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凋伤(diāo) 塞上(sài) 渚清(zhǔ) 孤舟一系(xì)
B. 青冢(zhǒng) 万壑(hè) 暮砧(zhēn) 拈轻怕重(zhān)
C. 潦倒(liáo) 省识(xǐng) 朔漠(shuò) 溯流而上(shuò)
D. 环珮(pèi) 处置(chǔ) 江间(jiān) 挑拨离间(jiān)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奥运火炬在南通传递时,热情的市民纷纷到大街上去观看火炬接力的盛况,很多居民小区都十室九空了。
B. 各单位务必完善请假制度,对那些请三天假休息十天,甚至“黄鹤一去不复返”,久假不归的人要严肃处理。
C. 他是我最真诚的朋友,经常对我耳提面命,使我能在工作中少犯许多错误。
D. 今天晚上可能会发生抢劫的事情,你们家是北门的首富,不免要首当其冲,还是早早避开为好。
3、对下列文化常识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宗庙,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宗庙之事,在古代是国家重要的政事。
B.冠者,也称“弱冠”,指成年男子。古代男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C.山东,古代常常指太行山以东,泛指东方六国之地,今指山东省。
D.参乘,即“骖乘”,古时站在车右陪乘或担任警卫的人。乘,兵车,包括一车四马。
4、下面有关《诗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被奉为“五经”之一。
B. 《诗经》编成于战国时期,共305篇,又称为“诗三百”,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C. “诗经六义”是指赋、比、兴、风、雅、颂。《卫风•氓》中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就用了比兴的手法。
D. “国风”,有15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曲的歌辞;“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礼的民歌。
5、下列各句中画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 炎炎盛夏,令人烦躁难安;好在一场急风骤雨之后,天朗气清,河清海晏。
② 柳永的干谒之作,也因为鲜活的都市叙述不胫而走,由官府到市井,远播边陲和异国。
③纵然食品安全早已是风声鹤唳,善良的中国民众却还是抱着“贵的总还是质量可靠”的心态,寄希望于通过牺牲经济利益来确保个人的食品安全。
④成都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国际都市,以其独特的城市个性、品位和文化内涵,为世人展现出了卓尔不群的风格与魅力。
⑤流金铄石,热浪滚滚。避暑纳凉只能待在空调间吗?显然不是,在重庆,想要纳凉,还有一个较好的选择,那就是防空洞。
⑥美国自以为是在人类普遍价值的名义下所做的一切,在太多的其他国家看来,却是师出无名、专横跋扈的。
A. ①②③ B. ③④⑥ C. ①④⑤ D. ②⑤⑥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现在看,脱贫攻坚的主要难点是深度贫困。以河北省为例,深度贫困的特征概括为“两高、一低、一差、三重”。“两高”即贫困人口占比高、贫困发生率高。深度贫困县贫困人口占全省贫困人口总数22%以上;深度贫困县贫困发生率在15%以上,高于全省贫困县平均水平近9个百分点;深度贫困村贫困发生率接近35%,高于全省贫困村平均水平近24个百分点。“一低”即人均可支配收入低。深度贫困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1650元,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386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28元,分别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50.7%、36.2%、49.7%。“一差”即基础设施和住房差。深度贫困县的贫困村中,村内道路、入户路、危房需要维修和重建。“三重”即低保五保贫困人口脱贫任务重、因病致贫返贫人口脱贫任务重、贫困老人脱贫任务重。
深度贫困地区在2020年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我们务必深刻认识深度贫困地区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艰巨性、重要性、紧迫性,采取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有效的举措、更加有力的工作,扎实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摘自习 近 平《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有删改)
材料二
脱贫攻坚千难万难,最难的是有一些贫困群众“不怕穷”,也就是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解决精神匮乏比解决物质匮乏难,解决千百年来形成的落后观念和习俗比解决贫穷难。
国家统计局近期对云南八个市州的贫困村进行调查,59.5%的受访者对当前生活表示满意,35.2%表示一般,只有5.3%的表示不满意。贫困程度这么深,满意度还非常高,“不怕穷”、安于现状是一个重要原因。这些贫困群众,对易地搬迁,怕难以适应新环境;对发展产业,怕学不会新技术;对外出务工,怕朝九晚五的约束。怕这怕那,就是不怕穷,宁可守着穷摊子,也不愿干出新生活。
