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沧州2025-2026学年四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沁园春·长沙》的下片就上片“谁主沉浮”的浩问提供了答案,那就是:我们这些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此回答既是中国一代青年关注现实,追求理想的见证,同时也可以理解为毛泽东个人的豪迈志向。

    B. 《获得教养的途径》一文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C. 《前方》从一幅摄影作品写起,最后进入到对人的精神状况的思考——人对家园的眷恋与追寻实际上是对某种精神的追求,揭示出了人的生存无法克服的悲剧。

    D. 《像山那样思考》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方式提出了良好的建议,认为人作为大自然的主人,应站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伦理的角度,发挥人类的聪明才智更好地利用自然。

  • 2、下列句子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阙秦以利晋

    ②失其所与,不知

    ③今日往而不反者

    ④人不敢与忤视

    ⑤秦王卒起不意

    ⑥距关,毋内诸侯

    ⑦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

    ⑧今将军与臣有卻

    ⑨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A.①③⑥⑦

    B.②⑥⑦⑧

    C.②③④⑤

    D.②③⑥⑨

  • 3、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古今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 ①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②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

    B. ①吴之民方痛心焉   ②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C. 宣言曰:“我见相如, 必辱之!” ②真州逐之城门外,几彷徨

    D. 慷慨得志之徒   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4、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  )

    ①围绕一个话题的各个句子,则应该有合理的顺序。

    ②写文章和说话一样,应当做到语言连贯。

    ③适当的运用关联词、提示语或过渡句,则可以帮助我们衔接好句子。

    ④语言连贯还应当注意句子的衔接过渡。

    ⑤要做到语言连贯,首先应该保持前后话题统一。

    A. ①④②⑤③   B. ②⑤①④③   C. ②③①⑤④   D. ②⑤④③①

  •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不同的一项是(  )

    A.衣带已缓

    B.秦师

    C.日削割,以趋于亡

    D.越鸟南枝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任何一种艺术作品都存在于一定的时间与空间中,作为人类情感结晶的诗歌自然也不例外。体现诗歌存在状态的时空是现实的物理时空,而在诗歌内部,诗人具体描绘的艺术世界自成一个完整独立的小宇宙,拥有自己独特的艺术时空。诗歌的艺术时空是现实时空和诗人心理情感交汇融合的产物。诗人将现实时空诉诸内心感受,最终经过诗歌作品得以具体呈现,其中灌注了诗人丰沛的情感。

    情感的抒发是诗歌最为根本的内容,正因有了情感,时空才被赋予极大的可塑性和选择性。在诗歌里,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所以采用虚构、夸张、变形等艺术手段,将现实时空重新组合而建立起诗歌的时空结构。

    有时,诗人借助时空转换,在今昔对比或巨大反差中抒发一种人世沧桑、物是人非之情。如刘禹锡的《竹枝词》:“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这里呈现的是同一空间里时间转换的时空结构,诗中的事件就发生在“板桥”上。开篇作者描述了一片清丽春景,诗人心底的忧伤被悄然唤起,思绪由今入昔,怀念故人之情绵绵;最后一句又把时间转回“今朝”,与开头照应,产生“今—昔—今”的时空转换。

    有时,因诗人情感的大起大落难以遏抑,现实时间的顺流性和空间的逻辑性在强烈的情感面前失去意义,不仅时间变得具有可逆性,其中的空间也会发生大规模切换,以适应诗人喷涌的激情。李白的诗篇常常如此:“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其一)作此诗时,李白因受小人迫害而离开了他渴望一展宏图的长安,时空使因内心的悲愤之情发生了巨大改变:空间描写在黄河与太行山间转换,以“冰塞川”的不可穿越和“雪满山”的不可登攀表达了世路的艰难险阻与英雄失意的悲慨;时间则在现实与历史和虚构中穿梭,从当下自己受迫害的现实切入,先是写周朝姜太公,又向前逆推到商朝的伊尹,形成跳跃性的时空结构。

