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常总结了一些读书方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复述故事可以大胆想象,随意增加情节;还可以变换情节顺序,设置悬念。
B.阅读课外书可以沿着课文找书读,从一篇读到一本,可以读同类作品,读同一作者其他作品,读不同类型的作品,总之开卷有益。
C.为了读得快,我要边读边想,抓住关键语句,捕捉文章里面有用的信息。
D.阅读时,品味印象深刻的场景、细节,可以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选词填空。
审视 注视
(1)他久久地( )着远方。
(2)老师( )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
严格 严肃
(3)老师的神情变得( )了。
(4)爸爸对我的要求一贯非常( )。
3、下列多音字组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给(jǐ) 给予 赠给 B. 济(jì) 接济 人才济济
C. 佛(fó) 佛祖 活佛 D. 正(zhēng) 正在 正月
4、注音并组词。
喻(________)__________ 差(________)__________
瘾(________)__________ 仇(________)__________
卓(________)__________ 籍(________)__________
阅(________)__________ 饥(________)__________
偿(________)__________ 甸(________)__________
5、想一想,填一填。
(1)《寻隐者不遇》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诗题的意思是:________。诗人在寻访隐者的过程中心情不断变化,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见》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的作品。诗中动静结合,动在“________”,静在“________”。从“________”一词我们可以看出诗中描写的是夏天的景色。
6、用成语替换画线部分,保持句子的意思不变。
(1)如果像你这样前怕狼后怕虎,我们必将一事无成。_______
(2)他本想为自己开脱,但管理员却打开天窗说亮话,说他其实就是想偷书。_______
(3)正所谓吃水不忘挖井人,面对别人的付出,我们一定要想着回报。_______
(4)人生苦短,我们得珍惜时间,不能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_______
7、给下列多音字组词。
mú( ) jìn( ) bēng( ) sā( )
模 禁 绷 撒
mó( ) jīn( ) běng( ) sǎ( )
8、快乐读书吧——民间故事
(1)写出中国四大民间故事的其中两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相传古时候,八仙住在______________仙山。
(3)列那狐因为治好了______________的病被奉若救星。
(4)长不大的牧羊人为什么一直长不大?____________________
9、课文片段
因为战乱,梅兰芳被迫(逗留滞留)在香港达四年之久。在日军围攻香港期间,日本人仍然别有用心地邀请他。只要梅兰芳答应登台演戏,一切奢华的生活都唾[tuò chuí]手可得。然而,他对这些不屑一顾。他不愿也不可能为侵略者粉饰太平。他宁[nínɡ nìnɡ]愿每顿只有一碗饭、一点点罐头食品或者一小块咸鱼,宁愿提心吊胆地面对头顶上呼啸而过的炸弹,也不愿失去作为一个正直的中国人所应当具备的民族气节。_____他视艺术为生命,_____在民族存亡关头,他毫不犹豫地将艺术让位于民族气节。
(1) 请在片段的[ ]内给加点的字填选择正确的读音,并画上“√”。(1分)
(2) 请在片段的( )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并画上“√”。(1分)
(3) 请在下面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填在短文的横线上。(2分)
如果……就…… 尽管……但…… 不但……而且……
(4)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2分)
A.日本人邀请梅兰芳演戏,真正的目的是想借助他的影响来美化侵略者的丑恶行径,所以说日本人是“别有用心”。
B.梅兰芳对奢华的生活不屑一顾,是因为他要做一个正直的中国人,一个具有民族气节的中国人。
C.梅兰芳“提心吊胆”地面对头顶上的炸弹,说明他担心生命受到威胁,而不能保住自己的民族气节。
(5) 我们从最后一句话中可以体会出梅兰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感情。(2分)
10、课内阅读
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七岁时开始自己读“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红楼梦》是我在十二三岁时候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我自1980年到日本访问回来后,即因伤腿闭门不出,“行万里路”做不到了,“读万卷书”更是我唯一的消遣。我每天都会得到许多书刊,知道了许多事情,也认识了许多人物。同时,书看多了,我也会挑选、比较。比如说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丢下烦琐的《封神榜》,看人物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无味的《荡寇志》等等。对于现代的文艺作品,那些写得朦朦胧胧的、堆砌了许多华丽的词句的、无病而呻、自作多情的风花雪月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但是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哪怕只有几百几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己!
