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山居秋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把地点、时间、季节、环境全点出来了。
B.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静一动,一光一声,先视觉,后听觉,写出了山间自然景物的幽静。
C.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作者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先听觉后视觉,进一步突出了山间生活的幽静。
D.全诗格调清新,富于生活气息,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尚的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2、下面哪些属于民间故事?( )
A.《白蛇传》
B.《孟姜女哭长城》
C.《完璧归赵》
D.《梁山伯与祝英台》
E.《坐井观天》
3、给画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完璧归赵( )
A.全,完整。 B.完结。 C.完成。 D.消耗尽。
【2】负荆请罪( )
A.依仗。 B.背。 C.享有。 D.遭受。
4、按原文填空。
(1)姑苏城外寒山寺,( )。
(2)明月松间照,( )。
(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
(4)王师北定中原日,( )。
5、诗词积累。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一程,水一程,__________,__________。
(3)“月落乌啼霜满天,______。_____,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的题目是《_____》。
6、在此次系列活动中,同学们兴致高昂,沉浸在品读精彩故事中。很多同学们喜爱《西游记》中生动的人物形象。他们在活动中交流了自己喜欢的人物,并且举办了猜谜活动。请你一起参与,在横线上填入正确的人物。
(1)身穿金甲亮堂堂,头戴金冠光映映。手举金箍棒一根,足踏云鞋皆相称。__________
(2)玉面天生喜,朱唇一点红。净瓶甘露年年盛,斜插垂杨岁岁青。 _______________
(3)凛凛威颜多雅秀,佛衣可体如裁就。辉光艳艳满乾坤,结彩纷纷凝宇宙。___________
(4)碓嘴初长三尺零,獠牙觜(zuǐ)出赛银灯。一双圆眼光如电,两耳扇风唿唿声。______
7、用“烈”字组词,填在括号内,不能重复。
(1)当灾难来临时,他们义无反顾冲在前线,谱写出______的篇章。
(2)当他走上领奖台时,观众席上响起了______的掌声。
(3)爸爸这段时间身体不好,总是______地咳嗽。
(4)这场足球比赛,双方的对抗十分______。
(5)钱学森一听到喜讯,回国工作的想法就更______了。
8、比一比,再组词。
滑(___________) 拾(___________) 锥(____________)
猾(___________) 恰(___________) 稚(____________)
9、阅读《忆读书》片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我自1980年到日本访问回来后,即因腿伤闭门不出,“行万里路”做不到了,“读万卷书”便是我唯一的消遣。我每天都会得到许多书刊,知道了许多事情,也认识了许多人物。同时,书看多了,我也会挑选、比较。比如说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丢下烦琐的《封神榜》,看了人物栩栩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无味的《荡寇志》,等等。对于现代的文艺作品,那些写得朦朦胧胧的,堆砌了许多华丽词句的,无病而呻、自作多情的风花雪月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但是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哪怕只有几百上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书看多了,从中也得到了一个体会,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因此,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1】补充词语。
栩栩(____)(____) (____)(____)无味 朦朦(____)(____)
无病(____)(____) (____)(____)多情 心动(____)(____)
【2】根据内容写出作者对下面书籍的评价。
《西游记》__________ 《封神榜》__________
《荡寇志》__________ 《水浒传》__________
【3】选文主要告诉我们看书时要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句话是_________说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试着写几句关于读书的名言。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
清丽迷人的阿里山
提起阿里山,我就不禁想起台湾民歌《高山青》:“高山青,涧水蓝,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我喜欢它单纯得犹如真理。
