别是动词、形容词。

    B.“回延安、最后一次讲演、大雁归来、最苦与最乐”这四个短语结构各不相同。

    C.“花香鸟语、草长莺飞是大自然的语言。”一句的主干是“花香鸟语是语言”。

    D.“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这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 3、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保尔在谢廖沙的怂恿下,向瓦西里神父准备的面团中撒烟末,被赶出了学校。

    B.保尔从小就在社会最底层饱受折磨和侮辱,后来在朱赫来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

    C.保尔谎称自己是由于割马鞍上的皮子做鞋垫入狱,于是被释放,住在丽达家。

    D.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全身瘫痪的情况下,不向命运屈服,用笔做武器继续战斗。在双目失明、脊椎硬化的极度困难条件下,开始了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写作。

  • 4、(2017届中考贵州黔东南卷)下列对语文知识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微博”“多彩”“唱响”(分析:这三个词语依次是名词、形容词、动词)

    B. “精准扶贫”“一带一路”“全民阅读”“亲近自然”(分析:这四个短语依次是偏正短语、并列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

    C. 驴友们半夜就登上了雷公山顶,不畏凉气袭人,目的是为了能够观赏到日出的壮观景象.(没有语病)

    D. 在践行“尊老爱幼”传统美德活动中,我们所缺乏的,一是执行力不足,二是方法不当.(分析:应删去“不足”、“不当”)

二、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5、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1结合诗句,概括采莲女的形象特点。

    2从修辞角度,赏析“芙蓉向脸两边开”一句的妙处。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6、用课文原句填空。

    (1)东皋薄暮望,____。(王绩《野望》)

    (2)_____,路远莫致之。(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

    (3)__________,猛浪若奔。(吴均《与朱元思书》)

    (4)此中有真意,____。(陶渊明《饮酒》)

    (5)李清照《渔家傲》中“_______________”以丰富的想象创造出一个似梦似幻、美妙神奇、富有浪漫色彩的境界。

    (6)欧阳修《采桑子》中“_______________”与王维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名著阅读 (共1题,共 5分)
  • 7、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问题。

    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毛泽东,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可是在好几天里面,我总没有证实这一点的机会。

    ⑴斯诺在那一刹那间对毛泽东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但是全文斯诺对毛泽东还进行过其他评价,请说说斯诺对毛泽东的其他两个印象。

    ⑵《红星照耀中国》中写到:“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你认为红军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请结合整本书阅读,就其中一个方面阐述你的观点与理由。

五、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扁担

    ①人们都知道扁担,是用于挑水、挑货物的。但是,还有一种扁担,严格一些就不能叫扁担,应该叫“尖担”,是过去乡里人挑柴用的。它形状类似扁担,但两头是尖的,所以叫尖担。为什么两头要削尖?那时上山割柴,柴用草绳、棕绳或藤条捆成两捆,两头尖的尖担各扎进一个柴捆,然后翻山越岭就挑回家。有时农民也用尖担挑稻草捆、挑玉米杆捆,等等。几十年前山上还有不少狼和熊,割柴采青的乡亲经常遭遇它们的袭击,这两头尖的尖担就成了防卫的武器。我老家有一个人,姓杨,当时十七八岁,随大人上山割柴,累了,就在柴山上打起盹来,一只小狼啃吃了他的半只耳朵,他感到痛,尖叫着醒来,他的父亲举着尖担急忙跑过来追杀狼,戳在了狼的后胯上,狼逃了,可能没有受大伤,姓杨的小伙子却永远缺了半只耳朵,他现在还活着,已经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

    ②我小时候也随父亲上山割过柴,采过青,使用的就是这种尖担。第一次从几十里外的大山把柴挑回家,父亲特意用秤称了重量,是五十三斤,当时我才满十三岁。以后挑回家的柴就增加到六十多斤,七十多斤,八十多斤,在我快满二十岁的时候,挑回的柴曾经达到一百二十三斤。那时候我就很高兴,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很有“成就感”。那时候人很单纯,我喜欢读书,喜欢劳动,读一本有趣的书,我就快乐得像神仙;挑一担山柴回家,就自豪得像个英雄。那时候用的工具,比如这尖担,是这么朴实单纯,就像厚道纯朴的乡亲。一根憨厚的木头,斧头劈几下,刨子推几下,两头削几下,就憨憨地来到乡亲的肩上,来到我幼稚的肩上。一根木头,一根尖担,最早来到我单薄的肩上,最早认识了我单薄的青春。如它的单纯一样,那时我的快乐和忧伤也是那样单纯。