书看多了,从中也得到了一个体会: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因此,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1】文中划线句子“消遣”一词的意思是_______,从这个词可以体会到___________。
【2】“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这句话在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
A.点明中心。
B.落笔点题,统领全文,突出爱读书的感情基调。
C.总结全文。
D.中心句,点明主题。
【3】作者从读书中获得了哪些好处?试举一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内阅读
转过街角,( )三阳春的冲天招牌,( )炒菜的香味,( )锅勺敲打的声音,我松了一口气,放慢了脚步。下课从学校急急忙忙赶到这里,身子已经汗津津的,总算到达目的地——目的地可不是三阳春,而是紧邻它的一家书店。
(1)在括号中填上恰当的词语。
(2)给文中的加点字注音。 ______、______、
(3)“形容微微出汗的样子”说的是文中______一词,请你也写两个这样的词语:______、______
(4)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①表示解释说明 ②表示意思的转折 ③表示意思进一层
12、“牛嚼”和“鲸吞”
当代著名作家秦牧,每天都要阅读大量的书报杂志,广博地积累知识。结果,他写出的作品宛如由知识的珠宝串成,闪耀着独特的光彩。秦牧在谈到读书时,主张采取牛和鲸的吃法,即“牛嚼”与“鲸吞”。
什么叫“牛嚼”呢?他说:“老牛白日吃草之后,到深夜十一二点,还动着嘴巴,把白天吞咽下去的东西再次‘反刍’,嚼烂嚼细。我们对需要精读的东西,也应该这样反复多次,嚼得极细再吞下。有的书,刚开始先大体吞下去,然后分段细细研读体味。这样,再难消化的东西也容易消化了。”这就是“牛嚼”式的精读。
那什么叫“鲸吞”呢?他说,鲸类中的庞然大物——须鲸,游动时俨然一座飘浮的小岛。但它却是以海里的小鱼小虾为主食的。这些小玩艺儿怎么填满它的巨胃呢?原来,须鲸游起来一直张着大口,小鱼小虾随着海水流入它的口中,它把嘴巴一合,海水就从齿缝中哗哗漏掉,而大量的小鱼小虾被筛留下来。如此一大口一大口地吃,整吨整吨的小鱼小虾就进入鲸的胃袋了。人们泛读也应该学习鲸的吃法,一个想要学点知识的人,如果只有精读,没有泛读;如果每天不能“吞食”它几万字的话,知识是很难丰富起来的。单靠精致的点心和维生素丸来养生,是肯定健壮不起来的。
“牛嚼”与“鲸吞”,二者不可偏废。既要“鲸吞”,要大量地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又要对其中少量经典著作反复钻研,细细品味。如此这般,精读和泛读就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1】结合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牛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鲸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自然段中划线的句子是赞扬(_____________)。
【3】第三自然段划线的句子中,“精致的点心”和“维生素丸”是指(________)
【4】作者在说明中主要运用了(________)的说明方法,这样的好处在于(______)
【5】从本文中,我们获得了什么读书法的启示?
【6】你有自己的读书方法吗?如果有,写一写。
13、阅读小长廊
鸟儿(节选)
傍晚,我常站在阳台上,看着太阳一点一点地沉下,看着远处的鸟儿匆匆地赶往回家的路程。眼睛远眺之处是由远及近的乌儿。
远处的鸟儿扇动着双翼,近了,鸟儿便最大地张着双翼,任身子在气流中滑行,再近了,便是一个优雅的弧形身影,翼微微收缩,又近了,蓦地收起羽翼,夏然而止的身子已稳稳地站在了枝头上或是巢沿上。拍几下双翼,有时还侧头与林中的乌们言语起来,似乎交流着一天的旅游心得。
【1】文中的“优雅”一词可以用( )代替。
A.优秀
B.优美
C.高雅
D.文雅
【2】作者站在阳台上看鸟儿归巢的观察顺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能把鸟儿归巢的动作描写得那样细致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____的修辞手法,我还能仿写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重阳节的来历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重阳节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话故事: 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农村小伙子,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日子虽然不算好,半菜半粮也能过得去。谁知不幸的事儿来了。汝河两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户户都病倒了,尸首遍地没人埋。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桓景决心访师求友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 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地练开了。转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到跟前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 桓景回到家乡,把乡亲们安排好,就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屋内,单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 不大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瘟魔出现了。桓景一见瘟魔扑来,急忙舞剑迎战。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他不过,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1.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所有的人家。( )
(2)形容连夜奔波或早出晚归,十分辛苦。( )
(3)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 )
2.概括这个神话故事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重阳节有哪些习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桓景为什么要与瘟魔对战?你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
剥豆
一天,我与儿子相对坐着剥豆,当翠绿的豆快将白瓷盆的底铺满时,儿子忽地离位新拿一个瓷碗放在自己面前,将瓷盆朝我面前推推。
看他碗里粒粒可数的豆,我问:“想比赛?”