    在诗歌里,现实时空本身的客观属性和固有的自然标度早已随诗人情感的变化而改变,或者上下几千年的时空被压缩成一瞬间,或者又将一瞬延长,使之包含更丰富的情感内涵。为表达情感之需,诗人通过想象创造了这种与现实时空相参照的、经过压缩或延长乃至被幻化的时空结构,如李贺的《梦天》中:“黄尘清水三山下,变更千年如走马。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在仙界俯视人间,时间变得短促,空间变得渺小,诗人于其中寄寓了对人事沧桑的深沉感慨以及对现实世界的冷峻思考。可以说,诗人任由情感的驱遣,在诗歌里营造出多变的时空结构。

    然而,诗歌中的艺术时空并非被动受情感的支配而消极生成,其本身对情感的表达也有反作用。如王昌龄的《闺怨》一诗:“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全诗属于那种在时间的顺流中空间自然转换的时空结构。时间通过少妇所处所见的不同空间“闺中”“翠楼”“陌头”的顺次切换而逐渐推移,场景由室内向室外转变,少妇心中隐秘的情感也在转变中悄然展现,正因为“陌头”那惊鸿一瞥,后悔与悲愁渐渐取代了精心梳妆享受春色的喜悦,最终弥漫全诗。总之,巧妙的诗歌时空结构处理方式会激发诗情的层层推进,使其向纵深发展,让情感的血脉在每一首诗歌里奔涌涤荡,呈现出顿挫缅邈的诗美。

    (摘编自岳丽颖《中国古典诗歌时空结构新探》)

    材料二:

    富有联想和想象意味的诗歌,是如何在极其有限的篇幅中将时间和空间的转换进行不落痕迹处理的呢?这些转换技巧又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呢?

    诗歌中最常见的时空转换技巧是以空间的转换暗示时间的流逝。之所以将存在于空间的事物作为主要的描写对象,是因为时间是抽象的,它的流逝是不易觉察的,读者只有注意到真切可感的事物的改变,才会意识到时间在变化。《世说新语》中东晋大司马恒温北征,“经金城,见年轻时所种之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讲得就是这个道理。

    诗歌中还有一种转换时空的技巧是时空交错、结合,共同营造诗的意境。正如初唐诗人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以时空为坐标系,将主人公置于横向的历史与未来无限延伸和纵向的天与地无限广阔的交汇点上,感慨万千,全诗写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极大地拓展了时空容量,已突破了一时、一地、一人、一事之界限,超越中使内在意蕴趋于无穷。

    时空的不完全转换也是一种重要技巧。这种技巧往往将时间与空间中的一种限定在有限的范围内,而将另一方竭力扩展,以达到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呈现的时间被限定在黄昏这一特定的范围内,但全诗却展示出藤、树、鸦等丰富意象和空间变化。

    以上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三种时空处理技巧,需指出的是,诗歌中时空处理是非常复杂的,有时是各种技巧的综合运用,不会仅仅局限于这三种方式,需要认真分析。

    (摘编自范海霞《略谈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时空转换技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情感结晶的诗歌有两种时空状态,一是作为艺术作品存在的现实物理时空,一是诗人情感和现实时空融合形成的艺术时空,

    B.刘禹锡《竹枝词》运用时空不完全转换方式,将空间限定在一定范围,这种限定方式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所运用的相同。

    C.材料一第四段使用李白的诗进行论证非常合适,世路的艰难险阻所激荡起的诗人的汹涌情感,确实已经冲破了常规逻辑的范畴。

    D.两则材料都围绕“时空转换”展开,但重心不同,一个重在阐述时空转换与情感的关系,一个重在阐述时空转换的技巧与效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果论证能帮读者理清事物之间的逻辑顺序,例如材料一第二段用此手法论证时空结构能对诗人情感表达产生重要作用。

