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1)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2)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3)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4)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5)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6)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7)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8)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A. (1)(3)(5)(7) B. (2)(4)(6)(8) C. (1)(4)(6)(7) D. (2)(3)(5)(8)
2、对《孔雀东南飞》一诗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和刘兰芝是一对恩爱夫妻,焦母和刘兄合力将仲卿和兰芝逼上绝路。这个故事表现了具有巨大威力的封建家长制的冷酷与无情。
B.这首诗以孔雀失偶起兴,以鸳鸯双飞作结,这种以美禽比拟夫妇的手法,是这首诗独有的。
C.文中多处运用铺陈手法。如“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这里渲染出太守家煊赫的财势,也从反面暗示了兰芝不贪图荣华富贵、忠于爱情的高洁品格。
D.这个悲剧性的故事,却又在结尾暗示焦仲卿、刘兰芝两人化成了鸳鸯,给故事带来了一点亮色,意在向人们表明,美好的情感虽然一时被压制住,但胜利终将是它们的,也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
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如“豆蔻”指十五六岁的少女。“束发”指男子十五岁。
B.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
C.世人称韩愈为韩昌黎,韩愈也常以“昌黎韩愈”自称,是因昌黎韩氏在唐代是望族。
D.《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六艺”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4、下面加点字与“日与其徒上高山”中的“日”词类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
A. 萦青缭白 B. 始指异之
C. 穷山之高而止 D. 箕踞而遨
5、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有错的一项是( )
A.胡谄 草菅人命 鞭挞(tà) 稗(bài)官野史
B.谙熟 高屋建瓴 绯(fēi)闻 插科打诨(hùn)
C.漫谈 莫可明状 告罄(qìng) 风靡(mǐ)一时
D.泯灭 苦心孤诣 兑换券(quàn) 怙(hù)恶不悛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与任何革命性的趋势一样,人工智能的崛起同样带来了重大的机遇和难以应对的挑战,但其中最严重的可能并不是最常讨论的风险。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最新研究显示,人工智能具备显著提高整体经济生产率的潜能。即使考虑到过渡成本和竞争效应,截至2030年它也可以使总产值增加13万亿美元,同时每年提高全球生产总值1.2%左右。
也许,人工智能最让人们担忧的问题是,其未来取代的岗位可能比创造的更多。但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研究显示,长期来看,人工智能的采用或许并不会对净就业产生重大的影响。
尽管整体状况十分乐观,不好的消息也同样存在。首先,感受人工智能的好处可能需要时间——尤其是在生产率方面。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研究表明,截至2030年,人工智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可能是今后5年的3~5倍。上述结果与所谓的索洛悖论相一致:生产率的提升落后于技术进步——这是数字革命期间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部分原因是,起初,经济体面临高额的落地和转型成本,而这种成本往往会被关于人工智能对经济影响的研究忽略掉。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模拟研究表明,未来5年这些成本将占到潜在总收益的80%,而到2030年却将下降至潜在总收益的1/3左右。
人工智能革命另外一个令人不安的潜在特征是,它所产生的效益不太可能得到公平的分配。由此带来的“人工智能差异”将进一步强化数字差异已经造成的经济不平等。
上述差异可能来源于三个领域:在公司层面,完全不采用人工智能技术的企业可能因市场份额的丧失而面临20%左右的现金流下降,从而致使他们面临裁员的压力;在技能层面,以重复性操作和低数字技术含量为特征的职务,可能从占就业总人数的40%下降到2030年的仅30%左右,而在工资总额中的比率从33%下降到20%左右;在国家层面,绝大多数发达国家今天与过去相比,可能获得20%~25%的额外经济收入,而新兴经济体可能仅增加5%~15%。
发达经济体在人工智能应用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因为它们能更进一步落实此前的数字技术,还有极强的动机来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当前生产率增长慢、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成本相对较高。
相比之下,许多发展中经济体的数字设施严重不足,创新和投资能力弱,而且缺乏牢固的技术基础。再加上低工资的动机抑制效应和充足的生产率追赶空间,这些经济体似乎不太可能在人工智能应用领域,与那些发达国家伙伴保持同步。
这些人工智能差异的兴起和扩大,并非不可避免。尤其是发展中经济体可以选择采用前瞻性的思维方法,包括强化其数字基础并积极鼓励对人工智能的应用。同时,为了确保满足不断变化的工作需求,企业可以在支持低技术群体的教育升级和持续学习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但上述差异所造成的风险绝对不容低估。远见和毅力对于人工智能革命的成功至关重要,因为它在带来长期收益之前将会造成短期的痛苦。
(摘编自《人工智能的前途和陷阱》)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长远来看,人工智能的崛起具有显著提高整体经济生产率的潜能和增加净就业岗位的良好社会效应。
B.经济体要考虑发展人工智能的落地和转型成本,这种成本随着时间推移,在潜在收益的占比会逐渐降低。
C.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来完全不采用人工智能的企业及重复性操作和低数字技术含量的技术人员面临的压力加大。
D.人工智能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人工智能在给人类带来长期收益之前也必然会给人类造成短期的痛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立足现实,展望未来,论证了人工智能未来可能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以及有可能带来的风险。
B.第四、五段阐述了人工智能发展的两大瓶颈:生产率的提升落后于技术进步、不太可能得到公平的分配的效益。
C.文章从公司、技能、国家三个层面分别阐述了“人工智能差异”的来源,这三者为并列关系。
D.文章用对比论证的手法,突出了“发达经济体”与“发展中经济体”在人工智能发展应用差异的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经济不平等是因为“人工智能差异”,如果放缓人工智能的发展,就能解决这一难题。