“高山青,涧水蓝”,这是比喻,然后单刀直入地道出:“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因为喜欢这首歌,所以很早对阿里山有了憧憬,于是又知道阿里山是花的海洋、林的世界、云的家乡。花的海洋是要在春天才能看得到的,当春神在阿里山迈开她的脚步,足迹所到,便是遍山盛开的樱花。这次来阿里山已是夏天,所以“花的海洋”是错过了。至于“林的世界”,原来台湾因为山多,所以森林也多,岛上森林覆盖面积曾一度达三分之二,是我国森林覆盖面积最大的省。阿里山因为山势平缓,树木更显茂盛,所以便有“林的世界”之称。在我们上山途中,两边一律是森林,而且在不同的高度,有不同的森林带。换句话说,阿里山竟具有整个地球各气候带的原始森林。在阿里山山脚,是热带林区,有龙眼树、姜花丛等;山腰是温带林区,有竹林、杉林等;到了近山顶的地方,则有柳杉、红桧,甚至有寒带的针叶类的植物。在同一座山而震括了全球各气候带的植物,这自然很难得,起码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此山必须坐落在热带地区,这样山脚才可能有热带植物;其次,此山必须够高,这样才可能有寒带植物。这两者阿里山都具备了,因此变成了植物研究者的乐土。山上辟有研究植物的林区,专供有关人士进行研究之用。
阿里山的森林虽有不同气候的差别,但也有共同的特点,就是一律郁郁葱葱,极目望去,阿里山的峰峦,无论高低远近,全是静止而又汹涌的绿,广阔而又深厚的绿,活跃而又执着的绿。
【1】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各属于什么用法?请选择。
A.直接引用 B.特殊含义 C.突出强调 D.特定称谓
(1)然后单刀直入地道出:“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 )
(2)这次来阿里山已是夏天,所以“花的海洋”是错过了。( )
【2】本文重点介绍了( )
A.阿里山的水
B.阿里山的森林
C.阿里山的热带植物
【3】为什么说阿里山是“林的世界”?请分条概括。
_________________
【4】你是怎样理解“阿里山竟具有整个地球各气候带的原始森林”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
【5】阿里山如此迷人,请用几句话来夸夸它吧!(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
11、课外阅读
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有一天与朋友聊天,我说我这一辈子,从没打过人。你突然插嘴说,妈妈,你经常打一个人,那就是我……那一瞬屋里很静很静。那一天我继续同客人谈了很多的话,但所有的话都心不在焉。孩子,你那固执的一问,仿佛爬山虎无数细小的卷须,攀满我的整个心灵。面对你纯正无瑕的眼睛,我要承认: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打过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你。
在你很小很小的时候,我不曾打你。你那么幼嫩,好像一粒包在荚中的青豌豆。我生怕任何一点儿轻微的碰撞,将你稚弱的生命擦伤。我向上苍发誓:我要尽一个母亲所有的力量保护你。
你像竹笋一样开始长大。你开始淘气,开始恶作剧……我都不曾打过你。我想这对于一个正常而活泼的儿童来说,就像走路会跌跤一样应该原谅。
第一次打你的起因,已经记不清了。那时你已渐渐懂事,初步具备童年人的智慧。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放任无羁(jī)地奔向你向往的草原,而我则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了让你记住并终生遵守它们,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效,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无以建树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殴打。
如果问我为什么打你,我只能说,假如你去摸火,火焰灼痛你的手指,这种体验将使你一生不会再去抚摸这种橙红色抖动如绸的精灵。孩子,我希望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āng)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就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它们永远隔绝。
我谨慎地使用殴打,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每当打你的时候,我的心都在轻轻颤抖。我一次又一次问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我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只有当所有的努力都归于失败,孩子,我才会举起我的手……
每一次打过你之后,我都要深深地自责。假如惩罚我自身可以使你汲取教训,孩子,我宁愿自罚,那怕它将苛烈十倍。
孩子,我多么不愿打你,可是我不得不打你!我多么不想打你,可是我一定要打你!这一切,只因为我是你的母亲!
孩子,听了你的话,我终于决定不再打你了。因为你已经长大,因为你已经懂得了很多的道理。毫不懂道理的婴孩和已经很懂道理的成人,我以为都不必打,因为打是没有用的。唯有对半懂不懂、自以为懂其实不甚懂道理的孩童,才可以打,以助他们快快长大。
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得?
