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词又称“诗余”和“长短句”,约开始于南朝,定型于晚唐,盛行于宋朝。
B.按照词的风格,词人可以分成两大派别:一派是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一派是以柳永、李清照等为代表的婉约派。
C.《沁园春·长沙》中,“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规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平仄、音韵等,“长沙”是这首词的题目。
D.因为词的句子长短不一,因此不再讲究格律,比较自由。
2、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监生:是国子监学生的简称。国子监是明清两代的最高学府,照规定必须贡生或荫生才有资格入监读书,所谓荫生即依靠父祖的官位而取得入监的官僚子弟,此种荫生亦称荫监。
B.左迁:降低官职,即“降官”。犹言下迁。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C.孝悌:孝,指对父母还报的爱;悌,敬爱兄长。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D.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商(殷)代叫庠,周代叫序。
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时与臣游 游:游历
B. 籍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
C.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谢:感谢
D. 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 遇:厚待
4、下列情境中,表达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
A.教师节来临之际,学生献给老师的一句祝福语:“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B.学校发出的“不带手机入校园”倡议:“老师讲得天花乱坠,你看手机津津有味,面对考试欲哭无泪。”
C.高中毕业典礼上,教师勉励学生的一副对联:“格物致知循大道,求真本信立高标。”
D.一则“寻物启事”中的主要内容:“昨日本人不慎丢失《随想录》一书于阅览室,期盼拾得者璧还原物,不胜感激。”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 弃甲曳兵而走
C.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D. 黎民不饥不寒
6、祁连雪
千里河西走廊,在我身临其境之前,总以为那里是黄尘弥漫、阒寂荒凉的,显然是受了古诗的浸染,“千山空皓雪,万里尽黄沙”之类的诗句,已经在脑海里扎了根。这次实地一看,才了解到真相。原来,河西走廊竟是甘肃最富庶的地区。这片铁马金戈的古战场,如今已被国家划定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当你驻足武威、张掖,一定会为那里的依依垂柳、森森苇帐、富饶的粮田、丰硕的果园所构成的“江南秀色”所倾倒。
当然也不是说,整个河西走廊尽是良畴沃野,它的精华所在,只是石羊河流域的武威、永昌平原,黑河、弱水流域的张掖、酒泉平原,疏勒河流域的玉门、敦煌平原。这片膏腴之地,是仰仗着祁连山的冰川雪水来维系其绿色生命体系的。祁连雪以其丰美、清洌的乳汁汇成了几十条大大小小的河流,灌溉着农田、牧场、果园、林带,哺育着河西走廊的子孙,一代又一代。
祁连山古称天山,西汉时匈奴人呼“天”为“祁连”,故又名祁连山。一过乌鞘岭,那静绝人世、夐列天南的一脉层峦叠嶂,就投影在我们游骋的深眸里。映着淡青色的天光,雪岭的素洁的脊线蜿蜒起伏,一直延伸到天际,一块块咬缺了完整的晴空。面对着这雪擎穹宇、云幻古今的高山丽景,领略着空际琼瑶的素影清氛,顿觉凉生襟腋,情愫高洁,它使人的内心境界趋向于宁静、明朗、净化。
大自然的魅力固然使人动情,但平心而论,祁连山确也沾了神话和历史的光。这里难以计数的神话传闻和层层叠叠的历史积淀,压低了祁连山,涂饰了祁连山,丰富了祁连山。在那看云做梦的少年时代,一部《穆天子传》曾使我如醉如痴,晓夜神驰于荒山瀚海,景慕周天子驾八骏马巡行西北三万五千里,也想着要去西王母那里做客。当时把其中的故事都当成了信史。真正知道它“恍惚无征,夸言寡实”,是后来的事,但祁连山的吸引力并未因之稍减,反而益发强化了。四十余年的渴慕,今朝终于得偿,其欢忭之情是难以形容的。
旅途中我喜欢把记忆中的有关故事与眼前的自然景观相叠合。车过山丹河(即古弱水)时,我想到了周穆王曾渡弱水会西王母于酒泉南山。《淮南子》里也有后羿过弱水向西王母“请不死之药”的记载。神话传说汇集着一个民族关于远古的一切记忆,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思维、情感、体验以至行动的载体,深入地窥察一个民族以至人类史前的发展轨迹。