B.要想解决生产率增长慢、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成本较高问题,就必须发展人工智能。
C.发展中国家只要努力跟进,积极应对,就完全可以避免人工智能差异的出现和扩大。
D.人工智能差异所造成的风险绝对不容低估,相关公司和技术人员以及有关国家都要重视。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李商隐在《锦瑟》中“________,望帝春心托杜鹃。”运用典故,描绘了美好的情景、虚渺的梦境,把人生的恍惚和迷茫以及苦苦追寻的执着表现了出来。
(3)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描写剑阁地势险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8、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荆轲刺秦王》中,通过描写音乐声调和行人听后的表现来突出送别的悲凉氛围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沁园春·长沙》中体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风华正茂的书生们蔑视权贵的一句是___。
(3)《记念刘和珍君》中,表达鲁迅对反动派暴行和反动文人阴险论调无法忍受,抒发其强烈愤怒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出师表》中,诸葛亮劝诫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奖惩、功过、好坏,即“_____”要坚持同一标准,不应该有所不同。
9、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认为老师的职能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他提出的择师标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___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琵琶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邻船寂静、冷月无声来反衬音乐带给人们强大的感染力。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超越时空,想象了日后重逢时的情景。
(2)晏殊的《浣溪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一“来”一“去”,着重描写今日之感伤,对仗工整,被誉为“千古奇偶”。
(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自叙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礼记》中提出了“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的社会愿景。陶渊明《桃花源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老人和小孩们自得其乐的生活,把晋人这个看来并不高但当时却难以实现的社会理想艺术地展现了出来。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2)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3)荀子在《劝学》中用对比的手法表明“思”与“学”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经·静女》中“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两句虽描写的是人物外在的动作,却很好地刻画了人物的内在心理,栩栩如生地塑造出一个有情人形象。
(5)刘裕是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颂的英雄,当初他曾住的地方如今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城南王氏庄寻梅①
陆游
涸池积槁叶,茆②屋围疏篱。
可怜庭中梅,开尽无人知。
寂寞终自香,孤贞见幽姿。
雪点满绿苔,零落尚尔奇。
我来不须晴,微雨正相宜。
临风两愁绝,日暮倚筇③枝。
【注】①该诗作于诗人晚年罢官归居故里之时。②茆:同“茅”,茅草。③筇:一种竹。实心,节高,宜于作拐杖。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两句用涸池、槁叶、茅屋、疏篱渲染了一幅破败荒凉的景象。
B.在诗人眼里,树下绿色的苔藓上落满了洁白的雪花,也是不俗的风景。
C.庭院里的梅花虽然没有人来欣赏,但依然散发着幽香,品性卓然。
D.细雨蒙蒙的天气更适合赏梅,天色将晚,诗人依然拄着竹杖不肯离开。
【2】诗歌结尾的“两愁绝”该如何理解?请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樊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不可奈何,乃遂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节选自《荆轲刺秦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B.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C.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D.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足下,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属于历史词,现已不再使用。
B.金,先秦甚至秦汉时期,白银还没有成为货币,“金”就是铜。
C.祖,此处指临行时祭祖先,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D.变徵,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樊於期因为家境贫困受到太子丹的接济,所以当太子丹希望得到樊将军的首级来献给秦国,以便完成刺秦计划时,樊於期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B.荆轲对樊於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除“燕国见陵之耻”,表现了荆轲为国分忧的思想品质。
C.过了一阵还没动身,太子嫌荆轲走晚了,怀疑他有改变初衷和后悔的念头,就又请求他早点动身,这一情节表现了太子丹生性多疑的性格特点。
D.易水诀别的场面,作者通过“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等细节描写,渲染了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打工人,打工魂,打工人是人上人!”最近,“打工人”一词突然爆红网络。不仅有各种段子和表情包在网上流传,就连朋友之间聊天都可能会先问候一句“你好,打工人!”
在这里,“打工人”是对所有从事体力劳动或技术劳动的人的统称——无论是在工地搬砖的工人还是坐在办公室“996”的白领,亦或是单位中层领导、创业者,都可以自称“打工人”。许多“打工人”语录也应运而生。“打工赚不了几个钱,但多打几份工可以让你没时间花钱。早安,打工人!”“累吗?累就对了。早安,打工人!”“没有困难的工作,只有勇敢的打工人!”“世上只有两种最耀眼的光芒,一种是太阳,一种是打工人努力的模样”……在互联网的语境里,“打工人”一词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也拥有了更丰富的时代内涵。
读完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和含义。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