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这幢清寒的小屋,远离通衢,茕茕孑立于田野之间,隐蔽在花园的密林深处。
B. 前方使他们兴奋,使他们行动,使他们陷入如痴如醉的状态。
C. 深谷还可以使你粉身碎骨,使你头破血流,使你感触到实在。
D. 这恶魔似的铁马,那振聋发聩的机器喧嚣声已经传遍全乡镇。
2、依次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古代文人喜欢雅集,或因书而聚,或以文而会,以一种自发随性的方式走在一起,诗酒唱和、书画遣兴,颇有雅趣。______“以文会友”、“切磋文艺”,______围绕一个“文”字较量,多少正式了些。这时,一些游戏的加入,比如下棋,比如投壶,在字斟句酌的思虑中,在你来我往的对弈里,______能调节氛围、活跃情绪,起到了激发灵感、娱乐性灵的作用。文人们_______不缺乏读书的环境,也不乏酬酢唱和的同道,但在种种规矩束缚下的传统读书生活中,这独抒性灵的游戏之乐却显得尤为珍贵。
A.而/只是/就/虽然
B.只是/仅仅/就/即使
C.但/终究/反而/或许
D.但是/有时/还/哪怕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 )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财物无所取
D.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4、下列选项中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是寡人之过也。②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③以其无礼于晋。④长于臣。⑤燕国见陵之耻除矣。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⑦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⑧金千斤,邑万家⑨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⑩夫晋,何厌之有?
A.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B.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C.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D.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5、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西边一棵柏树曰“奇”。庞然树身斜躺着, , , , , , ,就像佛家说的她又重新转生了一回,正开始新的生命。黑与绿、老与少,生与死,就这样相反相成地共存。
①如蓬篙,如藤萝,像一团绿云,像一汪绿水
②就只那一片皮便又生出许多枝条
③但树身的南北两侧各劈挂下一片皮来
④枝上又生新枝,一直拖到地上
⑤若水牛卧地,整个树干已经枯黑
⑥依依地拥着自己的命根——那截枯黑的树身
A. ⑤③②④①⑥ B. ⑥②④①③⑤ C. ⑤②③④①⑥ D. ⑥①⑤③②④
6、(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个多雨的夏天
郭震海
这似乎是一个多雨的夏天。
不紧不慢的小雨就像生了根,断断续续下了三天,没有停的迹象。侯东升醒来后,听着外面滴滴答答的雨声,有些烦闷。
他裹着一条毛巾被,眼睛迷茫地瞪着屋顶。简易的屋顶用横七竖八的施工模型板撑着,上面覆盖着几层黑糊糊的油毡。简易的大宿舍内散发着一股刺鼻的霉味,半碗隔了夜的剩饭放在墙角,已经变质。裸露的砖墙,湿漉漉的,似乎能挤出大把的水来。地上铺着红砖,红砖上撒了薄薄的一层白石灰。十几双黄胶鞋,没有规则地摆放在床铺下。
“天塌了吧!”一名工友坐起来嘟哝了一句,扑腾一声又躺下了,几根木棍支撑的大床铺发出吱吱呀呀的怪叫。
“你找死啊!”工友躺下的动作用力过猛,压住了另一位工友的胳膊,后者向他提出强烈的抗议,骂骂咧咧地抽回了胳膊。
侯东升起身,去床铺头找自己的衣服,想出去走走。他从墙角找出一把破旧的雨伞,走出了工棚。
外面的雨下大了,一栋高楼起了半截,无数的、长长短短的钢筋头直冲云霄,在雨中显得亮晶晶的,有点刺眼。如果不下雨,这栋起了半截的楼上肯定站满了人。无数顶安全帽,无数双劳作的手。在轰轰隆隆的机械声中,他们完全可以站在高墙上,边劳作边唱信天游。有的工友已经在城里待了十多年,甚至更长时间。他们就像一群特殊的候鸟,每年开春告别妻儿老小,来到城里,冬天又会回到乡村。他们没有走进过KTV,但一步步升高的楼顶上,就是他们的乐场,他们可以怒吼,可以咆哮,可以唱着哭,也可以唱着笑。只要手不闲着,至于嘴,爱干吗就干吗,就是站在墙头上像一个英雄般的去演说,也没有人注意,更没有人管。他们的声音在车水马龙的城市里显得异常微弱,微弱得站在楼下就完全听不到了。
半夜里,无数盏大灯会将整个工地照亮,高楼一天不封顶,热闹的景象就一天不减,唯有雨能阻断这喧闹的一切。侯东升和大多工友一样,既盼雨,又恨雨。为什么呢?盼雨,是因为下雨了他们可以美美地睡个懒觉,无休止的劳作可以得到短暂休息;恨雨,是因为下雨就意味着他们会没有工,工是什么,就是钱。他们从四面八方拥进这座陌生的城市,就是想多挣点工,年底多拿点钱。
侯东升撑着伞,不知道该去哪里,更不知道该干什么。路过一座天桥,桥下积满了水,飞驰而来的车辆迅速通过天桥,激起很高的水花。
“你找死啊!”一个撑着小花伞的女人,被车辆激起的泥水溅了一身,她怒气冲冲地骂道。侯东升突然觉得,城里人说话和他们其实没有区别,就比如这句“找死啊!”他这样说,工友们这样说,城里人也这样说。
在一个玻璃橱窗前他看到一则大大的广告:“家,温馨的港湾。”城市里到处都是这样的广告。侯东升觉得每一则广告都与他们有关又无关。他们一年四季就像蚂蚁一样在钢筋与水泥的森林中不停地修筑城市里的家,城市在一天天长高变大,而他们没有家,他们的家在乡下。
侯东升给乡下的妻子打了一个电话,妻子开心地说,真好,庄稼灌浆了,下了一场难得的透雨。侯东升在电话里骂,好个屁。妻子说,你个鞭打的侯东升,你个不要脸的侯东升,你变了,变得不再爱惜庄稼,变得像城里人了,变得……
我真的变了吗?放下电话,侯东升想,我到底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他抬头望着灰蒙蒙的天……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三自然段的环境描写细腻地表现了侯东升及其工友的居住环境,突出其居住环境的简陋、拥挤、室内东西又脏又乱。
B.作品中的工友嘟哝一句,另一个就“强烈抗议”“骂骂咧咧”,这段对话描写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工友之间的关系极其恶劣。
C.文章描写那一步步升高的楼顶上,就是他们的乐场,他们爱干吗就干吗,没人注意,更没有人管。目的是为了表现农民工只有在这里才能获得一点点自由。
D.农民工们恨雨,下雨就意味着他们会没有工,也没有钱,表现出这些农民工一心向钱看的心理,可以看出这些农民工自身素质相对较低。
【2】文章中多次写到“雨”,请谈谈“雨”在全文中的作用。
【3】作品以侯东升的困惑“我到底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结尾,有什么作用,请谈谈你的理解。