“对。”儿子眼动手剥,利索地回答。
“可这不公平,我盆里已不少了,你才刚开始。”我说着顺手抓把豆想放在他碗里。
“不,”他按住我的手,“就这样,我才能试出自己的速度。”
一些喜悦悄悄在我心里散开,我欣赏儿子的这种自信和大气。
一时,原本很随意的家务劳动有了节奏,只见手起豆落,母子皆敛声息语。
“让儿子赢,使他以后对自己多一些自信。”如是想,手不知不觉就慢了下来,俯拾豆的机会稍停一下。
“在外面竞争是靠实力,谁会让你?让他知道,失败成功皆是常事。”剥豆的速度分明快了。
小儿手不停,眼却时时在两个容器中睃(suō)。见他如此投入,我心生怜爱:学校的考试名次,够他累的了……剥豆的动作不觉中又缓了下来。
“不要给孩子虚假的胜利。”节奏自然又紧了许多。
一大袋豌豆很快剥光。一盆一碗、一大一小不同的容器难以比较,凭常识,我知道儿子肯定输了,正想淡化结果,他却极认真地新拿来了碗,先将他的豆倒进去,正好满一碗,然后又用同样的碗来量我的豆,也是一碗,只是凸出了,像隆起的土丘。
“您赢了。”他朝我笑笑,很轻松,全没有剥豆时的认真和执著。
“是平局。我本来有底子。”我纠正他。
“我少,我就是输。“没有赌气,没有沮丧,儿子认真和我争。脸上仍是那如山泉般清澈的笑容。
细想起来,自己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实在是多余了。孩子的生命,自有他该有的轨迹,该承受的,该经历的,他都应有完整的体验,失望失误失败,伤痛伤感伤痕,我们不必人为地营造一片虚假的生存空间,因为生活是实在的,生命也要经过磨难才真实。
【1】文中画线句说“一些喜悦悄悄在我心里散开”,作者“喜”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母亲剥豆的速度时快时慢,请用自己的话分别说明母亲剥豆速度快与慢的原因(每条不超过18个字)。
答:
①慢下来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快起来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儿子的性格特征表现得十分鲜明,其中最突出的两点是比赛时的___________和比赛后的____________。
【4】本文的主旨可从多角度去领悟,请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本文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课外阅读
居里夫人和她的老师
居里夫人是波兰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金。她在取得成就和受到别人尊敬时,首先想到的是少年时代教法语的欧班老师。‖
1920年春天,玛丽·居里和她的丈夫经过十几年的刻苦的工作,终于从大量的沥青铀矿中提炼出了一克放射性元素镭,为人类打开了进入原子时代的大门。有一天,欧班老师收到了一封由华沙邮局派专人送来的挂号信,信封上的署名是“玛丽·居里”。欧班老师简直不敢收下,以为是邮局弄错了。一位在全世界都传颂的伟大科学家,怎么会给一个又老又穷,默默无闻的教师写信呢?直到送信的人肯定收信人没错,她才用颤抖的手拆开了信封。
欧班老师读完了信,泪水已经涌出了眼眶,原来玛丽·居里,就是20年前门门功课都考第一的小姑娘玛丽亚!居里夫人在信中向老师深表敬意,告诉老师,她一直在法国从事科学研究,并且诚恳地邀请老师到巴黎作客,还寄来了全部往返路费。
久别的师生终于见面了。这一天,居里夫人在自己的家里,接待了她少年时代的老师,她亲自下厨房做菜,饭后和老师紧挨在一起,亲切地谈心。她使欧班老师忘掉了一切拘束,忘掉了面前是一位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
1932年5月,华沙镭研究所建成了。作为赞助人的居里夫人愉快的接受了祖国的邀请,到华沙去参加开幕典礼。5月29日这天,华沙的著名人物都簇拥在居里夫人周围。他们中间有共和国总统、部长们,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的亲人们也在场。在典礼快要开始的时候,居里夫人突然从主席台上跑下来,穿过捧着鲜花的人群,来到一位坐在轮椅里的老年妇女面前,深情地握住了她的双手,并亲自推着她向主席台走去。这位头发斑白的老年妇女就是欧班老师,她已经八十多岁了,见到这种情景,人们都激动地向她们鼓掌。幸福的泪水挂满了老人的双颊,她的学生成为世界名人后,对她还是那么热爱,那么尊敬!‖
【1】联系课文,解释下面的词。
著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默默无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分好的段落,写出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中哪句话写出居里夫人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在文章在用“______”画出。
【4】选择正确的答案打上“√”。
课文主要写了居里夫人邀请欧班老师到家里作客和把老师推上主席台两件事,这件事说明了:
①居里夫人非常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
②居里夫人成为世界名人后,仍然非常热爱和尊敬自己少年时代的老师。( )
③居里夫人不爱摆名人架子,待人礼貌。( )
【5】居里夫人在取得成就和受别人尊重时,为什么首先想到欧班老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课内阅读,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忆读书》节选
我自1980年到日本访问回来后,即因伤腿闭门不出,“行万里路”做不到了,“读万卷书”更是我唯一的消遣。我每天都会得到许多书刊,知道了许多事情,也认识了许多人物。同时,书看多了,我也会挑选、比较。比如说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丢下烦琐的《封神榜》,看了人物栩栩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无味的《荡寇志》。对于现代的文艺作品,那些写得朦朦胧胧的、堆砌了许多华丽的词句的、无病而呻吟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但是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哪怕只有几百上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书看多了,从中也得到一个体会,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1】选文中“消遣”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2】使作者感到“心动神移,不能自已”是那些_______________。