【1】结合文章,用简要的语言填空。
“你那么幼嫩,好像一粒包在荚中的青豌豆。”“我”舍不得打你,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像竹笋一样开始长大”,“我”没有打你,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我”第一次打你,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谨慎地使用殴打”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一天,我继续同客人谈了很久的话,但所有的话都心不在焉。孩子,你那固执的一问,仿佛爬山虎无数细小的卷须,攀满我的整个心灵。”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
A.“我”同客人的谈话时间太长,感到累了,孩子一发问,使我精神为之一震。
B.“我”对谈话内容不感兴趣,孩子一问,使我更闹心。
C.“我”的心受到深深的触动,不禁回想起往日对孩子的殴打。
D.“我”和客人的谈话被孩子打断后,很生气。
【3】“我谨慎地使用殴打,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文中的妈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结尾说“打与不打都是爱”,请结合上下文和生活谈谈你自己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类文阅读
当你思念远方的亲人,你会怎么办?下面是关于这个问题的调查结果,根据表格完成练习。
人群 | 去看他(她) | 给他(她)写信 | 打电话 | QQ聊天 | 微信视频 |
老年人 | 12% | 6% | 60% | 18% | 24% |
青年人 | 5% | 3% | 42% | 63% | 71% |
少年儿童 | 2% | 1% | 65% | 58% | 79% |
【1】(提取信息)思念远方的亲人时,老年人最常用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_,人们最少用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_。
【2】(分析判断)根据调查结果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人们更多运用电话、QQ、微信向远方的亲人传达思念。(________)
(2)青年人中已经没有人愿意给远方的亲人写信。(________)
(3)通过QQ聊天的方式来表达思念的人中,少年儿童占比最多。(________)
13、阅读理解。
再破的花盆也能开出美丽的花
自从八岁时的一场车祸使她只能一瘸一拐地走路后,自卑就如山一样压得她抬不起头来。她一年年地长大,也一年年地沉默。
就这样一路读到了初二,她的班级来了位朱老师。一天,放学后她正整理书包准备回家,朱老师走了进来。
“小樱子!”老师亲切地叫着她的小名,“你能帮老师一个忙吗?”
“什么忙啊?”她紧张地问道,心里充满了莫名的惊恐。
“老师想请你帮忙给花浇浇水,老师太忙了,没有时间,小樱子来帮帮老师好吗?”
“好的!好的!”她激动得脸都红了。
朱老师家的院子里摆满了山茶、丁香、凤仙花、鸡冠花……她特别偏爱的,却是一株不认识的植物,它有着清秀挺拔的枝干,长着狭长碧绿的叶子。她一直渴望知道,它会开出什么样的花。
终于有一天,当她再一次给它浇水时,惊喜地发现,花开了!“好看吧,这是百合。”不知何时,老师已走到她的身边,轻轻地揽住了她的肩膀。她无言地点了点头。“它的花盆好看吗?”老师接着问道。
她下意识地注视着花盆,她从没注意过花盆,那竟是一只废弃的破脸盆。
“一盆花,能开成什么样子,起决定作用的是种子,而不是花盆……”老师温柔地对她娓娓道来。她仔细端详着花,那是一朵纯白的喇叭形的花,优雅地立在枝头,如天鹅般顾盼生姿;而花盆却非常破旧,锈得连边都没有了。那一刻,似乎有一束强烈的阳光,照亮了她布满阴霾的心,使她豁然开朗。
从那以后,她就像换了个人似的,成绩突飞猛进,优秀得令人望尘莫及……
大学毕业后,她参加了一家著名企业的招聘,有幸进到最后的面试。面试时,主考官突然问道:“作为翻译,仪表是十分重要的,请问你如何看待自己的残疾?”
