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阿坝州2025-2026学年四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5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句中加点词按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人皆得以使之 ②沛公霸上

    ③不能容于远近    ④相如进缻

    ⑤我得事之 ⑥项伯杀人,臣

    ⑦既东 行露宿

    A.①④⑤⑧///⑥⑦ B.①⑤⑧/②④//⑥⑦

    C.①⑤⑧/②④/// D.①⑧/②④⑤//⑥⑦

  •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盛唐时期的李白与杜甫是我国唐诗史上的双子星并称“李杜”,世称“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而中唐诗人李商隐和杜牧被称为“小李杜”。

    B.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登高》通过描绘秋江景色,倾诉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C.白居易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D.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及其门人著有《孟子》一书。

  • 3、对下面这段文字中歇后语和典故的运用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为写好这篇参赛论文,小李“上穷碧落下黄泉”,将各类获奖论文全翻了个遍,从材料整理到观点提炼都做了充分准备,稿子也反复打磨了七遍。钳工出身的爸爸说,你这篇论文写得是“扳手紧螺帽儿——丝丝入扣”啊。小李说,那是,我这可是“巨笔屠龙手”,一定会“蟾宫折桂”。

    A.引用诗句“上穷碧落下黄泉”有调侃意味,指翻检图书资料的不易。

    B.“扳手紧螺帽儿——丝丝入扣”,歇后语太俗气,不符合原文语境。

    C.“屠龙”出自《庄子》,原指高超而无用的技艺;这里指本领高强。

    D.“蟾宫折桂”在科举时代指考中进士,用在这里可以表示竞赛获奖。

  • 4、为下列各句中补上省略成分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1)南取百越之地,以( )为桂林、象郡

    (2)(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3)俯首系颈,委命(   )下吏

    (4)收天下之兵,聚之(   )咸阳

    A.之   于是 给 于 B.它 始皇 于 之

    C.之   始皇 于 于 D.它 于是 给 之

  • 5、下列句子中“以”字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①令责之里正  ②留待限期,塞官责  ③各各竦立听  ④欲居之为利  ⑤思试之斗觇之  ⑥折藏之,归示成  ⑦掭尖草,不出  ⑧一鸡瞥来,径进啄   ⑨复之掌,虚若无物

    A.①③⑤⑦ B.①④⑥⑧

    C.②⑥⑦⑨ D.②⑤⑥⑧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林是一个隐秘的宝库,为隐士们供给了衣食住等诸方面的所需,以维持他们最基本的生活。但有时候,这并不足够。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隐士》里曾说:“凡是有名的隐士,他总是已经有了‘优哉游哉,聊以卒岁’的幸福的。”北宋时隐居龙山的孔旼,据称有田数百亩。还有一些隐士得到了官府的赏赐或官员赞助,也饶有资财。陈抟就屡次被皇帝接见,受到赏赐,他隐居的华山云台观也是官府修建。这些隐士,大抵可以过着超然世外的生活。但是大多隐士并没有这么幸运,特别是山林隐士,往往是清贫的,为了“讨生活”,他们还是需要从事一两种职业,以谋生计。

    农夫是隐士们最普遍的职业。躬耕,作为一种直接作用于自然的劳动,被视为是符合隐士身份的。并且,隐士的躬耕,与求取什一之利的田舍翁不同,被赋予了一种修身的意义。在春耕秋收中,隐士们体会着自然的韵律在土地、植物和自身之上的响应,进而让身心达到与自然同步的境界。正如《高士传》中所言:“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从事躬耕的隐士代不乏人。上古有许由,春秋有老莱子。三国时的诸葛亮在出山之前,也躬耕于南阳,静观天下之变。

    渔樵也是隐士从事的一种重要职业。不过,与自给自足的躬耕相比,渔樵因为要出售其剩余产品,不得不与人世发生联系。但一些决绝的渔樵者仍然坚持不在俗人前露面。如南朝人朱百年,以伐樵采箬为业,每次他将樵箬放在路边,自己走开,人们便自取樵箬,按价放钱。朱百年仍可隐藏自己的面目。而有一些渔樵者则选择性地出现,在人世留下雪泥鸿爪。屈原行吟泽畔时遇到的沧浪渔父,《庄子·渔父》中假托孔子所遇到的渔父便是这样的世外高人。渔父、樵夫来自隐士的世界,却对人世有着独特的见解,只言片语,拨醒梦中人。渐渐地,渔樵问答亦成为世外人看世内事的一种象征。除此之外,隐士还依托山林资源,从事其他职业,如安期生卖药,姜歧蓄养蜜蜂,范元琰种菜,傅山行医等,凡此种种,行于世间。

