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成为文化世家的必要条件是家庭有着 ▲ 的文化底蕴。北宋最著名的文化世家非苏氏一门莫属,父亲苏洵发奋苦读、勤于笔耕的美名 ▲ ,而苏轼和苏辙两兄弟在文坛的影响更是超过了父亲,真可谓 ▲ 。
A. 深厚 家喻户晓 长江后浪推前浪
B. 深厚 不言而喻 这山望着那山高
C. 深重 不言而喻 长江后浪推前浪
D. 深重 家喻户晓 这山望着那山高
2、下列文学常识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最早的一篇长篇叙事诗,也是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木兰辞》被誉为“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是民歌常用的比兴手法。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诗歌305篇,按照内容可以分为“风”(民间歌谣)、“雅”(宫廷乐歌)、“颂”(祭祀乐歌),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C.《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楚辞》与《诗经》分别开创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流派。
D.《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集,最早见于南朝萧统的《文选》。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冠族指的是当地最有势力,人口最多的豪门世族。
B. 大夫是古代官职名称,各朝代大夫的职能和级别多有不同。
C. 辎重是指行军时由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
D. 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所祭祀的土谷之神,后也指国家。
4、下列括号内的句子,与原句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 你难道就不能早点睡觉吗?
(你应该早点睡觉。)
B. 我不得不帮助村民们度过难关。
(我必须帮助村民们度过难关。)
C. 我和扎西是最好的朋友。
(扎西和我是最好的朋友。)
D. 我们几乎赢得了比赛。
(我们赢得了比赛。)
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辞赋家,一名潜,字元亮,自号靖节先生,因宅旁长有五棵柳树,世人以“五柳先生”称之。
B.陶渊明的作品《桃花源记》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安居乐业的社会图画,反映了古代农民的愿望与要求,是现实主义描写与浪漫主义精神结合的典范之作。
C.辞,是介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因为起源于战国时的楚国,也叫楚辞、楚辞体。到了汉代,人们一般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色彩,很像诗,但是押韵和句式比较自由。
D.毛泽东有诗云“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这里的“陶令”就是陶渊明,因为他做过八十余天的彭泽县令,故以陶令相称。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制度的形成离不开具体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制度,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必须与这个国家的国情和性质相适应。“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
制度自信体现为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人们对一系列体制机制安排的赞成、支持、拥护,以及自觉在制度框架内谋事干事。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来说,制度自信表现为对这一制度体系的积极认同和评价。制度自信虽是一种主观心理状态,但建立这种自信却不只是主观努力的结果,而需要坚实的客观基础。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和拥护,正是源于这一制度行之有效,是符合中国实际、能保障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好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有利于我们发展的好制度,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建立和完善的,体现了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正确把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对人类其他社会制度和发展经验的吸收借鉴,以及对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经能有效解决我国现实问题、促进生产力持续发展、维护社会团结稳定,这是我们拥有制度自信最坚实的基础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制度建设,推动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有机结合。既支持改革试点、鼓励基层创新,又注意及时总结改革经验,将其上升为行之有效的制度,巩固和保障改革成果。改革不是单个领域体制的调整和修补,而是各方面体制与制度的创新;不是某个领域体制改革的单向推进,而是各领域、各层次改革的系统推进;不止步于改革体制机制,而是着眼于制度聚合与集成,形成总体性的制度成果和制度文明,为制度自信奠定了顶层设计反面的坚实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实践不断变化发展,制度则具有相对稳定性。随着时间推移、形势变化,一些具体制度总会存在与实践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之处。这就需要不断对制度进行调整,以保持其对社会发展的适应性。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情复杂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在构建和完善制度方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更不能听信他人的指手画脚。我们需要在实践中反复摸索,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将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有益做法固定下来,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制度更富生命力,让制度本身的功能和优势更充分地发挥和展现出来。在实践中的不断调整并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制度自信的另一方面基础。
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需要不断拓展制度完善的空间,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功能和优势更加彰显。用制度建设巩固改革成果,也通过制度建设进一步激发改革动力。通过完善制度来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让制度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社会充满生机活力提供重要保障,为国家与社会创新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完善制度要始终把握人民利益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制度保障人民参与改革发展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让制度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为制度自信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桑玉成《为制度自信奠定坚实基础》《人民日报》,2019年09月20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国家现行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发展道路必然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
