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古诗中常常将“树叶”写作“木叶”,这是为什么呢?________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①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②“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③我们所习见的门闩、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
④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
⑤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
⑥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
A.②⑤③⑥①④
B.⑤②①④③⑥
C.②⑤①③⑥④
D.⑤②①③④⑥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21世纪的今天,正确对待任何大自然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 , , , ; ,结果也受到了大自然的报复。
① 有的国家希望做到“天人合一”② 人类衣食住行所需的一切资料都取自大自然
③有的国家对待大自然的基本态度是“征服自然”
④然而,大自然的容忍是有限度的,它是会报复的
⑤他们把大自然看做伙伴,可惜他们的行动没能跟上
⑥从表面看,大自然真的被他们征服了
A.②③①④⑤⑥
B.②③⑥④①⑤
C.③①⑤②④⑥
D.③④②①⑥⑤
3、下列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璧有瑕,请指示王《廉蔺列传》 B.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苏武传》
C.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 《张衡传》 D.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廉蔺列传》
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当:抵押
B.使人遗赵王书 遗:送
C.阴知奸党名姓 阴:阴险
D.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穷厄:陷于困境
5、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 不拘于时,学于余。
C.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日暮乡关何处是
丛桦
①早晨给母亲打电话,母亲说:“春花她妈死了。”
②来自乡下的消息都是死讯。
③俺村的人仿佛约好了,集体性地死去,多数接近中国人平均寿命线:72岁。
④春花她妈今年70岁,上周还看到春花她妈坐在门口,和六喜大妈说话,太突然了。春花家门口有两大棵月季花,暮春的中午开得密密层层,粉白、血红,春花她妈坐在门口,像坐在花瓣上。
⑤春花她妈很胖,说话声音很大,小时候我听她讲故事,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春花她妈讲故事。牛郎、仙女、王母娘娘。那时俺村没有一个死人,没有一个病人,甚至没有一个老人。全是孩子、年青姑娘、小伙,都很有力气。现在,俺村好像切尔诺贝利,断垣残壁,垃圾成灾,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老鼠出奇地大,一团团灰影,狗叫起来全部像泼妇。没有经期妇女,那些白发苍苍的,牙堕齿缺的,身体一半一半不能动的,都像被核辐射过的畸残。那些低矮破败的老房子里,大抵卧着两个或者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他们有的相濡以沫,有的沉疴难起,羸弱、孤独、无助,集体性地接近中国人平均寿命:72岁。他们是俺村最后的生命迹象。
⑥他们有吃的,有穿的,也有儿女常回家看看,但没有希望可言,没有生机和活力,生活在衰老、病痛和死亡之中,阴霾罩住他们。末日降临,死讯越来越密集,俺村的人都是惊弓之鸟。
⑦稼禾如旧,炊烟依稀,曾经生生不息的俺村像草本植物,在季节的尽头老去枯萎。
⑧在俺村,不少人盼着拆迁好分楼。邻村今年春天终于开拆,你不知道那拆迁场面是多么迅速、多么积极啊。村民还不确知具体的补偿标准以及具体的搬进新居的时间,只有村干部在大喇叭里告知拆迁开始时,家家户户就动手了!一夜之间,全世界捡破烂的都得到了消息,全世界的脚蹬三轮车都扑进村庄,家家户户门口都停着三轮车。村民们和捡破烂的展开了一场狂欢式的抢夺赛,卸门窗、拔钢筋、搬木头,仿佛八国联军进了圆明园,人人都眼疾手快地狂捡。捡破烂的最有经验,最知道什么值钱。一户村民在家吃晚饭,吃着吃着突然一片漆黑,没电了!出门一看,捡破烂的把他们家的电线铰去了。还有一户村民在家看电视,突然没信号了,一看,有线电视台的工人正在卷电缆线,这户人家说,我们不搬哪,我们还要看电视啊。工人说,再不收,就让捡破烂的收去了,这个电缆可贵了!