    B.诗中具体时空被压缩、延长乃至被幻化,实际体现的是情感在其中的支配作用,反映的是情感在艺术时空中的运动状态。

    C.因为时间是抽象的,不易觉察的,所以诗人常把空间的事物作为主要描写对象,用事物的改变让读者意识到时间在变化。

    D.《登幽州台歌》让我们感受到,置身于悠久时间和广阔空间交汇的时空点上,个体的孤独感和历史的深重感会更加强烈。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短歌行》)

    B.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C.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D.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李清照《声声慢》)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5】请你根据对材料的理解,从时空转换角度为杜甫《登高》的颈联写两条文学短评。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认为对于夹在几个大国之间的中等诸侯国,如果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况,他只需三年便能成功治理。

    (2)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人们开始都做得很好,但很少能坚持到最后。

    (3)“天涯”在古诗中频频出现,成为古诗中一个十分典型的地域意象,如唐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先进》中写到孔子的四个弟子侍坐时各言其志,子路的志向是,用三年时间治理一个饱经忧患的千乘之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3)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里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自己的光明磊落、襟怀坦白。

    (4)《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一个真切生动的比喻来说明帝王与百姓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驳斥保守派主张的论证立足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1)荡胸生层云,__________。

    (2)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__,风雨不动安如山!

    (3)___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

  • 10、古诗文默写:

    (1)(氓》表现女子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体现了她刚烈的性格特点的语句是:  

    (2)《离骚》中表明作者在黑暗混乱社会中烦闷失意,走投无路的两句:       

    (3)《离骚》中屈原用荷花表明自己要注重加强自身修养的诗句:     

    (4)《己亥杂诗》写诗人辞官之后的离愁别绪的诗句是: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商隐《锦瑟》中以锦瑟起兴,追忆华年往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在《劝学》中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在《师说》中阐述师生关系时,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说明学识有早晚、能力各有所长的师生观。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大堰河——我的保姆》节选部分,回答后面的问题。

    大堰河,深爱着她的乳儿;

    在年节里,为了他,忙着切那冬米的糖,

    为了他,常悄悄地走到村边的她的家里去,

    为了他,走到她的身边叫一声

    大堰河,把他的画的大红大绿的关云长贴在灶边的墙上,

    大堰河,会对他的邻居夸口赞美她的乳儿,

    大堰河曾做了一个不能对人说的梦:

    在梦里,她吃着她的乳儿的婚酒,

    坐在辉煌的结彩的堂上,

    而她的娇美的媳妇亲切的叫她婆婆

    ......

    大堰河,深爱着她的乳儿!

    请对这一节诗所运用的艺术手法进行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晋侯、秦围郑,以其无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B.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C.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D.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春秋时期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一,今天欧洲仍有这样的称谓。

    B.礼,指礼节、仪式等道德规范,先秦有《周礼》《仪礼》《礼记》等流传于后世。

    C.执事,指办事的官吏,后来也用于表示对对方的敬称。

    D.寡人,指寡德之人,古代的诸侯、君主在失德后的自称,后来成了他们的谦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顾全大局。面对郑国危亡的局面,他放下不被重用的个人恩怨,毅然担负起出使秦国的重任。

    B.烛之武富于谋略。他一面向秦穆公许诺,愿为秦国提供好处;一面利用秦、晋矛盾,施行离间之计。

    C.烛之武反客为主。他对秦穆公说,灭亡郑国是让秦赔上自己的邻国来增加晋国的势力并削弱自己。

    D.烛之武不辱使命。他在国家危亡之时出使,不卑不亢,从容辞令,说服秦国退兵护郑,不失本国尊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2)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5】请结合乙文中的观点分析秦穆公退兵的原因。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屈原在汨罗江边的纵身一跳,唤醒了多少有骨气的文人,这一跳,为他们树立了坚守的榜样; 刘兰芝“举身赴清池”的一跃,警醒了多少固执己见的家长,这一跃,让他们明白了坚守爱 情的力量;陶渊明“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这“守拙”二字,让多少人明白了坚守品 节的高尚。

    请以“坚守”为话题,题目自拟,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注意:①文体不限。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错别字一字 扣 1 分,重复不计。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