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祝福》中“我”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就是作者自己,用这样的写法,能增强文章的可信度和感染力。
B.“我”和鲁四老爷一样,同属有钱阶层,在思想上也是一致的,虽然他对祥林嫂怀着一丝同情。
C.“我”是小说中的线索人物,是鲁迅的化身,他不满现实,但彷徨无奈。
D.“我”是串联故事的线索人物,他同情劳动人民,但对残酷的现实又无能为力,“荷戟独彷徨”。
2、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对仗的一项是( )
A.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B.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C.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下列对相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离骚”的含义,有的说是“遭忧”的意思。
B.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一书就是由孟子及其弟子编成。
C. 交际语言中有禁忌,就会有变通的说法,这就是委婉语,如鲁迅小说《祝福》中短工把祥林嫂的死说成“老了”。
D. 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最具代表性的现实主义大师之一。他的作品《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4、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不是艺术家,我最多只能说是作家。 。“写家”这两个字是老舍同志在重庆时经常使用的字眼。老舍同志不用“小说家”的称呼而自称“写家”,只能说是他很谦虚;我称自己为写家,是有别的原因的。
A. 说我是写家倒更恰当些,因为严格地说,我也不能算是作家
B. 我也不能算是作家,因为严格地说,说我是写家倒更恰当些
C. 其实严格地说,说我是写家倒更恰当些,我也不能算是作家
D. 其实严格地说,我也不能算是作家,说我是写家倒更恰当些
5、苏东坡“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诗中拿( )开玩笑,
A.徐大受 B.陈慥 C.马梦得 D.朱寿昌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衣
阎秀丽
定妆、勒头、贴片、梳扎……
香玲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嘴角不由得翘起一弯笑,她把腮红又用指肚小心地往下拉了拉,让她的圆脸显得修长了些。着装完毕,香玲静静地坐在木凳上,不敢去看金凤。她知道金凤的眼睛里正在喷火,她能感觉到周身被灼伤时的隐痛。
金凤是村里红透半边天的台柱子。
香玲是小剧团里名不见经传的配角。
金凤脸上的嗔、喜、笑、怒、伤感、娇羞,诠释着世间凡尘女子的烟火风情。男人们从她的身上看到了风月,女人似乎能从她那里找到自己的一生。
所以,金凤有了架子,是角儿的架子。每次上台,都需要剧团里的几个头面人物去请。要一请、二请,直到三请,金凤才笑着说:“哟,干吗还来好几个人啊?让谁知会一声就行了。乡里乡亲的,哪来的那些说道儿!”
“您可千万别这么说,咱们的小剧团能少得了您吗?全指着您给撑场呢。”
金凤嘴角便噙着淡淡的笑,摇摆着腰身出了门。
这是这些年唱戏时的规矩,人家金凤要的就是这个面儿!谁让村里人好这口呢。正月没事,唱唱大戏,扭扭秧歌,人们便有滋有味地过完了年。
香玲喜欢青衣。青衣在舞台上水袖飞扬时的飘忽和眼眸流转时的风情让香玲着迷。香玲看青衣,就像看自己。
而今天,她只是被临时抓来救场的。
老规矩,请了金凤三次。金凤托着腮,只是说嗓子疼,开不得口,今儿是唱不了了。
头面人物中的九叔便急得跳了脚。唱戏有唱戏的规矩,锣鼓声已经在村里密集地响起,这戏不能歇。但是,没有主角儿的戏是没人看的,何况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正月十五!
年轻力壮的人过完年就都外出打工了,但村里该热闹还得热闹。正月十五唱大戏,却不想金凤会撂挑子,难怪九叔跳脚了。
跳脚归跳脚,这戏还得唱,别的角儿都收拾妥当了,断不能临场改戏。九叔思忖良久,心里便有了谱儿。
香玲!
金凤和香玲一个村东一个村西,一个主角一个配角。
金凤在县剧团学过一段时间,无论是扮相、身段还是唱腔,都是专业水准,能自然地演绎出青衣的一腔心事,香玲是山野里长出来的花儿,没有在县剧团里熏陶过,却有着一副天生的好嗓子,唱起来低回婉转,别有一番风韵。但是亏就亏在了脸蛋和做派上,香玲自是多了一份山野间的气息。所以无论是大家闺秀还是小家碧玉,都自然而然地成了金凤的专属角色。
九叔找到了香玲,香玲点头。香玲不想让九叔为难,九叔眉头紧锁着的疙瘩让香玲的心也揪在了一起。
揪在一起的心会疼。看着九叔的背影,香玲轻轻地叹了口气。
九叔的眼睛里只有金凤,这是村里人都心知肚明的事儿,香玲也知道,但是香玲的心还是会疼。
香玲出门的时候,外面下起了雪,雪花很大,把夜晚的村庄上了一层白色的纱衣。
谁也没有想到,金凤会突然闯进来。
金凤面无表情,只是在门口静静地站着。外面的雪花依然在飘,两扇门在她身后尴尬地一张一合,挑衅似的吞吐着寒气。
香玲赶紧从坐着的椅子上挪到一个小木凳上,灯光明明暗暗地在她的脸上滑过。
定妆、勒头、贴片、梳扎……
旋即,另一个青衣装扮的人稳坐在灯光下,如冰如雪,凛然不可侵犯。
九叔挠了挠头,看了看金凤,张了张嘴,什么话也没说出来;又看了看香玲,还是挠了挠头,什么话也没说出来。
外面的雪下得越发大了起来,孩子不扛冻,老人们便带着孩子一个个离开戏场。可九叔依然亮着嗓子吼:“开场!”