她坦然一笑,从容谈起为朱老师浇花的经历。最后,她说:“这么多年来,我一直记着老师对我说过的那句话,‘一盆花,能开成什么样子,起决定作用的是种子,而不是花盆……'而我自己想说的是,决定一个人的,是他的心,而不是他的外貌。”话音刚落,掌声便响了起来……
是的,再破的花盆也能开出美丽的花。因为起决定作用的不是“花盆”,而是“种子”。
【1】朱老师请小樱子帮忙浇花,原因是( )
A.自己太忙了,没有时间浇花。
B.老师知道小樱子爱花,想和她分享养花的乐趣。
C.老师想给小樱子锻炼的机会,帮助她恢复健康。
D.老师想借浇花启发和引导小樱子走出自卑的阴影。
【2】小樱子在帮老师浇花这件事中,一次经历的心理变化是( )
①自卑 ②惊喜 ③激动 ④豁然开朗 ⑤⑤惊恐 ⑥渴望 ⑦坦然
A.①⑤③②④
B.⑤③⑥②④
C.①③⑥②⑦
D.⑤⑥②④⑦
【3】下列说法中,与本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她激动得脸都红了,”是因为小樱子没想到老师居然会这么信任她。
B.“一束强烈的阳光,照亮了她布满阴霾的心”指老师的话驱除了她的自卑。
C.文章的标题“再破的花盆也能开出美丽的花”有两层含义。
D.主考官认为残疾人不适合当翻译,所以问她“如何看待自己的残疾”。
【4】短文中“一束强烈的阳光”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再破的花盆也能开出美丽的花。因为起决定作用的不是‘花盆’,而是‘种子’。”联系短文和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搭石》片段,完成练习。
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两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写一写“紧走搭石慢过桥”这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轻快的音乐”在这里指( )。
A.前面的人抬起脚来的声音。
B.后面的人紧跟上去的声音。
C.前面的人抬起脚来,后面的人紧跟上去的声音。
D.溪水流过发出的声音。
【3】用“ ”画出描写人们动作协调有序的句子。
【4】画“ ”的句子中“这样的情景”指( )。(多选)
A.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 B.铺好搭石,踩踩是否稳妥。
C.相互招呼,说家常话。 D.伏下身子,背老人过搭石。
【5】下列对画“ ”的句子中的“伏”“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写出年轻人有孝敬老人的诚心。 B.写出了年轻人动作快速,手脚麻利。
C.写出年轻人力气大,做事珍惜时间。 D.写出了老年人体质弱,需要关照。
【6】你的家乡有没有体现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事例呢?写一写,注意运用动词来刻画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短文阅读
_______
①母亲为儿子整理衣服时,发现儿子衬衣袖子上的纽扣松动了。她决定给儿子钉一下。
②儿子很年轻,却己是一名声誉日隆的作家。天赋和勤奋成就了他的今天。母亲因此而骄傲——她是作家的母亲!
③屋子里很静,只有儿子敲击键盘的嘀嘀嗒嗒声,为他行云流水的文字伴奏。母亲能从儿子的神态上看出,他正文思泉涌。她在抽屉里拢针线时,不敢弄出一点声响,惟恐打扰了儿子。还好,母亲发现了一个线管,针就插在线管上。她把他们取出来,轻轻推好抽屉。
④可她遇到了麻烦,当年的绣花女连针也穿不上了。一个月前她还穿针引线缝被子,现在明明看见针孔在那儿,就是穿不进。
⑤她不相信视力下降得这么厉害。再次把线头伸进嘴里濡湿,再次用左手的食指和拇指把她捻得又尖又细,再次抬起手臂,让眼睛与针的距离最近,再试一次。
⑥——还是失败。
⑦再试……线仍未穿进针眼里。
⑧儿子在对文章进行后期排版,他从显示屏上看见反射过来的母亲,怔住了。他忽然觉得自己就是那根缝衣针,虽然与母亲朝夕相处,可他的心却被没完没了的立章堵死了。母亲的针线在他这里已找不到讲的“孔”,可她还是不甘放弃。
⑨儿子的眼睛热了。他这才想起许久不曾和母亲交流过感情,也没有关心过她的衣食起居了。
⑩“妈,我来帮你。”儿子离开电脑,只一刹那,丝线穿针而过。母亲笑靥如花,用心为儿子钉起钮扣来,像是在缝合一个美丽的梦。
⑪儿子知道今后该怎么做了。因为母亲很容易满足,比如,只是帮她穿一根针,实现她为你钉一颗钮扣的愿望,使她付出的爱畅通无阻。如此简单。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在下面打上“√”。
一刹那(chà shà) 纽扣(liǔ niǔ) 怔住(zhèn zhèng)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意思。
声誉日隆_______________
笑靥如花_______________
【3】“屋子里很静,只有儿子敲击键盘的嘀嘀嗒嗒声,为他行云流水的文字伴奏。”这句用“嘀嘀嗒嗒声”来衬托屋里的安静,我们平时也有过类似的体验,当一种单调而细小的声音传入你的耳中,你就会感觉到周围环境的宁静。仿照着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
