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在这里发生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见证了中国近代的沧桑与奋斗。
下列能印证这一结论的历史史实是
①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在北京
②1895年发生在北京的“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序幕
③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进行了烧杀抢劫
④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的学生高呼口号,掀起了五四爱国运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对于中国近代史的一位人物,有同学认为他采用西方科技兴办近代企业,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另一些同学认为他签订了《马关条约》,是个卖国贼。他们讨论的历史人物是
A. 林则徐 B. 曾国藩 C. 袁世凯 D. 李鸿章
3、我国一直关注农业的生产发展,新中国建立以来对农业有过几次的调整。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
A.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生产资料仍是私有制
B.三大改造的完成,没有改变农业性质
C.“大跃进”运动的开展,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D.改革开放的对内改革导致农业出现重大问题
4、有学者这样评述:“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新生的资产阶级的首次登台表演,虽然结局惨烈,却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具有堪称划时代的意义。”这里的“划时代的意义”主要是指( )
A. 中国开始进入近代社会 B. 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C. 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D. 中国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5、下列有关北伐战争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1924年创办的黄埔军校,蒋介石任校长,为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B.北伐军从两广出兵北上,首先进军湖南和江苏
C.国民革命军第四军被誉为“铁军”
D.北伐的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
6、19世纪沙俄趁火打劫,巧取豪夺,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约多少平方千米的领土
A.40多万
B.60多万
C.100多万
D.150多万
7、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事变,侵占我国东北三省。这一事变是( )
A. 九一八事变 B. 一·二八事变 C. 西安事变 D. 七七事变
8、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实现了和平过渡的创举是( )
A.采用赎买政策
B.成立生产合作社
C.建立人民公社
D.实行改革开放
9、《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哪一年制定的
A. 1949年
B. 1954年
C. 1956年
D. 1982年
10、元朝的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得调动军队。由此可见,行省制度
A.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B.加剧了地方与中央抗衡
C.导致了地方机构效率低
D.造成丞相权力威胁皇权
11、某部历史题材的电影剧本叙述了1843年上海的场景,请找出符合历史事实的一组镜头( )
A.悬挂俄国国旗的工厂一家接一家
B.一位英国商人在街边店铺买茶叶
C.民众对割香港岛给美国感到气愤
D.大清官员与日本领事商谈关税额
12、近代的中国,不同的运动口号体现了不同阶级的需求。其中由陈独秀提出的口号是( )
A.自强求富
B.君主立宪
C.民主共和
D.民主科学
13、太平天国起义坚持斗争14年,转战大半个中国。太平天国起义的性质是( )
A.资产阶级革命
B.农民战争
C.人民解放战争
D.工人运动
14、毛泽东在60多年前曾称孙中山为“站在正面指导时代潮流的伟大历史人物”之一。孙中山的主要历史功绩有
①建立兴中会②创建中华民国③领导五四运动④建立同盟会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5、“上海的新兴无产阶级转入行动。激进和爱国的学生找到了最有力的同盟者。”材料说明
A.五四爱国运动经过了长时间的准备
B.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C.青年学生成为五四运动的新生力量
D.五四运动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
16、“它使中国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彻底崩溃,是中国帝制与共和意识的分水岭,尽管它的结局是悲剧性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
A. 废除丞相 B. 太平天国运动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17、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流行语。你认为新文化运动中可能出现的流行语是( )
A.民主共和
B.富强民主
C.民主科学
D.维新变法
18、下列关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论述,正确的是( )
①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②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
③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④甲午中日战争后,其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9、文字是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下列文字由古代埃及人创造的是
A.
B.
C.
D.
20、他建立帝国后,并未公开称帝,而是对外自称是“共和国第一公民”,元老院的首席元老(即元首)。他是( )
A.
B.
C.
D.
21、1950年10月,以为总司令兼政治委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
22、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____”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1992年,海峡交流基金会与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达成“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共识,后被称为“____”,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23、_____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
24、北京大学和《_______》成为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________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25、1949年, 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1951年 获得和平解放,至此,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
26、下图所示人物是抗日民族英雄,他领导东北抗日联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他在亿万同胞心中树起不朽的丰碑,请写出他的名字。
27、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____,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鲁迅的____,深刻解剖了整个民族的精神弱点,成为批判国民性问题的经典之作。
28、请举出19世纪末20世纪前期涌现的代表我国思想潮流的刊物各一例。
(1)体现维新变法思想的刊物——
(2)体现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刊物——
(3)以“民主”“科学”为核心思想的刊物——
29、近代中国农民阶级发动的反帝爱国运动是______。
30、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_____。
31、简答中英《南京条约》签订的时间及内容。
32、简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33、三大改造是我国的深刻变革。指出三大改造完成的时间,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途径有何不同?三大改造对我国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34、(2017年湖南邵阳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图片史话“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是近年网络上的流行语。有学者认为,在中日关系发展史上,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军国主义盛行,对外侵略扩张,导致中日“友谊之船”说翻就翻。【
友谊之船】
【侵略之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唐朝及近代史上中日关系的主要特征,并说说导致近代中日关系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新闻纪实2017年1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明确要求在教材中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精神,将“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从九一八事变至七七事变期间,抗战处于东北义勇军、东北抗日联军、部分华北和华中地区的中国军队的局部抗战阶段;从七七事变至日本递交无条件投降书期间,抗战处于全国抗战阶段,即“八年抗战”,把局部抗战与全国抗战联结起来,就是“十四年抗战”。“十四年抗战”的说法,更加全面地概括了中国的抗战历史,进一步肯定了中国共产党及国民党爱国官兵的抗战行为……
——摘编自人民网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四年抗战”的起止时间,并列举该时期中国抗战史实两例。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重大意义。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