观山如读史。驰车河西走廊,眺望那笼罩南山的一派空蒙,仿佛能谛听到自然、社会、历史的无声倾诉。一种源远流长的历史的激动和沉甸甸的时间感被呼唤出来,觉得有许多世事已经倏然远逝,又有多少天涯过客正在匆匆走来。我们这些河西走廊的过客,与祁连雪岭朝夕相对,自然就把它当做了热门话题。有人形容它像一位仪表堂堂、银发飘洒的将军,俯视着苍茫的大地,守护着千里沃野;有人说祁连雪岭像一尊圣洁的神祇,壁立千寻,高悬天半,给人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隔膜感。可是在我的心目中,它却是恋人、挚友般的亲切。千里长行,依依相伴,神之所游,意之所注,无往而不是灵山圣雪,目力虽穷而情脉不断。一种相通相化相亲相契的温情,使造化与心源合一,客观的自然景物与主观的生命情感交融互渗,一切形象都化作了象征世界。
也许正是这种类似的情感使然,150年前的秋日,林则徐充军西北路过河西走廊时,曾写下诗句:“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甘、青路上,我也即兴赋诗,寄情于祁连雪:“依依只有祁连雪,千里相随照眼明。”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旁征博引,大量引用神话传说,并触及了当下现实,把河西走廊的精华所在与江南相提并论。
B.神话传闻和历史积淀“压低”“涂饰”了祁连山,反映了历史带给祁连山以无法摆脱的沉重负担。
C.作者在游历河西走廊的同时,也以恋人、挚友般的心态去贴近祁连山,试图体验祁连山的“心史”。
D.本文既从空间的视野描述祁连雪山特有的自然美景,也从时间的角度传达一种绵长凝重的历史感。
【2】作者在文章的开关和结尾均引用了古人的诗句,请分别说明其用意是什么。
【3】作者曾说:“雪”是《祁连雪》的“文眼”,具有重要的作用。请通读全文,谈谈文中“雪”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在《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自然界的多种声音为喻描写音乐旋律的变化。
(2)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曹操斟酒祭江、执矛吟诗的骄态,极力渲染其不可战胜的赫赫声势。
(3)荀子在《劝学》中以木、金为例,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作者面对广阔宇宙,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的疑问,表现出关心国家命运的慷慨激昂。
(2)《使至塞上》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人借两种自然景物自况,写出了瓢零之感。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由自身贫寒推己及人地想到他人的困苦,表现杜甫博大胸襟的著名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9、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怅寥廓,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3)______________,乌蒙磅礴走泥丸。
(4)恰同学少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是夕阳中的新娘。
(6)失其所与,不知;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登高》中,杜甫远眺秋景,面对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触景生情,不由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
(2)曹操在《短歌行》中化用《史记》中周公一饭三吐哺的典故表现作者求贤若渴心情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直抒胸臆,表现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中国历史上,首先“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举起抗秦大旗的是陈胜吴广起义,杜牧《阿房宫赋》中对应这一历史事件的句子是“___________”;后来刘邦率领大军首先打进关中,杜牧《阿房宫赋》中与此对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2)苏洵在《六国论》中借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敏锐地指出了对抗秦国的办法,此举会让对方寝食难安。
(3)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表现词人登高望远,所看到的深秋时节金陵最具典型特征的景物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西江月①