【4】“她不相信视力下降得这么厉害。再次把线头伸进嘴里濡湿,再次用左手的食指和拇指把她捻得又尖又细,再次抬起手臂,让眼睛与针的距离最近,再试一次。”这段话中连用了几个“再次”,将穿针的过程写得很具体,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
【5】读第⑧自然段,从“他从显示屏上看见反射过来的母亲,怔住了”体会作者此时的内心活动,并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
【6】联系上下文,想一想,第⑩自然段中的“美丽的梦”是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
【7】读了这篇文章,我想给它拟一个合适的题目_______
【8】下列哪首诗表现的主题和本文类似( )
A.《赠汪伦》
B.《游子吟》
C.《寻隐者不遇》
D.《清明》
16、课外阅读。
蚂蚁
蚂蚁是这个世界中 的小家伙,说起来本领却不小呢。
你是否注意过,外出觅食的蚂蚁无论走到“天涯海角”,它都能很快地找到自己的“老根据地”。蚂蚁是靠什么来辨别方向的呢?靠识记周围和天空的景物。有人曾做过实验:用圆筒围住一群行进中的蚂蚁,遮住四周,让它们只看得见天空,这群蚂蚁可就像在热锅上似的团团乱转了。除了四周天空的景物能帮助蚂蚁辨识方向外,它们还有一个自身的“法宝”,这就是蚂蚁走过的地方都会留下一种特殊的气味,掉队的蚂蚁根据这种气味就能确定方向。如果用樟脑一类怪气味的东西放在蚂蚁走过的路径上,那么后来的蚂蚁就会因寻不到同类的那种特殊的气味而迷失方向。
说蚂蚁是个大力士,你一定不信。那么我们就请大象、骏马、黑熊来和蚂蚁举行一场负重比赛,以其单位体重可拖运货物重量大小作为评定胜负的标准。比赛结果 :体魄雄伟的大象垂头丧气,它只能拖走比自身重四五倍的货物;英姿勃勃的骏马也 ,它也只能拖动相当自身体重五倍的东西;那傲慢自大的黑熊更不得不甘拜下风了,它所能拖动的东西还不到自身重量的五倍……而蚂蚁却轻而易举地扛起了超过自身体重十几倍的东西,赢得了“金牌”。
蚂蚁还是一个小小气象员哩!在秋天里,蚂蚁越往高爬,说明这年的冬季就越冷。许多地方的农民还常常念叨“蚂蚁上树,满天风雨”“蚂蚁下山,必有干旱”之类的农谚。这些谚语反映了一定的科学道理,能提醒我们及时预防自然灾害的工作。
说到这,你也许会 ,真没想到小小的蚂蚁竟有这么多的奥秘。其实蚂蚁身上还藏着许多未知数呢,这将有待于我们去探索、发现,利用蚂蚁为人类服务。
【1】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后填在文中的括号里,并选择一个造句。
惊叹 ; 不 道
出人 ; 精 采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文章是按照 结构来写的。
A.总﹣分﹣总 B.总﹣分 C.分﹣总
【3】请用“ ”画出文中的一个设问句。
【4】你是否注意过,外出觅食的蚂蚁无论走到“天涯海角”,它都能很快地找到自己的“老根据地”。
第一个引号的作用是_____,第二个引号的作用是_____。
A.引用 B.否定和讽刺 C.特定称谓
【5】请你分别用四个字写出二、三、四自然段的段意。
第二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课外阅读。
茶乡
竹村坐落在杭州市郊的青龙山脚下。它三面环山,一面靠水。每当春暖花开时节,山间那蜿蜒曲折的溪水便潺潺地流入村前的青龙河中。
村后,漫山遍野郁郁葱葱,苍翠欲滴。那高大挺拔的是青竹,那纤巧细嫩的是茶树,相互掩映,编织成翡翠的绿衫。
春天,茶农家家户户起早贪黑地摘春茶。姑娘们身背茶篓,迎着朝霞,踏着晨露,穿梭般地巡回在茶树旁。她们那灵巧的双手不停地上下飞舞:时而如小鸡啄米,时而如彩蝶翩跹,时而又如钢琴家娴熟地演奏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一大捧一大捧鲜嫩的茶叶装进了背篓。她们那五彩的衣裳点缀着明丽柔和的绿色海洋,引得那小蜜蜂看花了眼,忙着追逐那不断晃动着的花朵儿。
太阳升上了头顶,露珠不知什么时候悄悄地隐没了身子。背篓快满了,只听见此起彼伏的山歌在山坡回荡。(小鸟争先恐后,像开赛歌会似的在枝头叽叽喳喳。)空气中弥漫着早茶的清香,沁人心脾,使人陶醉。
落日的余晖映红了天空,小鸟归巢了,晚霞也回家了。村里家家户户的烟囱冒出缕缕青烟。崎岖的山路上晃动着姑娘们的衣衫,小扁担吱嘎吱嘎地响着,把一担担冒尖的新茶挑下山来,焙制成驰名中外的龙井。
每当我品尝这甘醇晶莹的碧茶时,心中便涌起阵阵乡思……
【1】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词语的意思。
(1)沁人心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驰名中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文中画“ ”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多选)
A.对比 B.排比 C.拟人 D.比喻
【3】填空。
(1)我们曾品尝过清新爽人的_____;现在,我们又品尝到甘醇晶莹的____。同时,我们还能品味出作者_____之情。