锣鼓声响,响彻了整个村子。
村子瞬间变得热闹起来,锣鼓声和丝弦声挤满了空荡荡的村庄。
雪花飞舞着,和台上红红绿绿的戏服相衬,竟然有着说不清的魅惑。
两个“青衣”从左右幕侧飘然而出,青衫鼓荡、水袖飘忽,一个云手,一个盘腕,随着丝弦声起,咿咿呀呀地唱起来。
九叔把胡弦的调门儿调得高,金凤使足了劲头儿,香玲也毫不示弱。两个青衣的唱音势如裂帛,穿透飘舞着的雪花,穿透莽莽的群山,绵延不绝。
不知在什么时候,金凤从香玲的眼睛里看到了自己,另一个自己。娇俏的兰花指,妩丽的面庞,水袖轻颤,眼波流转,亦真亦幻,是她的形,也是她的魂,如人间尤物,风情万种。金凤的心颤了一下。
金凤的声音愈发清脆高亢,香玲的声音低回婉转,掺杂在一起,竟然有着意想不到的和谐。那和谐让金凤的心又颤了一下,仿佛自己和自己的戏都与以往有了不同,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九叔眼里飘进了雪。
他转头望了望台下,低下头,雪花从眼里流出来,变成点点晶莹,落在他的弦弓上。
台下早已空无一人,那些零星的脚印已经被大雪掩盖。
台上依然是水袖飞扬,在漫天飞雪中如三月杨花袭人面。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写了香玲和金凤的“笑”,虽然二人笑的原因不同,但情感极为相似,均表现出了得意和满足。
B.“全指着您给撑场呢”一句话令人回味,既反映了对金凤演技的认可,也流露出对金凤摆架子的不满。
C.“香玲赶紧从坐着的椅子上挪到一个小木凳上”一句以动作显心理,表现了香玲在金凤面前心有卑怯的一面。
D.金凤、香玲同台演绎,精彩顿生,共同诠释了青衣的全新境界,这令九叔欣喜、感动乃至落泪。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风和香玲“从左右幕侧飘然而出”时,情节随之发生突转,将小说推向高潮,金凤这一人物形象由此发生了变化。
B.小说善于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情感,如两次提到金凤的心“颤”了一下,先是惊叹于香玲的才艺,后是惊讶于戏台上两人的和谐。
C.“台下早已空无一人”与“台上依然是水袖飞扬”,形成视觉上的反差,通过台上与台下的对比,突出表现了两位艺人的忘我与陶醉。
D.小说中多处关于雪的描写,既营造出一种唯美的意境,又渲染了两位艺人间的紧张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形象。
【3】请简要分析小说的叙述方式。
【4】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文学创作出的美不能脱离真而独立存在。请结合小说中的两个人物谈谈你的理解。
7、按要求补全下面空缺。
(1)_______,杜鹃声里斜阳暮。(北宋·秦观《_______·郴州旅舍》)
(2)位卑则足羞,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3)柳永《八声甘州》中“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一句,从对面着笔抒发情感。杜甫《月夜》中同样采用这一手法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学习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苟子在《劝学》中就明确提出“____”的中心论点,而韩愈在《师说》中说“_______”,强调求学之人不能无师。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周瑜的年少得意和气度非凡。
(3)刘禹锡《陋室铭》中“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无俗世杂务缠身的轻松与快乐。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有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中意思与之相近的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红楼梦》的护身符歌谣里有“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在《阿房宫赋》里表明阿房宫规模庞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长江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寄寓了诗人无限的情思,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述而》中孔子指出,即使吃粗劣的食物,枕着胳膊睡觉,也可以乐在其中;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观刈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劳动者珍惜夏日时光,不顾劳累,也忘记了炎热。
(3)《阿房宫赋》中以一连串的排比夸张表现阿房宫的奢华,如写架起房梁的椽子“______________”,嘈杂的音乐声“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名句,阐明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
(2)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上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名句描写了“沙场秋点兵”的豪壮气势。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1】
叶梦得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敧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拼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谈笑净胡沙【2】!
