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石家庄市2024年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二模)语文试卷(解析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中国古代“三纲”伦理主要包括君臣、父子和(  )。

    A.天地

    B.兄弟

    C.姐妹

    D.夫妻

  • 2、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月光是引人清心的,因此在中国旧诗词里不知有多少关于月的吟咏,像“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像“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像“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但那多是赞秋月的。而今是冬月,没有_________________,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但空旷、辽阔。

    A. 虫的吟唱,花的清香/浓浓的树影,萧瑟的凉风

    B. 花的清香,虫的吟唱/浓浓的树影,淡淡的凉风

    C. 虫的吟唱,淡淡的凉风/花的清香,浓浓的树影

    D. 花的清香,浓浓的树影/虫的吟唱,萧瑟的凉风

  • 3、“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是百家中哪位思想家的观点?

    A.孟子

    B.韩非子

    C.荀子

    D.老子

  • 4、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储(zhǔ)粟 轻飏(yáng) 流憩(qì)   舸(kē)舰迷津

    B. 熟稔(rěn) 盘桓(huán)   懿(yì)范   云销雨霁(jì)

    C. 帝阍(hūn)   叨(dāo)陪   坳(āo)堂   决(xuè)起而飞

    D. 逋(bū)慢 榆枋(fáng)   洗(xiǎn)马   终鲜(xiān)兄弟

  • 5、下列哪些人物是魏晋时期著名的美男子?( )

    A.何晏 B.潘岳 C.宋玉 D.卫玠(jiè E.高长恭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经典的本质是“成熟”

    张汝伦

    “经典”一词古已有之。《汉书·孙宝传》载汉末大臣孙宝之言:“周公上圣,召公大贤。尚犹有不相说,著于经典,两不相损。”这里的“经典”,就是现在一般对“经典”的理解:具有永恒意义、堪为后世典范的著作。而刘知几的《史通》则更直截了当地说:“自圣贤述作,是曰经典。”

    不过,我们对“经典”概念本身,就像对其他许多重要概念那样,还没有深入的开掘和阐发。西文中相当于汉语“经典”的有两个词。一个是Canon,另一个Classic,前者原指基督教的教规,延伸为指一般的规范和准则,和公认的原著,尤其是经典原著。Classic的意思是第一流的、堪称典范的、有持久重要性的著作。这些意思在中国的“经典”一词中也已包括。“经”和“典”都有“常道”“准则”的意思,“典”还有“制度”“法则”的意思。如《尚书·尧典》中有“慎微五典,五典克从”,《古文尚书·五子之歌》中有“有典有则,遗厥子孙”。

    现在有些人往往就根据这些定义来论述何为经典。例如,有人提出,经典必须具备如下四个特点:一、经典应该具有内涵的丰富性;二、经典应该具有实质的创造性;三、经典应该具有时空的跨越性;四、经典应该具有无限可读性。这些定义当然都不错,但略显肤浅,未及经典内在的本质。

    西方学者对“经典”的概念,有比较深刻的探讨和抉发。英国诗人艾略特在《什么是经典作品》中写道,“假如我们能找到这样一个词,它能最充分地表现我所说的‘经典’的含义,那就是成熟……经典作品只可能出现在文明成熟的时候,语言及文学成熟的时候;它一定是成熟心智的产物。赋予作品以普遍性的正是那个文明,那种语言的重要,以及那个诗人自身的广博的心智”。艾略特用“成熟”来标志经典的特征,首先使我们想起了康德对启蒙特征的规定也是成熟:“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但康德这里讲的成熟还只是人心智的成熟,而艾略特用来定义经典的“成熟”却不仅指心智的成熟,还指文明的成熟和语言的成熟。的确,这样多方面的成熟,不但是经典的标志,也是经典得以产生的条件。

    经典在一定意义上是对人类经验的高度总结,这样它才会对后世有持久的指导性意义,它才能成为超越时空的教诲和训导。文明倘若不成熟,人类就没有足够的材料去总结。心智如果不成熟,人类就无法进行这样的总结。语言如果不成熟,人类就无法表达这样的总结。经典一定具有丰富的内涵,它必然“是一本永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而这种永恒的丰富性,只有文明成熟之后才有可能。同时,也只有成熟的心智才能把握这样其实相当复杂的丰富性,或者说,质量皆具的丰富性。当然,也只有成熟的语言,才能曲尽其妙地表达这种永不枯竭的丰富性。经典之所以对世世代代的人类都有重要意义,是因为它总是包含了深刻的思想。而深刻的思想,只有在文明成熟之后才会产生,也只是成熟心智,才会有深刻的思想。简朴粗陋的语言,根本无法表达深刻的思想。总之,我们完全可以同意艾略特对经典的定义:经典意味着成熟。