7、补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仁;失其所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武。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_______________,发尽上指冠。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沁园春·长沙》中,作者故地重游,引起他对往昔不平凡岁月的回忆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徐志摩深爱康桥,《再别康桥》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愿意将自己化为康桥的一部分的强烈愿望。
(3)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比喻句浓缩了国家的灾难和个人的坎坷,感慨国家和个人的命运都已无法挽回。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倒置式的比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
(2)苏洵在《六国论》中借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敏锐地指出了对抗秦国的办法,此举会让对方寝食难安。
(3)在《谏逐客书》中,李斯立足现实,通过对比论证一针见血地指出,同样是非秦国的,如果国君对待外来物和对待外来人采取不同的态度的话,会给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不良印象。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古诗文中,与酒有关的句子不胜枚举。曹操《短歌行》中写到,“何以解忧?____________”;杜甫在《登高》中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因病断酒后,悲愁难以排遣的苦恨;苏轼也在赤壁多次借酒抒怀,如“人生如梦,____________”“驾一叶之扁舟”等。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描写江面千帆竞发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荆轲刺秦王》中表现荆轲登车离燕意志坚定地去刺杀秦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花喻冬雪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
12、三、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1】下列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两项
A. 这是一首歌咏江南农村美好景色的词,上阕写近景,下阕写远景,借景抒情,流露出诗人厌弃城市繁华,热爱乡野生活的情趣。
B. 辛弃疾的词本以沉雄豪放见长,这首词的语言却显得很华丽含蓄,表达了词人对官场厌倦和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C. 这首词中每种意象都是山林田野寻常可见的,词人从不同视角描绘乡村春意景象,看上去随意下笔,却自然融合成一幅主次分明、远近有致、动静相生、有声有色、情致盎然、意蕴深厚的田园早春图
D. 此词用词看似平常,而实际上很巧妙。一个“破”字写出了桑叶在春风 逐渐萌发、膨胀,终于撑破了原来包在桑芽上的透明薄膜。“破”字有动态感,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鸣”字虽声音,但可以让人想见黄犊的悠闲神态。
E. 古人用“斜日”“寒林”“暮鸦”这类冷色调的意象构成一片萧条肃杀的景象,而作者在这样的画面中加了一个动词“点”——“点”状乌鸦或飞或栖,有如一团墨点,这就使这种萧条肃杀的氛围更加浓重。
【2】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鲁昌平陬邑。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
鲁昭公之二十年,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景公说。
鲁昭公卒,定公立。定公十四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B.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C.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D.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仲尼,孔子的字,孔子名“丘”,“尼丘”为山名,“仲”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B.司空,古代官职名,西周时开始设置,与司马、司寇、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水利、营建之事。
C.摄,暂时代理官职的意思。如“成王既幼,周公摄政。”在我国古代表示暂代官职的词还有“署”“假”“权”等。
D.有司,古代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泛指官吏。如诸葛亮《出师表》一文中“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家境贫寒,社会地位低下。成年后曾给季氏做过管理仓库的小吏,也曾担任过管理牧场和牲畜繁殖的小吏。
B.孔子重视教化,治国能力突出。鲁定公十四年,他由大司寇代理相国的职务,参与国政三个月,民风大变,社会清明,各地宾客有归家之感。
C.孔子临危不乱,坚守节操。他在遭遇陈蔡两国围困时,仍然坚持教学,临危不忘义,处变而不惊,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君子风度。
D.孔子治学严谨,一丝不苟。他编写《春秋》时,该写的内容一定要写上去,应当删去的内容一定要删掉,但子夏等人不赞同他的这种写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
(2)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5】齐景公几次向孔子问政,孔子的回答体现了怎样的治国理念?
14、作文。
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认为一味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其实,不止“学”如此,生活中,我们行、游、读、友、爱、善、乐……无一不是如此。
请以“______________而不思则罔”为题作文。
要求:文体不限。将题目补充完整,并抄写在答题卡上。不少于7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