B.制度自信意味着社会民众对一种社会制度产生了积极的认同和评价,并能够自觉地在这个制度框架内谋事干事。
C.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互动结合将会推动党自身的制度建设,既有利于鼓励基层创新,也能巩固和保障改革成果。
D.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同时,一些具体的制度则要与实践发展相互适应。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总分总的结构,论证了奠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制度自信的几个重要因索。
B.文章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手法,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
C.文章论证兼顾理论和实践,既有对制度自信的理论阐释,也有对制度发展现状的分析。
D.文章论证制度建设时,侧重将改革在单个领域的成就和多个领域取得的创新进行对比。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内外因相结合的产物,符合中国实际,能保障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己经在社会稳定和发展生产等方面凸显优势,这增强了我们的制度自信。
C.制度自信并不是一味强调自己制度的优越性,也需要勇于发现自己的不足并革除体制机制弊端。
D.完善制度能够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为国家与社会创新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它需要关注人民利益。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演奏非常感人,在演奏结束后,诗人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来衬托演奏技艺之高超。
(2)苏轼在《赤壁赋》中借“水”“月”阐述了天地万物“变”与“不变”的道理,从“变”的角度看“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不变”的角度看“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晏殊在《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对暮色中春花飘零景象的遗憾,用“_____________________”句写出词人在花径踱来踱去,心绪难宁的形象。
8、文中描写修葺后的项脊轩月夜之景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刿论战》中曹刿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回答乡人的问题,一方面揭示了鲁国当权者鄙陋寡见、尸位素餐的情况。
(2)《氓》中诗人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比喻,强烈地抒发了一腔怨愤,诉说了弃妇无边无际的痛苦。
(3)《蜀道难》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表达了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怀念之情,其中深情回忆与妻子在轩中学习时光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2)刘克庄在《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呼吁当权者要重视人才,这与龚自珍“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有异曲同工之妙。
(3)“金风”就是秋风,“玉露”常指秋露,这两个意象在古代诗词中常常同时出现,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___。(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2)留恋处、兰舟催发。________,________。(柳永《雨霖铃》)
(3)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
(4)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节选)》)
(5)时维九月,序属三秋。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并诗》)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唐多令
刘过①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②。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曾到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注】①刘过作为辛派词人,与辛弃疾、陆游等人有着较深的交往,他们“同声相应,同气相求”。②南楼,在武昌黄鹄山上,又名安远楼。南宋时“武昌系与敌分争之地”,很多词人登临时都留下了深沉的作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词上片起笔两句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登高之所见,即一泓寒水,满眼尽是布满汀洲的芦叶。
B.“二十年重过南楼”一句,包含了许多情感,不仅有回忆起过往岁月的感慨,也有岁月匆匆时光流逝之感。
C.“能几日,又中秋”,一种时序催人的忧心、烈士暮年的悲感和无可奈何的喟叹,都从“又”字当中透露出来。
D.全词卒章三句写词人买花载酒,可见词人虽己不再像少年时意气风发,但仍然充满了故地重游的喜悦之情。
【2】请赏析“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的写景技巧。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节选自人教版必修4《廉颇蔺相如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B.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C.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D.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衣之交:指百姓之间的交往。布衣,平民。
B.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洁净身心,以示虔诚。
C.九宾:在朝堂上安设“九宾”。这是古代外交上接待使臣最普通的礼节。
D.汤镬:古代的一种酷刑。用滚水烹煮。
【3】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蔺相如有勇有谋,胆略过人。在秦王无意偿赵城池时,以“璧有瑕,请指示王”为借口拿回和氏璧并痛骂秦王。
B.蔺相如深谙人心,善于辞令。抓住秦国二十余君“不坚明约束”之过,借理在我方之势,让秦王无可奈何。
C.蔺相如自作主张,出使不利。蔺相如没有按照赵王的旨意办事,没有用和氏璧换回赵王想要的十五座城池。
D.蔺相如视死如归,不畏强暴。“臣请就汤镬”体现了他不计个人安危、把生命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精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人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各有不同。有的人未雨绸缪,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有的人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还有的人另辟蹊径,创新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以上材料对我们有何启示?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