苏轼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②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释】①此词尾苏轼被贬黄州时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攅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濒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C.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D. 本词写词人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词人形象。
E. 词人以空山明月般澄澈、空灵的心境,描绘出一幅富有诗情画意的月夜图,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化到大自然中,忘却了世俗的荣辱得失和纷纷扰扰,表现了自己与造化神游的畅适愉悦。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祖无择,字择之,上蔡人。进士高第。历知南康军、海州,提点淮南广东刑狱、广南转运使,入直集贤院。时拟封孔子后为文宣公,无择言:“前代所封曰宗圣,曰奉圣,曰崇圣,曰恭圣,曰褒圣;唐开元中,尊孔子为文宣王,遂以祖谥而加后嗣,非礼也。”于是下近臣议,改为衍圣公。
庆历间,出知袁州。自庆历诏天下立学,十年间其敝徒文具,无命教之实。无择首建学官,置生徒。郡国弦诵之风,由此始盛。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加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进学士,知郑、杭二州。
神宗立,知通进、银台司。初,词臣作诰命,许受润笔物。王安石与无择同知制诰,安石辞一家所馈,不获,义不欲取,置诸院梁上。安石忧去,无择用为公费,安石闻而恶之。
熙宁初,安石得政,乃讽监司求无择罪。知明州苗振以贪闻御史王子韶使两浙廉其状事连无择。子韶,小人也,请遣内侍自京师逮赴秀州狱。苏颂言无择列侍从,不当与故吏对曲直,御史张戩亦救之,皆不听。及狱成,无贪状,但得其贷官钱、接部民坐及乘船过制而已。遂谪忠正军节度副使。安石犹为帝言:“陛下遣一御史出,即得无择罪,故知朝廷于事但不为,未有为之而无效者。”寻复光禄卿、秘书监、集贤院学士,主管西京御史台,移知信阳军,卒。
无择为人好义,笃于师友,少从孙明复学经术,又从穆修为文章。两人死,力求其遗文汇次之,传于世。以言语政事为时名卿,用小累罪放弃,讫不复振,士论惜之。
(选自《宋史·祖无择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知明州苗振/以贪闻御史/王子韶使两浙/廉其状/事连无择
B.知明州苗振以贪闻/御史王子韶/使两浙廉其状事/连无择
C.知明州苗振以贪闻/御史王子韶使两浙/廉其状/事连无择
D.知明州苗振/以贪闻御史王子韶/使两浙廉其状事/连无择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科举考中进士称为“进士及第”,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等第,中进士名列前茅即为“进士高第”。
B.谥号是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C.古代官员因犯错贬官,离开京城到地方做官叫“出”。文中即为此意。
D.“知制诰”,官名,由翰林学士及中书舍人担任,负责替皇上起草诏令等事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祖无择明晓礼制。当朝廷拟封孔子的后人为文宣公时,祖无择及时指正,认为不合礼制。最后朝廷改封孔子后人为衍圣公。
B.祖无择重视教育。他出任袁州知府后,针对实际情况,设立学府,广招学员,使该郡形成了诵读的良好风气。
C.祖无择仕途不顺。他曾为当权者不喜,并受人牵连,虽苏颂和张戬对其营救,但朝廷不听,终遭贬谪。
D.祖无择重情好义。年少时跟从孙明复学习,与穆修一起写文章。后来把他们的遗作汇编成书,使之在世上流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石忧去,无择用为公费,安石闻而恶之。
(2)子韶,小人也,请遣内侍自京师逮赴秀州狱。
【5】文章结尾处说“士论惜之”,具体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14、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自生命萌发之初,你在人世间就有了自己的位置;到生命终结之际,你在大地上仍有自己的位置。如果你老是向前看,你的位置肯定在后面;如果你老是向下看,你的位置必然在上面……在整个生命历程中,你一直同位置打着交道。或许,你有一段关于位置的心情故事;或许,你有许多关于位置的独到见解;或许,位置曾引起你深入的思索;或许,位置曾让你产生无限的感慨……请以“位置”为中心话题,或讲述亲身的经历,或联想相关的故事,抒写内心的感受,发表自己的见解,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