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双河市2024年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三模)语文试卷带答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告诉我们,要珍惜青春时光,奋发进取。该句出自(  

    A.《长歌行》 B.《短歌行》 C.《长干行》 D.《行行重行行》

  • 2、下列各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是故燕虽小国后亡 B.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

    C.惜其用武不终也 D.二败三胜

  • 3、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关于名著中传统节日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许多的工夫过去了;上坟的人渐渐增多,几个老的小的,在土坟间出没。”这是《药》中描绘的清明节的景象。

    B.“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大约上午十一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这是《边城》中描绘的端午节的场景。

    C.“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这是《社戏》中描绘的中秋节的景色。

    D.“两府中都换了门神、联对、挂牌,新油了桃符,焕然一新。宁国府从大门、仪门、大厅、暖阁、内厅、内三门、内仪门并内塞门,直到正堂,一路正门大开,两边阶下一色朱红大高照,点的两条金龙一般。”这是《红楼梦》中描绘的除夕的场景。

  •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围棋极可能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       ,而是人们在反复实践和比较中认识到的,是随着社会和文明的进步而不断深化和升华的。

    (1)围棋不仅对个人修身养性,而且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理产生深刻影响。

    (2)围棋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

    (3)因为其形制、内涵与中华文明的源头相符。

    (4)这种地位不是任何人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结论。

    (5)围棋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

    A. (3)(2)(1)(5)(4)

    B. (2)(1)(5)(4)(3)

    C. (1)(3)(4)(2)(5)

    D. (3)(2)(5)(1)(4)

     

  • 5、下列各句中,表达不合语境的一项是

    A. (元宵节)皓月满轮,玉宇无尘千顷碧;紫箫一曲,银灯有焰万里春。

    B. (端午节)美酒雄黄,正气独能消五毒;锦标夺紫,遗风犹自说三闾。

    C. (七夕节)名借沉香,我思三首清平调;人来览殿,谁解千年长恨歌。

    D. (中秋节)灯月交辉,伫听笙歌欢四野;雨旸时若,式观丰阜乐群黎。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春节民俗艺术

    感人的艺术氛围和铭心的审美经验,强化着国人对春节这一“文化空间”的审美期待。这种普遍而持久的社会心理,使“春节”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构成。在春节这个“全民欢动员”的狂欢时节,民俗艺术的文化功能、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民族文化的凝聚力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

    春节习俗促进了民间艺术的发展,而各具地域特色的节俗艺术也在生活中发挥着比审美欣赏更为广泛的社会作用。比如南方许多地区都有耍“板凳龙”的习俗,其每一节“龙身”由每家每户来制作,当龙灯耍到家门前时,这家人便将自己制作的一节“龙身”接上,龙灯如此越接越长,越耍越威风。这种全民参与的“行为艺术”既调动了人们过春节的积极性,也增进了村社邻里间的和睦与团结。

    民间艺术特别能反映中国人的审美意识,其创作构思充满想象,极富浪漫色彩。比如人们会以谐音方式把“鲇鱼”与富裕之意联系在一起,以之寄托“年年有余”的美好理想。民间艺术的造型无意模仿客观事物的自然特征,而强调物象所承载的人文观念,以至其表现形式自由而奔放,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将中国“写意”艺术精神作了极致的发挥。民间艺术的整体格调清新质朴、刚健明朗,凸显着乐观主义的精神品格和美学气质,不像现在一些极端个人主义的艺术创作,极力表现焦虑、寂郁或惆怅等消极情绪。

    有人说现在“年味淡了”。的确是这样。以前过年,人们会自己写春联、剪剪纸、扎灯彩、塑面花,自发而热情地参与节俗艺术创作。如今,这种审美兴趣和相关的习俗观念已越来越淡化,年节的文化空间已为批量化生产的“民艺商品”所充斥。现在的春节不如以前热闹了,真正的民间创作也随节俗的淡化而日益缺乏,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已越来越不屑于民间艺术。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个中原因当然很复杂。现在的生活节奏加快了,社会格局、经济格局、家庭格局以及价值观、审美观也和以往大有不同,许多有特色的节俗活动和相关的艺术形式要在城市里展开确有一定的难度。可谁又能阻止生活的流变,让年节艺术一成不变地恪守老套路呢?