    (摘编白《文汇报》2017年5月15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汉书·孙宝传》和《史通》中的“经典”含义相似,都是指具有永恒意义、堪为后世典范的著作。

    B. “有典有则,遗厥子孙”中“典”有“制度”“法则”的意思,这和西文中Canon意思非常接近。

    C. 经典因为大都具有内涵的丰富性和实质的创造性,所以经典才能够跨越时空,具有无限可读性。

    D. 所有的经典都是在文明成熟之后才产生的,它们包含了深刻的思想,对后世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标题即为中心论点,全文围绕这一论点展开论述,对古今中外的观点都有所涉及。

    B. 文章在论证中由表及里,从经典的一般概念深入到经典的本质,层次清晰,很有见地。

    C. 文章主要运用了引证法论证,作者多处引用典籍上的内容,表明人们对经典的不同理解。

    D. 文章在正面论述的同时,也针对有关经典的错误看法进行了批驳,破立结合,说服力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虽然中国古代比西方更早地提出了“经典”的概念,但是我们对“经典”的理解不如西方更加深刻。

    B. 经典能够具有持久的指导意义,一个重要原因是经典对人类经验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浓缩提炼。

    C. 先有语言的成熟,后有心智的成熟,再有文明的成熟,只有具备这三个条件,才会有经典的产生。

    D. 成熟不但是经典的标志,也是经典产生的必要条件,因此心智不成熟的读者,难以真正理解经典。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写到,与蚯蚓相比,螃蟹虽然具有天生的优势,但因为浮躁,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用自然环境烘托琵皆女弹奏技艺高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写征人想家又不甘无功而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写阿房宫盘结交错,曲折回旋的句子是“__________”。

    (2)《虞美人》中写作者通过对“故国”的“回首”来表现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的句子是“__________”。

    (3)《论语》中认为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而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的句子是“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屈原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告知我们“道不同,不相为谋”的观点。

    (2)韩愈在《师说》中为老师下的定义是:“___________。”

    (3)郦道元《三峡》中,直接描写秋景凄清肃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山河壮美,李白在《蜀道难》中采用化静为动的手法写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采用化静为动的手法写赤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2)《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启示我们,“强国”建设需要我们一步一步推进,这样才能到达梦想的远方。

    (3)在中国古诗词中,“东风”一般指春风或者代指春天,或表达如春天般积极美好的情感,或渲染出一种感伤、无奈,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属于后者。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周在《逍遥游》中,举证何为“小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荀子在《劝学》中,比较君子与常人异同之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论语》中,见到贤与不贤之人,应持有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静  女

    《诗经·邶风》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1下列对《静女》一诗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赋体诗,它运用“直陈其事”的手法,采用三章连唱的形式来叙写故事,感情回环往复,内容富于变化,充分体现了民歌的特色。

    B.本诗以生动的语言风趣的细节,表现了一对男女青年热恋中的情趣,人物神形毕现,呼之欲出。

    C.“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这两句借物抒情,意涉双关,表面上男青年是在赞美姑娘馈赠给他的信物,实则表达了他对姑娘的挚爱之情。

    D.“自牧归荑,洵美且异”用借代的手法,以初生黄草白而柔嫩的特点,象征爱情的真诚和纯美。

    2“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两句刻画人物形象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六国破灭,兵不利

    才能不及中人,有仲尼、墨翟之贤

    B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当与秦相较,未易量

    C.此言得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际,可谓智力孤危

    D.不赂者赂者丧

     

    洎牧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有专家预测,2030年中国将成为一个知识创造的中心。那时,长征九号发射,中国成功载人登月,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载人登月的国家。

    ②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在中国经济发展论坛上表示,203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

    ③英国石油公司预测,受新兴经济体经济和人口快速增长的推动,到2030年全球能源需求将增长近40%。

    ④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已超出地球供应能力的一半,《地球生命力报告》称,如果人类继续以这种方式消耗资源,到2030年,全球人口将需要两个地球才能满足其需求。

    2021年是中国建党100周年,纵观中国发展大势,这一年将是伟大而又转折的一年。青年人是国家未来和民族希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综合上述材料,以“立足本国,关怀世界”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并体现你对世界下一个十年的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