    尽管隐士也在谋生,却无贪欲,所谋乃是最本源的生存需要,而在谋生过程中,他们也绝不放弃隐士的自尊。因此,隐士一般是贫穷的,甚至是赤贫的。而这种赤贫成就了一种高尚,所谓“士不穷无以见义,不奇穷无以明操”。正因为隐士们安于贫穷,不困于功名利禄的樊笼,他们才绝少欲望,无需对繁华世界阿谀取媚,才可昂起高傲的头,立于山林之间。

    (摘编自《住在云山深处:隐士的衣食住行及其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林虽然为隐士们供给了衣食住等诸方面的所需,但并没有解决隐士生活的所有问题。

    B.有名的隐士能过着超然世外的生活,要么自己就拥有良田数百亩,要么靠官府的赏赐。

    C.躬耕是农夫这一职业直接作用于自然的劳动,但隐士的躬耕却被赋予一种修身的意义。

    D.来自隐士世界的渔父、樵夫对人世有着独到的见解,他们能用只言片语点醒“梦中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论述隐士也要“讨生活”,但先从不讨生活的隐士说起,并分析了不用讨的原因。

    B.文章引用鲁迅《且介亭杂文·隐士》里的话以证明在古代有的隐士物质生活相当优渥。

    C.农夫、渔樵是隐士所从事的普遍且重要的职业,作者在论证时都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D.文章在论述隐士从事的职业除农夫、渔樵外还列举其他职业,意在表现隐士的生存状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春耕秋收中,隐士们秉承道家“天人合一”之念,进而让身心达到与自然同步的境界。

    B.隐士并不需要完全与外界隔绝,即便是不得已与外界接触,也并不影响隐士的身份。

    C.虽然有的隐士因生存所需而被迫谋生计,但隐士的自尊却仍然被人们所认同,如朱百年。

    D.从一定意义上讲,隐士的贫穷生活成就了其高尚情操,因为安于贫穷也就无需迎合他人。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阐明“人君”地位重要,责任重大,应该防范危险,注重节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坚持武力抗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登岳阳楼》中,只用了十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特别逼真地描画出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晚客兴

    苏轼

    草满池塘霜送梅,疏林野色近楼台。

    天围故越[注]侵云尽,潮上孤城带月回。

    客梦冷随枫叶断,愁心低逐雁行来。

    流年又喜经重九,可意黄花是处开。

    (注)越:古国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出了一派晚秋景象,却没有杜甫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萧瑟之感。

    B.颔联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夜幕来临时天色吞噬云彩,潮打孤城的场景。

    C.颈联“冷”字一语双关,既是写晚秋天气的凉冷,也是写作者漂泊心境的孤冷。

    D.“愁”是诗眼,作者借秋景抒“愁”,又以“愁”写“流年”,尾联情感“由悲转喜”。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9、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列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可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盖,官盛则近谀。”鸣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对下列两组加点词含义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1)其为也,终不解矣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 (1)与(2)相同,(3)与(4)不同。

    B. (1)与(2)相同。(3)与(4)相同

    C. (1)与(2)不同,(3)与(4)不同。

    D. (1)与(2)不同。(3)与(4)相同。

    2下列句子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 小学而大遗

    D.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对这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 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也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但只是小学而已。

    C. 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 作者对于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给予了强烈的批判和讽刺。

    4文章第二段的对比论证:分别运用了哪三组对比?

    (1)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比;

    (2)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比;

    (3)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比;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今年是建国70周年。在这样一趟时间列车上,有人看到了祖国变化的足迹,有人看到了民生多彩的画卷,有人看到了“你”“我”的故事……

    作为新时代的一名高中学生,你看到了什么呢?请结合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50
题数 10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