    其实,随生活潮流而与时俱进地加以调整和改变,本来就是民间艺术的精神和发展状态。面对春节联欢晚会、电话拜年、手机短信和电子贺卡一类的“新年俗”或“新年节艺术”,我们与其在怀旧中抱怨现实,不如在“俗而礼,礼而俗”的互动中建设与时俱进、魅力依旧的当代年节艺术,以至让大家真的想过年、过好年。

    因为交通受阻,时下有人提出“今年过年不回家”的倡导。这当然是想为政府排忧解难,也是为了避免同时出行所造成的种种麻烦。不过,面对民族文化历史所造就的普遍社会心理,面对民族文化记忆所产生的巨大精神感召,这种倡导显然是无力的,也不契合国情。

    其实,文化保护问题和民生问题是紧密关联的。今天,要想有力地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充分地发挥春节及其民俗艺术的积极作用,就需要切实地解决作为文化传承主体的广大民众的生计问题。安民于本土,就可使得乡村的老百姓都能够在自己的土地上生产和发展,传统民俗文化就有可能得到更好的延续,其积极的社会功能也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春节才会越过越火,春节的民俗艺术才会越来越繁荣。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1】【1下列关于“现在年味淡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在春节不如以前热闹,真正的民间创作随节俗的淡化日益缺乏,尤其是年轻一代越来越不屑于民间艺术。

    B. 当前,审美兴趣和相关的习俗关联越来越淡化,年节的文化空间都已经被批量化生产的“民艺商品”所充斥。

    C. 每当过年时,人们都会自己写春联、剪剪纸、扎灯彩以及塑面花等,自发而热情地参与节俗艺术的创作活动。

    D. 春节联欢晚会、电话拜年、手机短信和电子贺卡一类的“新年俗”或“新年节艺术”活动缺乏真正的民间创作。

    2】【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以前“春节”感人的艺术氛围和铭心的审美经验让一些国人对春节这一“文化空间”有了更多的审美期待。

    B. 个人主义的艺术创作与民间艺术相比,前者不如后者,因为前者想要表达的情绪是不健康的,而后者则凸显乐观主义精神品格和美学气质。

    C. 有人提出“今年过年不回家”,是因为交通受阻;但这种倡导其实是无力的,因为“春节”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几乎人人都想回家过年。

    D. 作者认为,文化保护问题和民生问题是紧密关联的,老百姓在自己的土地上生产和发展,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就有可能让传统民俗文化得到更好的延续。

    3】【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然现在的春节不如以前热闹,但“春节回家过年”在民族文化记忆中仍具有巨大的精神感召,这也是民族文化历史中所造就的普遍社会心理。

    B. 在国人的审美意识中,民间艺术无疑是极具有表现力的,它不刻意模仿客观事物特征,而强调物象所承载的人文观念,具有强烈主观色彩。

    C. 人们普遍对“春节”有着期待的心理,这也体现在它既可以促进民间艺术的发展,又可以具有审美欣赏的作用,还有广泛的社会作用。

    D. 若要充分发挥春节及其民俗艺术的积极作用,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功能,那就要解决作为广大民众的生计问题,但政府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钉子数量与粮食作比,突出了秦王的纷奢。

    (2)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以白绸和箭头为喻,生动描写山水美景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草”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诗人常用以表情达意,比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类似诗句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描写了胡天八月飞雪的情景。

    (2)在《赤壁赋》中,苏轼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洁身自好、不贪慕身外之物的豁达态度。

    (3)李煜《虞美人》中,春花秋月之外,“_______________”也是勾起词人故国之思的景象;而“_______________”则是词人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 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的意思是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以把握。

    (2)李白的《蜀道难》想象丰富,充满神秘色彩,其中一句___________写有关“五丁开山”的故事,“_________”一句写有关太阳神的车子的传说。

    (3)李清照《声声慢》中,说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10、按要求填空。

    (1)倚南窗以寄傲,_______________。 (晋·陶渊明《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举类迩而见义远。(汉·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3)《阿房宫赋》《六国论》都是针砭时弊的名篇,杜牧认为六国和秦国灭亡原因是统治者骄奢淫逸不能“_________”,《六国论》阐发六国破灭原因是“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阐述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进一步强调国君要慎待百姓。

    (2)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高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达了对权贵极度的藐视,与《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3)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奖牌设计融入了中国玉璧元素,“玉”质细而坚硬、温润而有光泽,深受人们的喜爱,也是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苏子瞻哀辞

    张舜民

    石与人俱贬,人亡石尚存。

    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

    满酌中山酒,重添丈八盆

    公兮不归北,万里一招魂。

    注:①张舜民:和苏轼感情深厚。苏轼知定州期间得墨石,作大盆盛之,数水其上,名其室为雪浪斋。后来苏轼被贬岭南,到宋徽宗时,作者知定州,重新修茸雪浪斋,而此时得知苏轼病逝,于是写了这首哀辞。②丈八盆:指苏轼用来盛放墨石的盆。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苏轼被贬,墨石也被贬,“石与人俱贬”中的“俱”字,道尽当时的炎凉世态。