⑨我是在村民撤离、全村成为一片废墟后进村的。我去看看能不能捡到陶器、石器之类的物什。偌大的村庄,多数房屋都还整齐、漂亮,贴着瓷砖、马赛克,村庄的格局还在,却像轰炸过后,满地玻璃、砖瓦,一堆堆的旧衣服,破碗、纸缸、笸箩,那些曾经是生活必需品的一切,全部成了垃圾。没有什么能长久地存在,人、村庄、树木、建筑的寿命越来越短,新的东西越来越丑陋,越来越没有感情,这是时代,你阻挡不了。这个村庄坐落于此,不知多少年,不知多少辈的人们在这里生活,院子里的水井、门口的香椿树也许是见证者,但一周后再经过,已夷为平地,仿佛从未有过村庄,有过繁衍,有过居住,有过什么水井和香椿树。
⑩房屋被拆的人们,生活方式将大变——从平房搬到楼上。就是那种人踩人、人摞人、一排窗、鸡笼子似的居民楼。这种丑陋、冰冷、封闭的建筑,是人类最佳居住建筑吗?中国70万个农村,数以亿计的农民,都要住进这种楼中?只有上楼一条路吗?上楼后的生活,是往哪个方向去呢?那血浓于水的故土亲情何处接续?那“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乡土中国,那“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的乡土中国最后是要被埋葬在这种楼的下面吗?
⑪六月的一天,我坐在俺村的房顶上,看暮色四合,炊烟次第升起,俺村的人三三两两地从田里回来了,我想不通,我不明白。我只能茫然地看着俺村东边的那座死火山,谁说青山不老,山顶上刚刚安装的通信发射塔,把山变矮了,像一座坟。大坟。我曾无端地以为,村落是圆形的,一团团分布于祖国的山山水水,紧紧依附土地,与沃野平畴间的阡陌纵横呼应,散发古诗一般的田园之美。有一天我在这座死火山的山顶远眺时惊讶地发现,村落是方形的,在大地之上分布成棋局,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1】“死”这一字眼在文中反复出现,请结合全文概括“死”的多层含义。
【2】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1)那“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乡土中国,那“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的乡土中国最后是要被埋葬在这种楼的下面吗?
(2)我只能茫然地看着俺村东边的那座死火山,谁说青山不老,山顶上刚刚安装的通信发射塔,把山变矮了,像一座坟。大坟。
【3】文章以“日暮乡关何处是”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简要概括本文主旨,并简要谈谈你的感悟。
7、补写出下列句子空缺的部分。
(1)诗中将琵琶女的命运与诗人的身世联系起来的句子(也是诗眼、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代文人擅长借典故寄托情思,李商隐《锦瑟》中借鲛人泣珠和良玉生烟的典故抒写世间风情迷离恍惚,可望而不可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咏怀古迹》中凝练地写尽昭君一生悲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路六侍御入朝①
杜甫
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
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
不分②桃花红似锦,生憎③柳絮白于棉。
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
(注)①此诗作于杜甫避乱流寓四川梓州时,此时安史之乱告一段落。路六侍御是杜甫儿时旧友。②不分:嫌恶的意思;“分”也作忿;③生憎:最憎恶。
【1】下列对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A.首句不仅点明诗人与友人分别的时间长,更表明两人源于童年时代的友情之深。
B.前四句由“过去”想到“现在”,再由“现在”想到“未来”,体现了时间的层次。
C.“桃红似锦”“絮白于棉”,这风光是明艳的,而诗偏说是“不分”“生憎”,是诗人对景伤情的缘故。
D.尾联中的“剑南春色”,是诗人眼前的风光,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把情景融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2】诗歌体现了诗人丰富的感情,请结合诗歌首联和颔联加以分析。
9、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鱼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闻:“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乎?”冯谖署曰:“能。”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懦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曰:“愿之。”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
后期年,有毁孟尝君于闵王,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四》)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人属孟尝君 属:请托
B.比门下之鱼客 比:和……相同
C.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乎 计会:会计账务
D.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 子:子女
【2】概括冯谖性格特点,结合本文阐述。
【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2)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繁体字的“聽”(听),左边一个耳下面一个王字,有人解释为“以听为王”;右边十个目一个心,有人解释为“倾听时眼睛要看着对方,一心一意地听讲。”倾听是一种人生的姿态,是一种品性的修养,是一种沟通的智慧。倾听连接着世界与自我,影响着思考与实践,关联着历史、现实与未来。
对此,你在生活中有何体验与感悟,请选好角度,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