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铜葵花》是由 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 )
A. 曹文轩 B. 杨红樱 C. 郑渊洁
2、填入下列句子中最恰当的一组关联词是( )
手电筒和探照灯( )能将光集中起来向一个方向发射,( )这种光经过一段长距离后,还是要向四面八方散射。
A.不是…而是……
B.虽然……但是……
C.因为…所以……
3、用“——”画出句中括号里恰当的词语。
1.村长(沉思 思考 考虑)了一下,说:“这碾子一响……怕误首长的事呢。”
2.一位上了年纪的大叔(捧 端 就)着一碗水,(走 换 凑 帖)到警卫员跟前,说:“我说同志,这水一不甜二不辣的,喝它(管 顶 有)什么用?”
4、童年小儿,各具情态:“归来饱饭黄昏后,__________________”惬意悠然,令人难忘;“怪生无雨都张伞,__________________”稚气聪慧,得人夸赞;“___________________,溪头卧剥莲蓬”憨态可掬,讨人喜爱……
5、根据拼音写汉字,为划线的汉字写出拼音,解释指定的字词。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①huì( )。孔君平②诣( )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诣”的意思是___________;“乃”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
6、照样子,写词语。
内忧外患(含反义词)( ) ( )
面面相觑(AABC式)( ) ( )
千真万确(含数字) ( ) ( )
无穷无尽(含近义词)( ) ( )
7、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人山人(____) 垂(____)丧气 小心(____)(____) 山(____)地裂
腾云(____)雾 和(____)相处 九(____)云外 恋恋不(____)
8、花落谁家(选词填空)。(4分)
(1)这是一个( )的家庭。
(2)在荷塘,我认识了大自然( )的美。
(3)( )的塘面响起一喧闹声,一条条“黑泥鳅”在水中钻来钻去。
(4)海上有一轮明月,照着( )的海面。
9、课外阅读。
走进大自然(节选)
追着小鸟,走进密林;追着小溪,走进深山;追着会飞的花朵,我们走进大自然。
让小锤去叩醒每一块山石,让画笔去访问每一片花瓣。高高举起洁白的昆虫网,网住一个个斑斓的秋天。
1.第一节小诗中,我们走进了 、 、大自然。
2.第二节小诗中,我们做了哪些事情?
10、课外阅读
战胜命运的孩子
有两个孩子:一个喜欢弹琴,想当音乐家;一个爱好(hǎo hào)绘画,想当美术家。
然而不幸得很!想当音乐家的孩子,突然耳朵聋了;想当美术家的孩子,突然眼睛瞎了。两个孩子非常伤心,痛哭流涕(tì dì ),埋(mái mán )怨命运对他们太不公平。
恰巧,有位老人打他们身边经过,听见了他们的怨恨。老人走上前去,先对耳聋的孩子比划着说:“你的耳朵虽然坏了,但眼睛还是亮的,为什么不改学绘画呢?”接着,他对眼睛瞎的孩子说,“你的眼睛尽管坏了,但耳朵还是灵敏的,为什么不改学弹琴呢?”
两个孩子听了,心里一亮。他们擦干眼泪,开始新的追求。
说也奇怪,改学绘画的孩子渐渐地感到耳聋反而更好。因为他可以避免一切喧嚣的干扰,使精力高度专注。改学弹琴的孩子,慢慢地也觉得失明反倒(dào dǎo)有利。因为他能够免除许多无谓的烦恼,使心思无比集中。
果然,耳聋的孩子后来成了美术家,名扬四海;眼瞎的孩子后来成了音乐家,饮誉天下。
一天,美术家和音乐家又遇见了那位老人,他俩非常激动,拉住老人连连道谢。
老人笑着说:“不用谢,事实证明:只要努力,当命运堵塞了一条道路的时候,它,常常还留下另一道路的!”