    B. 首联下句是说,苏轼虽然已经去世,但“石尚存”,足以让作者感到一丝欣慰。

    C. “重添丈八盆”体现了作者对苏轼遗物的珍重,表达了作者对苏轼的思念之情。

    D. 尾联直抒胸臆,情真意切,苏轼病逝,作者只能在万里之外的定州为其招魂。

    E. 总体而言,本诗语言平实质朴,为便于抒情,也使用了反复、比喻的修辞手法。

    2结合全诗内容,谈谈作者写“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两句的用意。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拜住,安童孙也。五岁而孤,太夫人教养之。稍长,宏远端亮有祖风。英宗登极。拜中书左丞相。先时,近侍传旨以姓名赴中书铨注者六七百员,选曹为之壅滞。拜住奏阁之,注授一依选格次第,吏无容奸。刑曹事有情可矜者宽恕之,贪暴不法必不少容。帝常谕左右曰:“汝辈慎之,苟陷国法,我虽曲赦,拜住不汝恕也。”延祐间,朔漠大风雪,羊马驼畜尽死,人民流散,以子女鬻人为奴婢。拜住以兴王根本之地,其民宜加赈恤,请立宗仁卫总之,命县官赎置卫中,以遂生养。至元十四年,始建太庙于大都,至是四十年,亲享之礼未暇讲肄。拜住奏曰:“古云礼乐百年而后兴,郊庙祭享此其时矣。”帝悦曰:“朕能行之。”预敕有司,以亲享太室仪注礼节,一遵典故,毋擅增损。二年春正月,始备法驾。拜住摄太尉以从。致斋大次,行酌献礼,升降周旋,俨若素习,中外肃然。拜住每以学校政化大源,似缓实急,而主者不务尽心,遂致废弛,请令内外官议拯治之。有言佛教可治天下者,帝问之,对曰:“清净寂灭,自治可也。若治天下,舍仁义,则纲常乱矣。”帝并善之。冬十二月,进右丞相、监修国史。帝欲爵以三公,恳辞,遂不置左相,独任以政。首荐张珪复平章政事召用致仕老臣优其禄秩议事中书不次用才唯恐少后日以进贤退不肖为重务三年春二月,将进《仁宗实录》,先一日,诣翰林国史院听读。首卷书大德十一年事,不书左丞相哈剌哈孙定策功,惟书越王秃剌勇决从容。谓史官曰:“无左丞相,虽百越王何益?录鹰犬之劳,而略发踪指示之人,可乎?”立命书之。其他笔削未尽善者,一一正之,人皆服其识见。

    (节选自《元史·拜住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荐张珪/复平章政事/召用致仕老臣/优其禄秩议事/中书不次用/才唯恐少后日/以进贤退不肖为重务/

    B.首荐张珪复平章/政事召用致仕老臣/优其禄秩议事/中书不次用/才唯恐少后/日以进贤退/不肖为重务/

    C.首荐张珪/复平章政事/召用致仕老臣/优其禄秩/议事中书/不次用才/唯恐少后/日以进贤退不肖为重务/

    D.首荐张珪/复平章政事/召用致仕老臣优其禄秩/议事中书不次/用才唯恐少/后日以进贤退不肖为重务/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郊庙是指古代帝王祭祀天地和祖先的宗庙。此处有特指前文“太庙”之意。

    B.纲常是“三纲五常”的简称,由汉代董仲舒提出,是传统儒家的伦理观念和行为准则。

    C.左相即左丞相,与右丞相同属皇帝身边的重要官职。从文中看元朝当以右丞相为上。

    D.实录是记载皇帝在位时期重要史实的编年体史书。《仁宗实录》所记为当朝皇帝的国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拜住公正严明,严格铨选制度。任中书左丞相时,他奏请搁置了积压官署的六七百人名单,完全按照程序选拔人才,遏制了不正之风。

    B.拜住体恤民情,重视学校教育。他曾将流离失所的百姓收归自己的官署中,并多加抚恤;他关心学校教育,请内外官员一起商讨拯救治理的方法。

    C.拜住尊崇仁义,熟悉祭祖礼仪。他认为佛教只可用于自我管束,若是治理天下,则须依靠仁义;他帮助皇帝遵循古礼完成祭祖仪式,严整有序。

    D.拜住虑事周密,见解颇为独到。任监修国史时,他亲自到国史院核查,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并要求史官对史书中不适当的地方全部加以改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辈慎之,苟陷国法,我虽曲赦,拜住不汝恕也。

    (2)拜住每以学校政化大源,似缓实急,而主者不务尽心,遂致废弛。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题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8年4月10日,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上发表主旨演讲,阐释中国在新的历史节点将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将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演讲中习近平多处引经据典,如:

    ①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淮南子》)

    ②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荀子》)

    ③天道酬勤。(《周易》)

    ④摸着石头过河。(俗语)

    ⑤天行有常……应之以治则吉。(《 荀子》)

    ⑥不畏浮云遮望眼。(王安石《登飞来峰》)

    对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