(2)短文第3~5自然段是按_____顺序来叙述的。
(3)画波浪线的句子属于____(静态 动态)描写;括号里的句子属于____(静态 动态)描写。
【4】短文最后一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读句子,填空。(10分)
(1)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
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这两句话表现了五壮士为保护群众和连队主力,____________的决心和精神。一个“走”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体现出班长态度之________、决定之_____
___,饱含着五壮士高昂的________和对人民____________,表现出崇高的_______
___精神。“斩钉截铁”比喻________________ ______ 。
(2)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这声音”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充分体现出五壮士对日本帝国主义的____________,对党和人民的____________。这句话充分赞扬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19、阅读文章,完成题目。
我和爸爸
也不知从何时起,爸爸每天早上总会给我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面。虽然不大记得第一次吃面的感觉,也渐渐习惯了用父爱做调料煮出的面的滋味,但我深深知道里面所蕴含的关爱、呵护和希望。
爸爸虽然才38岁,但他继承了爷爷早起的习惯,每天起床洗漱完毕,第一件事就是给我做一碗面。面做好以后,爸爸静静地等我醒来,那样子就像爱花的人欣赏一朵含苞欲放的花儿慢慢开放,然后再耐心地看着他心爱的女儿狼吞虎咽地吃完最后一口。
爸爸为了工作、为了家庭忙碌。当我看到日历上的“父亲节”,我想,我什么时候也给爸爸端上一碗做的面?和爸爸端给我的一样。
机会终于来了。爸爸出差那天恰好是一个星期天,我暗下决定,星期六晚上早早睡下,第二天一定给爸爸来个惊喜。在睡梦里,爸爸慢慢品尝着我给他做的面,嘴里不停地称赞:“女儿的面好香!真愿每天都吃女儿做的面!”我清晰地看到爸爸翘起的眼角的皱纹,更添了他的几分稳重、成熟和英俊!就像爸爸每天送我一样,我把爸爸送出了家门,我高兴而自豪地笑出声来。猛然睁开眼,天已大亮。一骨碌翻身下床,爸爸已经走了。我气得拍手、跺脚,大骂自己太不争气。餐桌上的一张纸跃入眼帘:
锅里有面,好好照顾自己,我下午回来!(爸爸)
唉!爸爸的那一碗面在眼前,而我的那一碗面却在梦里……
(选自《小学生获奖新作文》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边读边想象,短文中哪些场景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至少写出两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联系上下文,结合划线句子猜想一下“我”星期天准备给爸爸来个惊喜的具体做法,并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清晰地看到爸爸翘起的眼角的皱纹,更添了他的几分稳重、成熟和英俊!”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我”对父亲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从“和文中各部分的联系”和“表达的情感”两方面来体会文章结尾的特点,并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根据要求写句子。
(1)武松道:“我也要酒,也再切些肉来。”(改成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岂不叫那些富翁们齿冷三天?(换种说法,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艇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牛群非常专注。(把句子写具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用两种说明方法把句子写具体。
这座电视塔_______
22、句子加工厂。
1.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诺贝尔毫不气馁。(用关联词把两句话合为一句)
2.要是能够发明一种东西,一下子就把大山劈开,该有多好!
(1)改为陈述句:
(2)改为反问句:
23、习作。
你会怎样陪母亲度过母亲节呢?请写一写关于母亲节的故事吧!题目自拟,不少于4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