【1】把括号里不正确的注音划掉。
【2】写出下面词语中的近义词。
埋怨(_________) 灵敏(_________) 干忧(_________) 烦恼(__________)
【3】失聪的孩子成了美术家,失明的孩子成了音乐家,他俩成功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听了老人的话,孩子们心里一亮”中的”亮”在这里指____________ 。失聪的孩子学绘画可以成为____________,失明的孩子学弹琴可以成为__________。
【5】这两个孩子开始有什么怨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仔细读一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老人说的话,在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谈谈对这段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
宣纸的“前世今生”
①“宣纸制作技艺”于2009年10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宣纸虽为世人熟知,但不少人对其发展演进及内涵变化并不十分了解,仍将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内涵的宣纸混为一谈,因此有必要对宣纸的“前世今生”一探究竟。
②“宣纸”二字连用,成为表示纸张的专有名词,始于唐代《历代名画记》:“江东地润无尘,人多精艺,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这种“宣纸”还不是用青檀(tán)皮和沙田稻草为原料生产出来的纸张,而是“用法蜡之”以后才可以用的皮纸。所以,唐代“宣纸”是宣州地区所产高级纸张的总称,是以产地而命名的。
③宋末元初,以造纸术为生的曹氏一族因为躲避战乱,迁到安徽泾(jīnɡ)县小岭,根据当地条件开始了以青檀皮为原料的宣纸试制和生产。小岭盛产优质青檀皮,而当地的两股山泉一股偏碱(jiǎn),一股偏酸,为宣纸制浆时需要偏碱、 捞纸时依赖弱酸的用水要求提供了恰到好处的保障。天时、地利加上人之勤奋,泾县宣纸开始崭露头角。当然,这时的宣纸还是稚嫩,主要用于装裱(biǎo)托纸等,还不宜用于书画。
④明朝中叶后,宣纸的原料已不是采用青檀皮一种,而是掺和了沙田稻草。由于青檀皮的纤维较长,单一用青檀皮浆作为原料,成纸性质较硬,柔韧性不足,在这种纸上进行书法绘画时,润墨性稍差。而稻草的纤维较短,用青檀皮浆掺和稻草浆造纸,则增加了成纸的绵柔度和书法绘画的润墨效果。及至清代,宣纸已经普遍采用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两种原料制成。宣纸因其质地绵韧(rèn)、纹理纯净、不蛀不腐、润墨性强等独到的特点,成为书画家们的最爱。
⑤如今,宣纸产地早已由小岭传播到泾县及其周边地区。国内少数地方曾在原产地技术人员指导下生产过仿制宣纸,但产品质量难与正宗宣纸相比。今天所说的正宗宣纸,就是用生产自安徽泾县及周边地区的青檀皮和沙田稻草做原料,用泾县特有的山泉水以及传统工艺精制而成的书画、裱(biǎo)拓用纸。
⑥宣纸是中国书画艺术的重要载体,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了它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经历了上千年岁月,独占天时地利、绝活秘技的宣纸,依然芳华尚存,青春不衰。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前世今生”在文中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于青檀皮的纤维较长,单一用青檀皮浆作为原料,成纸性质较硬,韧性不足,在这种纸上进行书法绘画时,润墨性稍差。而稻草的纤维较短,用青檀皮浆掺和稻草浆造纸,则增加了成纸的绵柔度和书法绘画的润墨效果。”
(1)这句话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A.列数字 B.打比方 C.作比较
(2)运用这种说明方法是为了( )
A.突出说明用青檀皮浆作为原料的纸性质较硬,柔韧性不足。
B.突出说明用青檀皮浆作原料的纸和掺加了沙田稻草纤维的纸一样好。
C.突出说明掺加了沙田稻草纤维的纸绵柔度高、润墨效果好。
【4】“宣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演进及内涵变化。请按时间顺序写出它的发展。
唐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宋末元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朝中叶到清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纸”是“文房四宝”之一,其他三宝是______、______、砚。
12、草船借箭(节选)
①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五更时分,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②曹操得知江上的动静后,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必有埋伏,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拨水军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便是。”然后,他又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1】“弩”字用音序查字法先查大写字母________,用部首查字法先查部首________。
【2】《草船借箭》出自名著《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
【3】文中画“_____”的句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________的特点。从而更加突出诸葛亮的________
【4】诸葛亮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后来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他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诸葛亮笑着说”的“笑”解释不正确的是( )
A.诸葛亮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断定曹操不会贸然出兵。
B.诸葛亮是在嘲笑鲁肃惊慌失措的样子。
C.表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是诸葛亮英雄本色的表现。
13、课外阅读。
我怀念故乡榕树旁的清澈的小溪,我怀念榕树下洁白的石桥,那汩汩的溪水流走了我童年的岁月,那古老的石桥镌刻着我深深的记忆,记忆里的故事有榕树的叶子一样多……
站在桥头的两棵老榕树,一棵直立,枝叶茂盛;另一棵却长成奇异的S形,苍虬多筋的树干斜伸向溪中,我们都称它为“驼背”。更特别的是它弯曲的这一段树心被烧空了,形成一丈多长平放的凹槽,而它仍然顽强地活着,横过溪面,昂起头来,把浓密的枝叶伸向蓝天。
使人留恋的还有铺在榕树四周的长长的石板条。夏日里,那是农人们的“宝座”和“凉床”。中午,两棵高大的榕树撑开遮天巨伞,洒落一地的阴凉,让晒得黝黑的农人们踏着发烫的石板来到这里透一口气。傍晚,人们在一天辛劳后,躺在用溪水冲洗过的石板上,享受习习的晚风,漫无边际地讲三国、说水浒,从远近奇闻谈到农作物的长势和收成……高兴时,还有人拉起胡琴,用粗犷的喉咙唱几段充满原野风味的小曲,在苦涩的日子里寻一点短暂的安慰和满足。
我深深怀念在榕树下度过的愉快的夏夜。有人卷一条被单,睡在光滑的石板上;有人搬几块床板,一头搁着长凳,一头就搁在桥栏杆上,铺一张草席躺下。我喜欢跟大人们一起挤在那里睡,仰望头上黑黝黝的榕树的影子,在神秘而恬静的气氛中,用心灵与天上微笑的星星交流。
故乡的亲切的榕树啊,我是在你绿阴的怀抱中长大的,如果你有知觉,会知道我在这遥远的异乡怀念着你吗?如果你有思想,你会像慈母一样,思念我这飘泊天涯的游子吗?
【1】快速阅读短文,我打算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
【2】给短文拟个恰当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3】选择下面句子中省略号的用法。
A.用于引文的省略。 B.用于列举的省略。 C.表示意犹未尽,耐人寻味。
(1)那古老的石桥镌刻着我深深的记忆,记忆里的故事有榕树的叶子一样多……______
(2)漫无边际地讲三国、说水浒,从远近奇闻谈到农作物的长势和收成……______
【4】作者在文中通过描写老榕树外形及____________、铺在榕树下的____________和在榕树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三方面的内容,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故乡榕树深深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5】选文的结尾有什么特点?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内阅读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色的花淡雅,( )色的花高节,( )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慢。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找出文中的2个错别字,并写出正确的。
( )改为( ) ( )改为( )
(2)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表示颜色的词语。
(3)这段话中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描写秋天的景物,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从前,有一对夫妻,开了一个小酒店,由于他们老老实实,卖出的酒价廉物美,颇受顾客称赞,生意十分兴隆。
有一天,丈夫外出采办,妻子忽然灵机一动,偷偷地在酒里掺了水,多卖了五元钱。
晚上丈夫回来,妻子兴冲冲地晃着多赚的钱,得意洋洋地把自己的“秘诀”告诉了丈夫,以为会得到丈夫的(夸奖、夸耀)。
谁知,丈夫一听,急得双脚直跳,痛心地抱头大哭起来。
妻子惊奇地问:“怎么啦?”丈夫捶胸顿足地说:“唉!你把我们最值钱的东西——信誉,只5元钱就卖掉了,叫我怎能不哭!”
(居然、果然),从此以后,他们的生意一蹶不振,最终落得个“寿终正寝”的下场。当妻子贫病交加,奄奄一息的时候,她悔恨地流着泪,说:“我明白了原来信誉才是最大的财富,它比金钱更可贵。”
【1】给短文加个合适的题目。( )
A. 诚信 B. 卖酒
【2】给文中括号里选择合适的词语画圆圈。
【3】根据意思找出短文中的成语,并写在括号里。
(1)形容非常焦急、懊恼或极度悲伤的样子。(___)
A.捶胸顿足B.一蹶不振
(2) 形容遭到挫折后不能再振作起来。(___)
【4】认真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妻子的“秘诀”是(_____)听了妻子的“秘诀”后,丈夫为什么急得直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饭堂里,战士们正在吃饭,见将军进来,都停住了筷子,将军看了看他们桌上的罐头,喉咙哽(gēng gěng)了一下,说“同志们……”停了一下,又说:“孩子们,我给大家分菜,每人一筷子。”
战士们怕烫似(sì shì)的马上躲远。将军没有追过去,也知道自己没法追。他站在原地,一时不知道怎么办才好。终于,他眼前一亮,看到了饭桌面上的一桶汤。他走过去,把手中的菜倒进汤里,而后拿起汤勺,在桶里搅(jiǎo rǎo)了几下,随后他舀(yǎo yāo)起一勺汤。
【1】用“√”选出括号内正确的拼音。
【2】用“ ”画出将军想到的方法,这句话中表示动作的词语有 、 、 、 。仿写一句话用上三个连续表示动作的词语: 。
【3】为什么“战士们怕烫似的马上躲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化的印记。
大家好,我是讲解员小温。莫高窟的艺术,景阳冈的风貌,西安的历史,嘉兴的故居,是这些城市特有的文化印记。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城市,开展一场文化探索之旅吧!
追寻艺术——莫高窟 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坐落在甘肃省。它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每一幅壁画,每一尊彩塑,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 追溯古典——景阳冈 景阳冈旅游区位于山东省,是《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的故地。迎 门山石上留下的“古风犹存”是对当今景阳冈风貌的准确概括。 | |
追忆历史——西安 西安位于陕西省。历史上先后有十多个王朝在此建都,它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之一。 | 追思名人——嘉兴 嘉兴位于浙江省东北部,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也是一个名人辈出的地方。人们经常去茅盾故居、徐志摩故居、丰子恺故居等地探寻名人留下的足迹。 |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莫高窟坐落于甘肃,以壁画和彩塑闻名于世。______
(2)西安有十个王朝在此建都,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都城之一。______
(3)茅盾、徐志摩、丰子恺都曾居住于嘉兴。______
【2】《水浒传》中除了武松,还有众多英雄好汉,下列人物不属于本书的是( )
A.吴用
B.扈三娘
C.宋江
D.鲁肃
【3】听了小温的讲解,五(2)班的学生对莫高窟很感兴趣,请你根据搜集资料的方法,帮他们一起探究石窟的秘密吧。
搜集有关莫高窟的资料 | ||
可以查阅参考的书有(1)_________ A.《石窟艺术简史》 B.《秦俑两千年》 C.《苏州泥塑》 |
上网搜集资料时,可以检索的关键词是(2)_________ |
我的问题是(3)_________ 我可以向(4)_________请教。 |
18、品读 冬天最美——早晨
冬天最美是早晨。落雪的早晨当然美,就是在遍地铺满白霜的早晨,或是在无雪无霜的凛冽的清晨,也要生起熊熊的炭火。手捧着暖和的火盆穿过走廊时,那闲逸的心情和这寒冷的冬晨多么和谐啊!
【1】冬天最美是早晨,体现在______的早晨,_______的早晨和_______的清晨。
【2】“闲逸的心情”表现在( )
A.捧着火盆穿过走廊
B.感受到冬天早晨的冷
C.看到冬天早晨的美
1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绿豆那些事儿
①据考证,早在商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开始种植绿豆了。绿豆跟大豆一样都是土生土长的中华作物。只是与大豆相比,绿豆总是显得地位卑微。大豆位列五谷,与稻、稷、黍、麦被供奉于庙堂之上,而绿豆呢,只能与山芋为伍,居于杂粮之中。其实,有这样的差别,也不难理解。因为,就营养成分而言,绿豆的确太过中庸,只含有淀粉61%和蛋白质22%。而大豆就不一样了,营养丰富,且蛋白质含量高达40%,于是有了“田里长出的肉”的美誉。
②虽然身为杂粮,绿豆却是不甘寂寞的配角。在每家每户的厨房里面,总会多多少少存点绿豆,更为特别的是,绿豆的淀粉有着优良的烹饪性能。中国美食中有一种特殊的食材——粉条(一种纯淀粉“面条”),而在粉条之中,又以绿豆淀粉为佳。绿豆淀粉颗粒出奇的细,降低了制作粉条所需的剪切力。说通俗点就是可以在制作粉条时进行充分的搅拌。这样,生产出来的粉条就会既透亮,又筋道。
③另外,富含淀粉的绿豆还有一个特殊用途,那就是制作冻冰棍。绿豆细膩的淀粉赋于了冰棒特有的疏松感。当然了,这种纯绿豆汤冻出来的冰棍,远远没有后来的绿豆雪糕那样松软。不过在早些年那些被糖精水冰棒统治的夏天里,绿豆冰棒已经算得上是极品了。
④其实,绿豆汤作为消暑饮品,并不是因为它有带走酷热的魔力。而是因为其中富含钾、钠、钙等各种矿物质。夏天,我们很容易出汗,这时我们丢失的不仅仅是水分,还有各种宝贵的矿物质。此时喝绿豆汤,可以迅速补充体液和流失的矿物质,达到消暑的目的。所以,在抢教中暑病人的时候,不能给他们喝纯净水,这只会让情况变得更槽糕。
⑤于是,富含各种矿物质的绿豆,成了消暑的佳品。其实,在夏天喝绿豆汤,跟我们激烈运动后,最好补充带盐分的饮料是一样的道理。同时,绿豆中还有些特殊的有芳香气味的物质(如香豆素类等),在我们饮用时会带给我们清爽的心情。
⑥虽然名为“绿豆汤”,但通常情况下,我们煮的绿豆汤是红色的,这是因为绿豆中含有的多酚类物质被氧化形成了红色物质,而氧化跟水中的金属离子浓度,以及与氧气的接触情况有关。所以,如果我们用纯水和不锈钢高压锅来煮,会更容易得到理想的“绿”豆汤。当然了,要及时喝掉,否则在空气中放久了,汤色迟早是要变红的。
⑦绿豆之所以能流行,在很大程度上跟它身上的“解毒”光环有关。有一个传说,神龙氏之所以能在尝百草时逢凶化吉,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带着绿豆。这个“绿豆解百毒”的故事明显是个传说,但记载绿豆解毒的医学典籍还真不少。比如,《开宝本草》中说,绿豆可以“消肿下气,压热解毒”;《本草纲目》中说,绿豆可“解金石、砒霜、草木、一切诸毒”,仿佛绿豆就是万能解毒药。
【1】文章第①自然段中划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是( )
A.打比方 列数字 作比较
B.举例子 作比较
C.列数字 举例子
D.作比较 列数字
【2】下列不属于绿豆用途的一项是( )
A.制作冻冰棍
B.淀粉含量高
C.制成绿豆汤
D.“解毒”功效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绿豆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农作物,历史悠久,从商周时期就开始种植绿豆了。
B.绿豆淀粉颗粒细腻,充分的搅拌后生产出来的粉条就会透亮、筋道。
C.早些年,用纯绿豆汤所制作出的绿豆冰棍,虽没有疏松感却很受欢迎。
D.喝绿豆汤,可以迅速补充体液和流失的矿物质,达到消暑的目的。
【4】绿豆之所以能流行,在很大程度上跟它身上的“解毒”光环有关。这句话中的“在很大程度上”删去也通顺,但为什么不能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从几个方面介绍绿豆汤?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草纲目》中说,绿豆可“解金石、砒霜、草木、一切诸毒”,仿佛绿豆就是万能解毒药。请你联系文章内容或生活实际说明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诸葛亮说:“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重罚。”(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用现代汉语写出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
(3)夏日的夜晚,野地里渐渐安静下来,四下里静得听不见一点狗吠,__________静得______________(想象情景补充句子)
(4)我们阅读课外书籍,可以增长知识和写作水平。(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21、按要求写句子。
(1)蜜蜂在花丛中飞。 (改写成拟人句)
(2)用关联词将下面的两句话合并成一句。
①她爱唱歌。 她爱跳舞。
②他生病了。 他没上学。
22、你能把下面的句子换个说法,但是句意保持不变吗?
(1)沙滩果然被潮水渐渐征服了。
改为把字句:
(2)看似永无变化的潮汐,能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想。
改为反问句:
23、习作。
“父母的爱是滋润的春雨,如绚烂的夏花,如静谧的秋月,更似温暖的冬日”。请打开这份珍贵的记忆,从一件件小事中再次感受父母对你无私而伟大的爱。把其中的一件印象最深的事记录下来。注意要写得真实感人。不少于4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