【3】对选文第二段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读书要进行比较,挑选好的书,合适的书来读,才有益处。
B.对不同的书,要比较过之后才知道哪些更值得去读。
C.书和人、物一样,也害怕被拿来比较。
【4】请你为同学们推荐一本值得阅读的课外书,写出书名,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语段,完成问题。
①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中秋的夜里,我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好久却不见出来,便坐回中堂里,放了竹窗帘儿闷着,缠奶奶说故事。奶奶是会说故事的,说了一个,还要再说一个……奶奶突然说:
“月亮进来了!”
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②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③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却慢慢又亏了,缺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奶奶说:
“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④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进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抬头看着天空,星儿似乎就比平日少了许多。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了什么东西。
“奶奶,那月上是什么呢?”我问。
“是树,孩子。”奶奶说。
“什么树呢?”
“桂树。”
【1】画线句①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线句②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款款地”、“悄没声地”说明了月亮怎样的情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线句③表达了孩子们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画线句④是从几个角度来写月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在写月光的同时,为什么还写了院中的桂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觉得作者在文小说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月亮”指的是什么吗?你心目中的月亮是什么样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月亮在人们心中美丽而又圣洁,从古到今它是人们歌唱、赋诗的对象。请你写出两句有关月的诗句或歌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小溪的欢歌
清晨,小街上人来人往,像畅流的小溪。忽然,两辆自行车相撞,两个小伙子争吵起来,互不相让。像块大石头横在小街当中,小溪流动缓慢了,渐渐停止了。
有的人担心上班迟到,气得厉声高叫;有的人要去车站接人,急得连连跺脚;有的人抱怨小街太窄,不住摇头叹息;有的人干脆掉转车头,绕道而走。
人越聚越多,小街被堵塞了。这时,人群中走出一位头发斑白的老人。他分开众人,来到两个争吵不休的小伙子面前,和颜悦色地说:“大清早,为这点小事争吵,影响这么多人上班,多不好!快走吧。”老人排解开纠缠在一起的小伙子,又站在小街当中高声喊:“请大家自觉遵守秩序!东去的,右边走,前边的,别停住!”
人群开始缓缓移动,渐渐加快,一会儿,小街又畅行无阻,又响起小溪的欢歌。
【1】用“△”给短文分三段,写出段意。
(1)
(2)
(3)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意思。
厉声高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争吵不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颜悦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画出与下列句子相似的句子。
飞机在空中灵活地做着各种动作,像一只自由翱翔的雄鹰。
【4】下面哪句话正确反映了文章的写作目的,在括号里打“√”。
(1)说明小街太窄,交通容易堵塞。 ( )
(2)赞扬老人热心排解纠纷,维持交通秩序。( )
(3)这篇短文既赞扬了老人的热心,也批评了小伙子的行为,更表达了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谦让、尊重、理解和宽容。( )
20、小女孩捡起这只好看的贝壳。
改为“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照样子,选择带点的关联词语另写一句话。
例:即使是蒙蒙细雨的夜晚,也有一只两只萤火虫在飞行。
________________
22、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6分)
(1)这天傍晚,
(2)我不好意思地一笑,
(3)时间过得真快啊,
23、精彩习作展示台。
在你和书籍交往的过程中,一定也发生过有趣的事情——买书过程中的小插曲;为了借到一本心仪的书而大费周折;读书时沉浸其中竟然没有听到妈妈的呼喊……请你以“我和书的一件趣事”为题写一篇习作。
邮箱: 联系方式: