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见:看见
B.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涕:眼泪
C. 乃遂私见樊於期 私:私自、私下
D.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被:受
2、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A. 从数百里外捎来如此厚礼,推辞不了,只好笑纳!
B. 杨老师年过七旬仍然笔耕不辍,作为他的高足,我们感到既自豪又惭愧。
C. 奉上刚刚草就的拙作,敬请拜读,专候宝贵意见
D. 老朽退休多年,而获此殊荣,颇为羞愧,感谢诸位厚爱!
3、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
A. ①邂逅不如意(相遇) ②越国以鄙远(把……当做边境)
B. ①必蹶上将军(使……受挫折) ②其实汉贼也(实际上)
C. ①君子博学而 日参省乎己(反省) ②冯虚御风 (同“凭”,乘)
D. ①共其乏困(提供) ②备南走(向南)
4、下列文言语句的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
A.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B.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译文:君子学识广博而且每天检查自己
C.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译文: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愚弄百姓
D.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译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学习了,被时俗限制,向我学习
5、下列句子的句式都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 固一世之雄也
A. 凌万顷之茫然 客有吹洞箫者 而今安在哉 连辟公府不就
B.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 果地震陇西
C.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此余之所得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D.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月出于东山之上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有碑仆道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人最大的毛病是“私”。说起私,我们就会想到“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俗语。“私”是个群己、人我的界线怎样划分的问题。
西方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团体,团体是有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这种格局不妨称之为团体格局。家庭在西方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朋友说他要“带了他的家庭”来看你,指的是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在中国,这句话模糊得很,“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伯叔子侄等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近的人物。
为什么我们对家庭这个概念这样不清不楚呢?因为我们的社会结构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波纹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推的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势力的厚薄而定。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就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就具有这种伸缩能力。
在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都得交膳宿费的西方社会,大家承认团体的界限,进入团体得有一定的资格,资格取消了就得走出这个团体。在他们不是人情冷暖的问题,而是权利问题,在西方社会里,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
以“己”为中心,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而是像水的波纹,一圈圈推出去。儒家最讲究人伦,“伦”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推”字。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 “己”,对于这“己”,得以礼克服,克己就是修身。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本立而道生。”“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以“己”作为中心的,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
自我主义。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团体不能抹杀个人。
中国传统社会里,一个人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族,为了族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天下。这和《大学》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在条理上是相通的,不同的只是内向和外向的路线、正面和反面的说法。这种差序的推浪形式,把群己的界限弄成了相对性,也可以说是模棱两可了。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
在西方社会里,做人民的无法逃于该团体之外,像一根柴捆在一束里,他们不能把国家弄成为每个分子谋利益的机构。于是他们有宪法、有法律、有国会。在我们的传统里,“群”的极限是模糊不清的“天下”。可以着手的,具体的只有“己”,克己就成了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德行。 (选自《差序格局》,有删改)
【1】下列关于“差序格局”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差序格局常常要求一个人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表现为由内向外的推浪形式,把个人的权利与义务界定得很清楚。
B.差序格局具有伸缩能力,家庭可以小到只包括一家三口,也可以大到包括所有亲戚,这个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变化。
C.差序格局以自我为中心,由自己向外推出去,一圈一圈,波及和自己有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它愈推愈薄,关系越来越疏远。
D.在传统的差序格局社会中,要求每个人“克己”“修身”,做到“木立而道生”,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就会是一条通路。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西方社会,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得给父母交膳宿费,这是团体格局意识的体现,他们对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分得很清楚。
B.西方社会里,任何个人无法逃于团体之外,他们个人不能把国家弄成为每个分子谋利益的机构,这是因为有宪法、法律、国会的约束监督。
C.与中国的差序格局相比,西方团体格局的主要问题是权利问题,争的是权利,主张团体内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
D.朋友说要带全家来看望你,如果这个朋友是西方人,你就能明确知道客人的数目;如果这个朋友是中国人,你就可能不确定会来几个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俗语说“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这看起来是社会公德问题,其实是“私” 的问题,说到底,与社会的差序格局密不可分。
B.我们的“家”讲人情冷暖,有钱有势时可以容纳所有亲戚,大家攀关系、讲交情,其乐融融;一旦“树倒猢狲散”,就让人感到世态炎凉。
C.儒家讲求“伦”“推”的前提是先承认"己”,对于“己”,得以礼克服,克己就是修身;君主不同,应该“先治其国,后齐其家,再修其身”。
D.中国传统社会也倡导牺牲精神,不过牺牲是为“公”还是“私”不好确定,站在任何一个圈里,向外看是为私,向内看也可以说是为公。
7、(1)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子路的性格直率,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________,________。”中可以看出。
(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登岳阳楼》描写洞庭浩瀚无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烛之武退秦师》中,秦、晋两国联合围攻郑国的原因是“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表现孔子不以长者自居,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弟子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曾皙言志,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动人景象:“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咏而归。”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言志,孔子哂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3)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4)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万象为宾客” 三句,想象奇特,气魄宏大,词人身陷逆境而豪情万丈,让人不能不肃然起敬。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写出秦蜀之间崇山叠岭、不可逾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2)杜甫在《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____,___。
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柳永的《雨霖铃》中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刻画两人离别时难舍难分的形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痛心于在由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行宫改建的祠庙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认为人们早已遗忘战败的屈辱史。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心情,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层林尽染;漫江碧透,___。
(2)携来百侣曾游,____。
(3)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____,_____。
(4)采采芣苢,___________,采采芣苢,____。
(5)田夫抛秧田妇接,____。
(6)唤渠朝餐歇半霎,___。
(7)____,食野之苹。
(8)绕树三匝,__________?
(9)____,池鱼思故渊。
(10)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___,___。
(11)____,复得返自然。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双井茶送子瞻
黄庭坚
人间风日不到处,天上玉堂森宝书①。
想见东坡旧居士,挥毫百斛泻明珠②。
我家江南摘云腴,落恺霏霏雪不如③。
为公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④。
[注]①风日:风景阳光。玉堂:翰林院。苏轼被贬黄州时曾萌生过“江海寄余生”思想,应召还朝任翰林院学士后,又卷入政治漩涡。森宝书:森然罗列着许多珍贵的书籍。②东坡旧居士:指苏轼。斛:古代的量器,十斗为一斛。泻明珠:说苏轼赋诗作文似明珠倾泻而出。杜甫《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中有诗句“诗成珠玉在挥毫”。③云腴:指茶叶。恺:研制茶叶的碾具。霏霏:指茶粉末纷飞。④黄州:北宋元丰年间被贬之地。五湖,相传范蠡辅佐勾践灭吴后“遂乘轻舟以浮于五湖”,并劝文仲离去:“可与其共患难而不可与其处乐,子若不去,将害于子”。文仲不信,终成剑下鬼。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翰林院不受风吹日晒,宝书如林,森然罗列,很有气派,为后文写人蓄势。
B.前两联,“天上”写翰林院学士地位清贵,“旧”写苏轼由罪臣变成了翰林院学士。
C.颔联化用杜甫诗句夸赞东坡的才学,“泻”字描写东坡挥笔为文的情态,极为传神。
D.诗人在对苏轼推崇备至的同时又提出“旧居士”的伤心事,旨在写苏轼官路坎坷。
【2】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颈联的表达效果及作用。
1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 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光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生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然后许诺。于是尊荆轲为上卿。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田光曰/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
B. 田光曰/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
C. 田光曰/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
D. 田光曰/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 自刎,用刀自割其颈自杀。表示自杀相类似的说法还有“自刭”“自裁”“自经”“自决”“自伐”等。
B. 足下,是旧时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意思相当于“您”。
C. 顿首,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跪拜礼之一,为正拜。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也常用于书简表奏结尾处,表示致敬。
D.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西汉刘向编定。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国语》。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荆轲三问樊於期,先动之以情,激起樊对秦不共戴天之仇;然后晓之以理,说明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最后告之以谋,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
B. 荆轲赴秦刺杀秦王就必须先接近秦王,因而信物就成了关键。这段描写表现了荆轲的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而樊於期就显得头脑简单,过于轻信。
C. 太子向田光请教如何缓解燕、秦两国紧张局势之后,叮嘱他不要泄露谈话内容;为此,田光“自刭而死”。
D. 太子重用荆轲,是想让他胁迫秦王返还诸侯土地;或者刺杀秦王使秦大乱,六国趁机合纵破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2) 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14、根据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某班级开展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的学习活动,在就“文人之间的关系”这一话题讨论时,有同学说“文人相轻”,有同学说“文人相亲”,有同学说“文人相敬”……
这种人际关系在国际交往中也有所反映,有的坚持自我优先原则,有的守望相助、患难与共,有的……正如新冠疫情期间,美国因防疫不力导致本土83万多人死亡却处处指责其他国家。但是中国在努力控制好自身疫情的同时,积极主动向国际组织和部分国家地区施以援手。
处于大时代发展的你,对此有何感触、思考。请联系生活,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