注:【1】这是作者告老,隐居湖州卞山后写的作品。【2】化用李白《永王东巡歌》中的“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胡沙,指代胡人发动的战争。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点明时令,反映出词人的开朗胸怀。
B.“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拼却鬓双华”,直截了当地表达出词人对时局的不满。
C.“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词人从时间和空间上反复感叹自己一事无成,徒留恨意。
D.末尾句,词人自比东晋谢安,表明东山再起的决心和收复失地的抗金意志。
【2】有人评论梦得词“能于简淡处时出雄杰,合处不减靖节(陶渊明)、东坡之妙,岂近世乐府之流哉”,请从“简淡”和“雄杰”两个角度分析本词的情感。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桑维翰,洛阳人。身短面广,非常人,既壮,每对鉴自叹:“七尺之身,安如一尺之面!”试进士,有司嫌其姓,黜之。或劝勿试,翰持铁砚示人:“铁砚穿,乃改业。”唐同光中,登进士第。高祖领河阳,辟为掌书记,历数镇皆从,及建义太原,首预其谋。复遣为书求援于契丹,果应之。及高祖建号,知枢密院事。幸夷门,范延光据邺叛,人心恟恟。翰从容谈论,怡怡如也,时皆服其度量。杨光远平邺,朝廷虑兵骄难制,翰请速散其众,寻移光远镇洛阳。因授翰检校司空,兼侍中,出为相州节度使。吐浑都督白承福为契丹所迫,举众内附,高祖方通好于契丹,拒而不纳。镇州节度使安重荣患契丹之强,密与吐浑结,是时,荣有飞扬跋扈之志。荣抗表请讨契丹,且言吐浑之请。高祖览表,犹豫未决。翰知荣畜奸谋,乃密上疏。高祖传密旨于翰:“今省所奏,释然如醒。朕计已决,卿可无忧。”少帝嗣位拜中书令再为枢密使封魏国公事无巨细一以委之然权位既重四方赂遗咸凑其门。由是浇竞辈得以兴谤,间言稍入,翰渐见疏忌。寻以冯玉为枢密使,以分翰之权。后因帝微有不豫,翰曾密遣中使达意于太后,请为皇弟重睿择师以教道之,帝疑之。俄玉作相,与翰同在中书。会舍人卢价秩满,玉乃下笔除价为工部侍郎,翰不暑名,玉竟除之,自此翰与玉不相协。帝以重睿择师傅言于玉,玉遂以词激帝。寻出翰为开封府尹。开运三年,王师降契丹。张彦泽以前锋骑陷都城,利翰家财,遣兵守之,终为彦泽所害,年四十九。
(节选自《旧五代史》)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少帝嗣位/拜中书令/再为枢密使/封魏国公/事无巨细/一以委之/然权位既重/四方赂遗/咸凑其门
B.少帝嗣位/拜中书/令再为枢密使/封魏国公/事无巨细/一以委之/然权位既重四方/赂遗咸凑其门
C.少帝嗣位/拜中书令/再为枢密使/封魏国公/事无巨细/一以委之/然权位既重四方/赂遗咸凑其门
D.少帝嗣位/拜中书/令再为枢密/使封魏国公/事无巨细/一以委之/然权位既重/四方赂遗/咸凑其门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洛阳,因地处洛水之南而得名,又称洛邑、雒阳、洛京等,历史上多个王朝在此建都。
B.进士,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C.契丹,发源于我国东北的游牧民族。唐末,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后称帝,国号契丹。
D.节度使,古代官名,在唐时可总揽一道或数州的军、民、财政,北宋以后职能逐渐弱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桑维翰相貌奇特,胸怀大志。他长相不同于一般人,身材短小面部宽长,在科举道路上虽遇挫折却矢志不渝,最终高中。
B.桑维翰临危不惧,处变不惊。范延光占据邺城造反时,众人都心神不定,人心浮动,而桑维翰却面不改色,淡然处之。
C.桑维翰追随高祖,深得信任。他做掌书记时就在高祖阵营,首先参与谋划高祖登基,后秘密上书助高祖决断安重荣一事。
D.桑维翰被人陷害,遭到猜忌。少帝时,因受宵小之辈离间而被少帝疏远,又因少帝生病时为皇弟出谋划策而被少帝怀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劝勿试,翰持铁砚示人:“铁砚穿,乃改业。”
(2)张彦泽以前锋骑陷都城,利翰家财,遣兵守之,终为彦泽所害,年四十九。
14、写作。
有人认为,世界需要交流沟通,就需要采取合适的劝说方式和技巧来改变他人的想法;有人认为,人总是坚信自己的想法,试图改变他人的想法是徒劳的。
对“要不要改变他人的想法”这个问题,你有哪些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表达你的观点。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