要在未来的时间里从根本上解决一些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安于现状的问题,必须坚持不懈,因为那些落后的观念、习俗是千百年来形成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但这并不影响实现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的既定目标。精神上的内生动力和物质上的脱贫,既有密切联系,也有一定区别。扶贫工作既不提高标准,吊高胃口,也不急于求成,降低标准,我国有信心在2020年打赢这场攻坚战。
(摘自中国政府网)
材料三
2012-2016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数据及发生率
年 年度 | 贫困标准(元) | 当年贫困人口减少(万人) | 年底 年底贫困人口(万人) | 贫困发生率(%) |
2012 | 2673 | 2339 | 9899 | 10.20 |
2013 | 2736 | 1650 | 8249 | 8.50 |
2014 | 2800 | 1232 | 7017 | 7.20 |
2015 | 2866 | 1442 | 5572 | 5.70 |
2016 | 3000 | 1240 | 4332 | 4.50 |
(摘自国家数据网)
材料四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这“十六真言”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扶贫“真经”。不同地区因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等原因,致贫原因不尽相同,“个性化”扶贫无疑是一剂治疗贫困的良药。
扶贫“个性化”,因地因人制宜是关键。不同地域、不同家庭、不同个体,在致贫问题上存在差异性的,唯有深入其中、量体裁衣,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精准扶贫的效用,全面助推精准扶贫攻坚工作持续升温。个性化扶贫在政策的制定上,要摸清家底,找出区域致贫的主要原因,借鉴其他地区扶贫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对其可行性进行研判,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探索出台科学合理的帮扶政策,并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根据推进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在扶贫项目上,要改变“帮扶就是帮钱帮物”的传统观念,多研究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按照贫困程度、产业发展进度、脱贫难易程度等,制定地区扶贫开发实施计划和年度计划,把扶贫工作纳入地方经济社会总体规划统筹安排,杜绝盲目扶贫。
(选自《大众日报》)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深度贫困县的“两高”即贫困人口占比重、贫困发生率高,明显超过所在省的平均水平。
B. 深度贫困县国内生产总值较低,人均可支配收入低,只有所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
C. 深度贫困县的贫困村问题重重,村内道路、入户路等基础设施和危房均需维修和重建。
D. 深度贫困县的低保五保贫困人口、因病致返贫人口、贫困老人等三类人口脱贫任务重。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2012至2016五年间,脱贫标准越来越高,当年贫困人口减少、年底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都呈直线下降趋势。
B. 贫困地区群众精神上的内生动力和物质上脱贫既有联系也有一定区别,我们要坚信脱贫工作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C. 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的不同造成不同地区致贫原因也完全不同,因此只有实行个性化扶贫才能改变贫困面貌。
D. 扶贫过程中,必须依据各地实际情况这一根本出发点,探索出台科学合理的帮扶政策,不能使用其他地区经验。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当前及未来扶贫工作的要点有哪些。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表现女子早起晚睡勤劳持家的诗句是____ ,___ 。
(2)《离骚》中表达作者忧国忧民、叹息流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出曹操军队的军容之盛。
(4)《短歌行》用“朝露”来做比喻,抒发对人生短暂的感叹的句子是 ____,___。
(5)《归园田居》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诗人认为奔波于官场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琵琶女演奏琵琶过程中,声虽“暂歇”,却产生更好效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一生失意漂泊,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有直接描述,这些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急流和瀑布在千山万壑间发出的巨大声响,强调蜀道的山高路险。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诗经 氓》中女子对男子“反复无常,感情不专一”表达不满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是女子表达对所爱之人的期盼与思念的,曹操在《短歌行》中借此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望。