    ③我还记得,我肩上的第一层茧是尖担磨下的,当时有些痛,还骂过尖担。想不到,它送给我的这早年的礼物,一直保留到现在,此刻我放下笔,将两只手放在肩上,同时摸到了左右两肩,那稍觉厚硬,稍觉疼痛的地方,就是茧,就是尖担送给我的纪念。

    我用过大约五六根尖担,最后一次用尖担上山割柴是一九七八年二月。刚立春不久,我已收到大学入学通知书,那是大学停止招生长达十年之久后的第一次高考招生,我毕业的那个中学只有我一人考上大学。欣喜是难免的,但我没有忘记我的老朋友——我的尖担,我自小爱读书,爱劳动,爱那憨厚的尖担。虽然割柴、采青,重量压在肩上并不轻松,甚至很累,但我喜欢那种感觉:柴的忧郁,有点像中药的味道;草的碧绿,扑面而来的全是山野的清香。有时候挑着柴担走在山路上,竟有两只鸟歇在柴捆上啄理翅膀,扑腾着陪我一程;蝴蝶、蜜蜂、蜻蜓也常常是我不期而遇的朋友,它们追着我的柴担、草担飞行,好像我是就要远行的春天,或者,它们以为是我挑走了山里的一部分春天。有时,我也学着乡亲们,在山顶上或山峡里吼一些很野很野的调子,唱几支很老很老的山歌,就听见山鸣谷应,群山互答,百鸟联唱。那时,真有一种“万物皆备于我”的宽广、亲切、伟大的感觉,真想从内心里向人世、向大自然致意:人活着真好啊,活在劳动中真好啊,活在天地间真好啊。所以我在上大学的前几天,特意扛着尖担上山割柴。我想好好看看那些亲爱的山,亲爱的水,亲爱的树木,亲爱的花草,亲爱的白云,亲爱的鸟儿。我想与我的老朋友,我亲爱的尖担,在一起多呆些时候,再挑回两肩白云,再挑回一担山色,深深地珍藏在记忆里。

    ⑤遗憾的是从那以后,我就再没有割过柴,采过青了,也就再没有用过尖担。于今想来,考上大学的那一天,我也就开始疏远土地、疏远劳动、疏远大自然、疏远了人的生命里最珍贵最深切的感受:与万物肌肤相亲、血脉相连。我真想再见到当年用过的尖担,把他紧紧抱在怀里,说一声:老朋友,我想念你。然后仔细凝视他沧桑的面容,从他的皱纹里,找到我肩膀的印痕:贴紧鼻子,会嗅到他木质的微香气息,会嗅到它收藏的山野的气息、柴的气息、草的气息,一个少年单纯的汗的气息。

    ⑥“放下尖担,就打卖柴的”,是我故乡的一句俗语,告诫人不要忘了根,丢了人的本份。我想我虽然放下了那根木头的尖担,但肩膀上从来就扛着别的尖担,挑着有限的一点知识,挑着不大的一点本事,有时也挑一点责任,也挑一点道义,也难免挑一些麻烦和遗憾,在看不见的地方磨下硬茧硌下伤痕。试看茫茫人海,在世界的大街上,谁的肩上不扛着一根或若干根隐形的尖担,挑着一担岁月,挑着一些苦乐,挑着一点欲望,经营自己?不容易啊,日月星辰不容易,虫虫鸟鸟都不容易,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不容易。我既没有放下尖担,就更不会去“打卖柴的”了,因为,那实在是自己打自己。

    (作者:李汉荣,选自《点亮灵魂的灯:李汉荣散文精读》)

    【1】阅读全文,根据文章内容,将下面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2】为帮助同学们完成题为“李汉荣语言风格”的研究性小论文,老师提供了下列提纲,请完成相关任务。

    【3】文中“尖担”意蕴丰富,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9、作文。

    岁月轻轻滑过指尖,许多往事便渐渐弥散在如沙漏般的光阴里面。但在生命的长河中,总有某些东西,让我们刻骨铭心,难以忘记。因为这种记忆是美丽的,芬芳的,能够温暖人心的,让人心情愉悦的……

    请以 的记忆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写亲历事,抒真情感;

    ②六要素要交代清楚;

    ③经过具体,重点突出;

    ④字数不少于 600 字;

    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45
题数 9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诗歌鉴赏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名著阅读
五、现代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