(3)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运用比喻的手法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的句子是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史记》曾记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又说“孔子设礼稍诱子路”,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________,________”两句中可以看出孔子对子路“哂”的原因。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表示对于一个夹在大国之间又“________, ________”的“千乘之国”,自己只要三年就可以使百姓变得勇敢并懂得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3)烛之武劝说秦伯,语气谦恭,却极有份量,以“_________,________”这一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表现孔子不以年长自居,循循善诱,使弟子毫无顾忌地说出各自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齐桓晋文之事》中,体现孟子“保民而王”的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月”是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古人借“月”表达不同的情感,《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_”借“月”烘托四周环境的寂静,衬托琵琶女技艺的高超;《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酬“月”来表达诗人寻求超脱的豁达。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村居 张舜民
水绕陂田水绕篱, 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 带得寒鸦两两归。
(1)诗的后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风格怎样?(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小诗的基调是宁静,作者是如何写静的?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吴先生行状
姚永概
先生讳汝纶,字挚甫,世居桐城之南乡。父征君居乡里,孝友任恤,勇于作事,不顾利害。先生犹其风类也。弱冠中同治甲子科举人,乙丑成进士,以内阁中书用。曾文正公见先生文于方先生宗诚所,大奇之。又闻征君善教,遂延教其孙,而奏留先生于幕府十余年。
文正公薨,李文忠公继之,复致礼焉。世传曾、李奏议,多出先生手。当文正公办天津教案时,从容谓先生,曰:“吾大臣任国事不当计毁誉。子年少,名甫立,盍稍避乎?”先生笑不应。及李公用事,其所经画皆前古未尝有,而当外交之冲,操纵应付,尤惊骇世俗,非庸人所易知。先生佐佑其间,竭思虑自効,不肯诿谢。故二公深相倚重,大疑大计,悉取资之。
尝补深州直隶州知州,丁父忧,服阙,署天津府知府,补冀州直隶州知州。乾隆时,方恪敏公为总督,下教建立义仓。方公薨,仓储浸坏。咸丰兵燹以后,乃尽耗矣。同治十年,钱敏肃公为布政使,复修方公仓制,先生在深州独进曰:“不可复也,又且扰民。”钱公曰:“何谓也?”先生曰:“方公当国家全盛,上下交和,名器贵重,故给七品以次,即争纳粟。今富人亡虑皆四五品矣,安肯为劝其积也,必箕敛,甚者威之。其储也,责之仓正耗减取偿焉。其散而复敛也,敦率之不还。若息不足,必勾摄而敲朴之,故曰不可复也,又且扰民。”钱公曰:“子之言然。”深州独止不复。其在冀也,开渠四十余里,导积水入滏,商旅既便,田得河流,变为肥沃,又少水潦患,民大便之。
先生所著尚有《写定尚书》、《尚书故》、《易说》、诗、铭碑、论书、杂文、笔记、评论诸书。闿生偕门人方编次刊行。谨就闿生所述,参以见闻,稍加撰次,以待名公卿上闻,付史馆编录。谨状。
(选自《慎宜轩文集》,有删节)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容谓先生 从容:不慌不忙
B. 不肯诿谢 诿:推脱
C. 及李公用事 用事:到任
D. 谨就闿生所述 就:借助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弱冠:古代男女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还未壮,所以称做弱冠。
B. 服阙:守丧期满除服。古人守丧期间要穿用本色的粗布或麻布做成的丧服。
C. 义仓:旧时储粮备荒的一种习俗,是一种以赈灾自助为目的的民间储备。
D. 《尚书》: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子年少,名甫立,盍稍避乎?
⑵故二公深相倚重,大疑大计,悉取资之。
⑶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4】请简要概括曾文正公和李文忠公都重用吴先生的原因。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小区里,几个刚上一年级的小朋友,一边晒太阳,一边比赛背诵《弟子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孩子们鼓起小脸认真背诵经典的样子很动人。
当孩子们的父母来招呼孩子们回家吃饭时,不愿回家的孩子使出了各种办法与伎俩,有的与父母拉扯,有的大声呵斥父母,有的甚至在地上打滚抗议……
这则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